首页 百科知识 狠抓落实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

狠抓落实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

时间:2022-03-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以来,又有14个县市开展了这项工作。今年7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此做出批示,要求建设部有关司局支持浙江的这项改革。所谓上下关系,从全省来看,就是要建立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一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与此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的协调和衔接。在此基础上,省发改委也已经启动编制《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
狠抓落实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战略_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_2016 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实践报告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陈加元

这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灾十分重要的会议,是继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省相继在全国率先实盔城市化发展战略、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纲要、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战略部署之后,省委、省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部署城市工作的一次盛会。从更长的历史来看,这次会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首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我们相信,随着这次会议的召开和全省上下的贯彻落实,我省城市工作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事关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下面,我就贯彻这次会议特别是习总书记的重要报告和吕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以县市域总体规划为突破口,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

县市域总体规划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整个县市行政区域作为规划区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早在200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嘉兴召开的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要研究制定县市域总体规划”。2004年底,省委、省政府下发的《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抓紧修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健全完善分片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等,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和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治体系。以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完善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一体的供排水、公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发展、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社区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之后,我省陆续开展了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到去年底,全省共有14个县市和宁波、嘉兴2个设区市开展了这一规划的编制。

今年,吕祖善省长又把推进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优化城乡布局作为省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亲自开展调查研究,多次强调这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今年以来,又有14个县市开展了这项工作。从三年来的实践情况看,这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市县层面上已形成共识。

我省的这项工作,也得到了建设部的充分肯定。今年7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就此做出批示,要求建设部有关司局支持浙江的这项改革。8月,建设部又专门转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在转发通知中明确指出,“浙江省政府的文件提出全面推行县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有利于充分利用城乡规划优化县市域空间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是城乡规划编制理念、编制方式和编制体系的一大创新。按照这一改革思路,今后,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在整个城乡规划体系中将处于核心地位。以县市域总体规划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还要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实践。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上下左右的关系。所谓上下关系,从全省来看,就是要建立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群规划一设区市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这里,总体上是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的关系。当然,从动态的历史过程来看,上下位规划之间是相互支撑的,其修编往往也是相互呼应的。与此同时,在县市域内或一个城市内部,还要落实从县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一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三阶段规划编制。

所谓左右关系,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关系。在编制实施城乡规划中,要坚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充分体现主体功能区划要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协调,紧密衔接,确保城乡规划“落地”“管用”。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修编。因此,特别要重视搞好县市域总体规划与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已经制订《关于加强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此提出明确要求:对省里确定的“两规”协调编制试点县市,其县市域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同步编制、同步报批、优先核准;其他县市在编制县市域总体规划时,也要深入进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的专题研究,实现“两规”在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上的协调统一。

与此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的协调和衔接。目前,省环保局正在深化完善《浙江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今年又在14个县市开展了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编制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省发改委也已经启动编制《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浙江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浙江省主体功能区划》的一些约束性、强制性要求,特别是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划定,要严格执行,并在正在修编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同样的,已经开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编制的县市,其区划成果要在当地的县市域总体规划中得到体现和落实。

就整个城乡规划工作而言,省政府前不久刚刚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06〕40号)已经提出全面的规范要求。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要抓好40号文件的落实。这个文件的制定,历经两年的调研,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贯彻了2000年以来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出的3个关于城乡规划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城乡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就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依法建立科学民主的城乡规划决策机制、强化城乡规划实施监管、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城乡规划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这个文件,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贯彻落实好40号文件,省有关部门在抓好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工作的同时,要抓紧就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的局部调整、规范城市(乡)规划委员会的组建和运作、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加强建设项目规划选址许可管理、规范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规划审核,制订相关配套文件。要按计划抓紧推进《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工作;要抓紧开展“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黄线”(基础设施用地保护范围)的“四线”划定工作;要继续加快推进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专业规划编制;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按规定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并逐年编制年度项目建设计划;要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特别是要积极推广一些县市分片设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所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要尽快建立城乡规划成果汇交制度,建立全省城乡规划信息库;要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市县长、乡镇长城乡规划专题研修班;要落实城乡规划工作报告制度,各市、县(市)人民政府每年要就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做出报告,同时报上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二、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突破口,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

这次会议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这一重大命题,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我省城市化发展出现的明显阶段性变化的现实选择。今年以来,我们在调研中,在征求专家学者意见中,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我省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总体上已经越过了规模扩张、形象建设为主的阶段,应当进入以功能完善、内涵提升为主的新阶段。据省建设厅统计,全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经从1998年的1008平方公里扩展到2005年的1920平方公里,7年时间增长了90.5%,将近1倍。这些年,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强烈的规模扩张冲动,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我省这样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的省份,在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6%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把城市化发展质的提高、内涵的提升、功能的完善和提升,鲜明地摆到首要的位置。

城市功能,也是一个不断扩展的概念。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宪章》曾经提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现在来看,这四项功能仍然是最基本的。但是我们今天来研究城市功能,涉及的面就会更宽。一般地说,城市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既有集聚的功能,又有辐射(扩散)的功能,更应当有创新的功能,它集中反映为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城市功能又与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定位、城市的结构密切相关。城市功能与城市规模相辅相成,没有一定的城市规模(人口及要素集聚),谈不上城市功能,但是,也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功能就越强,功能就越合理。就一个城市而言,城市功能不仅有强弱大小之分,更有特色之分,准确定位十分重要。从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区域来看,又存在城市功能的结构优化和组合问题,不同城市之间的功能既有竞争关系,也有互补关系、协作关系,总体上是竞合关系。

关于完善城市功能,习书记的重要报告、吕省长的重要讲话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稿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落实这些要求,首先必须针对城市居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基本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新一轮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突出加强城乡一体的供水排水、公共交通和公共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突出加强城乡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突出加强城镇供电、供气、给排水、通信等地下管网建设,突出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突出加强城镇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

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最基本的是两句话,新区要配套,旧城要改善。新区要加快配套,这是白纸上面做文章,只要搞好地上地下的规划,积极有序地推进,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旧城改善要很好地把握规模问题、时序问题、方向问题。这三个问题,城市政府在决策中要通盘考虑。旧城改善的规模,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意愿、拆迁安置的能力、政府的财力,既不能贪大求快,也不能无所作为;旧城改善的时序,要充分考虑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严格按照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步骤,科学编制实施年度建设计划,不能随心所欲,四处开花;旧城改善的方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市的性质和定位,注重体现地方人文特色和山水风貌,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环境,注重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旧城改善也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成本低、效果好的改造方式,有的地段需要彻底改造,有的地段需要转换功能,有的地段只要加强配套、加强环境整治就行了。要积极实施背街小巷改造,这是投入少、见效快、老百姓受益最直接的好事,要扎扎实实地办好。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和培育,还应当有更宽的视野。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着力强化城市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创新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特色功能,着力优化城市群之间、城市之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功能结构,形成功能互补、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协调发展的城市和城镇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城市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省里之所以十分重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重视环杭州湾、温台和浙中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培育,就是想形成这样一个格局,使我们浙江以城市为龙头,连接小城镇,带动乡村,不断提高全省面向国内国际的综合竞争力。

就单个城市而言,每个城市的人口规模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历史文化积淀不同,区域发展环境不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应当确立差异化竞争的战略导向,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比如,就产业发展导向而言,有的应当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有的应当以先进加工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主,有的可以以临港重化工业为主,有的可以以商贸服务业为主,有的可以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主,有的甚至可以以文化产业为主。只要每一个城市都准确定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塑造自己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就能不断提高城市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又能有力促进全省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三、以和谐社区建设和“数字城管”为突破口,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人们经常说,城市“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可见城市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城市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总体上看,相对于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管理工作仍然相对滞后,基层基础管理还不够扎实,整个管理还比较粗放,管理成本比较高,但管理效率不够高。上午,习总书记在报告中就加强城市管理问题提出了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拓展城市管理内容、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手段的要求。吕省长在讲话中着重就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意见。贯彻两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从近期来看,必须着力抓好和谐社区建设和“数字城管”试点两方面的工作。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城市的和谐,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仍处于深刻的转型期,特别是随着“四个多样化”的发展,加上我省市场化取向改革比较早,经济主体比较活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比较高,就业人数比较多,外来人口比较多,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比较强,因此,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民主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总体要求,着力从以下6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着力加强社区党建。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整体合力,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二是着力推进社区居民自治。要进一步健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不断拓宽社区居民民主自治的渠道。三是着力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社区自我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的整合,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四是着力加强社区治安。要进一步健全社区安全防范网络,完善社区治保、调解、普法和帮教工作机制。要不断提高对外来人口的管理服务水平。五是着力繁荣社区文化。要积极推进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积极培育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六是着力改善社区人居环境。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社区环境的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社区爱国卫生运动,着力建设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社区。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城中村”的改造。现在,城市里的“城中村”,往往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差,违法搭建严重,而且又往往是外来人口的主要集聚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社会管理跟不上,社会秩序比较乱,违法犯罪现象也往往比较多。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今天的“城中村”就可能成为明天的“贫民窟”,城市化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城市就无从谈起。当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复杂,涉及土地、户籍、集体资产管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外来人口管理、规划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安排。而且,“城中村”问题具有历史累积性,这个问题不解决要被动,早解决早主动。改造“城中村”,首先必须明确,“城中村”已经姓“城”不姓“村”,改造的目的,就是要使其转化为新型的城市社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新型城市化的要求,紧紧围绕就业非农化、居住公寓化、环境小区化、人口市民化的目标,不断深化改革,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引导和调控,加强各方面政策的综合配套,加快实现“城中村”向城市社区的根本转变。

关于“数字城管”工作。“数字城管”是在政府主导下,以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以体制创新、资源整合为保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基础,构建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应用平台,采取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信息实时收集传输、问题实时解决、效率实时监管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流程。这项工作,我省从去年开始试点。在习总书记、吕省长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各试点城市特别是杭州、嘉兴两市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杭州市从今年3月开始试运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市区两级平台和172个网络单位组成的“数字城管”网络系统,建立了197万个数据的信息库,试运行4个多月来,平均每天受理200多件信息,相当于实行“数字城管”以前每个月的工作量。这几天,杭州市“数字城管”系统正在接受建设部组织的验收,这在建设部确定的试点城市中,还是第一家。嘉兴市开发了一套符合中小城市需要的“数字城管”信息网络系统,已覆盖市区60多平方公里,运行半年多来,按时办结率达93.5%。台州市、绍兴县、诸暨市的“数字城管”平台,年内也将投入试运行。舟山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也已开始建设。宁波市江东区和龙泉市,虽然不是建设部和省里确定的试点,但是他们积极主动开展这项工作,也已进入试运行。

我省和省外一些城市的实践都表明,推进“数字城管”,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职能、整合资源、提升政府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重大创新,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7月13日,省政府在杭州召开了“数字城管”试点工作现场座谈会,对这项工作进一步做出了具体部署。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继续深化试点。已经开展试点的7个市县区、2个风景名胜区,要继续深化,努力取得明显实效,在全省起示范作用;已经明确开展试点、正在前期准备的4个市县区(即金华市、宁波市海曙区、瑞安市、长兴县),要争取在年内试运行。这样,从全省11个设区市来看,只有衢州市出现了“空白”。我们已要求衢州市确定一个试点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对全省其他市、县(市、区),省里今年不提统一的要求,待进一步试点后,再考虑全省面上推进的工作。二是加强技术支撑。省里将在实施“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中,加大对“数字城管”的支持力度。省信息产业厅将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对一些重大关键技术和重要共性技术进行技术攻关。三是着力整合资源。各试点城市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从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做起,加强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形成政府各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的高效的城市管理服务新格局。四是完善运行机制。省里将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数字城管”地方标准和规范建设。各试点城市和单位要进一步拓展“数字城管”的管理和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机制、问题处置机制和综合评价机制。

四、以大社保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居民的需求,就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内容。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相对来说,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在整个公共服务领域,是最基础的,是老百姓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所在。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大社保体系建设。2003年,省政府就明确提出“一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即在本届省政府任期内,要率先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三方面工作都已经取得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就业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省每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都控制在4.1%以内,其中去年为3.7%,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省已经在30个县市开展了统筹城乡就业的试点工作,下一步将在全省全面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保费征管和运作机制日趋规范;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基本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框架,解决了一大批城乡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省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城乡广大群众的拥护,得到了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

当然,我们这几年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离大社保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还很远,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相比还有差距。面对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存在的巨大的城乡就业需求,面对不断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面对城乡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不同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需求,大社保体系建设的任务,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必将是艰巨和繁重的。在有限的阶段性成效面前,我们各级各部门丝毫不能自满,丝毫不能懈怠,必须做好长期艰苦努力的准备。

去年10月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就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连续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4个重要文件。这4个国发文件,我们通常说“一个通知、两个决定、一个意见”,拉开了我国新阶段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序幕。省委、省政府对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极为重视,去年以来,就同步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订我省贯彻实施的具体文件。今年1月,省委、省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浙委〔2006〕10号)。今年3月,省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16号),省有关部门为此出台了6个配套文件,几个设区市都出台了实施办法,我省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已经全面实施。今年6月,省政府又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与此同时,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关于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工伤保险的通知》。这5个文件,这次也作为会议的配套文件征求意见。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经决定,将于近期召开全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各项任务,继续深化完善大社保体系建设。

这里,我着重强调一下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城市市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城市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是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汇总数据推算,目前浙江省农民工总数为1783万人,占全省非农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77%,其中本省农民工约为1260万人,外省农民工约523万人。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为我省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保障城市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广大农民工也面临着劳动保障、子女就学、生活居住、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解决农民工问题。多年来,围绕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权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又组织专题调研,出台了浙委〔2006〕10号文件。习书记还亲自开展调查研究,强调要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有效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并提出了“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的要求。习书记还指出,要做到这8句话,关键在于“政者有其为”今年初,国务院发出国发〔2006〕5号文件后,省政府又进一步着手制订贯彻实施意见。下一步,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扎扎实实地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工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手,尽最大努力解决好广大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部署任务,加强领导、完善保障的目的。会议之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认真传达学习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深入研究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的具体措施,抓紧做出工作安排。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006年8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