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实践创新与借鉴

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实践创新与借鉴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等人表示坚决不做李自成,心中有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使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再次,能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关系中国共产党能否执政以及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在西柏坡时期,无论是在行动中还是在政策高度上,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从而使党群关系

周文夫 焦新旗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把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能够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取得辉煌历程的历史经验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历史的真正进步。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并把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理论上阐明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经验与启示,这无疑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伟大征程的胜利,都与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路线密不可分,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决定的。

首先,坚持群众观点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超越唯心史观的重要标志。历史唯心主义坚持认为英雄创造历史,这里的英雄可以是天才的个人如帝王将相,也可以是某种神秘的精神或偶然的事件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英雄史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消亡也要依靠社会历史的发展。英雄史观的典型代表当属尼采的超人哲学,它极力贬低人民群众的作用,把超人看作历史的主宰,这种哲学后来沦为法西斯独裁政治的思想武器。与英雄史观不同,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正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正确阐明了人民群众和个别天才人物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从而重新颠倒了被唯心史观颠倒了的历史观。带来了人类思想史上关于历史发展规律问题上的重大变革,推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能否坚持群众观点是检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合格的试金石。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战略转移,毛泽东将进京的行程形象地称为“进京赶考”,并且提出“希望考个好成绩”。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比喻,则与郭沫若那篇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有关,而那篇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描述无不与“人民群众”这几个字有关,因为正是由于李自成等人的荒诞腐化、脱离群众,才导致大顺政权政息人亡。因此,决定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能否考个好成绩的“考官”就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满意则“考试合格”,反之则就要被“退回来”,而“退回来就失败了”。毛泽东等人表示坚决不做李自成,心中有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使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这次考试中合格了,但如何巩固这一伟大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又一个考题,而给出成绩的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今后,中国共产党还要面临无数次考试,但只要坚持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就会给出满意的成绩。

再次,能否坚持群众路线是关系中国共产党能否执政以及能否长期执政的根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表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而深刻把握中国文化和历史治乱规律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能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因而始终保持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之所向,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从一个最初不足五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并在带领广大民众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之后,继续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正是拥有广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中,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是源于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才能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样地,中国共产党的继续执政,仍然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坚强后盾。

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路线贯彻得好,党这艘大船则能乘风破浪、稳健前行;反之,脱离群众,党这艘大船就要在颠簸中行进,并不时伴有触礁甚至沉船的危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建立到解体的过程,就是能否贯彻群众路线与国家命运之关系的活生生的例子。正是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正是没能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长期脱离群众,从而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导致苏共垮台,苏联最终走向解体。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要牢记苏联脱离群众的教训;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也要汲取自身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积累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有益经验,而这以西柏坡时期的群众路线最为典型。

二、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这是2013年7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时发出的感慨。不但习近平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在担任总书记时也都曾多次到过西柏坡,三任总书记赴西柏坡参观学习,不仅仅是因为西柏坡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也不仅仅是因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更主要的是因为西柏坡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的“营养剂”珍贵而丰富:不仅包括众所周知的“两个务必”的重要精神,还有“不作寿、不送礼、不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等七届二中全会的六条规定,更有对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的彻底贯彻。在现阶段,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而关键的时刻,重温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凸显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西柏坡时期,无论是在行动中还是在政策高度上,中国共产党全面贯彻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路线,从而使党群关系空前密切和团结,其进行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保证。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期。谁赢得了民心,谁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就当时的情形而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农民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因此可以说,中国革命根本上是农民革命。因此,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便成为革命胜利的关键。中国共产党的很多领导人来自农村,深刻了解广大农民的需要和关切,于是决定发起一场土地改革运动,旨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进而展开。土改运动旨在发动群众、争取群众,但整个过程也贯穿着依靠群众、让群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针,是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的一个典范。土改运动解决了亿万农民的土地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赢得了民心,翻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二)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从政策的高度阐明了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全党达到高度团结统一,为迎接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做了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准备。如果说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行动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贯彻“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那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则从政策的高度阐明了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更多地是对党员群众观点的强调和警醒。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因此其中很多政策涉及党在全国胜利后如何执政的问题。

第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会议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如何转移的问题。全会确定,党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学习并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在领导城市工作时,党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吸收大量工人入党,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地能够同共产党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统治集团、官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

第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提出的关于防止“糖衣炮弹”进攻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党的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品质。在报告中,毛泽东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警惕居功自傲的情绪和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他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第三,加强作风建设,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面对即将取得的全国性胜利,毛泽东清醒地看到“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正确地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还指出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以迎接新的更加伟大的任务的到来。最后,全会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作出禁止给党的领导人祝寿和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等六条规定。

可见,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重申了党的群众路线,是对党员思想和作风的一次大整改,党群关系和谐融洽,全党达到高度团结统一,为迎接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做了思想、政治、理论等方面的准备。

(三)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党依靠群众的最直观体现,也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三大战役的胜利是党依靠群众的最直观体现。西柏坡时期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在西柏坡,先后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其他许多重要战役。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血肉联系,始终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可以说,西柏坡时期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取得的。土改运动在为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同时,还赢得了人民群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有了强有力的生力军和后备军。用陈毅元帅饱含深情的话说就是:“我们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能够以“小米加步枪”的落后装备打败蒋介石集团“飞机加大炮”的先进装置的根本原因。

总之,在西柏坡时期,党从思想、理论和行动上全面体现和贯彻着群众路线,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也是以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否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因此西柏坡时期是党群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之一。

三、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带给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借鉴

西柏坡时期,为了更好地解决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的问题,中共着力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了整顿。通过整顿,不仅进一步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关系,还使得落地生根后的党组织的战斗力空前提高。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并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正是有鉴于这一鲜明的历史对比,2013年7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时发出如下感慨:“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总书记的这一感慨有着深邃的理性思考,包含着对西柏坡时期党的群众路线重要资鉴的汲取。

第一,坚持“两个务必”,切实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当年毛泽东向全党提出的“两个务必”,包含了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也包含了对我们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了对胜利了的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也包含了对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认识,思想意义、历史意义十分深远。“两个务必”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一种永不停滞、永不懈怠、积极进取的精神。西柏坡时期,正因始终强调和坚持了“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前,经过六十多年的现代化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须牢记“两个务必”,从领导干部做起,以上率下,自上而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同时,也要创造条件,鼓励群众理直气壮地监督,监督我们的党,监督我们的政府,监督党员干部。坚持“两个务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相对于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使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非但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固步自封、孤芳自赏,相反还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进取,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两个务必”的忧患意识,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

第二,坚持清除“四风”,交出优异“赶考”答卷。毛泽东曾把离开西柏坡、奔赴北京这一行程比喻为“进京赶考”,并将广大人民群众作为考官。正是在这种以群众为师及紧张、审慎的考试状态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进京赶考”提出60多年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的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都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务必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尤其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发展局势下,有一些党员干部在“赶考”进程中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四风”,尤其是其中存在的腐化堕落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放任不管,我们党就会严重脱离群众,并会因“流血”过多而失去执政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时重提“赶考”,意在给全体党员以警醒,使其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同时,为了更好地考一个好成绩,中共中央决定利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并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省自查,以“赶考”心态做到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第三,坚持增强宗旨意识,切实为广大群众谋福利。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西柏坡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坚持群众路线最好的时期之一,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表现就是通过实行土改最大限度地满足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感人场面,才有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号角和新中国的早日成立。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一个执政党,其执政命运和执政效果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现在,虽然没有了战争年代的纷飞战火,但守业之艰并不亚于创业之难,守业之时亦须汲取创业过程中的有益营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就是“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革命历史的营养剂,最重要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用好的作风做好工作,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把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重大举措落实到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来。要统筹抓好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工作,切实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第四,坚持知行合一,增强党员干部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知行合一,本意为知与行互为表里、不可分离,既要知,更要行,要做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该理论虽系一种哲学与世界观的方法,但在西柏坡时期却屡屡充当密钥的重要角色。就土地改革而言,中国共产党就做到了“知”当时土地制度之弊、老百姓对土地渴望之情,故“行”土地改革之策,最终调动了老百姓积极参军参战,保卫已经到手的革命果实。在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做到知行合一,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主动克服不以为然的思想、等待观望的态度、消极被动的情绪,甚至是与己无关的想法,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着力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教育活动善做善成。更具体一点讲,就是至少要做到二知二行。所谓二知:一是在学中知。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对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的理解,提高贯彻党的根本宗旨、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学习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自觉查摆问题。二是在整风中知。着力贯彻和体现整风精神。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利用这一利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敢于亮短、揭丑,让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在思想和灵魂上得到触动。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搞无限上纲、人人自危,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领导带头示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引导领导干部端正态度,要把开门搞活动作为重要方式,深入群众开展工作,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帮助党员干部查摆问题,监督党员干部实施整改,形成党内外的良性互动。所谓二行:一是在整改落实中行。要切实抓住整改落实这一关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逐一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始终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加大力度解决问题。二是在建章立制中行。当前,与群众路线相背离的现象之所以频频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制度缺失和虚化。因此,要想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惠及民生,就必须根据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特点和规律,尽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宽领域的为民务实清廉制度体系,画出红线、架起高压线,并下大力气抓好制度落实,严格执行纪律,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对那些在为民务实清廉方面有严重问题的党员干部,要在教育的基础上,视情节依法依纪处理,做到执行制度没例外。如此,才能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康的完成,彻底消除“四风”滋生与蔓延,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