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平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理念创新

和平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理念创新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和平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理念创新党报群众工作历史经验跟当时特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可如今,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党报群众工作既不能无视历史经验,又不能照搬历史经验,应该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点上寻求理念创新。具体而言,和平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理念创新可以遵循以下几个维度。

二、和平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理念创新

党报群众工作历史经验跟当时特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可如今,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党报群众工作既不能无视历史经验,又不能照搬历史经验,应该在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点上寻求理念创新。具体而言,和平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理念创新可以遵循以下几个维度。

(一)从在野党机关报到执政党机关报

从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革命战争岁月里,中共党报经历了从在野党机关报到执政党机关报的身份转换。而与这种身份转换相伴的是,党报办报环境的变化,以及由之而来的党报群众工作理念的变化。

革命战争年代党报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十年内战爆发),十年内战时期(1927年内战爆发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或在军阀统治下,或在外国租界里出版党的报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建立了政权和军队,而由于共产党人是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报刊的出版条件虽有所改善,但毕竟不是执政党的报刊,经常受到国民党右派的压制和排挤。十年内战期间,中共党报包括国民党统治区党报和革命根据地党报两部分,在国统区的中共党报都是秘密出版的,只有在革命根据地,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办报,以此为开端。[6]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报构成虽然跟十年内战时期一样,包括国统区党报和抗日革命根据地党报,不过《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等党报已经能够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尽管如此,国统区的中共党报还是受到国民党的干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报包括解放区党报和国统区党报两部分,但是这个时期国民党加强对新闻宣传的控制,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大批中共报刊遭到无情摧残。实际上,革命战争年代,能够正常开展群众工作的中共党报主要是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党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执政党,中共党报也成为执政党机关报,党报群众工作得以全面正常开展。如今,各级党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其群众工作理念变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党执政后的党报群众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团结各阶层群众争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以后,群众路线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两个“最大”的重要思想,即“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而当前,腐败问题又是恶化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腐败不铲除就会亡党亡国。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就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力度。而以党报为代表的舆论监督同组织监督、司法监督等监督措施一起,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手段。除反腐倡廉外,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国际舆论斗争等领域,都需要党报群众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和平时期党报群众工作的战略意义并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

2.执政党机关报群众工作的主动权、控制权应加强

革命战争年代,媒体所有制形式多样,既有中国共产党报纸,又有国民党报纸,还有私人报纸。虽然中共党报既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出版,又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但是由于受到国民党的干扰,以及非中共报刊舆论噪音的影响,中共党报的舆论控制权和影响力在共产党领导区域体现得最完整。当然,在这些区域,党报群众工作职能也体现得更充分。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后,虽然建国初期有私营媒体的短期存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完成,我国媒体都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媒体。尽管今天传媒产业化改革不断推进,但是党的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不论形势怎么变,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党报作为执政党机关报应加强群众工作的主动权和控制权,既要努力搞好自身群众工作对其他媒体群众工作起到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又要善于整合其他媒体资源凸现媒体群众工作的整体效果,还要强化跟党政机关群众工作的无缝对接,彰显群众工作的巨大威力。

3.执政党机关报群众工作理应增强全局意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因此,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报群众工作的重心在农村。自1949年共产党全国执政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党报群众工作并没有农村重心或者城市重心这一说法。可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都市类报纸产生并不断兴旺,报业都市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报纸把目标受众锁定在都市人群,内容集中关注都市人的生活、情感等,发行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很少顾及农村受众的信息需求。应该说,报业都市化倾向对党报及党报群众工作有一定影响,甚至一些党报还提出了“都市党报”的办报理念,有的党报区别对待都市受众和农村受众,市区版比郊区版版面多、内容丰富,如此等等。“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如果说都市类报纸由于自身定位对此重视不够还可以理解,那么党报就责无旁贷了。2008年震惊全国的贵州瓮安“6·28”事件,就是“三农”问题中群众工作没做好的一次集中爆发。“6·28”事件发生后,瓮安县开展了“县委书记大接访”、“千名干部大巡访”、“千名教师大家访”、“公检法司‘四长’大联访”和“乡镇干部大走访”等举措。据贵州省农调队抽样调查,“6·28”事件前,瓮安群众对官员作风满意率仅为27.6%;开展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后,群众对干部作风满意率上升至85.6%。[7]事实表明,群众工作在农村既相当重要又十分迫切,党报理应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与都市化倾向伴生的报业富人化倾向同样不容忽视,不少报纸版面充斥名人轶事、明星隐私、富人活动等内容,而对下岗失业人员、城镇低收入群众等困难人群关注不够。城市困难群众生活压力大,利益诉求多,社会矛盾突出,处理不好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强化党政机关群众工作的同时,党报也应积极介入城市困难人群的群众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化解矛盾。总之,党报群众工作应树立全局观念,在重点关注农村群众和城市困难群众的同时,也应关注其他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诉求。

(二)从国内舆论斗争到国际舆论斗争

革命战争年代,党报不仅要面临严酷的政治斗争,也要面临激烈的舆论斗争。这时的舆论斗争主要是国内舆论斗争,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新中国成立后,政党之间的政治斗争没有了,不过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不同派别之间的政治斗争和舆论斗争还是难免的,譬如“文革”时期不同派别的斗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化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大范围内的国内舆论斗争没有了,但小范围内的舆论斗争还是存在,譬如反邪教、反伪科学的舆论斗争。虽然大范围内的国内舆论斗争没有,但是国际反华势力挑起的国际舆论斗争还是时有发生,而且其激烈程度并不亚于革命战争年代的国内舆论斗争。从国内舆论斗争到国际舆论斗争,并不只是斗争环境和斗争对象的差异,在斗争理念上还是有某些共同之处的。具体而言,当前的国际舆论斗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入革命战争年代国内舆论斗争的理念。

1.“阵地战”与开辟境外舆论阵地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国统区出版的中共党报成为我党开展国内舆论斗争的重要阵地。如今应对国际舆论斗争,尽管我国媒体也搞得很有气势,但主要停留在国内,外国人能不能看到,对他们影响有多大,还很难说。借鉴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出版党报的成功经验,今天我们也应该着力开辟一些境外舆论阵地,为在境外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提供必要的媒体支持。开辟境外舆论阵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强化我国电视台国际频道、电台国际频率、报纸国际版在境外的“落地”效果,确保党、政府、中国人民的声音能够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国外受众。二是大力扶持国外影响力大的华人媒体,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积极为我国在境外开展舆论斗争服务。三是在境外收购或者创办外语媒体,积极争取国外舆论支持。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些国家的不少媒体陷入生存困境,可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收购一些影响力大的国外媒体,既能推动企业多元化发展,又可以为国际舆论斗争储备媒体资源。

2.“游击战”与国际舆论斗争艺术

游击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创的成功战术,这一战术不仅在军事斗争中显示了巨大威力,而且在舆论斗争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国统区出版的中共党报党刊,巧妙地运用游击战术,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为舆论斗争赢得了先机。《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根据“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持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千方百计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编辑部的同志经常研究送审对策:某篇稿件选什么时候送审?哪些词句不易通过,换什么代用词能够骗过检察官?被无理删掉的字句何者必须保留?何者可以遵检?对被扣免登的怎样处理为宜?遵检、违检、还是“开天窗”暴检,每采取一种斗争方式,都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8]在皖南事变时,为使周恩来关于这一事件的讲话能够在国民党当局严密的新闻封锁下顺利刊出,《新华日报》被迫把“新四军”改成“新×军”,把“国民党反动派重重包围”改成“敌寇重重包围”;即便如此,读者仍然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9]像《新华日报》的成功经验,用在今天的国际舆论斗争中可能不是很合适,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则是相通的,那就是要讲究舆论斗争艺术。要在别的国家开辟我们的舆论阵地,得受制于这些国家的新闻政策,只有在充分了解其新闻政策的基础上,善于规避新闻政策,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要让别的国家受众接受我们的想法和观念,就必须尊重这些国家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要让境外媒体多选用我们的外宣稿件,就得在写作技法等方面符合人家的选稿要求等等。国际形势风云变化,国际舆论斗争环境也异常复杂,斗争艺术的考究将是十分重要的。

3.“协同战”与赢得国际舆论支持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党报党刊就非常重视对进步报人和进步报刊的争取,中共报刊和进步报刊协同作战,形成了一道国内舆论斗争的统一战线。譬如,在皖南事变发生后,遵照周恩来和南方局的指示,《新华日报》全体同志紧张动员起来了。潘梓年和石西民连夜走访《新民报》、《新蜀报》、《大公报》等报馆夜班编辑部,向新闻界朋友说明事实真相,并表示中共为国家民族利益,将坚持团结抗战,尽力防止分裂;希望新闻界朋友主持正义,不与国民党中央社歪曲事实的报道同流合污。[10]可以说,进步报人、进步报刊也为中共赢得国内舆论斗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我们同样需要争取国外友好传媒人、友好媒体的大力支持,构建跨越国界的统一战线,赢得国际舆论斗争的胜利。

(三)从单一媒体格局到多媒体格局

革命战争年代主要媒体种类是报纸和广播,报纸数量多,而广播频率少,在这种单一媒体格局中,党报群众工作大多限于系统内部,跨媒体种类合作不多见。而今天,除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展迅猛之外,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种多媒体格局中,党报群众工作不仅不能无视其他媒体种类的存在,而且在媒介融合背景中应该创新群众工作理念。

1.采用多媒体手段

党报群众工作新闻传统的采集工具主要是笔和纸,有时进行必要的录音,也是为了辅助笔头采访,录音本身并不成为新闻内容。因此,党报群众工作传统的文本形式以文字文本为主,辅之以适量的图片文本。但是多媒体时代则不一样,党报一般都办有新闻网站,这些网站除了完整再现报纸内容外,还要发布一些音频和视频内容。目前很多网站的音频和视频内容要么为网友上传,要么转发电台电视台节目,而网站原创音频视频新闻的比重还很低。如果党报主办的新闻网站能够增加音频视频新闻内容特别是原创音频视频,不仅有利于增强网站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党报的表现形式。原创音频视频内容的增加,就要求记者能够熟练掌握音频视频的采集方法。而党报主办网站新闻内容以转发平面媒体新闻为主,那么丰富原创音频视频内容的主要任务自然就落到平面媒体记者身上。就党报群众工作新闻特别是舆论监督新闻而言,强化音频视频采集除了能够丰富表现形式、增强说服力外,还有利于真实完整地记录、保存采访情况,以防备采访对象出尔反尔,避免不必要的新闻官司。

2.打造多媒体平台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报纸等传统媒体既面临挑战,又迎来机遇。就党报群众工作而言,最近几年群众来信来访数量较十年前降低了不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都市类报纸热线新闻的分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党报群众工作故步自封,就会更加被动。在都市类报纸热线新闻都广泛引入手机短信、QQ等新型传播工具的背景下,党报群众工作也应该着手多媒体信息平台的打造。除传统的来信、来访外,党报群众工作在开通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的基础上,应建立手机短信报料平台,方便广大手机和小灵通用户通过短信向报社反映情况;建立QQ或MSN报料互动平台,方便广大QQ和MSN用户向报社反映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互动来核实情况并进行网络采访;在报社创办网站或其他主流新闻网站开设党报群众工作方面的专栏,接受网民在线报料。

3.整合多媒体资源

在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党报群众工作的时候,似乎都很少言及其他媒体的群众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群众工作的媒介表达形式,新闻群众工作显然不能只靠党报,需要各类媒体积极参与,分工又协作,形成群众工作合力,凸现新闻群众工作的整体优势。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群众工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应该在整合其他报纸和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群众工作资源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党报群众工作要善于从其他媒体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有的群众工作类新闻信息可能都市类报纸发了,电台电视台播了,网上也有了,但是这些媒体的影响面跟党报并不重叠,影响力也可能不及党报。如果党报能够结合自身优势对这类信息进行深加工和再使用,不仅能丰富党报群众工作的信息来源,还能够体现媒体联动的效果。另一方面,党报群众工作要善于跟其他媒体合作搭建新闻群众工作信息发布平台。一般来讲,由于媒体特性和发布时段的差异,能够完整接受各类媒体群众工作新闻信息的人并不多。不过,互联网络的发展为搭建各类媒体共享的信息发布平台成为可能。党报可以在报社自己创办的新闻网站上开设一个页面,集纳同城媒体的群众工作类新闻信息,既能让群众看到最新信息,又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历史信息。当然,其他媒体网站上也可以开辟这样的阵地,扩大新闻群众工作的影响。

(四)从前市场语境到市场语境

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对党报办报经费实行的是供给制,党报群众工作没有经济压力。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报业市场化运作有过短暂的经历,但是很快淹没在计划经济的大潮中,到改革开放前,党报都是在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办报经费完全靠财政拨款。党报的非市场运作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变,随着广告收入的大幅增长,一大批报纸能够自负盈亏,跟财政拨款“断奶”。从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党报发展的半市场化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以及报业改革的深入,中国报业进入靠市场求生存的市场化阶段。尽管当前不少党报还不能独立面对市场,但是市场化已成为党报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从前市场化、半市场化到市场化,党报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报群众工作也应该立足市场创新理念。

1.受众市场的考虑

受众注意是一种稀缺资源,你占有多一点,人家就少一点。在前市场化阶段,传媒资源相对短缺,受众的选择面很窄,处于“卖方市场”状态,传媒对受众注意的占有属于“计划配置型”,不存在竞争;这个阶段的党报对受众需求考虑不充分。进入半市场化阶段,传媒发展和经济发展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媒体相互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但是由于市场空间比较大,各类媒体都有饭吃,日子也比较好过,处于“卖方买方市场相持”状态,传媒对受众注意的占有属于“市场瓜分型”;这个阶段的党报越来越注重对受众需求的考虑。到市场化阶段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传媒发展则日趋饱和,受众选择面宽,处于“买方市场”状态,一些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媒体面临生存危机,传媒对受众注意的占有属于“市场替代型”,竞争更加白热化;这个阶段,党报面临受众资源流失的压力,充分考虑受众需求是党报发展必须思考的课题。具体而言,党报受众资源流失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都市类报纸的兴起,相当一部分党报读者转向了都市类报纸;二是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相当一部分报纸读者转向了网络,很多网民特别是青年网民习惯从网络了解新闻信息,而不是报纸。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报如何最大限度争取受众注意已十分紧迫。而群众工作作为党报“自选动作”新闻宣传中最能实现“三贴近”的部分,理应在党报的受众策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跟都市类报纸的热线新闻和网络的服务性新闻相比,党报群众工作新闻应充分发挥党报的政策性、权威性、指导性优势,在新闻的深度、广度上下工夫,提炼新闻的普遍价值,提高新闻的传阅率和重复使用率,变“易碎品”为“收藏品”。

2.广告市场的考虑

前市场化阶段党报没有经济压力不用考虑广告,半市场化阶段党报出于经济创收争取广告但对广告市场的考虑还比较粗放,市场化阶段党报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必须充分考虑广告市场。在党报群众工作跟广告市场的关系中,同样遵循传媒跟广告的一般规则,即党报群众工作版面办得好→读者数量增多,社会反响好,影响面广、影响力大→广告商投放广告。在这方面,党报群众工作版面只要在跟其他媒体同类题材板块的错位竞争中凸现自身优势,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就行了。不过,与此同时,党报群众工作还必须有广告市场的考虑。因为,舆论监督作为党报群众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有可能牵涉到报社的广告客户,广告客户成为监督对象,当广告客户的利益诉求跟反映情况群众的利益诉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何平衡二者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

【注释】

[1]陈业劭:《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2]《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人民日报》1950年4月23日。

[3]陈业劭:《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4]陈业劭:《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124页。

[5]葛烈勃涅夫等:《报纸编辑部的群众工作》,三联书店1950年版。

[6]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339页。

[7]蔡如鹏:《瓮安的救赎:千名干部大巡访重塑官员形象》,《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48期。

[8]石西民:《报人生涯杂忆》,《新闻记者》1984年第2期。

[9]宁树藩:《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2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0页。

[10]同①,第67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