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转型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路

社会转型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路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王俊杰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为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群众路线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为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新变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人们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群众工作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1.主体分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全面、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各群体的财富增长并不同步,低收入、贫困群体很难摆脱困境,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3,明显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群体利益不一致不可避免地带来群体矛盾和社会冲突,群体之间心理隔阂初现端倪,如当今社会中一些人产生“仇富”、“仇官”心理等。

2.利益取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社会主义利益标准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个人利益、经济利益也是人们的正当追求,其行为选择更多的是由市场取向支配。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中,市场取向极易导致社会成员有意无意地忽视前两者而突出个人,突出经济利益。如何处理好由市场导向引起的思想信仰、道德标准、文化欣赏、生活情操等方面的变化,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资源配置多元。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呈现“总体化”特征,固定划一的制度对社会成员利益分配作出明确安排,社会流动性也不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营方式开始出现,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从原来的“总体型”向“分散型”转变。差异极大的资源配置方式共同作用于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利用和享有社会资源的多重选择减小了不同阶层的相互依赖和团结,降低了社会凝聚力、向心力

4.社会共识不够。社会分化带来道德伦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在各种思潮互相激荡之下,不同观念相互竞争和冲突,全社会形成社会共识的困难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种共通性较强的核心价值观来团结公众和凝聚力量,使社会各阶层间在基本问题、底线问题上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贯彻群众路线和做群众工作真正产生实效。

5.规范意识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也在快速推进,人们民主意识、法律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走向致富道路,并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但是,也有一些人不习惯也不想用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往往采取不合法、非理性的方式和行为,直接增加了群众工作的困难和阻力。

二、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的新变化,使党的群众路线贯彻落实中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如何巩固执政基础。社会分化一方面表现为新兴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党的传统执政基础——工农群众数量在减少,并且成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当然,我们党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不断努力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当前,党的执政基础是结构性的,包含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但是,其主体仍然是工农基本群众,他们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他们的地位不能有效得到加强,就会产生执政基础流失的隐患。

2.如何准确定位工作目标。传统计划经济时期,群众路线主要是围绕着政治问题展开的,当然有时不可避免地也会涉及其他方面,但群众政治利益始终居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新时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把群众的经济需要、政治权利、文化权益等综合考虑,特别是要把群众的生活问题放在首位。而经济、政治、文化多维度问题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将会使各种矛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复杂和突出。

3.如何密切干群关系。干群关系原本应该是鱼水关系,他们的思想一致、目标相同、感情融洽。但是,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工作缺乏“接地气”,他们没有深入基层并同基层群众真正打成一片,与普通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也不能真正听取群众的意见;个别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虽然直面群众的切身利益,但他们的眼睛也是“朝上”的,关心的是上级领导机关对自己政绩评价的好坏,结果必然在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出现偏差,由此引起了部分群众的误解,党的群众路线在个别地方、部门显得空洞乏力。

4.如何正确引导群众。社会多元化使人们在思想上、生活中不再以组织为唯一来源,个人意识逐渐增强,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意识的个体;同时,社会的容忍度在降低,一些群体呈现情绪化和易受感染的状态。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践行群众路线,需要更加细致、更加深入人心的工作方式,认真对待每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但是,少数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继续沿用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甚至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而相当一部分群众则是难以控制自己情绪,引起一些政府部门和群众之间感情对立,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导致情况恶化和引发新的矛盾。

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需要新思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辨识时代条件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实践中进行方式方法创新,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针对性、有效性。

1.创新观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所在,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客观上来说,党的执政地位使党与群众形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先进部分,其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人民的“公仆”,拥有权力必须替人民办事。本质上,党的领导是领导和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群众工作蕴含在整个政治体系运作之中。党应该并且只能始终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政治追求目标,绝没有超越人民的任何特权。现在,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是我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在践行群众路线活动中掌握主动权,才能确保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始终体现和代表群众的利益、意愿,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要求。

2.加强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没有好的制度,权力无论掌握在谁手中,都会因不受约束而滥用;如果没有相对完善的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制度,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难以落到实处。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来作为保证,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遵循现代社会的执政规律,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具体化,用切实可行的制度确保群众路线的要求,纠正群众工作中的偏差,规范群众路线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提高群众路线的质量,有效防范在执行群众路线中出现问题,增强群众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础上,党要不断拓宽渠道,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用法制来保证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见和建议,并由正常、规范的途径反馈到党内,为群众路线的落实提供保障。

3.坚持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大群众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许多宝贵经验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人民群众发挥出了巨大的现实推动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地为群众主动性、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充分条件。党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为此,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全面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改革中。面对形势的快速变化,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创造有利的环境氛围,引导群众有序地参与政治及社会管理,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热情。可以说,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开拓新途径,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4.提高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善于为人民服务。我国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多地把发展成果转化为惠民实效,让全体人民共享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尊严感和归宿感的高质量生活,这是赢得人民群众支持的根本。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深入群众、忠于职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新机制和创造条件广泛动员人民群众、企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充分尊重和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和社会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