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谈从群众路线到创新社会管理

浅谈从群众路线到创新社会管理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至关重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不断形成和完善科学的社会规范秩序,进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有序、稳定、和谐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来没有脱离群众路线,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才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
浅谈从群众路线创新社会管理_浙江公安机关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胡小海[1]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群众路线至关重要,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发动群众,不断形成和完善科学的社会规范秩序,进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整个社会有序、稳定、和谐发展。

一、群众路线

(一)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

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观点;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观点;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的观点;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点;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司法公正,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观点,等等。

党的“一大”党纲指出,把组织工人、农民和士兵来实行社会革命,并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里面去”的思想。1928年10月,李立三在一次讲话中第一次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1929年9月,周恩来在主持起草《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阐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提法。1930年,毛泽东写的《调查工作》,明确表达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根本观点。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时,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刘少奇同志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系统地论述了党的群众观,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邓小平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江泽民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多次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

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第一,体现了继承与科学发展。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的提出、丰富及其发展,正是我党创立、发展与成熟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艰苦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产物,体现了党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与科学发展的统一。

第二,体现了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坚持这条路线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及其农民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因而必须时刻牢记群众的需要。

第三,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袖,带头践行这条路线,才有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才有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也才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来没有脱离群众路线,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才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

第四,体现了为民与群众监督。党自古以来倡导要牢固树立代表人民的“权力观”,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完全彻底地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在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处处为人民着想,提出“发展经济,成果共享”的方针,不断自我完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三)群众路线的深层次含义

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创造着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目前我党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就必须要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才能真正掌握历史和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才会创造出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力量。

其次,我党的根本宗旨以群众为基础。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改革开放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可以这么说,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群众智慧的结晶,是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换句话说,我们党要想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人民群众请教。只有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他们的心声,集中他们的意愿,我们才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才会使得人民群众自觉执行。

再次,党的自身建设依靠群众。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反对奢侈浪费,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只有多向群众请教,才可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稳固我们的执政基础。虚心向群众学习,是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所必须做的功课,这样能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作风,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虚心向群众学习,意味着领导干部要从领导岗位上走下去,真正深入基层,真正俯下身子零距离接触人民群众,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真正拥护和支持,让人民群众成为我们党执政的坚强后盾。只要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无往而不胜。

二、创新社会管理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性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运转方式乃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如收入分配问题、医疗问题、教育问题、治安问题、腐败问题等。而解决这些不和谐的问题,必须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努力实现社会横向利益关系的协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国顺利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所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必须紧紧围绕群众利益这个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时只有不断创新方式、不断丰富手段,才能使服务更加便捷。政府官员只有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做起,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整改突出问题,才能改善队伍形象,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现代社会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

从我国目前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来分析,健全社会管理,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在政府管理层面上,要求政府建立起一个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管理体制,扮演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角色,建设民主、公正、责任、善治、廉洁、透明的政府;在社区管理层面上,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为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发挥服务作用,为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发挥桥梁作用;在社会组织管理层面上,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二是健全社会管理机制。构建和谐社会,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完善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关系。在利益协调机制上,应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上,要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机制,建设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在利益调处机制上,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结合。三是完善社会安全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应建立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的安全体系,保障国家的稳定、人民群众的安全。在国家安全上,应树立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安全”观念;在应急管理上,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重构危机系统和社会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三、在贯彻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创新社会管理

(一)夯实群众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

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是因为基层基础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一线平台,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只有改革基层体制机制,整合基层资源力量,才能筑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第三,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第四,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是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性、基础性环节。动员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直接去做群众工作,是团结群众、凝聚人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有效的途径和最好的办法。

(二)在贯彻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目前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坚持好群众路线,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我们党的组织覆盖全社会、延伸到最基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我们要树立长远眼光,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党委领导,既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政府负责,主要是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努力使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更加协调有效。社会协同,主要是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和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网络。公众参与,主要是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2.以群众路线为基础,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我们要进一步树立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一,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第二,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现代社会管理既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在社会管理中,我们必须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最大合力。第三,要树立统筹兼顾、依法管理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真正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查处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发展完善群众路线,把社会管理提高到新水平。社会管理的实践,同经济建设一样,也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实践。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特征,我们必须进一步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之路越走越科学。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在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管理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在社会组织发展管理方面,要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监管机制。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方面,要建立综合管理格局。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要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在社会治安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市场经济秩序维护方面,要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只有重信守诺,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在精神卫生方面,要建立监测、预警、疏导、救助机制。

[1]胡小海:浙江省宁波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民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