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分析

对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分析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核心,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之下师生的共同活动,受教育规律的制约。其次,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拥有量上是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教与学的主题不会变,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承认这种不对等的前提下的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

构建高校和谐的师生关系

李雪灵 李贝贝

一、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也必须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校园和谐的关键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主要包括领导干部、教师和学生三类,而师生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不善于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的成见而不愿意学习他所授的那门学科。相反,有的教师不仅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善于同学生建立起密切的师生关系,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的喜欢而特别爱学他所教的学科。所谓“亲其师,爱其道”。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更加致力于教育事业。因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基础。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核心,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

二、目前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状

当前的师生关系,总体而言是积极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一)师生交往沟通减少

(1)师生比例增大,客观导致师生交往减少。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化成大众教育。高校扩招,使得师生比例加大。虽然各界已经普遍看到了这一问题,但受各种资源的制约,师生沟通减少的局面仍然没有缓解。

(2)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师生联系、交往更加困难。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校外租房增多,教师也散居校外各地。尤其近几年各地大学城建设,普遍在较为偏远的地方,这一分散趋势,加上交通工具的制约和学校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得师生的联系交往和讨论交流更为不便和困难。教师上完课“闪人”,忙赶班车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网络的普及使得这一局面有所缓解,但不能根本解决沟通减少的问题。

(二)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个别教师中仍然存在,他们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同时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另外,师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对师生的影响,使得教师出现了兼职、从商、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的现象,如不叫导师叫老板,不叫教授叫“叫售”等,使教师的人格威信不如以前。而学生中同样也存着在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功利色彩浓厚。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为了及格分,可能会不择手段,同样毒化了师生关系。

(三)教师的权威性受到冲击

由于知识经济和网络教育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拓宽,从学校教学渠道获取信息的比例减低。而教师由于繁忙的工作获取社会信息量的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

(四)师生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学生成绩至上的评价方式根深蒂固,而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无法得到落实,使得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被忽视了,也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而对老师,一些学校片面的“学评教”,也使得老师不敢得罪学生,给 60分的成了老好人,不及格率较高的成了“名捕”,影响了教师认真对待教学的积极性。

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想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之间的联系有序、动态协调、充满活力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师生关系则是师生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活力向上。即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而学生在师生的交流中也应尊师重教。归纳起来应该是平等、交互、民主关系。

(一)平等关系

(1)教师与学生平等。教师从师道尊严里解脱出来,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交流。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2)教师对所有学生平等相待,一碗水端平。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公平公正,只有公平的环境、公正的规则和公平的条件机会,才会使师生关系融洽,才能营造奋发向上的学校环境。

(二)交互关系

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动的教育关系。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这个过程包括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之下师生的共同活动,受教育规律的制约。教师必须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并促使学生增长知识才干,同时还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而学生要接受教师的教育,完成全民提高自身素质的任务。在这种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都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两者关系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其次,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拥有量上是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教与学的主题不会变,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承认这种不对等的前提下的教学相长和共同进步。

(三)民主关系

师生间存在管理与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组织与自我组织的关系。尤其在大学校园里,更突出的可能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这就要求教师从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实施民主管理,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体现服务学生的管理特点。

四、实现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理相容的、平等的、民主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这样一种“师生关系”,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当前,最迫切的是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一)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人本”,首先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并施,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并把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作为推进工作的首要手段。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同时,“以人为本”也要紧抓教师这一“人本”,教师是“教”的主体,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更新教师知识体系,同样也是改善师生关系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以人为本,要从师和生两个主体出发,要教和学两手抓,不能偏颇。

(2)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大学生一般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意志,教师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我选择。要克服以教师中心、把学生看作储存知识的“容器”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而应视学生为亟待被点燃的“火把”,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树立民主意识,保护学生权利,摒弃专制思想与等级观念,提高师生权利与义务意识,确立服务学生的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让校园更有生机。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特别是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

(3)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实行个性化教育,使教育更具人情味,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鼓励教师、干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同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风格施教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才华提供各种途径、空间和自由;加强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学分制工作。学分制在一定的范围由学生自己选修课程,可以边学习边工作,是一种灵活管理,有利于学生调动内在潜力;从新生入学开始加强自学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各专业课教学要注意“授人以渔”,突出教育的孵化功能,使学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1)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教育环境变了,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廉价劳工,而应该是可以对学生进行课程导引、学习评估、生活辅导、职业指导、创意和潜能开发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是一批具有沟通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和高示范作用的人才。因而要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转变教师定位,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还要建立教师知识更新的体制,如给教师减负,使其有时间和经济能力给自己充电。或者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或是经验交流会,加强教师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好的教育经验,积极应对新的高校教育问题。此外,还需加强师德建设。如规范师德准则,加强教师师德培训;加强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以及加强教师党建工作等。

(2)拓展师生交往渠道,建立师生联系制度,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度,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比如广泛推广导师制,不光在研究生中,还应该在本科生中推广;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科技,进行网络沟通和交流;向学生开放教学、科研资源;大力开展学生社团、科技活动,鼓励相关教师参与指导,这样就可以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大大扩展交往的渠道,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同时,还要从制度上激励教师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要克服目前高校学生多教师相对较少的普遍困难,更多地走进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实际困难,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而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学生来求助。

(3)建立完善的师生评价体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有适宜的制度环境,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事实上的导向功能,它使教育活动按照教育评价规则去进行,不断实现教育评价的指标。学校教育中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在教育评价制度上找到一些原因,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必然涉及对于师生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会对师生交往产生明显影响。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德智体几个方面,但知识考核依然是主要部分,各种奖项的设立也基本以考试分数为基础;对个性学生的激励还严重不足。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奖惩、就业。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够全面地去看待一个学生的特点,对他的评价就会出现不公正、不准确的现象。这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所以面对多元的社会环境,高校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对教师的评价上,简单的“学评教”导致教师不敢管学生,甚至变成了给学生60分的老好人,忽视了知识的传授和与学生的精神交往。从而导致师生假和谐甚至不和谐。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通过科学的评价制度来引导和推动。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教育与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社会认知与学科认知,突出对师生的能力评价。

总之,高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她既包含于整个社会关系的大系统中,更体现于日常教师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我们高校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育规律和方法,注意高校教育工作的艺术性,结合实际情况,就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教育关系问题,从而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本文第一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