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其作用发挥的核心因素即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是否和谐。从2006年教育部通过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角色有两个明确定位:一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者、指导者;二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从上文可以看出,教育部指出要构建和谐关系,本质因素在于“心的引导”及情感上的交融与交流。这两大杀手能迅速摧毁师生的和谐关系。

文馨晨

【摘 要】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与维护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辅导员自身素质、角色定位、职业准入和评价机制、学生认知、社会风气等诸因素影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存在不和谐的现状。构建更加和谐互进的辅导员及学生之间的关系需要国家社会层面、辅导员、学生三方共同的不懈努力。

【关键词】 辅导员 学生 和谐关系 构建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和工作内容性质决定了其在整个高校教职员工中发挥出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影响其作用发挥的核心因素即是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是否和谐。甚至可以说,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能直接影响到辅导员管理下的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风貌、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实践能力、日常生活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与水平。由此可以看出,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定位

从2006年教育部通过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可以看出,国家层面对高校辅导员角色有两个明确定位:一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者、指导者;二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这个定位同样可以说是辅导员的一个奋斗目标。具体解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心理及情感方面,辅导员应给予学生情感的支持,及时排解和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疑问,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及动态发展。其次是日常学习生活方面,辅导员能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督促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学习管理的常规活动。另外还有在职业规划指导、班级团队管理、日常人际管理等方面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而且,这种定位随着时间的进展要不断地拓展和完善。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及学生之间关系因素分析

(一)显性管理职能导致的冲突

从上文可以看出,教育部指出要构建和谐关系,本质因素在于“心的引导”及情感上的交融与交流。而从实际交往过程中看,基于辅导员的日常教学工作秩序维护者与管理者的工作定位,辅导员与高校学生之间存在着显性的冲突。[1]这种冲突在师生具体交往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比方说在学习方面,辅导员在检查学生上专业课的到课率时,需要对旷课的学生做出一定的处罚行为,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管理极易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再比如说,在生活方面,辅导员在查寝时与违反宿舍管理规定的学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在这种维护公共学习、卫生、纪律秩序方面,辅导员作为管理者必须要塑造权威的形象,以强制力为基础,保证公共集体利益和一定的教学秩序的实现。这就容易与个体性较强、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发生不和谐的冲突,使师生关系出现裂痕。

(二)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职业倦怠问题

师生关系既可以说是双主体关系,也可以说是主体与客体关系。要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必须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而从教师即辅导员的角度来看,职业角色定位不清与职业倦怠是造成现代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两大杀手。第一是职业角色定位不清。辅导员既是德育工作者,又是维持教学秩序管理的行政人员。这种双重的角色定位带来双重的任务,面对繁杂细致的工作任务,辅导员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很难把握住工作的重点,容易陷入“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工作陷阱,不分主次,没有轻重,一天到晚围着学生转,却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抓小放大,定位成“保姆”型辅导员。[2]学生讨厌辅导员管得太宽,管得太死。而从辅导员的角度来看,一天到晚忙,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学生还不能理解并予以支持和配合,更是心寒。这自然为本应和谐的师生关系抹上阴影。第二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只有对自身的职业非常满意、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投入爱心的辅导员,才能切身地将学生放在自己的心上,才会重视、审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建构良性的师生关系,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缺乏足够的辅导员培养及发展路径,在薪资水平久久不能提升、业务水平长期得不到发展的情况下,辅导员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选择“带过堂”的工作方式。辅导员只完成任务指标性的工作,与学生的交心这种无法带来硬指标的重要工作环节直接省略,只管不教,抛弃了工作中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学生仅仅维持着线性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也就谈不上和谐关系的构建。这两大杀手能迅速摧毁师生的和谐关系。

(三)辅导员准入、评价、发展机制的非规范化

高校辅导员缺乏专业的、科学的、规范化的职业准入、评价、发展机制。首先从高校辅导员的招聘来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职业准入标准和资格认证体系,辅导员职业的专业性并不强。而要构建维护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辅导员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素养,否则在工作中辅导员很难突破学生对老师天然的心理障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其次,从辅导员的职业评价和发展机制来看,辅导员与学生和谐的关系并不是对辅导员评价和考评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指标,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率并不直接影响辅导员的职称晋升。根据2006年国家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3]从第一条职业发展路径来看,专职辅导员是按照专业教师的评价水准来实现晋升和发展的,也就是主要凭借学术研究成果来实现从助教到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业发展。这种“唯学术主义”,不但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德育作用,反而容易诱使辅导员脱离学生,漠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辅导员的第二条职业发展途径基本上就是走行政、管理类,按照科员—副科—正科—副处—正处这样来逐步晋升,而这种评价标准则是依托行政类的评价标准,容易导致辅导员的过分行政化。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很难将重心坚持在学生身上,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努力,自然在构建与学生的和谐关系时必然力不从心。

(四)学生对辅导员职业性质片面理解

高校辅导员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本身是非常特殊的,以德育及管理为中心的职业定位与初高中班主任及高校普通教师区别开来。高校辅导员相较于初高中班主任来说,更多起的是引导及辅助教学作用,而非直接管理及训导。高校辅导员相较于其他高校教师来说,德育管理工作较多,且德育任务多贯穿于学生活动及学生工作,而非课程专业教学。因此,要配合高校辅导员工作,一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需要学生正确认识辅导员职业性质,敢于乐于勇于与辅导员及时沟通。现实情况是,很多同学仍然秉持着从小到大的出于对教师的尊重而产生的畏惧感,不敢也不愿意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导致沟通出现障碍。另外一种认识则认为辅导员是学生的保姆,理所当然地应该帮助自己完成各种任务,乃至自己最基本的学习任务都指望辅导员来督促完成,毫无自觉性可言。这种对辅导员的认识浅显地把辅导员当成了中小学的班主任,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和谐互助关系的构建。还有一种则是对辅导员的功利性认识,有学生认为辅导员掌控着评优、评先、推选入党的机会,拥有大量资源,所以用尽办法巴结辅导员,将原本纯净的师生关系利益化、庸俗化,不仅使辅导员工作陷入被动,还容易导致不良风气的蔓延和扩散,极不利于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可见,虽然随着社会及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师与学生的素质相对于以前来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由于种种方面的因素影响,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离理想状态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构建和谐的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建议与策略

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切实的落实,构建更加和谐的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笔者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规划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培养专业化辅导员

从国家层面来讲,为构建和谐的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需要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从现实情况来说,辅导员属于高校教职员工队伍中初级管理人员,薪资待遇上处于队伍中的低级水平,而职业上升空间又较为狭小,但工作任务量巨大,管理压力不小。这种投入与回报的差距使得很多辅导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所以需要国家政策层面上的规定和指导,有条件、有步骤地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和薪资,拓宽辅导员的发展通道,让辅导员工作干得有盼头,既有物质上的肯定又有精神上的期待,而非只凭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支撑起整个职业生涯。国家应该就辅导员的发展出台配套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且这种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都应是职业化、专业化、连续、单列的。评价标准则应从量化的学术成就更多地转为对工作实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思想道德修养、工作年限等多方面权重的考量。

除此之外,为避免辅导员沦为做杂事的保姆,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专业化、职能化的辅导员,专事专干,业务各有精通。可以根据2014年国家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文件中的要求,让辅导员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各类专业性业务,比如专攻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及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等。[4]努力培养辅导员成为专业领域型专家,比如对思想政治教育及理论和实践领域特别在行的辅导员可以依据一定标准评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或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有所成就的可以评为职业指导型、心理辅导型辅导员专家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无巨细全都要管的管理黑洞,又可以使辅导员们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深钻精研擅长的领域,更利于职业成就感的培养。

(二)从心出发,宽严有度,追求公平

从教育主体辅导员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争取能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及朋友。正如上文所引用的《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定位就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本质在于“心的引导”。辅导员不仅要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活动及日常生活中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局限于硬指标的管理程序及日常活动。事实上,有关辅导员工作的指导文件也同样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可见,辅导员职业应该以学生为本。那么,能不能放弃严格管理,一切围绕学生转,对学生百依百顺呢?这种定位明显是错误的。既然作为教师,就应该有最基本的对学生的要求和规范,所谓的从学生出发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放纵及包办学生事务,而应该是宽严相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校学院系部的规章制度,辅导员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先全面清晰地了解,后依序实施,这是严的一面。但一旦有突发事件、违规事件发生,如何妥善地处理和精妙地组织特别考验一个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宽严并不冲突,而是看如何运用。无底线地宽松管理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一味的严格要求只会惹得学生厌烦,而只有宽严相济才让学生对辅导员既尊重又爱戴,这种良性的理解互动必能推动双方关系的和谐交融,实现辅导员及学生的双赢。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需要非常注意公平这一原则的坚守。[6]特别是涉及对学生的评价及评优评先的相关问题,应不论亲疏,一视同仁,按实际情况、具体制度来评价,而非将大部分的利益和机会都给予身边的学生干部等人群。不公平的处事方式必然加重功利性的学生风气,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及学生群体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引领作用

辅导员一方面要加强与每位学生的沟通交流,以便掌握更多的学生情况,但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为了使大学生们尽快适应并能完全投入精彩的大学生活中,加深对辅导员的理解,配合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需要加强对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及培养。对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宣传能力的学生,应重点关注和培养,将其打造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培育优秀学生干部,打造学生管理团队能帮助辅导员与全体学生高效及时地沟通信息,办理各项具体业务及开展各类学生活动,及时通报和协助处理意外或突发事故,并能在广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典范带头及督促的作用。这种学生与学生的联结和帮助是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这有力的左臂右膀,辅导员能在学生群体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使其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辅导员的各项工作。

总之,在瞬息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辅导员作用,构建包容和谐的辅导员与学生关系需要国家、社会、学校、辅导员及学生各方面的携手努力,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逐个突破,从而使辅导员及学生双方携同进步。

【作者简介】 文馨晨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杭州310028

参考文献

[1]陈雪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和谐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

[2]陆学勤.构建高职学院和谐的辅导员大学生关系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1.

[4]高存福.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5).

【注释】

[1]陈雪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的和谐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

[2]陆学勤.构建高职学院和谐的辅导员大学生关系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843.html,2006‐07‐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2014‐03‐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81.

[6]高存福.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