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体系

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体系

时间:2022-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策是党的生命,制定和实施政策必须以形势分析为依据,这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观点。我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对近现代人类社会和人们思想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当今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要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并且把这些科学成果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实践,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它包括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16]

形势与政策课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除了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等共同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一方面,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国内的,又有国际的;既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又有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各种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国际国内形势经常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特别是国家形势的发展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党和国家的对内对外政策也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中国共产党的形势政策观[17]

所谓形势观,是人们应用一定的思想方法,对形势进行科学分析,在作出一定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简单地说,形势观就是关于分析形势的思想观点的总称。而政策观,就是有关政策问题和政策活动的基本观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政策观是一种理论思想,是政策活动的理论依据。不同的政策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总会对政策问题及政策活动做出科学性归纳和价值性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形势政策观,是指作为政策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在以分析形势为基础并进行政策活动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形势与政策问题的基本思想观点的总称,是党关于形势与政策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关于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原则和方法的总和。需要说明的是,党的形势政策观不仅包括党关于形势与政策的基本思想价值取向、原则和方法,它还包括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革命和建设形势进行具体分析并制定和执行客体政策的实践过程。

任何一种思想观念都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等的反映,都是特定时代精神的反映。党的形势政策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关于分析形势并进行政策活动的基本思想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与实践相统一,不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于指导自身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等实践,并在这个实践中不断检验形势政策观的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过程;是党的分析形势并进行政策活动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共产党人头脑中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在95年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面临着不同时代的不同任务和要求,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有不同的探索与实践,但是,通过分析形势来进行政策活动这一基本思想方法从来都是一以贯之的。

原则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制定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是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制定的,是一定理论观点的具体体现。原则本身是一种根本性方法,是概括性和指导性的方法。把原则用于指导人们的具体实践,所体现出现的具体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是我们所称的方法。因此,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以党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在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政策是党的生命,制定和实施政策必须以形势分析为依据,这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些基本观点,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对党的政治实践的重要性,认识到分析形势对进行政策活动的重要性,即要进行政策活动,必须以形势为依据。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形势,然后才能保证党的政策活动的正确性。我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正确分析形势、把握政策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观点的具体化,是关于“如何认识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问题的回答,在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我党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也是正确认识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实事求是是党的形势政策观首要的原则和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思想路线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的根本体现和根本指导原则。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的思想和行动的根本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一向遵循这一思想路线,并将其作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在实践中针对不同时期的形势发展变化和党的不同任务,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思想路线,不断赋予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以新的内涵。

可以说,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是以客观形势为依据,在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尤其是政策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的结果。把这一思想路线用以指导我国分析形势并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活动,使其成为党的形势政策观的首要原则和方法,是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的。

党的形势政策观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形势的实际出发进行政策活动,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把实际作为客观事实、作为客观存在的形势看待的体现。而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则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方法。形势是客观的,以实际为基础分析客观存在的形势是党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18]

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要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找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19]

要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详尽地、全面地占有材料,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用来指导我们分析形势、制定执行政策的活动。这是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是我党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方法。

首先,调查研究是共产党人分析形势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是达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党的形势政策观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从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入手。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把调查研究作为根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也把它作为党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根本方法。党的形势政策观认为,从实际出发是分析形势制定政策的前提,而调查研究是了解实际的前提。“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20]

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并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真实材料,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才能对形势本质形成正确的了解,才能产生正确的政策。客观实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发展变化的,要正确了解一个形势,必须要了解这个形势内部诸要素及相互关系。这就要掌握关于这个客观形势的具体的、系统的、完备的材料。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工作。同时,光有调查还不行,还要研究,要完全准确地了解形势的全貌,反映形势的本质及规律,必须对材料进行制作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认识,这就是研究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21]

其次,调查研究是进行政策活动的前提。通过调查研究,正确地掌握了形势及其发展趋势,才能为我们制定政策提供前提条件。毛泽东曾说:“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22]他认为,要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就要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实际。

江泽民也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基层,全面熟悉本地的实际情况,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一道,共商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具体办法。也就是说,我们在制定政策之前,必须深入到决策直接涉及的层次,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1993年,江泽民与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座谈时说:“历史经验说明,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正确的决策,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调查与研究。”[23]

制定政策需要调查研究,执行政策也需要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形成正确政策仅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运用调查研究确保政策得以有效实施。让调查研究贯穿于政策执行的全过程,这样就可以随时发现政策的局限性,发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便对政策加以调整,使政策日臻完善。另外,和政策相关的客观形势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变了,相关政策也应变化。要使原有政策适应变化的新情况就要进行调查研究,这符合政策不断完善、发展和创新的需要。

2.矛盾分析法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无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依据矛盾规律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对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一直高度重视矛盾分析法的理论概括和实际运用,以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规律为理论指导,用矛盾分析法作为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把矛盾分析法贯穿于党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实践过程,使矛盾分析法成为党的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矛盾分析法作为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必须着眼矛盾特殊性,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而中国共产党一向善于注意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党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是以正确理解这一原理为依据。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24]

因此,要正确分析形势,首先要分析形势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社会每一个发展时期,总要表现出一定状况和态势,即表现出一定的形势,这是形势的普遍性。形势的普遍性告诉我们,在进行政策活动时一定要以掌握形势为基础。形势还有特殊性,每一种形势之间有着质的区别,这种差别是制定和执行具体政策的依据。可以说,没有区别就没有政策。

只有认清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准确把握形势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毛泽东再三强调,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干部善于分析具体情况,从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条件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当地当时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25]

这是我们分析形势、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所必须严格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办,这是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党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所有不同。”[26]

总之,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分析形势制定政策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中国正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27]

其次,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原则方法,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进行正确的决策活动。在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时,要分析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分析形势本质的根本方法。在制定政策时,要根据对形势的科学分析,捕捉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以此确定相应的政策。我党总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及时把握形势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并根据它们的转化及时调整政策,自觉地有准备地把党的事业由一个阶段推向另一个新的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在空间表现为不同事物的差别,而且在时间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别。分析形势,要认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之间形势的差别和发展变化。而“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28]

也就是说,随着事物的变化,我们能够审时度势,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适时调整和改变党的政策。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9]

理论的创新和认识是这样,党的其他认识活动也是这样。在进行政策活动的过程中,我党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应用矛盾分析法对政策的“变”与“不变”进行了辩证的认识和实践。政策既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又具有阶级性和可变性的特征。政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可变性是绝对的,在具体政策实践中,针对具体阶段和时期,要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变”才是绝对的,“有的变是好事”,“不要拒绝变,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是个思想方法问题”[30]

那么,政策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不变”,什么情况下应该“变”呢?这就需要我们应用事物的矛盾分析法来认识。总的来说,政策的变与不变不是取决于政策本身,而是取决于社会的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3.从全局出发是党的形势政策观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所谓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只有通观全局,把握形势发展的整体,全面了解客观形势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的联系,才能正确把握形势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全局出发,善于总揽和驾驭全局,体现了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也是我党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毛泽东指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31]

把握全局,才能正确认识形势。邓小平也说:“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眼界要非常开阔,胸襟要非常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向。”[32]

江泽民指出:“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无论负责哪一级、哪一部门的领导工作,都要时刻胸怀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以大局为重。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任务,作为实现党的总路线、总任务的必要步骤和环节努力完成好,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33]他把从全局出发作为完善党的领导的方法,将其高度概括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八个字也是我们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的基本方法。要做到从全局出发,审时度势,胸怀全局地驾驭形势,进行政策活动,必须使全党善于从政治的高度正确分析形势和掌握政策,同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掌握全局的能力。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的发展变化是由客观事物诸种矛盾的运动所决定的。事物的矛盾运动呈现出复杂的过程,决定了形势的复杂性。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矛盾交织的国内形势中正确进行政策活动,就必须善于从政治上分析和判断形势,善于从政治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8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十分艰巨、不断发展的事业,又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不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认识当今国际局势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就难以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也难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4]

从政治高度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就是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讲政治,“只有讲政治,才能保证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把国家的法律、法规,贯彻到经济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去,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35]

另外,要使全党能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分析形势制定和执行政策,关键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以及他们驾驭全局、审时度势、正确决策的能力。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是一个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政党,是一个善于把结合实际加强学习放在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的党。毛泽东以强调理论学习开始,认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36]

邓小平则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37]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党的这一传统,且更为重视全党的学习,并把它放到党的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认为,学习是讲政治的前提[38],“如果不学习,政治上就不能成熟,就不可能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江泽民指出,“要教育和提高干部,就必须在干部中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正因为我们党有坚持学习的优良传统,善于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才能战胜艰难曲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幼稚走向成熟,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坚定地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开创新的局面,从胜利走向胜利。”

作为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核心,胡锦涛也非常重视学习,并把它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来认识。他明确指出,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经验,深入分析和研究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胡锦涛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等主要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总结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完善我们党的执政理论体系[39]

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对形势的准确研判和深刻把握。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40]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他又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41]中心与大局是统一的,大势与大事是相连的,要围绕中心必须胸怀大局,要抓好大事必须把握大势。

(二)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制度

加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途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把加强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对待、来倡导、来坚持,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对推动全党的学习建设,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全党、全社会做出了表率。2005年10月13日,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文指出,加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途径。“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警示,一个政党又何尝不是如此?[42]

2002年12月26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开始了第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活动时指出,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认为,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党和人民所赋予的重任,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除了自学以外,中央政治局还要进行集体学习。这要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主题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理论等众多领域,每次学习活动由2~3位专家主讲,这些专家主要来自于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研究机构、党校和高校,大多是学界和社会公认在该领域素有研究和富有成果的学者,也有在政府部门长期工作并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具体到请谁做讲师,通常由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协调有关部门、高校或研究院所来确定。[43]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发展带来了宝贵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发展态势成了我国领导层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世界格局和我国的安全环境 (第10次)、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 (第2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前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第22次)、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科技发展 (第4次)、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态势 (第5次)、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历史考察 (第9次)等,都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内容。

第二,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寻找对策。中央政治局的对策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 (第3次)、运用科学技术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 (第4次)、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状况和我国农业发展 (第11次)、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 (第13次)、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第15次)、我国民族关系史的几个问题(第16次)等。

第三,探讨国家发展战略。中央政治局还立足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积极探讨发展战略问题。这既包括对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学习,也包括对某一具体领域发展战略的学习。前者如,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 (第17次)、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20次)、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第21次)等;后者如,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第7次)、面向2020年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 (第18次)、国际能源资源形势和中国能源资源战略 (第23次)等。

第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了加强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中央政治局安排了以下学习内容:学习宪法 (第1次)、坚持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8次)、法制建设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2次)。

第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又一个重要主题。相关的学习内容包括: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 (第6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第14次)、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研究 (第19次)。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44]

2012年11月17日,中共十八大闭幕后的第3天,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举办第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方式为“自学”。“自学”这种形式也首次出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课上。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治局领导带头学习,每一次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并引发广泛讨论[4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加强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就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习近平同志强调,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上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上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国家机构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非常注重学习。从2012年11月17日至2016年6月28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已经举办了33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主动适应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针对治国理政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不断求真务实,创新学习,以学习推动发展,给政坛注入一股新风。

回顾习近平同志主持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先后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推进我军军事创新、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践行“三严三实”、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专题进行了集体学习,范围覆盖极为广泛,不仅有重大现实理论问题的学习和研究,还有社会上广为关注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些议题都跟党和国家的长远建设密切相关,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国家安全、反腐等方方面面[46]。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紧紧围绕治国理政进行,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战略性等特点。总的来看,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首先,推进政治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党章规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央政治局就有关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邀请知名专家开设讲座,有利于拓宽视野,广泛掌握决策信息,提高领导水平,实现政治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其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央政治局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视,有力推动了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再次,促进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中央政治局开展集体学习,也为全党、全社会树立了榜样,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纵观之,中央政治局为全党大兴学习之风,带了好头。各级党员干部也要善于挤时间抓好学习。中央强调要转变工作作风,多一点学习,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少一点形式主义的东西。一方面,若学风不浓、玩风太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会贻误工作、贻误大事;另一方面,若不重视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僵化。学习需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各级领导干部须将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学习。

中国共产党人紧抓学习之风一以贯之,认为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47]

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33次集体学习

(2012年11月17日至2016年6月28日)

第一次集体学习:

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

第二次集体学习:

2012年12月31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

第三次集体学习:

2013年1月28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

第四次集体学习:

201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

第五次集体学习: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

第六次集体学习: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

第七次集体学习:

2013年6月25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行第七次集体学习。

第八次集体学习: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

第九次集体学习:

2013年9月30日上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4周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第十次集体学习:

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

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

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

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第十四次集体学习:

2014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

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2014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

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

第十七次集体学习: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推进我军军事创新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

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

第十九次集体学习:

201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次集体学习:

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司法公正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201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

201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

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践行“三严三实”进行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

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

第三十次集体学习:

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

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

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

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进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

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进行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构建

学习形势与政策,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也有详细的讲解,例如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等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这些内容对学生科学认识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同样是有帮助的,它提供的是历史的启迪与智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这为学生学好形势与政策提供了许多基础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国际关系为基础,从总体上探讨当今国际社会的主要内容、运动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其中相当多的内容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紧密联系。因此,要把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苑申成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探究》(《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4期)一文中强烈呼吁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面设立形势与政策二级学科[48]。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支撑,只有抓好学科建设,才能凝聚优秀人才,组织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确立,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深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搭建学术平台,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建设服务。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立,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这艘“航船”找不到自身停靠的“码头”的尴尬,也使得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尤其是具有较高学历和学位的青年教师萦绕在心头的疑虑得以解答,为培养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也有助于师资队伍的长远发展。到目前为止,思想政治理论课 (简称“思政课”)的四门必修课都有了自己的二级学科,为培养专业教师奠定了基础。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之规定,形势与政策也是规定的必修课,而且教学内容最复杂、教学难度最大、涉及面最广,但在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中唯独没有形势与政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学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应该成为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调查表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状况和教学状况到目前为止都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有社会环境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因素以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本身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从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师缺乏明确的学科归属,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将形势与政策作为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来建设,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从而为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提供教学、研究、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学科支撑。关于形势与政策的学科定位,应该从教学、科研和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准确定位,服务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探究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人才。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该是一致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规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1985年的探索性改革、1998年的重大改革和2005年的新世纪改革的过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向着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在“05方案”中,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都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是任何一个二级学科都难以涵盖的,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所属二级学科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形势与政策学科的综合性更强,为了加强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建设,除了需要现有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为其提供支撑外,还必须增加形势与政策二级学科。学科建设内容包括形势学、政策学、国际政治、世界历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众多学科,努力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干、众多学科为侧翼的学科支撑体系。形势与政策教育由于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应用性强,综合性最大,为其他六个二级学科的建设提供的实践基础也最为直接。

【注释】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2]《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3]《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5]《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7]〔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8]《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宗雪萍,孔庆祥:《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的几点构想》,载《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3]张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三段四法”模式的建构研究》,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12期 (总第204期)。

[1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教社政〔2004〕13号)。

[15]黄蓉生,张国镛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 (学位〔2005〕64号)。

[17]本部分转引自:刘涌,李斌雄:《论中国共产党形势政策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1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3]江泽民:《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载《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9]《党的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4]《党的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5]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9]胡锦涛: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载《人民日报》,2004年07月01日第1版。

[40]《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第1版。

[4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载《人民日报》2014年1月23日第1版。

[42]曾勇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解读,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zhengzxuex/200510140267.htm。

[43]潘旭涛:《走近中共最高学习班》,载《人民日报 (海外版)》2014年6月10日。

[44]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一览,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385219/index.html。

[45]班永吉:《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13次集体学习盘点》,载《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4月12日。

[46]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 (十八届),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9/c352109-19621672.htm l。

[47]班永吉:《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13次集体学习盘点》,载《瞭望新闻周刊》2014年04月12日。

[48]苑申成:《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学科建设问题探究》,载《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