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和谐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高校新型的师生关系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协调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既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身心悦愉,思想活跃,发展创新,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就是破除传统观念的影响,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一切措施以人为出发点。因此学校应当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杨桂侠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对于改善学校教育环境,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党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依据,建设以和谐师生关系为核心的新型人际关系,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为社会培养和提供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两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构成了师生关系。它是学校所有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就其内容而言,包括教育关系、政治关系和心理关系。协调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既是学校教育的前提和条件,又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任务,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身心悦愉,思想活跃,发展创新,从而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民主平等的原则下,努力创建理解信任的师生情感关系、交往互动的师生教学关系和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在高校的缩影。

一、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1.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制约。在传统的教育机构里,教是主导,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学生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现在还远远没有完全消亡。教师从培养目标和教材演绎出教学要求,用考试分数和各种量化指标等作为强制手段来推行这些要求,很少过问学生需要什么,很少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关系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不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压抑,难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2.少数教师对学生的疏于管理淡化了师生的教育关系。少数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以教学改革为幌子,放松自己的教育责任,对学生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学生从教师那里既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也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交流。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较高的分数过分地迁就学生,或者有意地去迎合学生。这种教风使学生滋长了不求真知的学风,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

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师生关系更加复杂。本来,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纯洁、非常简单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这种纯洁、简单的关系变得势利和复杂。部分教师用市侩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不能一视同仁,致使一些贫困学生在人格上受到压抑。

4.教师对学生缺乏全面关怀,师生缺乏交流和相互认同。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是教(教学)、管(管理)、导(德育)三方面的结合,但由于很多高校教、管、导分工过于细致,因此学生在学校难以得到全面的关怀。有的教师只重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全面培养。缺乏接触和交流就缺乏了解,缺乏了解就难以互相认同,结果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变成一种单纯的教学关系。这样的关系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努力构建和谐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

1.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关键就是破除传统观念的影响,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一切措施以人为出发点。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说,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观念,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教师应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大学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善于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觉追求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全面关心学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树立师生互动的观念,就是要树立师生平等交往,双向交流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促使他们独立思考、自我评价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意见、观点进行评价并做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在互动中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思想要及时予以鼓励,对于学生难以接受的要求,教师要耐心等待和自觉反思。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应当是多方面和多渠道的,不仅包括知识方面的内容,而且包括思想道德、个性修养、家庭生活、婚姻恋爱等方面的广泛内容,同时交往的渠道也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选择食堂、宿舍乃至学生和教师的家庭。在交往中,师生双方相互坦陈思想,敞开心扉,从而使得交流和教育渠道畅通。

(二)从教育环境方面来说,学校要改革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适宜环境

1.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大学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和学术声誉的奠基者和传播者,更是优良校风、学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因此学校应当规范教师的职业责任,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一方面,从制度上规定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从制度上促进教师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教师要经常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构建精深、宽厚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追求高尚人格。“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言行一致。正所谓“身正为师,德正为范”,教师的社会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社会人格的塑造和形成,也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好坏。

2.建立教师与学生联系的制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要求教师参加学生集体活动,多与学生谈心,这样就可以改变师生仅仅在课堂上见面的局限性,大大扩展交往的渠道,促进师生的互相沟通和认同。师生间应心腹相照,结成“知心”之交。教师应坚持民主原则、沟通原则、严格要求原则,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情、家情、体情、心情,和学生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创造融洽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亲切感。

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纠正“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思想,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其在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一旦教师真诚、尊重、理解的态度建立起来,学生就能逐步走向自主、灵活和创造。总之,高等学校所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将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成为学校的无形的教育资源,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简介:杨桂侠,女,河北唐山市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副教授。

该文章发表于2006年9月《文教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