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性原则也是包括创新、创业活动在内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活动的第一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这种违反科学性原则的做法,必将导致创业的失败。再次,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计划安排应当是科学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件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指导。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当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还很不均衡。正如文件指出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要改变这一局面,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下面重点探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注意的原则和具体对策。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原则

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笔者认为,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循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原则如下。

1.科学性原则

创业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工作,是人类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有人认为创业活动与科学原理关系不大,事实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是任何环节都不可缺少的。科学性原则也是包括创新、创业活动在内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活动的第一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创新、创业活动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

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所涉及的原理必须是科学的。创新、创业活动可能依托于产品,可能依托于技术,还可能依托于服务。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创业,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试想一个创业者把自己的创业目标定位为发明和生产永动机,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可想而知了。不仅如此,创业的主体活动是商业活动,要保证商业活动的“科学性”,就需要规避国家法律不允许经营的领域,杜绝国家法律不允许使用的经营手段,遵循市场的经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商业活动的健康发展。一些创业者在创新、创业工作中偷税、漏税,甚至个别人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实施制假售假、组织非法传销、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活动。这种违反科学性原则的做法,必将导致创业的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原则,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是投机分子。这样,学生未来投身创业后,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决策应该是科学。有人曾经说:在创业成功者中,经历、学识差异很大,但有两点却很相似:一是家庭和睦,二是都善于打牌。初听起来,这种观点有一点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分析却会发现,家庭和睦是创业中应对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实际上在打牌的过程中,人们要不断进行运筹判断决策。创业过程中决策是不可或缺的。在决策过程中,要对目前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现代社会中的人类活动趋向于复杂化,经济活动中涉及的信息越来越庞杂,仅仅靠经验进行判断显然是不行的。要更好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就要熟练地运用统计学的知识。完成了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决策工作才会顺利进行,要实施决策就需要提出一系列备选方案进行权衡、比较,而没有现代管理学知识,备选方案的设计、权衡、比较也将无法进行。因此,方案决策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要坚持科学决策,一些高校把创业教育单纯理解为鼓励学生开公司、出数字,导致一些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仓促上阵,无异于“引婴入江”。

再次,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计划安排应当是科学的。一个好的方案,如果没有具体的规划,将不可能得到实施。任何方案确定之后,都需要订立计划,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就要分析清楚计划的关键环节在哪里?哪些工作是后续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哪些工作可以平行进行?哪些工作必须按先后顺序执行?在保证完成工作计划、达到工作目标的基础上,订立最好的、可供执行的计划是计划安排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活动的计划安排也应当是科学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如果没有一个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计划,就很可能照抄照搬其他先进学校的经验,出现“邯郸学步”的笑话。

最后,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是科学的。有了计划就需要具体的实施,而实施过程中,保证计划在实施中的执行效果和面对计划以外问题的及时处理是实施工作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要保证计划的执行效果,首先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实施工作的负责人要分清楚哪些工作是必须执行、不能变通的,哪些工作是自己有权决定的。面对问题,实施工作的负责人要首先判断当前所面临问题的性质。分清问题是自己可以做决定的,还是需要向上级或决策者反馈的。作出这些判断的基础归根到底还是科学原理。如果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工作中不考虑课程的特殊性,而用传统教学的尺子去衡量,很可能会违反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把创新、创业教育引入歧途。

2.有限理性支配下的简单性原则

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不可完全模仿和复制的工作,需要创业者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而人类所能够思考的范围是有限的。这时候,人类就要进行有限理性的思考,而在有限理性支配下的创业就会选择简单性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样要坚持这一原则。

假设一个数学家开车到闹市附近去办事,就会涉及寻找停车场的问题;他可能希望停车场离办事地近些,但又不要太拥挤,另外,收费标准越低越好。从绝对的理性出发,就是要找出一个停车场的地点与收费价格之间的最佳关系;西方经济学理论用边际效用理论予以解释,即假定决策者愿意按一定比例,交换不同方面的增量;例如,停车场与办事地点之间的距离每变化100米,相当于拥挤程度减少若干,或等价于停车费减少若干。

实际上,无论多么精明的数学家,都不会进行上述计算和比较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更喜欢简单化。这就是所谓有限理性支配下的简单性原则。

有限理性说强调理性活动者思考、推理、计算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完整地说,就是决策者面临复杂的外界环境,在自身认知能力限度的限制下,力图达到一定目的的行为风范。创业活动正是有限理性说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创业活动中,人们既能看到创业者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更要看到创业者技能局限性对适应过程的意义。有限理性说为创业者制定有效的决策、设计和规划提供了规定性的原则。因此,“寻求满意”的原则(简称满意原则)已经成为创业领域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而要寻求满意的结果就需要对问题进行简化。因此,努力使问题简单化和寻求满意的结果是有限理性支配下的人类活动的必然选择。这一点对于创业活动来说表现得更加突出。

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应用简单性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难以求得理论最佳结果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应用简单性原则的客观原因。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条件是创业方案是否可行。创业方案的可行性是在设计创业实施方案过程中实现简单性原则的前提和基础。创业中的优化工作按任务目标分类一般可分为单目标设计和多目标设计。所谓单目标优化是指需要解决问题的中心目标是单一的优化设计问题。所谓多目标优化是指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是多个或多个目标重要程度基本相当,必须全面考虑。创业活动中是以实现目的为表现形式的工作,一般是多目标优化问题,优化是贯穿在创业者创业活动始终的一个过程。

“最优化”是典型数学的概念,在创业活动中实现“最优化”就是实现理论上的最佳,创业活动中绝对最优化是不存在的。为了分析这一问题,笔者将以一个单目标优化问题为例分析理论最佳的不可获得性。

要设计一条十分路线让推销员沿此路线走过数目及地理位置均已给定的几个城市,且所经过的路程最短。这就是有名的推销员问题。假设几个城市的相对距离如表3-1所示,推销员从甲城出发。

表3-1 各城市之间的距离

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优化方法,即试算所有可能路线,取其路线最短者。由于现在有5个城市,我们就必须计算5!=120条路线的长度。比如,我们先算出“甲-戊-丁-乙-丙-甲”路线长度为8850公里,但这不一定是最优解;再算“甲-乙-丙-丁-戊-甲”路线长度为7750公里,显然优于前者,但也不一定是最短路线。要想用这种方法找到最优解,非把所有120条可能路线全计算、比较一番不可。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当城市数目相当多时,可能路线的数目将迅速增长。例如,当城市数目增加到10个时,其组合路线为3628800条;当城市数目增至50个时,其组合路线为50!=3.04×1064条。这种现象称为“组合爆炸”。假定我们算出每条路线的长度并同前次计算结果相比较、删去其中较大者,仅需用万分之一秒,那也要用9.64×1052年才能算完!这等于说是根本没法算完。对于这类组合爆炸的问题,巧妙的优化法也无能为力了。

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模拟创新尤其是创业活动的全过程,因此,选择简单性原则,用简化的模型、案例开展教学是一项有效手段。

其次,思维习惯性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用简单性原则的认知原因。

环境心理学在研究行为性时发现,人有“走捷径”的行为习惯;同样,在思维中也存在着“走捷径”的习惯,通过简洁的思维过程一下子得到思维结果,就是以长期经验积累为基础形成的经验直觉。这种经验直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保证思维结果的正确性的。正是这种过程既简单又省力,结果基本正确的价值判断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用简单性原则的认知原因。确定何者第一、何者第二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一个复杂问题进行简单性判断的过程;因此,简单性原则成为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理想条件下,人类的整个思维过程完全是具有理性的。在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中,涉及的与创业决策相关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在参与判断的主、客观因素中,有可量化但难以计算的,也有不可量化的。对于这类情况的处理,就只能借助创业者的经验使用简单性原则进行判断。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业者很难完全按理性思维解决问题。在此情况下,创业者的由习惯性思维所引起的简单性判断作用更大。所谓习惯性思维就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创业者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思维是受创业者固有的思维习惯影响的,因此,被称为习惯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所反映出的思维特点可以被称为“思维的习惯性”,“思维的习惯性”决定了简单性原则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原则的原因。

由于思维习惯性的存在,创业者很难获得综合的、一致的效用函数。它对备选方案的价值考虑是受到注意力支配的,注意力的影响就决定了创业者考虑范围的简单化。当创业者对创业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时,他的价值考虑将集中在当前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上;创业者的思维空间就被限制在待解问题系统这一有限范围内,不可能把待解问题系统之外的其他相关需求都同时加以考虑。即使同时存在多种需要,也要首先顾及其中最迫切的问题;有时由于条件过于复杂,甚至只重点考虑核心的需求目标。因此,创业者对备选方案的优劣衡量,不是依照某个囊括全部价值的效用函数,而是一个遵循简单性原则的部分的效用函数。

由于思维习惯性的存在,创业者根本不可能真正寻找一切备选方案。在决策过程中,他们往往只考虑与做抉择最有关系的少数方案,这便形成了方案选择上的简单性。同某一事物有关的其他事物,尽管从原理上讲是极其大量的,但由于使用了简单性原则,人们只考虑其中的少数几件,而把其中大部分忽略掉了。比如,一个人在决定花钱买车时,考虑到的备选方案可能只限于购买本地区某几家商场里的某几种车,尽管他做抉择的客观环境还包括其他地区的另外一些车,甚至包括把这笔买车钱花到其他用场上。

由于思维习惯性的存在,创业者在做任何决策时,即使在进行重要决策时,也很难把一切可能后果都认真考察一番。实际上,创业者只是对备选方案的后果有着一般的了解;他可能会对一两个重要后果认真地加以思考,但他决不去思考其余的无数可能后果;也可以说创业者不可能对诸多复杂因素一一考虑。世界上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则上讲是普遍的,但人们在实际思考时,只考虑很少的几个主要联系,这便形成了决策方案制定上的简单性。

由于思维习惯性的存在,创业者会主动寻求简单。因为创业者尽可能不同复杂性情况(通过优化方法实现简化)打交道,由于没有一致的效用函数,不考虑一切备选策略,也不考虑每个策略所可能导致的一切或然事件;所以,他在不同时期所做的决策,很可能是不一致的。从连续推移的时间上看,即使侥幸获得“此时”之“最优”,等到“彼时”来看,很难仍是“最优”的了。所以,“最优”概念本身,对于受“思维习惯性”影响的创业者来说,是很成问题的。放弃“最优”,选择“次优”,思维习惯性影响下的创业者思维活动体现出的正是典型的简单性原则。放弃“最优”,选择“次优”,教育者就实现了优化与简单性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统一。

再次,目标性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用简单性原则的动机原因。

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的工作往往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为目标,相当一部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重复性;随着特定的终极目标的实现,工作即告一段落或完成。工作任务的一次性、非重复性决定了每次活动必须根据需要因时因地按目标的要求、环境的情况、当时的技术条件进行工作。具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是一种具体教学目的性条件下的活动,教育者由于受教学条件的影响,在选择方案时就会自觉以实际情况为标准选择最适合教学的方案(即从经济角度出发的最简方案);因此,教育工作者思考时不可避免地带有目标性倾向,对目标实施条件进行选择与简化也就不可避免。这时,简单性原则就成为工作的首选思想原则。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项目和课程教学任务,在完成任务的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都有要求;这就决定了实施方案设计不可能完全是理论上的设计,设计中常常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不得不做设计调整的现象。这种调整是为了满足上述时间、资金、人力、物力等功利性要求而做的,调整后的设计内容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以完成上级教学要求为目的的功利性色彩。在功利性的驱使下,教育工作者在进行设计决策时往往由于条件所限而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对全部可行设计方案的考察;进而依据简单性原则遴选出部分设计方案进行优化。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方案决策实际上是教育工作者在相对功利性条件下进行的;创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小;成本最小的实质就是使总资本投入最小。实现总资本投入最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协调总资本投入中各类资本投入比例关系的过程。显然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建立一组关系函数。虽然主要变量只有两个(“物量资本”和“人力资本”),但两者又都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很难建立或构造出一组理想的、能够全面反映各种因素的关系函数。建立或构造出的关系函数往往是忽略一些次要条件的结果,这一点是完全符合简单性原则的。最优化结果求解的困难,导致选择“次优化方案”的使用正是功利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教育工作者在传播这一理念的同时,也正是强化简单性原则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作用的体现。

在创新、创业教育决策中的另一种目标性倾向就是追求最终效果的“最佳”。效果“最佳”往往与实施过程的学校的固有规定、教学条件相矛盾。而在以教学活动为代表的工作中,不能工作中创业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侵犯的准则。在功利性原则的支配下,方案设计者往往采取在不违反学校固有规定和标准的前提下降低教学效果的办法。

最后,寻求满意解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用简单性原则的技术原因。对于一个具体的问题而言,整个问题中的评价、选择工作,不可能完全用优化方法来完成,其中大部分工作要用次优化方法来完成(即寻求满意解),以寻求满意解作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技术手段正是简单性原则的体现。

在数学优化理论中,问题的解有三种类型:最优解、满意解、可行解。最优解是求解数学模型得出“解集”中的“最佳值”,是一种很好地达到解决问题全部要求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实现的“理想状态”,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基本难以采用。可行解是求解数学模型得出的“解集”。由于“可行解”中包括一些“极差值”,它是一种只能达到基本要求的“临界状态”,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也基本不会采用。满意解是求解数学模型得出“解集”中的“中间值”,是一种较好地达到解决问题全部要求的“惯常状态”,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会常常采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确定方案时,就会在“可行解”中寻找“满意解”。现实世界中各种条件相互制约,不可能使全部条件均达到“最佳”;因此,寻找“满意解”只能实现目标条件大体上的“满意”。本书提出的满意原则是指在工作中实现其总体目标,“满意”的概念不同于日常习惯上的满意,它是一个数学意义上的“满意”。

教育工作者的功利性思想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过程就是寻求解决问题方案满意解的过程。寻求满意解,意味着寻求在当时看来比较满意的解决问题方案。这个方案通常是经过逐步搜索而构造出来的。寻求满意解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不是先把一个个方案构造出来,然后挑选一个;而是先构造一个方案,看看满意不满意。如果是满意解,就停止搜索;如果不是满意解,再构造下一个方案。如果找到了许多方案,都不能令其满意,就会降低自己的满意解标准。满意解标准的出现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复杂性原则而选择了简单性原则。显然,寻求满意解的过程是一个考察方案的过程;寻求满意的教育工作者的最后选择往往取决于他构造的方案的顺序。比如,假设甲方案比乙方案更好,但两者皆达到了满意解标准(欲望),这时,先构造了哪个方案(如乙),哪个方案就被接受了;决策者不再继续构造其他方案(如甲)。

在具体的寻求满意解的过程中,首先,根据产生欲望并以境况优劣程度来调整欲望水平的机制,来确定什么是“满意解”或“好”;然后,寻找备选方案,直至找到一个“足够好”的方案为止。这个原则对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模型和思维模型的工作提出了一个要求:所设计的方案模型和思维模型应当是符合简单性原则和满意原则的模型,它应当体现这样一种机制,使人在无法完全了解复杂事物的情况下,仍能处理复杂事物(用简单性原则处理复杂事物)。由于在复杂世界里,备选方案不是给定的,而是必须去寻找;又因为备选方案不是只有一、两个或有限多个(从本质上说有无穷多个);因此,根据满意原则,教育工作者通过将简单性原则引入思维过程,避免了试图在真实世界里寻求最优的困难——寻找、评价和比较无穷无尽的备选方案,避免了思考、策划过程进入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满意原则提供了现实的终止判据,即一旦找到足够好的备选方案,便停止思索,告一段落。因此,满意原则是简单性原则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得以实现的载体。

创业活动具有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征;但是由于理论上的最佳结果难以实现的客观原因以及思维习惯性、功利性思维和满意原则的存在,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总试图在一定范围内将复杂变成简单,将非线性转化为线性。在这个以简单性为原则的转变中,理论上的最佳结果难以实现的事实是基础,功利性思维是动机,思维习惯性是转换的辅助力量,寻求满意解是外化表现形式。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就是在教给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是建立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开发一体化体系是构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1.构建一体化课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所谓一体化课程,就是将当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去考量,而后设计一个前后关联紧密的课程体系。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是以讲座、公共选修课形式实现的活动,因此,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教学内容整合,把相对松散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整合起来,开发一体化课程工作是切实可行的。

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时应当关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过程中,要对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而专业课程又很少涉及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心理环境,促进大学生利用类比、举一反三,开拓思路,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理想,善于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独到的、有创新性的观点,并能够轻松表达思想,为未来的工作服务。因此,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上。教师应重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发现自身不足,并从方向上和方法上引导大学生去查资料,补充其参与科普活动所欠缺的知识。然后,还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习成果。

再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促进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以一个组织者和学生朋友的身份进入教学环节,减少学生的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观点。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法等)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实践。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保证学生学习到与未来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是关键,也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是什么”向“怎么做”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系统方法。一般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应当具有以下重要特征: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是围绕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知识体系进行组织的,但需要重新调整教学计划,促使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各种能力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而不是各自分离和独立。其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涉及的各种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形成相互支持的课程体系,减少专业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最后,在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中,每个选修课或讲座都应当明确规定关于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学习效果,以便为学生将来自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形成一个总体效果大于各部分相加的教育系统。这个教育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各种元素的协调构造而成,每一元素都有各自明确的功能,所有的元素共同作用,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所设定的预期学习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是通过与本科必修课教学基础相结合,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系统性方法。当创新、创业课程的有关内容和学习效果之间具有明确的联系时,创新、创业能力应是可以相互支撑的。一个明确的计划使教育者可以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进行整合。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有实践上和教学上两方面的原因。实际上,我们只能重新分配可用的时间和资源。传统本科课程计划很难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或时间,特别是当预期学习效果超出学科核心内容时,学生每学期需要完成平均的课程任务,而教学计划难以拓展学生的经验。因此,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时,必须能够使能力和学科知识得到同时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要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教师确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的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他们就会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将这些能力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效果结合起来。此时,当他们示范这些能力时,学生就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这些能力。关键是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创新、创业能力在未来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合理性。

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应具备以下特征:首先,专业学习效果会系统地渗透到教育的每个环节的学习效果中。其次,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规定了它们如何相互支持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具体说明了如何使个人创新、创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水平。最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的设计是由全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认可并认真实施的一个明确的计划。这一点对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的成功执行至关重要,因为教育是由整个教学领导层主导并且由具体教师去执行的,因此,全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达成一致非常重要。

在对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进行设计时,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意识到每个教师对某一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一部分的作用和地位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教师认为这些能力是次要的,应该和教学内容分开,所以他们可能不愿意将这些能力整合到其教学计划中去。对能力和学科内容在认识上的关系将影响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设计的看法。当教师对基本能力的目的和地位有不同看法时,就需要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计划中的分歧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讨论有利于在进行对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准备阶段便知道如何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与教学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要努力实现教师从关注与教学计划无关或相关类别的判断转变为重视能力和学科知识的相互作用上。

2.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中的教、学环节分析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教、学、评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三大因素。因此,怎样对学生开展学习效果评估以及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必须面对的两个关键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并实践其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综合能力。前文已经分析了把能力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中的重要性。教学工作经验是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重要基础,结合以往经验形成的案例进行课程教学是实现讲座计划中所设定的教育目标的基础。这些方法的主要特点有:一体化学习计划要求有明确的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培养的预期学习效果。一体化学习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置于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中心,并强调这两方面教育的价值和联系。经验学习使大学生置身于创业者将要面对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使学生能够实际参与模拟活动,这不仅可以应用于经验学习,而且可以应用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和大班课程设置当中。教学实验表明,使用这些学习方法,学生更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所受到的教育更加满意。因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需要关注学生对教与学的认识、一体化学习、提高一体化学习的方法和资源、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将从学生对教与学的认识出发,逐步展开对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相关问题的分析。

第一,学生对教与学的认识。

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就要求广泛使用教学、学习和评估的方法。在开展教学之初,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学生对现有学习方法的认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开展了针对大学生的访谈,收集学生对教与学的看法,努力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知识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根据调研结果,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的建议都与其学习评估和学习期望有关。实际上,学习和评估是相辅相成的。

在这个调查中,许多学生表示出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用处和实用性的关注。学生觉得在以往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常常需要为考试去记忆理论,但并不知道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和解决问题之间的联系。当然,这种观点与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完全相反,教师认为,这些理论是认识周围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下面是依据与学生面谈的结果所总结的典型看法:老师关心学生是否已经学过这些理论。学生经常为考试而学习理论,然后就忘了。这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学生并不清楚这些理论为什么是这样的,以及怎样去应用这些理论。学生应该更加重视应用,目的是掌握知识的所有内涵。但觉得自己有时不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想在学习理论之前去了解实际作用,因为这会激发自己对学习理论的兴趣。为了适应课程提出的要求,为考试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肤浅,缺乏长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动力差。这表明许多学生采用了肤浅的学习方法,其学习目的只是重复记忆知识以应付考试。正如学生自己已经意识到的,从肤浅学习中得到的知识结构是混乱的,而且容易遗忘。反之,通过深入学习的方法,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清晰,并能长期记忆,达到了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目的。

因此,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必须区分学习和深入学习两种情况。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习和理解理论的动力就是应用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造实践学习机会,能激发大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并使大学生认识到所受的教育是有用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更有信心。其结果就会使学生觉得有能力胜任未来创新、创业实践中需要承担的角色。

第二,一体化学习。

一体化学习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的一个主要手段。让学生在尽可能接近实际的环境中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个人创业能力。根据一体化的学习经验,教师要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把知识应用到未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一体化学习可以带动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得到双重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强调把能力学习效果融合到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中的系统性计划,关注创新、创业的实现问题。一体化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应用能力。双重目标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能力的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理解。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创新、创业的一般能力,使他们有信心在其专业领域中表现自己的创新、创业实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期望学生能够描述或表达意见,能对创业活动中的设想和解决方案表示支持或反对,并能通过协作策划形成对策。显然,这些能力与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表达和应用密不可分。因此,应该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估进行调整,以强调与学科知识和能力有关的学习效果。学习和评估的交流在实际环境中更加有效,即在实践的模拟情况下更有效。

为使学习时间得到双重利用,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估必须采用新的方法,必须特别注意把能力学习效果融合到一门课程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大量新的理论内容加入到已有许多内容的课程中。例如,在培养学生作为创业者所需的表达能力时,不能把表达教学能力看成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一个新目录,而应当列出一个现代创业者需要掌握的重要的表达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多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而获得。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许多能力需要都可以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讲授和评估。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决策者要着眼于将大学生个人能力提升安排在已经排好序的课程中,并逐步形成对一体化教与学活动进行策划的基本框架。

第三,提高一体化学习的方法和资源。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要从确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目标开始,通过指定的预期学习效果来完成。在教学计划的设计过程中,要尽可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目标效果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基本得到正确的反映。然而,学习效果的改进和详细的设计却是每一个课程的任务。在课程学习效果中明确地指定能力,有助于确保这些能力的教学和评估,否则当教师对课程的目标存在异议时就会产生冲突。

通过对预期学习效果进行明确定义并形成一致意见,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一条解决问题和避免产生不必要冲突的途径。预期学习效果描述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之后能做什么。这些学习效果应与可观察到的表现相一致,即能够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判断去确定这些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还指出学生必须达到的理解水平和能力水平。比较通用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列出了六种知识和能力掌握水平: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

许多学习效果最初是通过应用与实践表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尤其是在创新、创业综合能力训练过程中,仅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该有意识地策划和教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学习效果。例如,安排学生在创业团队中工作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自动地学习到创业的团队活动中所需的表达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明确理解许多问题,如怎样形成一个团队,怎样在团队中计划和分配工作,怎样解决团队内部的冲突等问题。当学生有机会进行实践、对其经验进行反思以及将理论概念在实践中予以应用时,就会获得卓有成效的学习效果。为了重新设计包含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内容,要为教师提供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教学和评估能力。更多地使用新的教学和评估方法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的策划需要时间、资源和来自学习及评估专家的支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当努力用实践教学环节打破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的传统授课文化,这样学生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

第四,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

所谓主动学习是基于主动经验学习方法的教与学。主动学习方法使学生直接参与思考和解决未来创新、创业可能面对的问题。它很少让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更强调学生参与操作、应用、分析和评价其想法。让学生思考概念,特别是思考新的想法,并要求他们做出某些明确的反应。学生不但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且明白自己学到了什么和怎样学习。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时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主动学习提供了一种深化学习的方法。深化学习的方法意味着学生要去理解概念,这与为应付考试而简单地重复记忆是完全相反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主动角色时,他们会学得更好,因为他们更愿意采用深化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能使学过的知识和新的概念之间更好地联系起来。经验学习是让学生模拟专业角色和在专业实践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经验学习方法包括基于具体表达活动的学习、仿真、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经验,这些方法是建立在学生如何学习和提高认知能力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的。

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课程和实践活动是基于经验学习实现的。在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活动中,经验学习的循环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开始的。因为学生都有共同的经验基础,所以,结合主动学习方法的授课课程要从思考观察出发去激励学习。课程也可以从抽象概括开始,并对主动实践进行总结,例如通过模拟创业活动的游戏来实现。学生参加类似于实际创业活动的任务,思考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总结自己的学习,提高对观点和原理的概括能力,并通过主动实践方法和其他问题的应用检验这些新想法。把经验学习贯穿于综合能力培训计划中,为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了机会。

角色扮演学习是安排学生扮演专业活动具体角色的活动。角色扮演通常有具体的规则、指导原则和结构上的角色及关系等。在角色扮演环节中,课外活动指导教师的任务是解释规则和条件,以告知学生要充当的角色,并监控角色扮演,使其完整执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模拟表达实践效果,并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两个或更多的主动学习和经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注释】

[1]许登孝.孟子导读[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

[2]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3]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易杰雄.创新论[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5]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

[6]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

[7]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8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