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关系的构建

师生关系的构建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相长”的原意就是教师要把教和学结合起来,即“先学后教,教中有学”,“非学无以裕教,非教无以验学”。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是它的引申意义:“教”是指教师的教,“学”是指学生的学,“教学相长”是说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教互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是在这种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师生关系的构建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等各种相关力量共同努力、协调配合的结果。其中,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先进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主体观的体现。民主、平等、合作是现代社会倡导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价值、回归人的生命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为此,当今应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型师生关系。具体说来,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相互尊重,彼此理解

尊重原本就是传统师生关系的核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然而,传统师生关系下的尊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我国古代把教师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古代专制制度下,学生理应尊重教师,教师却不需要尊重学生。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民主化和平等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尊师爱生”只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爱,但对学生只有爱而缺少尊重是不够的。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尊重是爱的前提,没有尊重的爱是不完善的爱。因此,现代师生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学生要尊重教师,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理解是师生交往的基础。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理解,是指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了解、认可和接纳。渴望被他人理解也是人的基本需要,所以常常有人高呼“理解万岁”。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构成双方共同行动的基础。通过理解,他们才能相互承认、相互接纳和相互沟通,才能形成真正的交往。师生交往是以理解为目的、以理解为导向的。教师理解学生,是把学生作为独立人格的精神整体进行交往,是站在平等的地位引导和帮助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同样要把教师作为一个与他一样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的真实的人而接纳并尊重他,把教师作为一个生活中的先行者、一个有生活经验的人而接受他的支持、帮助和引导。

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摒弃了传统的封建等级关系、政治连带关系、伦理依附关系,是师生交往的道德基础、情感基础和认识基础。

2.民主平等,共同参与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中所必需的。教师和学生是完整意义上的生命个体,都具有各自独立的人格特质,师生之间的交往首先是完整意义上个体的交往,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把对方完全当作一个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把对方当成物,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育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

所谓民主平等,意味着师生之间没有上下、高低、尊卑之分,双方拥有同样的交往自由和权利,双方都有表达自己思想和意志的权利和机会,在教育过程中双方谁也不能控制或操纵谁,也不能把意志、意见强加于另一方,而应建立一种平等、自由、宽容、关心、鼓励、帮助的关系。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能主动接近学生,向学生学习,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与学生共享知识、共同决策;也要求学生主动向教师请教,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民主平等是学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体现了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受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护的。当然,师生平等是指人格和精神上的平等,而不是现实的等同,更不是教师的知识修养要与学生持平。倡导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不但不会破除教师的权威和损害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会强化教师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

3.对话合作,共享共创

对话合作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言语表达为主要形式,通过彼此的言说与倾听、表达与接受,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与沟通,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如果说相互尊重、理解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民主平等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那么对话合作则是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实现的最有效途径。只有通过对话合作,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可以敞开心扉,让教师了解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内心的想法,同时也从中了解教师的内心世界,双方达到心与心的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进而互相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对话合作本身就是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平等的直接体现。

共享共创是师生对话合作的直接目的和理想结果。所谓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所谓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

师生之间对话合作、共享共创,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是新型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形态,也是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4.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教学相长”深刻揭示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相长”的原意就是教师要把教和学结合起来,即“先学后教,教中有学”,“非学无以裕教,非教无以验学”。这里所说的“教学相长”,是它的引申意义:“教”是指教师的教,“学”是指学生的学,“教学相长”是说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教互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如前所述,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中,彰显各自生命的活力,提高各自生命的质量,实现各自生命的超越,创造各自生命的价值。对学生来说,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充分对话和理解,凸显主体意识,张扬个性并展现创造力,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自己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全面生成。对教师而言,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碰撞中,重新认识和理解学生,激发着自己重新思考一些问题,不断反思和重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学生成长和进步中,体验到工作的幸福,获得最大的精神欢乐,认识和确证自我的能力和价值。就是在这种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依存、共同生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由此可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既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又是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结果;既是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的根本目的,也是上述新型师生关系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如社会支持、家长配合、学校组织、师生共建等。毫无疑问,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教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直接建立者,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主导因素,他的教育观念与态度、学识水平与道德修养、教育方式方法,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从现实的实践路径来看,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实现的,更直接地依赖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影响。这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复杂的潜移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师生之间认知、态度、情感、技能等诸多作用因素,包含着师生相互影响的诸多方式。下面主要就在教师主导下师生如何携手共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些分析和探讨。

1.增进了解

教育中的许多偏见和失败,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了解”一词虽然很平常,很普通,但要真正达到了解的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了解并不是对人的表面言行的认识,而是对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和独特性的把握,是对言行表现的内在根据的把握。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深层次上了解每个学生,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这既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又会使学生从教师对自己的准确把握中体会到教师的爱心与责任心,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怀,增强向师意识。尤其是对学习差、行为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透过遮掩耳目的表象,从深处了解他们,寻求原因,把握特性。教师对差生的了解不仅可以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们,采用正确恰当的教育方法,而且可以滋生对差生的爱心。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是为了对付或利用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独特性,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因而,需要有相应的艺术和能力。尤其是人际感受能力、反应能力等。

教师对学生要了解,学生对教师也要了解。一般说来,学生由于其年龄、经验、社会成熟度、人际意识等方面的限制,总是以教师的言行了解教师,因而常会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如果教师总是掩盖自己、封闭自己,竭力和学生保持距离,把自己装扮成绝对正确的人,甚至力求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声调的准确和完美,学生永远不会了解教师,只能把教师视为外人而不期盼从教师那里得到什么。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充分地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使学生了解和接受。只有彼此不断增进了解,师生之间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和接纳。

2.调整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戈顿曾设计了一个改进师生关系的训练计划,即教师有效性训练(teacher effectiveness training,简称TET)。要求教师在改进师生关系时,首先要区分影响师生关系的三类问题状态:教师自身问题、学生自身问题和师生共有问题,然后根据各类问题对师生关系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改善策略。奥琵也提出了师生关系建立的双向度基础,即教师对学生有所期望,学生对教师有所期望;教师对适当的教师行为有积极的看法,学生对良好的学生行为有积极的认同。这些研究说明师生在共建良好关系过程中,不断调整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角色观念,遵守角色规范,提高角色素质,全面发挥角色功能,并依学生心理需要和发展特点表现角色行为。同时,学生也要明晰自己的学生角色地位,形成自我接受教育的认知心理,表现恰当的角色行为。这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的努力调节,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角色意识教育,如通过讲座、座谈会、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明确把握自我角色的特征,形成自我角色规范的意识,扮演合格的学生角色形象,防止角色偏离和角色错位。

同时,师生之间可以通过移情性的角色换位思考,来增进对彼此角色的认同和理解。对教师而言,要经常反省自己,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年龄、处境、身份等方面来体验学生的心态,全身心地接纳学生。在面对和处理学生问题时,要能够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教师怎样处理这件事?”再以此心态客观地判断学生的言行、思想和需要。这样,教师可以避免因自我中心或主观臆断而造成的“好心无好报”的结果,使自己的言行和教育能真正为学生认可和接受,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人际关系之中。对学生而言,也要能够体谅教师,通过“假如我是老师”的自省方式,或者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体验教师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当教师面临某种困惑和困难时,学生更应以关怀的行动帮助教师,这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精神力量。师生之间通过角色互换式的思考,相互进入对方的精神领域,相互适应、彼此协调,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和归属情感。这样一来,必然会促进师生角色互动的协调。

3.化解冲突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较为艰难,但破坏却容易。这种破坏力量既来自学生,也来自教师。尤其是当学生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教师不能理智对待和采取恰当方式应对,且又表现出失体失格的言行(如怒斥、尖刻讥讽、体罚、对骂对打等)时,就必然导致师生发生冲突,对师生关系的破坏就特别严重。这种破坏不仅影响教师和某个具体学生的关系,也影响教师与学生集体的关系。因为教师的言行表面上作用于一个学生,而此时又作用于其他学生。所以,当教师遇到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一定要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和冷静,并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予以化解。这不仅表现了教师作为教育者的一种风范,而且表现了教师成熟的专业素养和智慧,以及对学生的爱护。而这一切又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正是由于这样,师生冲突可以视为是对教师的最大考验,也是师生关系建立的一个宝贵的契机,冲突的顺利化解可以把学生拉到自己的身边,冲突的恶变却会把学生推向千里之外。

至于如何化解师生冲突,美国教育家季洛特提出的“1号信息传递法”(1-message),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这种方法告诉教师,当学生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消极情绪时,理智是必要的,但不要压抑这种气恼情绪,也不要迁移这种情绪,而是要善于把自己此时的情绪感受直接向学生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在表达自己的情绪时,要强调事情本身对自己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某个学生对自己的影响。比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小动作引起了教师的不满,教师不应对学生以训斥或高压的口气和态度来表现自己当时的情绪,而应该说:“看到纸团在课堂上扔来扔去,我心里感到不高兴,能不能现在就停止扔了呢?”根据季洛特的解释,当学生知道教师为什么生气后,会产生内疚的体验,从而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尊重感。

4.密切交往

交往是师生关系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师生交往的有效性,既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又取决于师生交往的次数或频度,还与师生交往的主动性有关。

从时空上讲,师生交往的时间越多、空间越广、范围越大,越有利于师生相互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也就越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学校环境中,师生有正式时空的交往和非正式时空的交往。正式时空的交往,是指师生在课堂或课外组织活动中所进行的交往。非正式时空的交往,是指师生在私人时空中所进行的交往。这种交往是大量的、直接的和具体的,它受限制较少,师生可以自然随便,表现真实的自我,便于心理上的深入交流和沟通。正式时空交往和非正式时空交往,对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都是不可缺少的;忽视甚至无视任何一方面,都会对师生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从数量上讲,师生交往次数多,熟识度高,就容易建立良好关系。相反,如果交往次数少,相互陌生感强,就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师生要时刻注意提高交往的频度。比如,在正式时空的交往中,师生的交往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三种类型。单向交往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递信息;双向交往是师生之间既有信息传递又有信息反馈;多向交往是既有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又有学生之间的交往联系,使师生交往具有多层次性。比较而言,双向交往和多向交往中,师生交往频度较高,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又如,由于传统座位编排是横排式或秧田式的,在这种座位编排方式下,前排和从前排到教室中间地带的学生,与教师交往的次数明显比坐在后排的学生多。这是因为处在前排到中间地带的学生与教师人际距离近,教师可以经常注意学生,学生也表现出积极的交往行为;而后排学生与教师人际距离大,受到教师的关注少,与教师交往的机会和次数比较少。尤其是目前中小学班级规模较大,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课堂内走动巡视、定期交换座位等,缓解因座位的空间模式造成的教师与学生交往频度低的负效应。

除了要拓展师生交往的空间,提高师生交往的频度,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师生交往的主动性。但在实际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教师因担心与学生过多的交往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有意限制与学生的交往,或由于各种原因,只要求学生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没有与学生交往的主动性;学生或由于与教师交往中的某些冲突、误解未及时消除,或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与技巧,造成师生交往障碍。这些方面都会限制师生交往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及时调节改善。

5.多元沟通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的有效交往,这个过程中又需要师生利用多样化的沟通手段,即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和书面沟通。

言语沟通主要是指师生通过口头语言所进行的沟通,亦可称话语沟通。这是师生沟通最基本的手段。由于言语不仅有教化作用也有反教化作用,不但能治疗也能伤害,所以教师需要学生讲同情的语言、充满爱的语言,能激发善意的陈述,能导致洞察的应答,以及散发尊重意味的回复。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同时,教师也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表达,这也是师生言语沟通的重要方面。

非言语沟通是指借助动作、表情、语调、神态、姿势等非言语因素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实现的沟通。在师生交往中,时刻都在用非言语符号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和意向。与言语沟通相比较,非言语沟通更能显示出其独特的隐喻性和暗示性,以及强烈的人际感染与吸引。比如,教师对学生诚恳的目光注视、肯定的点头示意、同情的亲手安抚等,都会传递出积极的情感信息,营造出良好的交际气氛,促使师生交往的密切与融洽。

书面沟通是指借助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这种沟通常常被忽视,但它却非常重要。一是书面沟通可以表达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中许多难以准确表达的信息(即“当面不好说”或“说不清”的信息);二是可以克服因时间、空间、精力等给师生沟通所带来的限制;三是书面沟通通常具有个人意义,因而有很强的认同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对那些不善交际、性格内向的学生,书面沟通更有意义。在实际中,师生书面沟通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书信、周记、悄悄话本、作业评语等。通过这些方式,教师或鼓励、或帮助、或建议等,使师生沟通更深刻、更有教育价值,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更有效。

【本章小结】

教育主体即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指的是教育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是在教育过程的主体交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体现出实践性、相关性、发展性、差异性等特征。

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既具有人共同的属性,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学生首先是人,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是社会权利的主体;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多方面的发展需求,需要成人的教育关怀;最后,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规范化学习。学生的发展体现为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所发生的量、质和结构的变化过程与结果,呈现出整体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等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有所不同。

作为教育者,教师劳动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具有复杂性、全面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个体性等特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着传道者、授业和解惑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管理者、学生的“父母”与“朋友”、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者和研究者等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专业信念的确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是在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调控下各种动力因素和外界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定的人际交往关系,具体表现为以年青一代成长为目的的社会关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以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当今应努力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我-你”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民主平等,共同参与;对话合作,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实现的,直接依赖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影响。为此,师生之间应在教师主导下增进了解、调整角色、化解冲突、密切交往、多元沟通。

【拓展阅读】

[1]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美)麦金太尔,奥黑尔.教师角色[M].丁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袁振国.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苏)列·符·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实践与探索】

(1)有人认为:强调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必定会损害教师的权威及其主导作用。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分析该教师的言行,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3)下面的材料是一位学生向教师提出的一些期望,试逐条分析其中的含义。它们反映了怎样的师生关系?被期待的教师可能有过哪些言行或态度?如果其中某一条期望是提给你的,你将如何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

*老师,我希望您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

*老师,请您不仅要教书,更要教我们做人。

*老师,请您也把我当人看待,而不仅仅是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

*老师,请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

*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

*老师,不要期待我只喜欢您教的课;至少对我,别的课可能更加有趣。

*老师,请辅助我学习,让我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而不仅仅是背诵答案。

*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在您听来也许可笑,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学会听别人。

*老师,只要您保持公正,您对我尽可以严格。表面上我不喜欢严格,但我知道我需要您的严格。

*老师,请别在同学面前笑我,这样会伤害到我,也会让我恨您。私下一句温柔的劝告,对我更有效。

*老师,假如我有所失败,尤其在大众面前,不要可怜我,可怜使我难堪。

*老师,在教室内,不要把另一个同学当作我的表率,我可能因此恨他也恨您。

*老师,请您也记着,不久之前您也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

……

(4)采访一位优秀教师,并写出一篇有说服力的教师成长分析报告。

(5)走进中小学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关系状态与性质,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观察报告。

(6)你对目前师范教育的现状如何评价?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你的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M].西安: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教育主体论[J].教育探索,2009(9).

[8]潘洪建.师生关系: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9]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

[10]张素玲,郑宇红.解读师生关系中的民主平等——兼与孙迎光先生商榷[J].江苏高教,2010(5).

[11]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12]李瑾瑜.论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实践策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注释】

[1]包小红.谁是教育的主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2](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3-44.

[3]于光远.关于教育科学体系问题[J].教育研究,1979(3).

[4](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56-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