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招生体制双向选择改革初探

研究生招生体制双向选择改革初探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研究生招生体制渐进改革双向选择方案一、中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适应的法律体系。

研究生招生体制双向选择改革初探

蔡永明(1)

摘 要: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报考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研究生招生体制开始呈现出一些弊端。为了更好地实现研究生教育合理发展和科学选拔研究型人才,本文通过立足于原有招生体制的特点,借鉴一些有效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将当前单项化的录取工作进行双向选择制度的改革办法,谨望有助于我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绩。

关键词:研究生招生体制 渐进改革 双向选择方案

一、中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相适应的法律体系。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各方面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

胡锦涛主席在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作为推动科学研究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一国的教育体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学科覆盖面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年均增长26.9%,2006年我国研究生人数已经突破110万人。

但是,我国在研究生招生体制方面改革步伐较缓,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计划经济时代特点,呈现出与社会现状不符的一些缺陷,研究生招生体制改革亟待进行。因而,推进研究生工作体制改革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其根本在于要立足我国的具体国情、社会现状,借鉴国外成熟的、先进的管理经验,综合平衡地推进,做到公正、客观、科学地选拔优秀的科研人才。

二、中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现状

(一)招考工作体制

我国研究生招生体制为教育部领导下的计划性制度。国家教育部统一负责,首先根据教育发展规划以及教育经费等状况制定当年全国招生计划,同时向各招生单位下达招生指令。各招生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和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制定各学科专业的详细招生目录。当前,研究生录取方式主要为两种模式:全国统一入学考试,这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研究生选拔方式;在教育部的批准和招生计划之下,各单位自主选拔推荐免试入学学生。而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是我国研究生录取的主要方式,是占用招生单位人力、物力、财力最主要的部分,因而也是改革的重点。

(二)招生选拔内容

全国统一考试在每年一月中旬举行,为研究生入学的初试。初试内容包括统考科目和专业课考试两部分。统考部分包括英语、政治数学(部分专业无),专业课部分为与考生报考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测试。统考部分考试题目由教育部统一命题、统一组织批阅。专业课考试部分由各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自行组织批阅。复试录取线包括总分最低线和单科最低线,两线合格的考生择优进入复试。复试内容由各考生单位自行决定,以专业知识测评为主。

我国研究生招生体制总体特点为以单向选择为主,这是由招生工作的计划性所决定的。在招考专业目录和招生规模的设定上,各招生单位必须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规划进行组织设定和布置实施。在选拔的标准上,考试分数成为录取的甄选标准,考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全面考核。在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单向选择的选拔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日益呈现出来。

第一,以考试分数为主要的录取标准不利于选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人才的标准是多元化的,突出强调知识的全面与思维的创新性。当前的考试一方面在体制上使得高分数的学生获得了决定性优势,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过分强调了对指定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

第二,各招生单位权力有限,不能根据自身建设和社会需求的状况决定招录的方向和规模。招生体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上级领导部门,依据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体现了计划体制的统一色彩,有利于宏观管理和调控,但不能结合招生单位对于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认识,有失灵活性和适应性。其中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各招生单位盲目扩招,造成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下降。

第三,单向选择的体制带来招生部门的工作重点落脚于考试的准备、后期处理上。对于各单位招生部门来讲,一个完整的招生周期包括专业目录制定、招生宣传和政策解读、考试报名处理,试卷的整理、批阅、统分、核对,复试的组织等等一系列庞大而琐碎的工作内容,影响了阅卷工作的质量,容易出现纰漏。在当前分数决定一切的体制下,阅卷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录取的客观性,分数的偏差使考生的水准不能准确地呈现出来。招考周期持续整整一年也给各单位带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沉重负担。

第四,单向选择下以考试为主的体制,造成分数标准的不统一。在专业课招生单位自主命题批阅的情况下,由管理部门划拨统一分数线造成报考不同学校的考生分数上的不可对比性,进而可能会使得个别招生单位为满足招生指标而在专业课考试中将批阅标准放宽,压低入学标准,影响其他单位的招考工作。

第五,从考生角度来讲,单向的选拔体制使考试调剂难度很大,考生往往只能有单项的选择。另外,考试分数的决定性使得参考学生必须全力投入到书本的学习和背诵之中,从而疏于专业课的学习。而且考试时间在大四,就业压力使考生面临很大的风险,就会直接导致众多优秀学生在综合考虑之后往往不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

虽然当前的统考体制尚存在众多弊端,但在中国当前的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任何体制天生就是完备无漏的,对待当前招考体制的态度不应是全面否定,而是应该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立足实际,扬长避短。

三、探讨欧美国家研究生录取体制双向选择的合理性

欧美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研究型大学和最高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其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里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美式研究生教育体制和以英、德、法为代表的西欧式教育体制为主要参考目标。

(一)招生计划的确定

美国的招生权力分散于各个高校,由各个学院自行决定,国家行政机关通过拨款和立法对招生进行影响,并不进行具体的行政干预。具体说来,导师根据自己的课题研究需要和科研经费的多少,加之对于申请者的质量的评估,自行决定招生的方向以及数量,没有其他主体的要求和限制。西欧式大学体制下,国家通过科研拨款对大学科研进行指导,但决定权依然保留在大学自身。各大学根据国家科研需要、自身研究基金和学术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课题赞助三方情况,自行决定招生的内容。总体说来,西欧式体制和美式体制是基本相同的,总结下来有三方要素:国家拨款,社会赞助,大学自身积累,其中,大学拥有独立的度量权和最终的决定权。这样,学校的规模与个体的状况相适应,既能保证自身合理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可以控制招生规模,使招录的学生能够享受到足够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的质量。

(二)录取标准

美国研究生申请中需要提交三方面内容:GRE成绩,学校表现材料,推荐信

GRE考试是一种统一型的综合测试,由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组织,考核内容包括语言能力、数字推理与逻辑分析能力、定量能力与学能测验、各学科专业测试,可以综合考量考生的知识基础与学术研究水平,一次成绩五年有效。GRE考试突破了一般性的学科考试,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考生很难通过短期的学习获得较高的成绩。

学校的表现材料主要包括在校期间的成绩单、在校的课外活动、学术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其他证明。招生学校旨在通过丰富的材料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录取的标准多元化、科学化。

学生在申请学校时同样需要提供由了解自己的专家学者或其他人所写的推荐信数封。导师可以根据推荐信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兴趣爱好,尤其注重学生的学术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对于学生生活中真实面貌的认识,使录取的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具有针对性。

西欧式大学录取标准与美式类似,但以校园表现材料为主要申请材料,对申请入学的学生进行筛选,然后对进入复试资格的学生进行面试。各国在具体的录取过程中对申请材料以及面试有不同的侧重。

(三)与中国体制的比较

总的说来,我国的研究生体制明显地呈现由上而下的单向选择倾向,各个招生单位不能自主决定招生计划,考生过分依赖于统一考试。而欧美的研究生入学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双向的选择模式,高校可以自主安排招生规模,考生在申请入学方面拥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第一,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招生计划。本质上来说,中美之间的差异在于招生权力的统一与分散。我国招生计划制定过程中虽然遵循了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民主集中过程,但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为满足上级计划指标,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二是上级规划可能会给学校的发展带来限制,不能按照自身意愿进行改革或发展。

第二,录取体制的灵活性。以美国为例,由于采用的是以材料为主的筛选机制,使学生的入学申请呈现双向选择的特点:不仅仅是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进行筛选,而且学生同时可以向多个学校发出入学申请。学生需要准备的仅仅是平时的学习材料和反映基本素质的GRE成绩,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春季或秋季入学。这样,学生就不再面临就业或入学的两难选择,风险大为减小。

第三,录取过程的简化和高效。美式的研究生录取方法是以材料筛选为主,注重平时的综合学校表现,将标准化和差异化的优点结合在一起,这样,各个招生部门将主要的精力转移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之中,从大量琐碎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第四,录取标准的多元化和灵活性。通过GRE考试的统一化使得考生之间有了合理的客观比较系数,另一方面多样化的申报材料可以让导师根据自己的标准甄别学生,不抹杀存在科研潜质的学生的录取机会。同时,由于GRE成绩的五年有效性,可以使申请者自由地申请学校,减少备考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第五,GRE考试的科学性。由于GRE考试是美国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因而具有统一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申请者不限身份,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参加,考试时间灵活,适应范围广泛。同时,考核内容不局限于课本,侧重人的基本能力与思维水平,减轻了考试人员的备考负担,对于应届的大学学生和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有相同的考核准绳。

第六,对于大学生正确的引导性。因为在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体制中,分数在录取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因而备考学生往往会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对相关考试的准备中。这样的机制一方面会引导学生将学习考试科目作为大学生活的重心,不能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能造成部分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学生因为在考试中发挥不利而不能获得深造的机会。

四、我国研究生体制改革的探讨

虽然当前我国研究生体制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是符合我国当今国情的,在人才甄别、选拔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考试方式的最大可取之处在于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可以较大程度上排除人为不公正因素的干扰。但单向性的以一次考试的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并不能保证高素质人才的选拔。因而,中国研究生体制的改革,一方面不能够全面照搬欧美模式,应该立足于现有体制,同时应该进行渐进式的向双向性招录制度的改革。

所谓双向性的招录制度,是将高度统一、整体计划的招录体制转变为以规划为指导,权力分散化,强调沟通的动态化过程。最大的转变在于给予招生单位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通过机制的调整实现考生和学校的双向沟通和选择,打破原有体制下的一切按照计划、一考定乾坤的弊病。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招生决策体制和考核机制。

(一)招生决策体制

具体说来,在招生计划的确定上加强上级主管部门与招生单位的沟通与交流。招生单位可以根据科研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调整自身的专业学科设置;同时,根据科研中的具体需要、重大工程的具体安排、社会人才需求以及自身科研经费自主确定招生规模。政府部门不再具体干预高校的专业设置工作,职能从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监督、指导为主,着重加强在高校发展方向和公平考试方面的工作。进一步讲,国家应该完善招生考试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各项考试制度,真正做到流程的规范化。同时各高校应加强招生计划的透明度,引进社会监督,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国家的发展、学术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考核机制

在考核机制上应该坚持客观考试和主观审查相结合的双向选择制度。该制度立足于我国实行多年的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保留了原有的公共科目的考核原则;同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的申请材料考核办法。标准化和差异化的人才挑选方法得到了合理的结合。

1.客观考试部分

客观考试的形式与内容可以借鉴GRE考试的方法,立足于原有的公共科目考试,建立一套体现中国特点的统一学术研究能力综合测试。

(1)在考试的组织上,由教育部统一规划,对现有的大类公共学科进行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依据统一评分标准,形成标准化、统一化、科学化的国家考试;但是又不同于原有的方法。国家可以在各招考单位设置考点,对于考生的背景资格和考试次数不加限制。同时,在考试的时间安排上,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寒暑假时间,而不是集中在一年中的某几天突击进行,可以尝试探讨每年进行多次考评,以增强学生在时间上对考试的适应性,减少对其正常学习和就业活动的冲击。将考试的结果标准化,给予适当的权威认证,使学生考试所得分数可具有较长时间的有效性和广泛的认可性。

(2)在考试内容上,应分为学术能力和专业基础两部分考试。学术能力考试的主要考察内容为原有的思想政治、英语以及数学,在具体操作上应实现三科成绩的自由组合。首先,将英语、数学考试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各学校以及各专业学科参照已给的英语、数学考试类别,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科研究需求,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进行学术能力考试内容的选择,提出不同的考试组合。比如针对不强调数学能力的部分文科专业,可以酌情将数学考试部分从总分中删减;部分对于语言能力要求较高的英语专业,可以参加较高级别的英语考试,与普通级别考生的分数加以区分。专业基础考试由各领域专家学者统一命题,着重考察本专业深造所需的基础学科知识和思维逻辑水平。考生可以自行决定参加一项或多项考试,可以同时考,也可以分次考。在取得各科的成绩之后,按照所申请专业的要求自行选择最终成绩清单的组成部分。总的说来,考试应该立足于加强对考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而非书本知识的考察。

(3)考试主管部门对考生出具权威性考试成绩清单或证明。同时,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招生需求提出自己的最低成绩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兴趣爱好与专业所长,结合学校的最低录取标准发出复试申请,各学校自行筛选并组织复查考试。复查的方式、内容应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学术能力和专业基础两门考试是国家层面的统一考试,因而需要着重加强监督的力度,防止任何形式的作弊、代考等行为;考试内容应该坚持灵活、多样的原则,以考察综合素质为准绳,力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2.主观审查部分

研究生录取的第二阶段为学生和学校的沟通过程。

(1)申请阶段。学生在申请学校复试的同时,不仅需要出示考试主管部门认证的考试成绩清单,同时需要提交在校活动、学术成绩的证明、自身对于未来研究的计划等一系列能够反映自身综合素质和学术潜质的文件,以供所报学校进行复试资格审查。学校在考察的过程中,应坚持不以分数为唯一的取舍标准,给予导师自主判断、选择的权力;招生单位应主要发挥引导与监督的作用,贯彻公平、公开的原则。

(2)通过资格审查和第一轮筛选后,进入复试阶段。对于进入复试的学生,学校可以自行决定是否进行复试以及采用何种复试的方式。在设定复试考察的内容上,应该从多方面对考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潜力进行测评,从学生的课外活动、兴趣特长以及思维的水平上进行整体的评价,而非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的考察。复试的形式应将面试、笔试、实验、论文写作等诸多方式结合起来,让导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地全方位交流与沟通,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长处。

(3)例外情况处理。客观考试成绩未能通过最低标准的考生也可以向学校提交申请,同时提交能够证明自己科研能力的学术成果或其他优良活动表现的文件材料。学术潜力或综合素质突出的申请者可以通过审查进入复试,但必须经过上一级领导部门进行再审查,并进行备案公告,接受其他考生的监督。由于考试没有资格的限制,考试内容以学科素养为主,所以众多在职人员也可以实现和应届大学生的平等竞争。

同时,国家应该设定相关监督部门,对于学校自主命题、考核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保证招生管理体制的运行合法、公正。学校自身也应加强制度建设,实现在宏观管理的背景下有效地自我约束。

五、双向选择制度的总结

双向选择制度一方面将我国既有的研究生考试制度的客观性优势予以了保留,另一方面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融合了进来,实现了考生与学校之间双向的动态选择,具有灵活性、全面性的特点。其实际操作的优势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基础化和学科化的考试内容,不会再促使考生将大量精力放在指定教材上,发挥对于本科学习的正确引导作用,督促考生重视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可以减少就业选择和考研准备之间的冲突,扩大研究生的考生基础,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群体的素质和大学的科研水平。

第二,不限定资格的考试和后期提交材料的复试方式,使得研究生入学考试变得更加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任何生活学习背景的人员只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素养或成绩就可以获得深造的机会。

第三,集中命题、批阅使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考生成绩有了可比性,进而有利于考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流动,使得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同时各高校将更便于获得适合本校的生源。

统一化的考试使招生部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放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审查,选拔更加符合自身招生标准的优秀人才。

第四,客观考试在学校申请中仍然是重要的门槛,保证了录取工作标准的统一性和标准性,因而一方面能够继续发挥既有制度的公平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界人为因素对录取工作的干扰;另一方面内容和形式的灵活调整可以实现和主观测评的良好结合,相辅相成。

第五,有利于减缓研究生规模盲目扩大的趋势,将宏观管理的指导性和招生单位的决策权结合起来,充分反映社会发展和学科研究的需要,保证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的质量。

六、结语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开端,其选拔人才机制的科学性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大学生本科阶段的活动也有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因而应坚定地推进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改革。

【注释】

(1)蔡永明,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助理,研招办主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