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位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学校的学位授予规模及学科建设的发展已经跻身于全国财经类高校的前列。恰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校60周年,本文基于学位管理部门的视角,对学校在提高学位授予质量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介绍,并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供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探讨。

提高我校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学位管理部门的视角

王 颖(1)

摘 要:本文从学位管理部门的视角出发,介绍我校在提高学位授予质量方面所开展的几项工作:构建规范化的学位管理体系、规范学位论文写作管理、加强论文答辩过程的监督、重视导师队伍建设、打造各级优秀学位论文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相关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思考和创新设想。

关键词:学位管理 学位授予质量 研究生教育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下称《学位条例》)颁布实施三十周年。三十年里,在这个新中国教育领域第一部法律的指引下,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不平凡进程。《学位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中国学位制度从此诞生。作为国家第一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第二批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壮大过程。目前为止,我校已累计授予博士学位401人,各类硕士学位15 292人,为社会各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社会上享有较好的声誉。学校的学位授予规模及学科建设的发展已经跻身于全国财经类高校的前列。恰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建校60周年,本文基于学位管理部门的视角,对学校在提高学位授予质量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介绍,并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思考供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探讨。

一、影响学位授予质量的三个重要环节

质量是研究生培养的永恒话题。坚持质量第一观念,积极提升质量水平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谋划我国未来20年教育改革发展蓝图之时,都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这为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校研究生在校规模已接近3 800人,如何在“量”的突破的同时保证“质”的提高是摆在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在众多质量标准中,社会评价似乎更倾向于对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价,因为这牵涉到我们向国家、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问题。然而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决不简单体现在抓好学位授予阶段工作一个方面,它一定是与招生工作、培养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提高的结果。

(一)吸引优秀生源,是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条件

研究生招生工作虽然与学位授予工作没有直接的衔接关系,但优秀的生源质量却是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的前提条件。相比于本科招生,研究生的招生选拔工作具有更强的职业导向性。专业设置原因,我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与经贸、金融、法律、管理相关的职业,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除考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外,还侧重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从事上述职业的专业潜力和培养价值。近年来,我校在硕士生招录工作中通过提高“985”、“211”高校推免生录取比例、举办优秀本科生夏令营等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博士录取工作中,通过开展提前攻博项目,减少在职人员的录取比例,改革复试模式等工作激发应届考生的报考积极性,努力选拔优秀生源,切实确保招生质量,为学位授予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

(二)抓好培养过程管理,是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所在

培养工作连接着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入口”与“出口”,贯穿着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始终,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学位授予的质量。与产品的生产过程类似,挑选好的原材料是生产出优质产品的前提;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机器,由富有经验的管理者和生产者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组织实施生产,是生产优质产品的关键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同样,优秀生源进入学校后,学校能否为其界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提供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先进多样的教学方法,则是培养学生成才、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关键所在。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学生的培养过程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的目标也不仅仅局限为学习成绩合格,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多年来,我校通过不断完善培养方案、革新教学手段、规范培养过程、加强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估等工作,多角度、全方位抓好培养过程的管理,对提高我校学位授予质量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三)做好学位管理工作,是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保证

学位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过程的最后环节,扮演着产品质检员的角色,而检验的主要对象则是学位论文的质量。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完成学习过程的最终成果,是其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所具有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是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俗话讲,“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对学生而言,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是其自身十余年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凝聚了家人、师长和学生本人的大量心血,理应受到重视;对于学校而言,学位论文的质量是授予学位的主要依据,更是维护学校整体办学声誉的重要指标。因此,以学位论文的质量为抓手做好相关的学位管理工作,是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校在学位管理工作中,从制度建设入手,制定了一系列与学位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确保了学位授予工作健康、有序运行;狠抓学位论文质量工程,先后开展了双盲评审、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等工作,以优秀学位论文评选的溢出效应带动学位论文整体质量的提升;重视导师培训与考核,进一步落实导师责任制,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充分发挥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科研、学位论文过程中对学生的引领作用。

二、围绕学位授予环节开展的实践工作及效果

(一)构建规范化的学位管理体系

1.制度建设

为规范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使学位管理工作“有法可依”,研究生部着手制定了一系列学位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及处理办法(试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试行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及双盲评审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和奖励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等。这些规章制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师生提供了制度依据和行动指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信息化建设

随着招生人数和学科数量的不断增加,学位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日益凸现,简单的图表统计已无法处理当前学位工作繁杂的信息。为此,学位办组织开发了研究生学位信息采集系统、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抽签系统、研究生导师信息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等的开发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位管理工作效率。由于学位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学位办还设计了单独的学位办网页,通过通知公告、工作动态等栏目向社会各界宣传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最新成果,传递最新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对我校学位授予工作的监督和对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价,体现了学位授予工作公平、公开的特点。

(二)规范学位论文写作的管理程序

1.开题审核

开题是学位论文写作的开始,两年制硕士研究生一般安排在第三个学期进行,博士研究生一般提前两年进行。每年的十月份,由学位办发布通知,要求研究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须经过导师及学系主任签署意见,方可提交到学位办进行备案,此后才能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有些学院还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题答辩等工作。开题是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开题,加强研究生对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对训练研究生治学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培养研究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时有发生,行为严重者面临着被取消学位的处分,也给学校的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防微杜渐,树立良好学风,保证学位授予质量,从2010年起,学位办利用专业软件对提交答辩的学位论文进行全面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学位论文作出相应的“通过检测”(相似比<30%)、“未通过检测,须修改”(相似比在30%-50%之间)、“不能参加此次答辩”(相似比≥50%)的处理意见。学位办将检测结果及系统生成的报告一并返还给学生和导师,规定对论文作出相应的修改。借助学术不端行为检测,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位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概率,督促研究生重视学位论文的原创性写作,也客观上形成了对导师声誉的保护。

3.双盲评审

我校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试行学位论文校外双盲评审。博士学位论文送审比例100%,硕士学位论文按不同专业实行5%-10%不等的抽检比例。在送审前,学位办对学位论文逐一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致谢、参考文献、科研成果等相关信息,确保不出现作者及导师信息;硕士学位论文抽取后直接由学位办打印送审,全体学生必须提交论文终稿参加抽检过程,避免学生抱侥幸心理提交草稿应付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学位办非常重视对专家的筛选,为确保评审质量,所有论文均须送交该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的院校。在交接方面,主要采取委托对方学位管理部门的做法,按照论文研究方向由其送交有关专家评阅,评审结果由专家返回对方学位管理部门后寄回我校学位办,我校学位办与外校评阅专家并不直接接触。这一做法避免了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为外校专家的评审创造宽松环境,有利于对学位论文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实施双盲评审两年多以来,累计超过500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参加了双盲评审,有近20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因评阅结果未达到标准而推迟答辩。据统计,在参与双盲评审的专家中,98%以上的专家对所评论文领域“非常熟悉”或“比较熟悉”,绝大部分专家能够以专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论文进行评阅,评审结果客观、可信。

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双盲评审工作促进了师生观念的转变。最初,一部分导师心存疑虑,不希望所指导的论文参加检测和双盲评审,这其中有部分不信任的因素,也有保护学生的考虑。如今,大部分导师非常支持研究生部的这两项工作,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很多导师甚至希望自己指导的论文能够被抽中盲审,接受校外专家的检验;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更加慎重地修改论文,而不再随便签字了事。这种转变恰好说明导师和学生对学位论文的写作越来越重视了,质量意识明显加强。

(三)加强学位论文答辩过程的监督

1.资格审查

答辩前的资格审查是继学位论文过程完成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实际操作中可以与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及双盲评审同步进行。资格审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与培养办紧密配合,审核研究生的课程成绩、在校学习要求、资格考试成绩是否达到培养方案的规定;博士生的资格审查除上述标准外,重点审核博士期间科研发表情况,对科研成果采取三级审核,即学位办初审、分学位委员会复审、校学位委员会终审。对于用稿通知,可允许先行答辩,但必须在分学位委员会召开前取得正式发表的刊物,否则答辩材料将不能提交校学位委员会进行学位审核。

2.开放答辩

在答辩期内,学位办要求学院将答辩安排在答辩前一周送交学位办,内容包括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时间及地点等内容,并在校园网上予以公布。博士答辩采取公开形式,对全校师生开放。学位办还随机抽取答辩场次,派出人员旁听答辩,对答辩程序进行监督,发现问题立即通知学院改进。

(四)重视高水平导师队伍的建设

1.导师遴选

在学位委员会指导下,学位办多次对博士生导师遴选办法进行修订,2008年1月25日校长办公会通过了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新办法保留了“条件特别优秀的副教授可以参加博导遴选”的规定;在基本条件中对申请者应满足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细化和量化;首次规定了主管校长对我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博导特聘权;首次规定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和退出机制。该办法具有更强的操作依据,有利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先后有14位教师以副教授身份参加遴选并取得博导资格。他们中不乏优秀的海归人才,亦有本土培养的科研成果丰厚的青年教师,这些新生博导在国际发表和学术论文写作上有丰富的经验,可以传授给所指导的博士生,为提高我校的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将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2.导师评优

为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和导师队伍建设,鼓励广大导师教书育人、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和奖励办法》,研究生部于2009年、2010年分别组织了两届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工作,共22位导师获此殊荣。他们当中,有的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对研究生进行全面、严格的指导与管理;有的承担较多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有的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对学生因材施教,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导师的评选为全校研究生导师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推动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推广了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

3.导师培训

目前,学校已拥有各类研究生导师500余名。不断发展壮大的导师队伍在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保驾护航的同时也对自身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部针对不同导师群体开展了相应的培训工作。

2010年1月,研究生部组织了全校博士生培养工作会议,全体博导出席。会议全面回顾了2004-2010年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毫不回避,博导就招生、培养、学位管理和学生工作等问题展开讨论,为进一步做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建言献策。此次会议是在全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形成了有关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6个文件,目前均已在实施过程中,意义深远。

2010年4月,研究生部邀请国务院学位办领导为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进行了题为“积极发展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报告。伴随着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校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此次培训使广大导师对专业学位的发展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关系。

2011年3月,研究生部组织全校导师培训大会,邀请施建军校长、陈建香副书记、刘亚副校长分别就“构建科研主导型的研究生教学模式”、“关于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当前我校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工作及思路”作主题报告。本次大会是我校加大导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力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指导水平所作出的积极努力与探索,使导师明确了今后研究生指导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为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注重优秀学位论文的打造

2000年,我校国际贸易学裴长洪博士的《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导师:王林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我校王生长博士的《仲裁与调节相结合制度研究》(导师:沈四宝)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9年,我校世界经济蔡春林博士的《中俄印巴经贸合作机制研究》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我校金融学王明喜博士的《基于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拍卖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导师:刘树林)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在学位管理工作中,我们意识到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具有一定的溢出效果,对我校学位论文质量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学校非常重视优秀学位论文的打造,先后制定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和资助办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在提高我校博士生教育的质量、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的研究等方面作出积极尝试,以期尽快再次产生全国及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目前,已有7名博士生获得培育资格,正努力向北京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发起冲击。2010年,我校评选出《基于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拍卖理论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传递效应研究》2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对论文作者及导师给予奖励。同年,学校开展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共评出6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优秀学位论文的评选是提高学位授予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展现了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成果。

三、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一)完善导师负责制,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导师负责制。要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将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赋予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更多的自主权。学校作为导师队伍管理者和服务者,应努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行导师聘任与导师考核挂钩制度,适度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凡是考核不合格的导师,视具体情况给予通报、暂停招生,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采用新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进修和中青年导师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导师个体的专业化学习,进而推动学校导师队伍整体的专业化发展。

制定灵活多样的奖励措施,鼓励导师爱岗敬业。关心导师,帮助解决导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加大导师津贴、给予导师职称评定一定的倾斜政策、优先考虑导师公派出国访学等激励措施。用这些措施激发导师的工作热情,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从而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使导师切实承担起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

(二)创新学位审核机制,进一步优化学位委员会的管理职能

根据《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规定,校学位委员会的工作重在作出授予学位决定、制定研究生考试科目、解决学位争议、对分学位委员会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等方面;分学位委员会负责审核学位名单、协助校学位委员会工作。随着我校研究生规模的增加,为了有效发挥分学位委员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已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增列、硕士学位授予权下放到分学位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博士学位授予质量上。目前,我校的分学位委员会是以学院为基础设置的,随着我校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增加,出现了多个学院参与同一个一级学科点建设的新局面,为更好地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各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负责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可考虑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建立分学位委员会。这种学科分学位委员会的构建方式经多所高校实践,被证明是一个责权分明、科学合理、有序高效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体制。

(三)严格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将监控过程前移

1.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

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位论文应该把握好几个关键阶段,导师、学院、研究生部应在每个阶段做好相应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在论文初期,导师应切实负起责任,结合学生特点和专长,指导、督促研究生开展论文选题与开题工作;学院应采用开题报告会等形式对论文的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以避免论文研究工作的盲目性;研究生部做好监督、备案等相关工作,多方配合,共同引导研究生走好“研究”的第一步。在论文中期阶段,导师、学院、研究生部要密切配合,做好中期检查工作,对论文工作进度、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下一步工作内容及目标进行集中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学生在研究工作中走弯路。最后要把好论文的送审关和答辩关,要尽量排除非学术因素对论文评审和答辩工作的干扰。导师要在论文送审前认真阅读学位论文,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对于送审时机不成熟的论文坚决不予签字放行。在博士层次引入预答辩制度,减少送审和正式答辩的不确定性。在答辩环节,可借鉴教学督导制,组成一支答辩督导队伍,由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及经验丰富的导师专家组成,对学位论文答辩过程进行巡查,及时指导和监控答辩情况,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从而确保答辩过程的规范性和答辩质量,有效维护学位授予工作的严肃性。

2.完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010-2011年,在新增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及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中,我校取得了丰硕成果,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增至4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增至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至9个。学科授权点的增加,给我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需要研究的课题,体现在学位授予工作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及评价体系。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是评审专家评价论文的基础,也对研究生撰写论文起导向作用。为便于专家更准确地掌握评价尺度,应分类制定论文质量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包括:第一是全面性,即指标体系要全面包含学位条例中对研究生论文的基本要求。第二是科学性,即评审标准的指标分类和特征描述要科学、客观、合理。第三是可操作性,即各项量化指标的评价标准简单明了,便于专家操作;定性指标要为论文作者提供明晰的修改意见。第四是可区分性,即指标体系应分类制定,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学科门类的论文写作要求和特点,区分学术型学位论文和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同评价标准。由此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3.尝试“两证”分离

现阶段,我校的研究生毕业与获取学位两个环节仍然依赖于同一次学位论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评判工作,除受到论文本身水平等学术因素的影响外,有时还受到就业分配制度等行政性管理制度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学术压力迫使答辩委员会降低学术标准的可能性。学位办也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承受了来自学院、导师、学生等多方面的类似压力,干扰了正常的工作程序,影响了学位授予质量。可考虑将预答辩升级为毕业答辩,毕业答辩通过即准予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则要等到双盲评审通过及发表论文审查合格后举行。这样一来,答辩委员会不受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在论文水平的评判上更加公正,有利于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注释】

(1)王颖,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