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对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学生、师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等几个主要因素。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民办高校。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这一法规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
对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_思想文化新论

刘子超[1]

摘 要: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办高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学生、师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与监控体系等几个主要因素。

关键词: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质量监控

民办教育,又名私立教育(private education),是相对于公办教育、公立教育的教育形式,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已有386所国家承认的民办高校。随着高考人数的回落,招生战日益激烈,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以提高其“终端产品”——人才的质量为重心,而提高教学质量,是解决人才质量问题的关键和根本。

一、民办高校办学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在数量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在质量上也逐步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

1.由非国家财政出资,出资方式灵活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等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参与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出资形式主要有:企业出资、事业单位出资、党派出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出资、公民个人出资、混合出资、社会捐助、政府资助等。

2.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

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学生录取分数要比公办学校学生分数线低,这说明民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薄弱。相同年龄段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性不大,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学生对学校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无疑又给文化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的他们增加了一些难度,尤其是一些专业理论课。从总体情况看,民办院校学生普遍缺乏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学校发展时间短、薪资待遇较差、科研基础薄弱等因素使民办高校很难招到和留住一些高级人才。尽管民办学校也有很多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且不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但受社会看法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认为自己只是在为一个教育机构打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和其他公办高校的教师是完全不同的,有很强的自卑心,缺乏对于教育职业的心理归属感。在工作中他们一边提高自己,一边寻找机会,一旦发现有较好的机会和更好的选择,就必然跳槽或离职。到了学期末,民办高校总要面对一部分实力较强的教师的流失,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4.办学历史短,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不明显

尽管我国的民办教育历史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的起步较晚。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个时期出现的民办教育多是非学历的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这一法规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由此算来,我国现代民办教育的历史也只有20几年。短短十几二十年办起来的学校,是无法用资金来弥补需用时间来沉淀的校园文化人文底蕴等教育氛围的。缺乏办学经验、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使民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很难在短时期表现出来。种种原因之下,很多民办高校处在“外部不看好,内部不强大”的办学现状之下。

5.办学机制灵活,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国家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国民教育,除能借助民间资本支持教育事业外,更能通过引入民办机制为高等教育增添新的活力。民办教育机构,在办学机制方面更为灵活。机制的灵活,在不同的角度,可能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因为发展历史短的原因,灵活的机制,在民办高校制度制定和执行方面,有时候表现为“朝行夕改”,稳定性和连续性较差,完善程度不高。

二、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因素分析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和价值体系的关键因素,民办高校受办学时间短、生源基础差等诸多因素影响,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一直无法与公办高校抗衡。从微观层面入手,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有以下几种因素对教学质量影响较大。

1.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民办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一方面成就了民校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很严重的弊端。因受后续的就业等问题的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在目前的现实背景下必然影响到高校生存与发展,对民办高校来说,更是如此。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专科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较普通高等学校要灵活一些。这样就导致很多民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不顾自身特点、实际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盲目追随所谓“热门”,把一些本身不具备相应条件和水平的专业作为重点和特色专业发展。其结果当然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了“残次品”。同时,尽管民办高校在确立办学特色,科学设计课程结构组织课程体系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民办高校发展时间不长,伴随着发展初期的一些特性,导致它在课程设置上仍有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比较严重的弊端。

2.学生的“不会学”遭遇教师的“不会教”

如上所述,民办高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且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老的老,小的小”,稳定性差,学术能力、专业技能相对较弱,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新教师。这部分教师,既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专业知识储备。“肚子本身墨水就不太多,又不懂得如何往外倒”,这种尴尬很多新教师都会经历到。更糟糕的是,不太会教课的教师,授课对象又是大多数不太会学习的学生。教学的施教和被教两个重要角色,都没能被扮演好。这样的教与学的现状,对教学质量的完善和提高极其不利。

3.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健全

教学质量更是民办学校的灵魂,对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是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虽然很多民办高校的教务和教学部门的确制定、建立了一些监控和评价制度、平台等,但很多制度和办法措施是从其他学校借鉴甚至是抄袭来的,未必适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如课堂评价,学生、同行、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等评价应各占一定比例,至于各占多少比例,在现实中有很大分歧。往往会出现,谁的人缘好,谁上的课自然好,比的不是教学质量,比的倒成了人际关系能力。

4.对人才质量的社会反映缺乏有效及时的回馈途径

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是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和建设中,但是其在相关行业或领域中是否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在此方面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相应人员进行调研和分析等。缺乏有效及时的用人单位等的回馈及回馈途径,学校教学质量不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改进和提高。

三、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对策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学生、教师、管理、设施等各方面齐抓共管,多管齐下,而且要建立市场反馈机制,来完善育人制度和过程。

1.发掘学生潜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民办学生,学校和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其在专业领域内发现最适合他的一个擅长和可以努力的方向。兴趣不仅是教师,还是动力。可以创新性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以轻松、愉悦的互动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理想的教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仅在课堂上,更在课堂之外,不仅在求学期间,更在其以后的人生中。每个人都是一颗金子,教师和学校的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帮助学生找到发光点。

2.提供平台提高待遇,培养良师留住良师

除了提高待遇,减轻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压力,如住房压力、继续深造压力、就医压力等,从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给教师提供有利于其长期发展的有效平台。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积极的工作风气和校园文化,培养教师持衡的事业进取心、职业认同感和学校归属感。

3.科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

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教育资源和人才市场需求慎重决策,注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在不断提高办学效益的同时,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活力。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遵循教育和办学规律;既要注重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又要以服务社会为最终归宿;既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又要在培养育人中固教育之本。民办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过程中不能盲目跟风,不能只考虑本校现有师资和设施情况,应从教育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本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

4.建立健全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民办高校应积极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严格实行教学督导制度,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由老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学督导队伍,对教学过程和主要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和督导。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现和学生的反应应该成为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主要观测点。民办高校应实行广泛的听课制度,从制度上规定约束学校各级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认真听课,经常听课,并及时反馈听课信息。同时,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因此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对教师实际授课水平是一个很有效的反映渠道,而学生评教和学生信息员制度是在各高校被普遍采用的方式。

5.采用校企合作办学、企业订单培养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2010年12月29日,《科技日报》曾有过这样的报道:“中关村5 000多家软件企业每年需要新增的岗位超过6万个,但是高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差距较大,严重脱节,致使企业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而造成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根本原因是各高校的现行教育体制不灵活,机制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只有学校跟企业等用人单位之间建立起有效畅通的联系渠道,对社会人才需求及趋势有一个准确的掌握,才能在育人方面,真正做到“培养社会有用人才”。

四、结语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目前还处在创业阶段,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挑战还有很多。但是,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随着法律等制度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民办教育必将走向一条更加宽阔之路。在机遇和考验面前,民办教育只有固好教育之本,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745051.htm

[2]何小微.民办高校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

[3]汤杰,栾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构建[J].商业经济,2008(3).

[4]任立权.高校扩招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注释】

[1]刘子超(1978—),男,江苏徐州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