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促进外宣效果

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促进外宣效果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 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促进外宣效果在2006年10月20日举行的“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年回顾”论坛上,一些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的传媒要想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改变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些宣传方法,转变自身的形象,让国内外受众都觉得我们是可靠、可信、可亲、可敬的媒体。

1.9 提高外宣翻译质量促进外宣效果

在2006年10月20日举行的“中国电视英语新闻20年回顾”论坛上,一些与会专家指出,中国的传媒要想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改变过去几十年来形成的一些宣传方法,转变自身的形象,让国内外受众都觉得我们是可靠、可信、可亲、可敬的媒体。如果我们的媒体总是报喜不报忧,总是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避之唯恐不及,总是对国际上在热炒的“敏感”话题讳莫如深,总是不能及时、全面地报道受众所关注的重大事件,总是充满了空洞乏味的说教、空话,总是带着浓重的“宣传”气息,那么,不仅我们的外宣起不到应有的在国际上塑造中国正面形象的效果,就是我们国内的宣传阵地也有可能被他人占领。上述见解应该说是十分中肯的,也是基本符合当前现实的,尤其是2008年春少数西方媒体对待“西藏事件”歪曲事实的报道更是一面最新的镜子。

正如上文所述,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主渠道,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全面开放局面逐渐形成,国内的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强,广度不断拓宽。而这些“让中国走向国际,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对外宣传活动都离不开翻译这一媒介,因此,要想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改进翻译质量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以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政府网站为例,这些网站的英文版虽然开办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尤其是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译文质量问题,“中国式英语”味道浓重,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外宣传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目的,也不太符合我国正在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李岩(2005)也分析了我国四大中央级英文网站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自创新闻少,稿件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在传播理念上存在正面报道过多、不符合境外受众心理等偏差。

在上述论点提出的诸多问题中,外宣翻译质量问题十分突出,而且也早已引起我国翻译界的高度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现状尚无明显改观。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外宣翻译质量,提高对外宣传效果,我们至少应该而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1)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宣的重视和支持,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资金方面,外宣活动以及所有外宣渠道都应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所谓“外宣无小事”,因为它关系到国家形象,更关系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大政方针问题。2007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中译外——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高层论坛指出,中译外工作是一个战略性问题,用外语介绍中国是关系到国家形象的大事。改进和提高我国的中译外水平,是一个战略性的、全国性的任务。朱穆之(2005:5)指出,对外宣传报道要重视组织协调和计划,许多需要对外宣传的问题,常常涉及许多部门、许多地方,如何把多方面的宣传力量组织起来,协调一致,避免各自为战,分散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2)加强和重视对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虽然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对外宣传工作,但是,我国的外宣人才却相当缺乏。不言而喻,要做好对外宣传,必须有人才,他们必须既懂得目的语言国家以及社会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有传播专业的基础知识。只有有了合格的人才,我们的对外宣传才能制作出海外受众能够接受的节目和宣传产品。以电视新闻媒体的外宣为例,要做好外宣电视新闻翻译,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同时还必须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还要了解中英文新闻报道的差异,还要掌握我国对外宣传原则。称职的电视英语新闻采编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中英双语驾驭能力,又要懂得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要了解中英文新闻写作之间的异同,甚至还必须获得直接用英语思考、采访和写作的能力,具体来说,他们必须具有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采访、编译和撰写新闻稿件的能力,同时还必须有娴熟的口语能力,完成配音工作。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认为,“合格的对外传播人才首先要具备三个基本技能:新闻写作、语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语思考、采访、写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长”。(郭可,2002)。吴燕春(2000:319)指出,对外传播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掌握中国及世界的广博知识,力争做一个熟知各行各业操作、运行的杂家,另一方面要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拥有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能够独立地进行采写、编辑、制作、播报各个新闻采制环节。

3)高校翻译课程建设应进一步重视对学生的各类应用文体翻译能力的培养。翻译课程的设置一定要适应社会需求,增加强调实践性的非文学翻译内容,改变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学术性的研究型培养模式。就中国而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这些领域的翻译任务日益迫切和重要,而其中的翻译活动无疑都是非文学翻译。李军等(2007)在解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时指出,现行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理念上偏重专业的学术性,对翻译的专业性和应用性重视不够,我国严重缺乏外宣人才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

4)重视对西方受众的心理水平和修辞思想的研究。朱穆之(2005:2-3)指出,我们的宣传报道要能解决外国人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报道才能受到欢迎……我们的宣传报道应该对人有很强的信服力。刘亚猛(2004)指出,当代西方修辞的一个基本观念认为,任何作品的生成过程都是一个构筑中的作者和一个虚拟的目标受众之间的互动过程。我们的对外宣传就是在我们的“说”和目标受众的“听”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说”固然重要,但是目标受众怎么“听”或者能不能认可我们的“说”乃是我们的宣传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因素。对外交流要看对象,无论中外都是如此……不是看你说些什么,而是看读者和听众能够接受什么。对外交流或对外宣传,信息的内容可以“以我为主”,语言和形式却必须“以受众为主”,要考虑以什么样的语言和形式传递信息才能为受众所理解,达到交流的目的。根据刘亚猛(2004)的分析,对于西方受众而言,我们传播到西方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效的,在多大程度上使他们觉得可信、有理、有说服力,从而使他们改变对中国的观念,其中问题值得我们反省探讨。比如说,在我国广为接受的“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法在西方修辞思想中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西塞罗和西塞罗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西方修辞传统看来,对事实的掌握是雄辩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如果我们在对外宣传中以理直气壮的口吻过分强调“事实胜于雄辩”,寄希望于“以理服人”和“以事实说话”,它所传达的语气反倒容易在受众中产生词穷时转而诉诸色厉内荏的断言之印象,由此而来的事实陈述是几乎可以肯定不被对方认可的。这番分析值得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翻译研究最早的跨学科视角就是修辞学,而西塞罗则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王东风,2007:3)。

5)应重视对外传播和国际交往中的国际话语权。对外宣传不但是一种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也是一种国际话语活动,而且这种国际话语并不包括在联合国等国际外交场合的发言,而由于国际话语的形态和发展对任何国家的根本利益的实现都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越是在地缘文化意识形态上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就越是有必要争取成为这一话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尽量提高自己的声音。在后冷战时期,各个国家特别重视自己的国际话语,尤其是在国力和地缘政治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家更重视在西方的话语存在,因为在跨文化、跨体系话语或修辞交往中,完全无所作为或者无法有所作为是要在实际物质和政治利益方面付出重大代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对外宣传长期效果不好,则关于国际话语的一场深刻、系统和“理论密集”的反思是必不可免的(刘亚猛,2004)。此外,国际话语实质上是一种语言生活,国与国的沟通,人与人的交往,精神层面的相互影响,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媒介,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语言媒介尤为重要,而我国对外宣传的目的与性质决定了我们参与国际话语时时刻刻离不开翻译,因此,提高和改进外宣翻译质量就成为突破口。

6)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要树立全局观念,既要遵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的外宣原则,但也不能机械刻板理解,而是应体现灵活性。外宣翻译既要服从国家大政方针,也要考虑我国与外宣受众对象之间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审美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差异,更要重视汉语与我国外宣主要语言英语之间在哲学基础、句子结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用语习惯等层面上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从外宣高屋建瓴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语篇对一个又一个翻译单位进行梳理、调整、删减、补偿乃至改写等操作,减少空洞说教,删除华丽辞藻,从而既如实再现原文信息,也确保译文信息的表述在风格、习惯、措辞、修辞、认知等方面接近目标受众心理以及在传递到目标受众面前时候的可信度。切忌根据语言表层进行亦步亦趋的翻译,以免造成目标受众无法理解、不能接受的译文,影响外宣效果。从翻译策略来说,功能翻译理论所主张的把翻译看成译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进行交际的工具,根据译语读者的需要传递源语的交际内容翻译策略是外宣新闻翻译的一个重要理据,因为新闻的传播效果有赖于受传者,要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必须先研究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根据受众的需要,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王银泉,2007: 62)。用陈小慰(2007:62)的话来说,外宣翻译就是应该遵循“以西方受众认可接受的话语方式,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的原则,在翻译中采取必要策略,努力建立外宣信息与目标受众之间的“认同”。在达赖集团企图破坏奥运火炬传递而西方某些政客和媒体借机对中国人民发难和指责的时候,新华社发表时评称,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建设好国家是表达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同样,与其被动地等待长期对中国带有偏见甚至敌意的西方认识我们,还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把对外宣传搞得更好,更有效地从正面宣传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外宣传效果,减少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解、曲解、歪曲、污蔑、诋毁乃至敌意,在国际软实力竞争和国际话语活动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声音,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