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提高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

关于提高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已成为研究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拟以过程管理的视角,结合实践,探讨提高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制度与举措。宣传的主体应改良目前主要依托研究生处的现状,增强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处随机抽查,并最终公布检查结果。预答辩是对论文进行质量审查的一个有力措施,其实质是对学位论文的最后“会诊”与专家指导。

关于提高我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思考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作为检验研究生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最直接、最综合的体现,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标志。在我校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措施,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总体质量,已成为研究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论题。本文拟以过程管理的视角,结合实践,探讨提高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制度与举措。

一、加大招生宣传,尽可能吸引和招录优质生源

加强招生宣传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多个渠道进行学校推介,提高我校在同类别、同层次兄弟院校应届本科生的知晓度。宣传的主体应改良目前主要依托研究生处的现状,增强各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各学院应通过学术讲座、考研专题动员会等形式,加大对本校学生的引导与宣传,首先提升本校学生报考比例,确保本校优质生源的不外流;同时,加强与其他省(市)属院校的协作,利用各学院知名教师讲学、召开学术会议、项目合作交流等机会,到目标院校进行“软性宣传”,逐步提高我校的关注度与美誉度。

二、强化入学教育,注重学术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

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研究生尽早明确学业目标,制订合理学术规划的重要时机。目前我校新生教育的力度仍须加强,部分学生对研究生的行为守则、学位申请的基本条件缺乏了解,类似于“学位论文不过关,能否拿到毕业证”这样的疑问,研三学生仍有提出。各学院应与研究生处积极配合,在硕士求学的初始阶段,即使其明确学位论文的重要性,摒弃“临时抱佛脚”的急救思想,尽早确定选题方向,将学位作文作为贯穿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的持续性工作。同时,以专题讲座、专家讲解会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学术道德素质的教育,引导他们志存长远,踏实钻研,抵制急功近利的学术不端行为,树立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围绕学位论文的撰写认真进行文献查阅、数据收集、读书报告、问卷发放等相关工作。

三、完善研究生培养环节的管理

(一)优化课程设置,拓宽知识面,培养科研能力

根据2004年8月28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五条: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因此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学术科研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围绕社会人才需求趋势与学科前沿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及时修订、完善,合理设置研究生课程体系,删除低层次课程内容,合并相近课程,积极推进综合型、交叉学科及研究型课程开设。组织前沿科技讲座,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使学生充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并且掌握最新学术动向,促进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清晰而明确,为今后的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激发学术创新动力与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我校现阶段硕士的主要教学方式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沿袭“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同时由于教师与教学资源条件所限,大班授课的情况占据多数。这种课堂讲授一对多的形式,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了一定制约。建议逐步增大小班研讨授课课程的比例,变传统的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促进师生之间带动兼互动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研究生阶段,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不应仅是传授知识,更应具有针对性地鼓励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创造欲望,培养其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在接受严格学术训练的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做到积累专业知识与开展科研创造活动能力并重。

(三)增设学术规范相关训练,增加实践历练的机会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我校图书馆的信息教育优势,通过开设专门的文献检索与《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的课程与讲座,从题名的拟定、关键词的标引、摘要的撰写、参考文献的标注和著录等具体环节着手训练,逐步培养研究生学术规范写作的能力,掌握主要的文献查找的方法。

此外,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与较快的提高,需要参与广泛的调查研究。应大力拓宽实践基地的建立与建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此环节工作的意义对于专业硕士的培养尤为重要。

四、进一步强化学位论文审核约束机制

(一)严格开题管理

我校目前要求学术型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四学期内(全日制专业硕士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内)完成《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并于第四学期结束前第十八周召开开题报告会。开题工作的时间进度十分明确,但对选题、文献查阅、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实质性内容的考量还有待细化。个别学生对开题报告的撰写不够严谨,曾出现过直接沿用往届同学的版本,导致出现题目与内容大相径庭的谬误;开题论证工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开题撰写、导师签字、开题论证等环节工作时间上存在前后矛盾,未能切实起到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的作用。在今后工作中,应当要求在开题前举办专题讲座,介绍经验与方法,避免失误。同时,通过调动各培养学院与导师,严格督促硕士生在学位开题前完成符合要求的文献综述,将参考文献篇数和外文文献所占比重进行明确规定。开题论证小组结论中应对选题角度、研究方法与研究价值作出具体阐述,以利于学位论文后续工作的推进。

(二)重视学位论文的中期检查

论文中期检查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研究生合理安排论文进程,总结学位论文前期的已有研究成果,及时发现问题、明确后期工作重点和方向。我校要求学位论文的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通常学位论文答辩在第六学期的第十五周前完成,因此中期检查工作应安排在第五学期期中前。此项工作在我校学位论文具体管理实践中较为薄弱,导致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安排的随意性较大,前松后紧、甚至急就拼凑的现象大量存在。今后应当将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考核的责任与权限主要下放给各培养学院及导师,在规定时间内统一检查,在研究生中期自查报告的基础上,由学院提交中期检查综合报告,对本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总体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检查不合格者的处理意见给予具体说明。研究生处随机抽查,并最终公布检查结果。

(三)全面推行预答辩

预答辩是在学位论文送审和正式答辩前,依照答辩程序预先进行的模拟答辩。预答辩是对论文进行质量审查的一个有力措施,其实质是对学位论文的最后“会诊”与专家指导。由于预答辩并未直接关系研究生学位的授予与否,因此预答辩专家往往能更为科学、公正、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位论文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保证正式送审与答辩的学位论文具有更高的质量。我校通过个别学院的率先试点,收到明显效果,今年拟全面开展。预答辩工作的实施对于学位论文进度的合理安排以及导师指导方法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强化论文送审与答辩的规范性

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是对学位申请者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独立从事科研能力的一次综合考评,也是确保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最后的监控环节。我校学位论文送审,采取学院送审和校学位办抽查送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所有论文均要求实行“双盲”评审。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学院自行送审部分存在一些问题,如匿名工作未完全落到实处,导师圈定评阅专家、学生本人负责送审等现象均有发生。今后学位办可考虑在不断扩充与完备评阅专家库的基础上,学院送审部分也由学位办按比例直接指定评阅专家。因此建立信息完备而客观的评审与答辩专家库至关重要。校学位办应认真汇总并详细记录专家的有关资料,包括师德诚信和学术态度等声誉方面的内容。对于治学态度不严谨、信誉不好等有不良记载的专家,应从专家库中予以剔除。专家库信息应适时更新。从答辩环节看,由于答辩委员会的构成决定权完全下放院系,“人情关”的现象比较明显。答辩过程中,尽管学位申请人对答辩委员的问题往往无法正面作答,不了了之,但仍能全票通过。在今后的管理实践中,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统一操作和监督,使答辩环节真正起到对学位论文的最后实质性审查的作用。

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导师在学位论文质控中的主导作用

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每一位导师的学术风格、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甚至是为人处世的方式对其指导的学生影响深远,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始终[2]。因此一支精良的导师队伍是吸引高素质生源的前提,也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数量能够同步发展的关键。学位论文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能力与责任意识。目前导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在我校也不鲜见。诸如生师比过大,导致师生交流时间有限的“放养”状态;遴选为导师后,自我提升不足导致知识结构老化、学术能力停滞不前;或者忙于过多的行政或者学术经济活动,无暇有效指导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等。

在今后的管理实践工作中,应着力制订具体的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实现遴选与动态考核并重。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培训机制,导师上岗前组织相关的导师培训,让导师掌握研究生培养规律,熟悉培养方案、培养过程,了解与研究生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每学年结束后,协同学校科研、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对导师的科研与教学业绩进行测评,敦促导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学术与教学水平;同时挂钩指导研究生的学业与学术工作状况进行联动考核。如连续两年出现所指导学生因培养环节或学位论文不过关未能取得学位,可考虑给予通报及暂停招生等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http://www.chinadegrees.cn/xwyyjsjyxx/xwbl.

[2]周立伟.一个指导教师的札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陈芳,陈旭.硕士研究生学业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黑龙江史志,2008(5).

[4]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作者:杨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