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就业导航现状,大学生择业观的树立

我国高校就业导航现状,大学生择业观的树立

时间:2022-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将就业导航工作改为职业指导,情况则可能发生变化。就业导航必须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只涉及少数人的工作,不能引起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

第九章 创业篇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导航

一、大学生就业导航内涵

就业导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导航,是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为他们和用人单位结合做“月下老人”。广义的就业导航,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就业导航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和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有:

1.信息导航

信息导航是就业导航的基础,学校和就业部门只有搜集和掌握了广泛的社会需求信息,才能为毕业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也才有可能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2.思想导航

思想导航是就业导航的中心,其内涵有三:

(1)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

(2)帮助毕业生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

(3)帮助毕业生选择正确的成才道路。

3.求职技术导航

求职技术导航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一般来讲,面临就业选择的毕业生,普遍思想准备不足,有惶恐感,在供需见面时比较拘谨,甚至手足无措,有的因此而错失良机。还有一些毕业生不清楚有关的政策规定,不了解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更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至于具体的招聘应聘程序,个人表格的填写、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不按时到会、介绍不着边际、材料不得要领、礼貌不周、言语不当、衣冠不整、手续不全等技术原因造成的求职障碍

二、我国高校就业导航现状

(一)对就业导航内涵的认识

高校就业导航部门承担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压力,这种现实决定了就业导航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形成了人们对就业导航工作内涵的认识。人们一般认为,就业导航就是为求职者提供可能的帮助,就业导航工作也将力量集中于搜集就业信息、为学生咨询就业政策、组织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会”会面。对就业导航工作范围的界定,虽然也有一些人认为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正确择业观、就业观等方面的教育,但由于首先要完成硬性的工作指标,这些教育内容被隐藏和忽略了。如果将就业导航工作改为职业指导,情况则可能发生变化。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包含的内容大体相同,但是侧重点不同,将高校的就业指导改为职业指导,实质上是将工作的重心进行转移,这样有利于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入进行。

(二)就业导航工作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一是就业导航工作定位不准。定位于“就业”指导,即将就业的人才会去关注,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前松后紧”的局面,影响就业导航工作的效果。

二是就业导航工作重点不够突出。造成大学生求职障碍的普遍因素是思想问题和职业价值观问题,由此在职业指导中要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

三是就业导航的渠道单一。就业导航必须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只涉及少数人的工作,不能引起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

四是就业导航人员相对不足。由于人手不够,大学生就业导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四多四少”的现象,即在就业导航工作中,发布的就业信息多,就业观念教育少;在择业指导中,讲具体问题多,解决思想疑惑少;在创业指导中,介绍方针政策多,敬业精神培育少;大学生毕业时盲目就业的多,深思熟虑的少。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人们对就业导航认识上存在偏差的体现。

三、大学生择业观的树立

(一)大学生择业新观念

我们应调整择业心态,将就业理想与现实结合。一些家长与学生认为读了大学之后,马上就可以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并获得称心的薪水。他们仍然按照精英教育阶段的择业观念进行职业的选择,把就业期望值定得过高,但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传统的择业观必须改变。我们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还应该明白职业选择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择业观不仅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社会上很多隐性因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择业观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在当前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当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择业新观念:

1.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意识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面对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大学生应当摆脱被动依赖、消极等待的状况,敢于竞争,树立“爱拼才会赢”的观念,做好多方面的竞争准备。

(1)要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人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不平衡之处,同一职业往往有较多的择业者期望获得,如果没有主动竞争的思想准备和积极参与应聘的行为,是难以顺利就业的。

(2)要培养雄厚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竞争实力是在大学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累积的结果。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下,竞争实力就是个人实现择业理想的资本。

(3)要坚持正确的竞争原则。大学生在就业竞争面前,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诚实守信,凭自身的竞争实力并运用恰当的竞争技巧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4)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有竞争就有风险,参与竞争就难免要受到挫折。对于处于就业竞争中的大学生来说,尤其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因此而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毕业生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

3.树立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自主创业是通过采取单干、合伙等方式创办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开发、科技服务以及其他经营活动来创造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给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大学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只是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后的延伸学习和重新学习,对于选择及重新选择职业岗位和取得职业成就,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意义。

4.树立到基层工作的观念

大城市、主要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和基层的广阔天地也为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

5.树立发挥专业所长,同时注重综合素质的观念

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要考虑所学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谋求职业,以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发挥专业优势;同时也要考虑综合素质和能力,一味强调专业对口,会使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很多机会。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自己选择职业的看法、信念和理想,反映了大学生作为择业主体在择业过程中的根本地位、需要和利益。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职业好坏、权衡职业得失的天平和尺子。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二)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大学生就业制度一改以往的“统包统分”,变成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增大了大学生就业中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但也对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无论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成熟,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关系和矛盾,这就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这就是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但我们不能只向社会索取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应该认识到,没有个人的创造与贡献,就没有社会的生存、发展和进步,也就没有大学生的成长与成熟。个人的价值最终决定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归宿。没有社会价值,也就没有个人价值可言,社会对个人的满足只能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去理解。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树立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服从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服务,这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要考虑个人才智的发挥,也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创业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2.愿望与现实的关系

大学生要选择好自己的就业方向并在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做出应有的成绩,就应对自己的主观期望和社会客观需要有辨证的、恰到好处的认识和把握。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对人生态度、兴趣和理想有充分的认识。兴趣可以弥补能力和知识的欠缺。因而,把兴趣和职业方向联系起来至关重要,千万不可因经济实惠的利益而抹杀了自己的兴趣。对成功的理解是确定职业的重要砝码。“高薪水、高品位、高自由度、高个性化的工作”,这是传统的中庸的成功思想。自我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自我的满足与承认,才是成功的本质。

其次,要正确地对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自己最适合干的事情。知识确定了专业背景,能力决定了职业素质,个性关系到发展前景,特长影响成功。尽管你对某一职业感兴趣,也拥有相应的知识,但如果你的个性和能力表明你不适合从事这项职业,固执地选择,只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再次,要考虑社会的需要。择业时考虑个人因素是合理的,但前提是这种选择要符合社会的需要。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性、社会性的人。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才是最合理的选择。具体而言,只有把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形势、就业政策导向、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性质、岗位要求等客观要求与个人主观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会使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大学生欲择业顺利,就得主动出击,积极参与,靠自己的才华和良好的素质去争得一份比较理想的职业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要主动收集需求的信息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由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股份制的建立,行政机关机构的改革和精简及市场、效益等观念的作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更加注重质量、能力和素质,即发生由量向质的转化。具体表现在:(1)把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放在首位,而不是完全强调专业对口;(2)把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作为考察的重点;(3)把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一定的公关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也作为考察的重要内容。

要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主动完善自己,及时调整择业期望值。部分大学生对当代择业、就业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观念上,认为上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有了一份工作。因而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主动参与,而是被动等待用人单位上门或等待学校推荐,这种观念和做法是不正确的。

4.竞争和风险的关系

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没有竞争,整个市场就失去了活力,经济就不能很好地发展,社会也就难以前进。竞争可以发挥人的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竞争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竞争对大学生就业来说是大有益处的。首先体现了公平,有利于选择人才。其次是提供实力较量,有利于人尽其才,优胜劣汰。同时克服了旧体制的弊端,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强调了个人的积极性。实行双向选择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最佳结合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竞争中有人遭淘汰,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是正常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又会失去工作,这也是正常的。所以,大学生在享受择业自主权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有的大学生一方面希望享受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另一方面又希望在竞争中淘汰后进入“保险箱”,由国家保底,负责安排就业。有的还没有改变“统分统包”的旧观念,在潜意识中仍习惯于传统的毕业分配方式,希望由国家全包下来,这是很不现实的。

5.就业与再就业的关系

(1)树立新的就业观,正确面对就业

当代就业观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在发挥自己能力与才干,同时又能服务于社会的岗位上工作,就是就业,这是一种弹性而广泛的就业,较传统的刚性而狭义的就业而言,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可容性和流动性

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的变迁,要求大学生顺应潮流,重新审视各项职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如下就业观:

①树立能上能下的就业思想。不要人为地认定某些职业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某些职业不是大学生干的工作。打破这些职业框框,对于活跃大学生就业市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②树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全方位的就业思想。大学生要转变思想观念,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只要职业合适,并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出一份光和热,行业、体制、区域都可以跨越

③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流动就业的思想,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市场经济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社会不再要从一而终的职业。因此,大学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随着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大学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

④树立创造性就业的思想。职业受市场经济左右,它不仅具有竞争性,而且具有创造性。因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顺应需求的各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使就业机会增多。只要大学生留意观察,具有创造性,择业就业的渠道就会很广。

⑤树立竞争就业思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竞争上岗”的推广和实行,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就业竞争、上岗靠本事的思想,打破“等、靠、要”的消极就业观念,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积极地进行再就业

在市场逐渐完善,人才流动逐渐加大,竞争加剧的今天,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有人加入这个行列,就有人退出这个行列。但失业并不可怕,大学生在暂时性待业的情况下,不应消沉、埋怨,而应及时调整职业期望值,改变就业观念,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择业技能和竞争能力,创造条件,积极地进行再就业。

第二节 创业导航与创业平台

一、大学生创业态势与环境

大学生创业即大学生自谋职业,是依靠所学的专业知识、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品推向市场,开办企业、开创事业的活动。大学生创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拥有知识产品和新的服务方案;二是得到或拥有一定的资金,有能将知识产品或服务推向市场的启动资金;三是创办一个合法的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以合法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四是有一个能形成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团队,使企业能正常运营。知识结构合理,能相互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和创新的团体是取得创业成功的保证。

所谓创业环境,实际上就是人们创业的外部条件,它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整体。具体而言,它应该包括时代环境、地域环境、人际环境和物质环境等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在创业过程中互相联系、相互碰撞形成的人境系统,又构筑了创业的活动舞台。创业是一种社会活动,创业与环境的关系从本质上而言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业的结果实际上就是通过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双向构建而得以实现的。因此,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环境包括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

大学生创业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能有效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繁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就业。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许多高校通过开设创业学课程、成立创业指导中心与高科技创业园区等做法,并采取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创业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但在大学生创业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来自大学生自身、相关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就大学生而言,由于其年龄、阅历与知识等方面的原因,使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较多的心态、知识、经验、技术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第一,心态问题。拥有良好的心态,尤其是对创业风险能有清醒的认识,并充分拥有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年龄及阅历等方面的限制,未必对创业风险能有清醒的认识,缺乏对可能遭遇到风险的必要心理准备。在缺乏良好心态的情况下,创业前景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第二,知识限制。创业需要企业注册、管理、市场营销与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在缺乏相应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仓促创业不仅难以筹集必需的资金,而且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也将处于劣势。

第三,经验限制。受年龄及相应学识的限制,大学生很难拥有关于创业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创业知识一般也限于“纸上谈兵”,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及在公司运营中肯定会遇到各种不可预见的问题,以致创业困难。

第四,技术限制。理工类大学生受学识的限制,拥有可创业的技术的大学生只可能是少数。而对于那些文科类大学生来讲,很难拥有可以创业的技术。技术的缺乏直接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创业将遭遇较多的困难。

第五,资金问题。由于大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创业资金,从社会上融资或获取无息及贴息贷款是必然选择。但是大学生创业由于风险较大,较难获得必需的资金。而且一般在获取资金方面也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急于获得资金而不惜贱卖技术;二是过于珍惜技术而不肯做出适当的让步。这些问题都决定了在资金方面难以获得相应的资助。

除了大学生自身决定创业不足的内因外,社会上还未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政府出台的在创业培训、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与优惠措施等现有政策有待落实,而且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校在创业培训教育与创业促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努力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必要从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就业的高度入手,通过社会、政府、高校与大学生自身等群体的共同努力,努力培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加强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等措施,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知识,进一步出台健全完善的支持政策,不断促进大学生创业。

首先,在努力落实现有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的基础上,有待根据大学生创业实践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创业政策,努力从开办创业园区、政策场地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并确保落实,从政策上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高校有必要在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尤其是加大对文科类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以期寻找文科类大学生创业的有效途径。

再次,社会有必要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公众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促进就业的公众舆论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在具备良好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大学生自身创业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创业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环节。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在自身具备足以创业的技术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相应的技术优势;有必要认真学习相关创业知识,积极调整心态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心理与知识准备,在自己创业前可通过模拟创业或实习为创业积累相应的经验;有效利用相关优惠政策,多方寻找风险投资与融通资金;组建具有相应能力与水平的创业团队,以有效克服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在创业取得一定进展后有必要把握时机把企业做大做强,而在面临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时,也有必要积极应对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努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在促进社会就业的同时,为科技创新与提升科技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途径及机制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些学生步入社会后一旦碰到企业倒闭,他也跟着失业,不会再就业或创业。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思想的不适应。因此,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模式;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现代教育上来,如可增开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或增加实习次数;加强与企业联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社会研究机构联手,实现人力资源、教育资源、信息资源共享等等。

2.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教育

(1)教育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关键在于鼓励一种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要通过自主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2)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自主创业既不是头脑一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搞出自己的创新成果,而且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为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的创业者。

(3)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技创业、自主创业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并非高不可攀。作为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能不能主动开发自己的潜力。大学生大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运用和发挥这些能力,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开发。特别是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要从书本上学,从老师的讲授中学,还要从社会中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中要增强主动性,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从培养创造力思维入手,对于捕捉到的每一个好点子,都抓住不放,在反复实践中充实、拓展,要善于与别人合作,相互促进,不断开发和培养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

3.积极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学校应充分利用勤工俭学这一基地,配备专门教师,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根据不同的标准,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范围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按内容可分为创业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和创业技能实践基地;按作用可分为单一和综合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按性质可分为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创业社团实践基地、创业岗位基地和创业园等。下面着重介绍以下几种类型:

(1)创业见习基地。这主要是让大学生通过亲身感知从而培养创业意识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活动场所,包括中小学、厂矿企业、政府机关、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等,也可以是革命纪念地、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或者是重点工程、先进集体等等。

(2)创业实习基地。这主要是指学校组织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在实践中经受实际训练,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以全面提高创业素质,有利于今后的求职创业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活动场所。在基地指导人员和学校指导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促使大学生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既可以印证所学知识技能,也能使学生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欠缺感,从而努力吸纳知识技能,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本领,为将来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业社团实践基地。这是为满足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发挥作用而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校内外活动场所。这些基地具有自主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管理;专业性,一般根据所学专业进行组织、建设,技术性比较强;经常性,能定期开展活动,组织比较有序;实效性,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这些基地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个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创业岗位基地。这主要指为大学生个体创设实践岗位的校内外活动场所,可以是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也可以是便民服务岗位,还可以是校外工作岗位。这些形式具有个体性,一般都要求大学生独自上岗,独立工作;实际性,大学生要具体承办各项工作,完成实际任务;效益性,上岗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报酬。通过岗位实践,可以开阔视野、发挥专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能让大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的规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创业自信心,也能沟通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使学生体验到工作的艰辛、失败的痛苦,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坚韧性、自觉性和自制性等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5)创业园。这是指为大学生提供的帮助其自主创业的专门活动场所,又称“孵化器”。斯坦福大学所在的“硅谷”就是典型的创业园,硅谷中60~70%的企业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授创办的。闻名遐迩的“雅虎”公司,其创办者杨致远就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创业园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吸引高校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师生来开拓创业。既为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必要的经验,比尔·盖茨、迈克尔·戴尔等创成大业的人都曾得益于学生时代的创业实践。

(二)大学生创业机制

1.就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已有的很多成功的例子一再表明,大学生自我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给别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可谓“一举多得”。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自我创业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2.就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客户联络、社会沟通等,但其主要角色恐怕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哲学系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创业教育。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一方面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观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创业技能进行全面培训,并最终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

3.就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

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的帮扶作用不可小视。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比如,上海市就规定,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以及部分税费减免等四项优惠政策;上海市工商部门还具体规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应该说,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帮扶的持续性需要关注。

4.就社会来说,“送拐杖不如补钙”

大学生创业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政府的帮扶作用,但社会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大学生创业放到“保险箱”里,而是要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逐步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人提出这样的设想:可以成立学生创业公司,公司实际经营不一定全部由学生操作,发挥大学生的长处,也给他们一段成为合格经营者和社会人的时间。

三、当代大学生择业技巧与实践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以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为主线,分别介绍每个阶段的方法与技巧,使其掌握择业技巧并做好择业准备。

(一)求职择业是一门学问

求职择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术和技巧,它是择业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有一些学生对自主择业没有信心,对自己到人才市场去求职有一种畏惧心理;也有一些学生勉强去了却无从下手。究其原因,除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求职择业技巧,不善于与人沟通,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意向、素质和才能,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所以面临择业的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学习一些求职择业方法,掌握一定的求职择业技巧是很有必要的。

技巧,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所谓求职择业技巧,也就是人们谋求职业所需的方法和手段。求职择业技巧从广义上讲包括最佳择业点分析和具体的方法、技术指导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讲仅指具体的方法、技术指导。最佳择业点分析即是结合毕业生自身的特点,确定最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和最符合心愿的择业目标。

求职择业技巧在人们的求职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切不可小视或忽视。不懂得求职技巧的人,其就业机会就会大打折扣,在许多人的择业过程中,正是由于技巧上的失误便在举手投足间丢失了理想的择业机会,铸成终身的遗憾。掌握了求职技巧的人,就会使求职活动更有效、更有益,就会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稳操胜券。

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人人都想成功地立足于社会,个个都想找到充分发挥自己特长、获得较高报酬的工作单位。可是,有许多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但由于初次择业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而很难如愿以偿。面对竞争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人际关系,大学毕业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求职择业技巧。

(二)求职择业应做的实务性准备

求职择业除了要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心理准备以外,还必须做好必要的实务性准备,而严格规范这些实务性准备,对求职择业是至关重要的。

1.填写好毕业生基本情况登记表

毕业生基本情况登记表是学校审核毕业生资格、掌握毕业生基本情况、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与用人单位及各省市的毕业生就业计划部门和毕业生调配部门开展毕业生供需信息交流的重要资料。此表经学校按毕业生生源汇总后寄送上述毕业生就业计划、调配部门,并据此形成分专业、分地区的毕业生生源情况汇总表,分别寄往中央各部门和大型厂矿企业,为他们提供学校的毕业生信息。这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基本的准备工作。因此,毕业生要认真、准确、据实填写表中各项内容。具体有以下要求:

(1)“专业名称”:必须以教育部修订的新的专业目录为准。毕业生如果还修有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或辅修专业,可以在“特长”栏中注明。

(2)来源省、市、区:必须以入学前的家庭户口所在地为准,在校期间家庭户口如有异动,应当持家庭现在所在地户籍部门出具的有关证明材料到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办理变更手续,此栏目要求具体到省(区、市)、地(市、州)、县(市、区)三级。如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

(3)学习成绩:一般分为优、良、中三级。其中平均成绩达到85分以上者为优,75分到84分为良,60分到74分为中。学习成绩由毕业生所在院系的教学干事严格按照上述标准审定后填写。

(4)毕业生如属自费生、委培生、插班生、劳模生,应在“备注”栏中注明。

2.填写好毕业生推荐表

毕业生就业推荐表是全面反映毕业生基本情况的重要材料,是毕业生档案材料的浓缩,是学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毕业生参加“双向选择”活动的重要的证明材料,也是用人单位考查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生务必认真填写。总的要求是:

(1)表中所有栏目都要认真填满,不留空白,没有内容可填的,应当注明“无”。表中各栏内容宜细不宜粗,尽量详细具体。

(2)“所学课程及成绩”栏目,一定要据实填写,并经院系教学干事审核签名盖章方为有效。

(3)填表时要字迹工整,字写得不好可请人代填,或用微机打印,以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印象。

(4)每个毕业生可以拥有多份毕业生推荐表,所以呈送给用人单位的一定要使用原件,切忌使用复印件,以示诚意。

3.了解就业程序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需要经过下列程序:

(1)了解政策

例如,要知道什么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择业”,对来自边远省区的毕业生就业有何规定,外地毕业生进京、入沪、去深圳等地工作的必要条件,属支边职工子女的毕业生就业有何规定,去三资企业要受什么制约等。

(2)收集信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如果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择业则无从谈起。

(3)确定择业意向

根据社会需求,在慎重比较分析和征求老师、家长、亲友以及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咨询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择业意向。

(4)双向选择

这是毕业生“推销”自己的重要环节。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直接见面,可以介绍自己,了解对方,进行充分的双向交流。

(5)签订协议

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并且达成一致意见后,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就要签订就业协议书,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到了这一步,实际上择业程序也就基本完成了。

(6)到单位报到上班

(三)准备“推销”自己

生活中少不了推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就是“推销”自己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推销”自己呢?

首先,要了解“市场行情”。既然是“推销”,就要先找“市场”,先了解“市场行情”。这就要求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形势,了解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且要掌握与自己择业目标有关的社会需求信息。只有充分了解了“市场行情”,“推销”起自己来才能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其次,要善于寻找“推销”自己的渠道。推销产品要有畅通的渠道,“推销”自己也是如此。比如有针对性地寄发自荐信或登门拜访、毛遂自荐;通过学校、老师或亲友向用人单位介绍、推荐;参加人才招聘会、供需见面会等,与用人单位洽谈、签约;通过笔试、面试等方式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核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推销”自己的渠道。毕业生不仅要懂得不失时机地运用这些渠道,而且要学习和掌握“推销”的技巧,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在人才市场上“推销”自己的能力和技艺水平。

第三,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自己。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自信心

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推销”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心,要争取主动,如果没有自信心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2)不要“王婆卖瓜”

在招聘人员面前不着边际地神吹胡侃,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把自己吹嘘得什么都好,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只会引起对方的怀疑和不信任。

(3)不要谦虚过度

“推销”自己的目的当然是希望用人单位录用自己,因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绝不能为了表示自己的谦虚而过于低估自己,而要善于向对方恰如其分地显示自己的优势,以取得对方的重视和赏识;在面试交谈时,该阐明的观点一定要大胆地表述出来,沉默寡言只会让别人误以为你没多大能耐,缺乏主见。

(4)要有自己的“硬通货”

“推销”自己,最忌讳平平淡淡,没有自己的特色,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比如擅长研究、擅长动手、擅长写作等。

思考与讨论:

1.当今社会,大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择业观?

2.当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应做好哪些实务性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