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程序与途径

大学毕业生就业程序与途径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部署, 各部委和地方按照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应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作为制订就业计划和毕业生报到就业的依据。即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 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生效的就业协议书作为落实的就业建议计划于6月初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经调整、 平衡后以正式计划下达执行。

根据 《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 以及现行政策有关规定, 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安排由国家教委统一部署, 各部委和地方应按照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从毕业生在校的最后一学年开始。

一、 就业管理部门的一般工作程序

根据高校管理体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 “分级管理、 分级负责” 的管理办法。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机构大致由三部分组成: 全国主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是教育部;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中央各部委的有关部门分管本地区、 本部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校负责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构, 以及各用人单位负责接收安置毕业生工作的部门。全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程序和时间由国家教育部统一部署, 各部委和地方按照统一部署具体指导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其工作程序如下:

1. 制定政策

一般在当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基本结束后, 教育部对年度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制定相应的政策, 从而确定下一年度的就业工作意见;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中央各部委按照文件精神制定出本地区、 本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意见; 各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规定以及学校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 结合本校毕业生实际情况, 制定本学校的工作细则。 这项工作通常在每年的12月底前完成。 各高校就是在这些政策、 规定允许的范围内, 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2. 资源统计

毕业生资源统计工作一般在每年的9月份开始进行。 资源统计内容包括毕业专业、 姓名、 性别、 政治面貌、 家庭所在地、 培养类别等。 资源统计是一项十分重要和严肃的事, 既不能有丝毫差错又不能弄虚作假, 凡是属于国家正式派遣的毕业生都必须是招生时列入国家计划内招收的学生。 各高校负责报送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 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地方调配部门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 省、 自治区、 直辖市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毕业生的资源统计工作, 并按时报送国家教育部。 国家教育部在每年的11月份左右向各地区、 各部门提供下一年度的毕业生资源情况, 包括毕业生所在的学校、 所学专业以及毕业生来源地区等。 各地区、 各用人单位要向国家教育部提供毕业生需求信息。 国家教育部负责向社会及时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和需求情况, 并及时组织毕业生的供需信息交流工作。

3. 就业指导

虽然就业指导已贯穿到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但在低年级的就业指导主要涉及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素质教育。 而各高校对应届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指导, 主要为择业求职指导和从业供职指导, 包括思想教育、 政策指导、 形势分析、 信息指导、 心理辅导、 技术指导等。 目的是帮助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求, 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 全面、 迅速、 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 并帮助大学生在今后的从业供职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4.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计划的重要方式。 各地区、 各部门和各高校的就业管理机构在每年的12月份至下一年的6月份之前, 均会采取多种形式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创造条件、 提供服务。 毕业生也可以在学校允许的就业范围内参加各地组织的 “双向选择” 洽谈会选择单位。 经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后,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应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作为制订就业计划和毕业生报到就业的依据。

5. 制订就业计划

就业计划是将各高等学校毕业生按照专业需求情况, 派遣到各用人单位的计划。 但现在的就业计划与 “统包统分” 条件下的就业计划是不一样的。 “统包统分” 下就业计划是自上而下的、 按照上级编制的计划。 在 “双向选择” 条件下, 学生有选择的自主权、 用人单位有择人权, 所编制的就业计划也是一种自下而上或上下结合的形式。 即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 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生效的就业协议书作为落实的就业建议计划于6月初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经调整、 平衡后以正式计划下达执行。

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计划的编制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国家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情况, 会同有关部委、 地方毕业生主管部门及其所属院校与重点单位协商, 确定抽调各类专业毕业生的人数, 形成国家抽调计划; 二是各高等学校通过各种渠道与用人单位 “供需见面”, 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 根据有关规定与用人单位通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的 “双向选择”, 签订就业协议书, 经学校审核、 同意, 形成毕业生就业建议计划。

6. 毕业生资格审查

每年毕业生资格审查一般在6月下旬进行, 学校成立毕业生资格审查小组, 主要从德、智、 体三方面审查毕业生是否符合毕业条件, 对于不符合学校学籍管理有关毕业条款的, 给予结业处理。 结业生必须以结业生身份联系就业单位, 签订结业生 《就业协议书》。 原来以毕业生身份联系落实就业单位的结业生, 即使已列入就业建议计划的, 也必须重新签约。

7. 调配、 派遣

地方主管毕业生调配部门和高等学校按照国家下达的就业计划派遣。 学校派遣毕业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月底到7月初, 派遣毕业生统一使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8. 就业工作总结

学生毕业就业后, 各级就业管理机构要对当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次性就业率、 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单位性质等) 进行认真总结,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教育部汇总全国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国务院, 为下一年度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大学生毕业就业, 基本都是按照以上就业管理、 指导机构的部署和安排而进行的。 按照目前国家的就业政策, 对于那些在毕业前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 其档案、 户口可在毕业后由学校代管两年, 两年内找到工作单位, 学校仍有责任为其办理派遣报到手续。 但应说明, 各省、 直辖市的政策不一定都一致。

二、 用人单位招聘程序

通常包括确定用人需求、 制定招聘方案、 发布招聘信息、 收集求职简历、 筛选候选人、签约与毕业生接收等一系列环节。

(一) 确定用人需求

确定公司用人要求是职工挑选工作的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 一般是具体的业务部门根据部门工作量和事业发展情况, 通过工作分析, 确定公司用人的数量、 类别、 工作条件,拟定工作说明、 工作规程, 制定人员预算, 把缺少的人数及岗位情况报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同业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招聘, 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准备条件。

(二) 制定招聘方案

在招聘需求获批以后,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确定招聘方式。 招聘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从单位内部调动; 二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面对大学毕业生, 用人单位主要进行的是校园招聘或行业、 地方的专场招聘会, 同时也会进行网上招聘。 多种招聘方式的同步进行能更为有效地甄选所需人才。

(三) 发布招聘信息

用人单位发布信息的渠道包括: 单位自己的网站, 高校就业网站, 人才网站, 各类毕业生就业网站, 电视、 报纸、 杂志等媒体, 招聘会。 也有的大公司有针对性地在部分高校进行校园招聘宣讲。

(四) 收集求职简历

用人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的同时, 会告知毕业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方式提交个人简历。 现在为了工作方便大多数单位要求发送电子简历, 但在招聘会等特定情况下也收取纸质简历。

(五) 筛选候选人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申请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筛选, 然后根据报名与需求情况确定下一步筛选流程, 一般都采用面试或笔试的方式, 很多单位二者都用, 甚至反复好几次。

(六) 签约与毕业生接收

用人单位经过各项考核后, 与决定录用的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 在毕业生报到后办理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关系转递, 完成正式接收。

三、 大学毕业生就业程序

一个完整的择业过程指从大学生准备找工作, 到去单位正式报到并转递完档案人事关系为止的整个活动过程。 具体而言, 包括收集信息、 确定目标、 准备材料、 参加招聘、 签订协议、 去单位报到等步骤。

1. 收集就业信息, 确定就业目标

求职的第一步就是要搜集信息, 通过网络、 报纸杂志、 导师、 就业工作老师、 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以及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都可以获得这些信息。 还要了解国家、 省市和本校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以及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2. 整理求职材料, 搜寻招聘信息

确定了择业目标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撰写求职简历、 求职信, 把各种证明自己能力和获得成绩的证书进行分类整理。 制作好的求职材料可以与同学、 老师、 家长进行交流, 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完善。

准备求职材料的同时, 关注学校就业信息网、 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网, 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 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搜集目标招聘信息。 有合适的单位就及时投递求职材料, 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 争取获得面试或笔试的机会。

3. 充分发挥优势, 竞聘就业岗位

这个阶段是求职的核心阶段。 毕业生要充分调动自身能力, 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来参加用人单位可能设计的各种面试、 综合知识测试、 心理测试、 技能测试等。 毕业生要事先对用人单位的背景、 内部运行机制、 将来发展规划、 企业文化、 用人理念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做到知己知彼, 方能从容应对。

4. 依次填写盖章, 签订就业协议

通过用人单位的种种考核, 被通知正式录用后, 毕业生确定自己的就业单位, 就要和用人单位签订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明确规定了学校、 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三方面的责任、 权利与义务。 就业协议书一经签订, 便视为有效合同, 不能随意更改。 签约的各方都要遵守协议的有关规定, 不能做与协议书内容相违背的事。

有的毕业生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后认为该单位不够理想, 而自己工作已有了保障, 又去与其他单位联系, 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 这样做会给用人单位和自己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用人单位会因此浪费用人指标, 而自己也会因为出尔反尔被其他用人单位认为不讲信誉而拒绝。

5. 上报计划, 领取报到证

由用人单位、 毕业生本人和学校签订的就业协议书, 要统一汇总纳入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 报上级就业主管部门审批, 形成正式方案下达执行。 至此, 毕业生的求职择业程序就算完成, 接着毕业生将进行毕业鉴定, 学校按就业方案派遣毕业生, 待办完离校手续后, 便按照报到证规定的期限和指定的地点去单位报到上班。

6. 办理毕业离校手续, 转递户档关系

毕业手续的办理是毕业生离开学校前必须完成的一个环节, 大学毕业生应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学校的具体规定, 努力做好毕业生鉴定工作, 认真填写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登记表,办理党团关系, 办理档案、 户口转移手续等, 确保自己顺利毕业, 文明离开学校, 快乐地走向工作岗位。

四、 毕业生报到与改派

(一) 报到

毕业生办完离校手续, 将领到就业报到证 (或就业推荐书)、 户口迁移证明、 组织关系介绍信。 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明都写有明确的有效期限, 必须在有效期内到就业报到证上指定的单位报到。 逾期, 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明将失效。

1. 派遣回生源地报到的毕业生

(1) 毕业离校前领取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在规定的时间内 (报到证上有具体时间节点) 到生源所在地人事局报到, 并于当年内到人事局确认是否已收到档案(自带档案的由本人提交), 如未收到, 请与学校就业办联系。

(2) 如毕业生未按时前往办理报到手续, 导致以后档案管理、 使用及其他与档案有关的业务不能顺利办理, 一概与学校无关。

(3) 户口在学校的, 到保卫处领取户口迁移证, 回生源地入户。

2. 已经申请 “暂缓就业” 的毕业生

(1) 妥善保管暂缓就业协议书, 凭协议书办理相关手续, 如有遗失, 无法补办。

(2) 暂缓就业期间, 严格按照暂缓就业协议书相关规定处理。

(3) 申请了暂缓就业的学生, 在暂缓就业的期限内, 根据协议书规定办理相关手续。要取消暂缓就业的, 凭暂缓就业协议书, 自行到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打印报到证。 户口仍保留在学校的, 凭报到证复印件到学校保卫处办理户口迁移证。 凭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到接收单位或生源地人事局办理报到、 入户手续。

3. 已落实接收单位 (能接收档案、 户口, 并已签订有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 的毕业生

(1) 毕业当年6月初把已签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交到学校就业办, 由就业办上报派遣计划。

(2) 毕业离校前领取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到接收单位报到; 凭报到证回户口所在地迁移户口。 户口在学校的, 到户籍管理部门领取户口迁移证到单位入户。

4. 专升本或考研究生被录取的学生

6月初向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交 《录取通知书》 复印件, 办理档案转寄或调档手续。

5. 档案查询

(1) 回生源地报到的毕业生, 请在当年内查询生源地人事局是否收到档案, 如未收到,及时到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查询。

(2) 申请了 “暂缓就业” 毕业生到省就业指导中心查询。

6. 报到证丢失

如果你的就业报到证 (或就业推荐书) 不慎丢失, 必须补办。 首先应在当地市 (或市以上) 级报纸登报声明你丢失就业报到证 (推荐书), 应注明报到证编号, 再持登有声明的报纸原件和你的就业报到证 (推荐书) 附件 (你的档案内有), 交由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到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补办。

(二) 改派手续

毕业生因特殊原因要离开原报到单位到新单位工作, 需要办理改派手续, 将签有原就业单位的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明改往新的工作单位。

1. 改派须准备的材料

退函: 原接收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改派并出具的书面材料。

接收函: 新接收单位出具的经其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接收的书面材料。

毕业生本人申请改派的书面材料和原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明。

2. 改派程序

(1) 本省内省直或省直以上单位之间调整的, 持退函、 接收函或协议书到省人事厅毕业生分配处审批并办理改派手续;

(2) 本省内同一地区两个地市之间调整的, 持原单位所在地毕业生主管部门盖章的退函、 就业报到证和接收函到接收单位所在地毕业生主管部门办理改派手续;

(3) 跨省区调整的, 退函和接收函必须经过单位所在地省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盖章同意, 否则无效。

五、 人事代理制度

(一) 人事代理、 人事代理机构

1. 人事代理的含义

人事代理是由政府人事部门根据国家人事法规和政策, 在尊重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个人择业自主权的基础上, 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人事综合代管部门, 直接对各类企事业单位及其聘用人员进行人事社会化管理和系列化服务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

2. 人事代理机构

省人才交流中心是省级人事代理机构, 各市由政府人事部门批准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是市级人事代理机构。

(二) 人事代理的服务对象

1. 用人单位

国有和各类非国有企事业单位, 社会公益事业组织以及其他无主管部门的单位。

2. 个人

各类要求人事代理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大中专毕业生、 转业军官以及经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认可的其他人员。

(三) 人事代理的服务内容

(1) 提供人事代理单位人事咨询, 协助制定人事规划、 办理人才招聘、 人才引进事宜。

(2) 接转和管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和毕业生的人事关系、 人事档案。 在管理期间按规定保留原身份, 计算工龄、 调整档案工资, 组织年度考核、 审查接收归档材料。

(3) 初、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或委托评审,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和外语等考试的报考工作。

(4)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 办理毕业生就业相关手续以及档案接收, 转正定级,评定职称等事宜; 为暂无落实接收单位或准备报考研究生的高校毕业生保管人事档案, 办理毕业生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城市户口挂靠手续。

(5) 办理聘用合同见证, 协调用人单位与聘用人员之间的流动争议。

(6) 办理存档人员的社会养老、 医疗、 失业等保险。

(7) 办理因公、 因私出国 (境) 政审。

(8) 接转的管理人事代理人员中的中共党员的组织关系。

(9) 根据人事代理人员的要求, 按照相关规定出具婚姻、 计划生育、 报考研究生以及以档案材料为依据的其他证明。

(10) 根据人事代理单位需要, 组织出国考察和交流, 开展岗位及专业技能培训。

(11) 对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

(12) 依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办理其他相关事宜。

(四) 人事代理的程序

1. 用人单位的人事代理程序

用人单位只有办理了人事代理手续, 才能作为人事代理单位, 享受接收毕业生、 引进人才、 申报职称、 参加社会保险等一系列服务。 具体程序如下:

(1) 用人单位向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提出申请, 并提供单位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原件和复印件, 填写人事代理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览表, 规范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

(2) 经审核, 凡符合实行人事代理条件的, 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将与之签订人事代理合同, 并发给人事代理证。

2. 毕业生的人事代理程序

(1) 择业期内已落实接收单位的毕业生, 持由接收单位盖章的毕业生就业报到证书到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由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审核后签署人事代理意见。 毕业生将就业协议书送交所在学校, 由学校统一到有关部门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和档案转递手续。 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到接收单位办理户口迁入手续。 接收单位无集体户口的, 可直接落入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集体户口。

(2) 在择业期内暂未落实接收单位或准备复习考研的大专以上毕业生, 持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到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审核签署人事代理意见 (学校也可集中为毕业生办理人事代理手续)。 毕业生将就业协议书交所在学校, 由学校统一到有关部门办理毕业生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 并将其档案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转交省或市人才交流报务中心。 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 身份证等材料到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报到, 签订人事档案管理合同, 户口落入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3) 择业期内已就业, 又要求改签到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毕业生,持原就业报到证、 原接收单位同意改签的证明以及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出具的接收函,直接到省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办理改签手续。 然后持新的就业报到证、 户口迁移证、 身份证等材料到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报到, 签订人事档案管理合同, 户口迁入省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五) 人事代理办理手续

(1) 单位办理委托人事代理, 须向当地人才流动机构提交下列证件:

1) 委托人事代理申请书;

2) 企业营业执照 (副本) 复印件、 企业章程复印件;

3) 事业单位成立的批件复印件;

4) 委托代理人员的履历表、 身份证复印件;

5) 代理项目相关的材料。

(2) 个人办理委托人事代理, 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 须向当地人才流动机构分别提交下列有关证件:

1) 应聘到外地工作的, 须提交委托人事代理申请、 聘用合同复印件、 身份证复印件、聘用单位证明信 (证明其单位性质、 主管部门、 业务范围) 等。

2) 辞职、 解聘人员尚未落实单位的, 须提交委托人代理申请及辞职、 解聘证明、 身份证复印件等证件。

3) 自费出国留学人员, 须提交委托人事代理申请, 原单位同意由人才流动机构保存人事关系的函件、 出国的有关材料等。

(3) 凡需要毕业生的代理单位均需按照其委托代理的县以上人才流动机构的要求填报毕业生需求信息, 由人才流动机构统一向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申报, 经核准的需求信息即作为该单位的需求计划。

(4) 代理单位经 “双向选择” 将已接收的毕业生情况 (推荐表原件) 报当地人才流动机构, 经批准后, 代理单位可与毕业生、 学校签订统一规定的就业协议书, 并纳入省毕业生调配计划。

(5) 毕业生凭调配部门签发的报到证等有关材料办理报到和户口关系迁移手续。

(6) 对尚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和要求自谋职业的毕业生, 可以向生源所在地县以上人才流动机构申请办理人事代理。

六、 就业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 毕业生就业的路子越来越多, 求职的范围也越来越宽。 如何借助各种有效途径去获取最新的就业信息, 是毕业生能否抓住就业机遇的关键, 毕业生只有了解了各种就业途径的特点、 地位和利用方式, 且高效地加以利用, 才能保证择业的顺利成功, 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参加人才招聘会

参加人才招聘会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接触社会, 收集实习就业信息, 成功就业的最主要途径。 招聘会根据主办方的不同可简单划分为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 人才市场举办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才招聘会及高校举办的校园招聘会。

1. 大型人才招聘会

大型人才招聘会一般由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组织。 在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等大城市,大型人才招聘会由人才市场常年运作, 由于组织得力, 用人单位较多, 所提供的需求信息和就业机会也比较多, 信息量比较大, 使毕业生的选择机会也较多。 除此之外, 对于毕业生来说, 一场招聘会可以接触几个到十几个专业对口的需求单位, 集中接洽提高了效率, 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成本, 求职者和招聘单位也因接洽方便而可以现场签订协议。

2. 校园人才招聘会

校园应聘是利用在校园举行的招聘会实现的就业, 是大学生就业最为方便的途径。 根据招聘会的集中程度, 可分为校园毕业生就业供需双向选择洽谈会和小型专场招聘会。 校园毕业生就业供需双向选择洽谈会一般规模较大, 由学校集中邀请相关的用人单位来校直接与毕业生见面, 通过双方的直接沟通洽谈与双向选择, 实现学生求职择业和用人单位选纳人才的目的; 用人单位在高校举办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一般由用人单位直接赴高校的院 (系) 进行(或委托) 招聘。

校园毕业生就业供需双向选择洽谈会一般安排在春节前后, 或者在毕业生离校前的五六月份举行。 招聘会的时间安排一般与应届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相协调, 对毕业生比较有利,其主要特点有:

(1) 针对性强。 学校所邀请的用人单位多与本校设置的专业密切相关, 用人单位向学校发出用人需求信息, 一般也是基于对学校的专业设置、 生源情况、 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了解和掌握, 对该校毕业生的招聘有较强的针对性。

(2) 信息可靠。 高校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 对来校招聘的单位的资质一般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查, 且不少单位可能是学校合作伙伴, 有业务上的往来, 这种审查和关系对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了保证。

(3) 服务到位。 由于这种就业招聘会是由校方牵头举办,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确保高校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成为高校生命线的情况下, 高校的服务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 可为双方提供到位的服务。

(4) 成本低廉。 由于毕业生不出校门就可接触到大量针对性强的单位, 减少了毕业生外出参加招聘会的人力、 物力、 财力, 大大方便了学生求职。

校园小型专场招聘会除规模较小外, 其余特点与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双向选择洽谈会相同, 并且还有自己的特点。

(1) 专业对口性强。 由于来高校招聘的单位一般都是有备而来, 有些单位在招聘会举办之前就来到了学校, 基于用人单位对高校的专业设置等有较深的了解, 有的与院校还长期保持有联系, 另外还有一层考虑就是想提前进行, 有优中选优的考虑。

(2) 形式灵活、 举办频繁。 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双向选择洽谈会, 虽然信息量大, 但规模大, 成本高, 不可能做到经常化。 而这种小型招聘会则不受限制, 形式和时间安排上也灵活机动, 规模上可以几人或几十人, 为毕业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机会。

(3) 深度沟通、 取舍有据。 这种小型招聘会可以做到深度沟通, 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学术讲座或者招聘介绍会等形式, 向毕业生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等。 从毕业生方面讲, 可以从容地与用人单位讨论自己关心的问题, 加强双方的沟通, 有效地提高了成功率。

(二) 网络求职

网络求职是一种新兴的也是一种日益重要的求职途径, 它是借助互联网进行的求职方法。 求职者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 进而与用人单位联系获得面试和实习就业的机会。 网络求职主要依托各级政府人才部门和社会建立的人才网站, 不受时间、 地域、 空间的限制, 避免了人群大范围集中和对场地的依赖, 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 “远在天边、 近在眼前”的交流平台。 毕业生们除了可以在网上搜集求职信息、 发送简历外, 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求职博客、 求职网站等。 网络求职的选择面广、 信息量大、 省时省力是受毕业生们青睐的主要原因, 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借助专业招聘网站。 目前许多企业借助这种途径, 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应届毕业生可通过专业招聘网站发布个人求职信息, 也可以搜集企业招聘信息, 投递简历, 争取面试机会。 这种专业招聘网站可分为全国性平台 (如51job、 中华英才网等) 和地方性平台 (如河南人才网、 郑州人才网等)。 一般而言, 全国性网站实力较强, 信息量大, 平台使用方便, 而地区性网站以地区化作为自己主要优势, 本地企业前来招聘的较多, 吸引众多本地区求职者求职。

(2) 借助大型网络或行业网站 (或论坛)。 许多大型综合网站和行业网站也设有招聘频道, 如国内关于程序员的著名网站CSDN, 这个网站的人才频道也就是程序员的专业招聘求职平台, 通信专业网站C114.net里的人才频道也是通信专业人才的专用招聘通道。 招聘者和求职者都比较倾向这类专业化平台, 企业平时临时决定的招聘在这里往往都取得不错效果, 毕竟这里的网站用户是这个行业的关注者。

(3) 企业网站。 一般来说, 知名企业的网站建设得都比较好, 栏目丰富, 而且有独立的招聘专区。 在招聘专区中, 会常年公布一些岗位需求信息, 对岗位职责以及对求职者的要求都描述得比较详尽。 因此, 求职者如果对知名企业感兴趣, 可以经常进入目标公司的网站查询, 目前在网上招聘的知名企业有很多, 涉及行业也较广。

(4) 校园BBS。 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除了招聘网站外, 校园BBS也可以成为收集招聘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BBS都设有招聘专区。

(5) 建立个人主页。 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 充分展示自身特色, 吸引用人单位的目光。 个人主页应该图文并茂, 内容包括自己的求职信、 简历、 获奖情况、 实习报告、 日记、 个人论坛以及见报文章等。

(三) 通过报纸招聘信息求职

报纸招聘途径可通过招聘类广告、 报纸招聘版、 招聘广告位三种方式收集人才需求信息, 这是目前求职者使用的强有力手段之一。 我们在阅读报纸时, 常常会发现一些用人单位向社会发布的招聘信息, 通过报纸招聘不仅传播速度快, 而且涉及面广, 信息传播也很及时, 因此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 特别是各地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创办的杂志或是专题报刊等, 都在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发布大量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招聘信息。 此外, 各地的人才市场报等也都开辟了人才需求信息及招聘广告栏目。 只要经常阅读, 必定会从中得到令人感兴趣或有用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 这类信息分布使用面广, 竞争性较强, 但仍不失为捕捉择业机会的有效渠道。

(四) 职介机构求职

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多数都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 这些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制定所管辖区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提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各自的供求信息, 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咨询和服务。 他们每年都要通过各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可靠的就业信息。

虽然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职介机构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但也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急于求成, 对有的职介机构认识不到位, 而吃尽了苦头。 在此提醒那些去职介机构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们: 在求职时一定要去正规、 合法的职业介绍机构。

(五) 用电话、 信件求职

除了以上几种就业途径外, 毕业生还可以采取向自己感兴趣的用人单位进行电话咨询、信函询问等方式获取就业信息。 这一方式要求毕业生有一种毛遂自荐的意识, 能事先对某些单位的需求情况有一定的预测。 这样既可节省时间, 又能尽快得到确切信息, 还可以在得到相关信息后进行实地考察, 对单位的地理环境等外部条件有清晰的认识, 待决策时参考。 这种渠道主动性强、 盲目性大、 成功率低。 但是, 偶然的机遇也有成功的可能, 在缺乏就业信息的情况下, 这也不失为获取就业途径的方法之一。

(六) 通过实习来求职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自我开发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期间, 大学生可利用节假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以此来收集就业信息和积累工作经验, 为求职增加筹码。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通过自身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信任, 取得职业信息甚至直接谋求到职业的大学生不乏其人。 因此, 大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了解熟悉社会、 提高思想觉悟、 培养社会能力的同时, 要做一个收集就业信息的有心人。

与此同时,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前奏曲, 是参加工作的预演, 所以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实习经历。 通过实习, 一方面使用人单位对你有所认识、 了解, 另一方面使你对社会工作有更感性的认知。 如果你向单位证明你是一个有价值的职员, 那么在实习过程中展露你的才华、 能力与敬业精神, 将会为你成功进入该公司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 运用人际关系求职

运用人际关系即通过父母、 亲友、 老师、 校友等社会关系的推荐而达到自我推荐的一种方法。 由于个人在社会上掌握职业信息的途径有限, 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的信息传递功能, 可为自己开辟出广阔的择业天地。

1. 可借用人际关系的类别

一般而言, 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取就业信息往往更为直接快捷、 真实可靠。 从企业的角度考虑, 超过半数的企业最认可的招聘方式是通过员工或熟人推荐人才, 无论是招聘高层管理者、 中层经理还是一般员工, 熟人推荐是企业最乐于使用的方式。 企业认为熟人推荐来的人可信度比较高, 对于应聘者的情况和背景也可以了解得比较清楚, 用人较为放心。 而这些所谓的 “熟人”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亲戚型关系。 从父母、 兄弟姐妹以及亲朋好友等各种关系获取信息, 往往比较准确和直接, 对于家庭人脉关系积累深厚的毕业生而言, 无疑可近水楼台先得月。

校友关系。 在寻找实习和就业单位期间, 求助于往届的师兄师姐, 他们会给你最真实的企业信息和招聘内容, 而且还会从 “过来人” 的角度给你提出一些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给你举一些鲜活的例子, 告诉你一些就业经验, 这些都是书本上看不到的。 而且一些优秀的师兄师姐很可能就是你求职时候的面试官。 因此要记得经常与他们保持感情联络, 平时短短的几句问候, 可能就会给你的就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帮助。

师生关系。 一般而言, 院系领导、 本专业的教师及辅导员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就业过程中, 会与所在行业内企事业单位保持着业务和合作往来, 有的甚至还有良好的私人关系。他们会被委托在校内物色一些优秀毕业生到公司实习和就业。 而由于平时教师和学生的联系较多, 教师清楚学生的人品、 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 有教师牵线搭桥, 既可以取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对前往就业的学生也是一层约束, 从而大大提高了就业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所以多和自己的老师、 辅导员联系, 看有没有门路也是一种获取和利用就业信息的捷径。

其他关系。 除了亲戚、 老师、 同学以外, 其实能起作用的 “关系” 还很广: 社会中的朋友、 同学的好友、 实习单位……很多招聘单位由于招收人数少或者是为了节约招聘成本,往往不愿意在社会上发布招聘信息, 这时靠 “关系” 得到的信息就尤为重要。 这些 “非亲戚型关系” 也许给你的帮助不是最大的, 但往往针对性更强一些, 而且马上可以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或是单位是否能录用自己, 办事效率较高。 但这需要求职者有一定的意志力和主观能动性, 它强调求职者要能动起来, 只思考和盘算是不顶用的。

2. 拓展个人人脉资源

对于正在择业的求职者而言, 人际关系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它可以给你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 凡是你所认识的人, 不管关系亲密程度如何, 都应给予重视, 这样获得的就业信息越多, 找到称心如意工作的机会就会越大。 在拓展个人人脉资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以诚待人。 所谓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只有以诚待人, 才能建立长久和深厚的友谊。

(2) 培养自信与沟通能力。 拓展个人人脉就要善于沟通, 多了解别人的需要、 渴望、能力与动机, 并给予适当的反应。 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了解别人最妙的法宝。 要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 适时赞美他人。 这样容易接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 也容易被对方所接纳。 此外,自信的人能主动走出去与别人交往, 在交往中容易展露个人特长和魅力, 增强个人吸引力。

(3) 注意人脉的深度、 广度和关联度。 人脉的深度即人脉关系纵向延伸的情况, 达到了什么级别; 人脉的广度即人脉关系横向延伸的情况, 范围 (区域与行业) 有多广; 人脉的关联度指人脉关系与个人所从事行业的相关性和人脉资源直接的相关性。 人脉资源既要有广度和深度, 又需要关联度, 利用朋友的朋友或他人的介绍等去拓展你的人脉资源, 要从长远考虑, 千万不要有人脉 “近视症”, 需要关注成长性和延伸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