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与就业观念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面则是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因此,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指导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面则是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使然。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则是“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有的毕业生强求专业对口或一步到位;有的要求离家近、工资好、福利高、工作要轻松且自由;还有的毕业生强调“以我为本”、频频跳槽,甚至把岗位分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在这种就业观念的驱使下,致使理想中的用工岗位和社会经济结构脱节,政府虽然大力推出积极的就业政策,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完整的体现和落实。

择业观念,通常是指人们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择业观念对人们的求职、择业、就业准备等多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就业观念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评价和价值体验,一旦为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就会在其头脑中强化,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和态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营造一种社会氛围,使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或者说形成一种适应就业需要的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之称。其实在每个领域,即使是看似很平凡的岗位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大学生、研究生,也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支配着择业主体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择业主体的择业行为。因此,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指导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下面讨论几组相互对立的就业观念,厘清各类就业观念的利与弊。

一、考研VS就业

有机会考研或进修,为自己的学业知识“更上一层楼”,当然是好事。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眼前的就业压力,那么这种压力迟早还是需要面对的。所以考研与否应该理性分析。

【案例】小郑是计算机系大四学生。一开学,他突然决定要考研,令身边很多人觉得太意外,因为在这之前,他一直嚷嚷着毕业后马上就找工作。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呢?他告诉记者,其实,他在暑期里都在找工作,还在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一家软件公司实习,可真正到了找工作的环节才发现,适合他的工作并不多,自己的能力也有限。自己对2000元、3000元的工作不满意,而要干5000元的工作又不够条件。考虑之下,他决定通过考研找到更满意的工作。但目前,他又面临这样的困扰:一些师兄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他,他们也是到了毕业时,才后悔当初“两栖”的选择。想先安心考研,等考试结果出来再找工作,可是到了第二年的3月、4月时却发现,大公司招聘应届生的名额已经满了,小单位招聘又要求工作经验。面对考研还是就业这样的难题,究竟该如何选择呢?

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与小郑有过相同或相似经历的同学也有很多。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高学历不等于高竞争力。人不可能一直上学,最终都得参加工作,通过工作实践,为家庭、为社会作出具体的贡献。拥有高学历并不一定拥有高能力,高学历并不代表具有高竞争力。100%的人都是通过实践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因难家庭的孩子更应该先投入到工作中去,创造出财富,改变家境贫困的状况,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经验,再去读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研究生,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提升行业竞争力最关键。考研并不是找到自信心和提高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已经就业的人,可以选择读在职研究生,边工作边学习,这样边实践边加强理论学习,更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就业后的行业竞争力。

最后,经验比学历更重要。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对于许多行业,例如医药、教育等行业,或者管理职位,招聘者对于经验的要求要远多于对学历的要求。

研究生教育不是就业教育,专业方向是研究方向,而不是就业方向。当我们不了解就业、但最终还是要就业的时候,任何为就业进行的深造都没有实际意义。职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金字塔”理论:当一个人的学历越高、经验越多、职位越高的时候,可以选择的发展道路也就越窄,因为这些“财富”限制了一个人的可选择空间。因此,考研并不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相反因为专业限制以及心理“刚性”大大减少了就业的通路。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就业相比,除了文凭,在就业这条道路上二者没有太大的区别,依然需要“找”工作。随着扩招步伐的增大,研究生就业会在两个方面遭遇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一是与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竞争;二是与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竞争。相对而言,后者的竞争力更大,因为竞争是在同一个层面。

二、“鸡头”VS“凤尾”

多数在校大学生在即将求职或择业时,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是选择到大城市就业还是选择基层就业?就业单位是选择大企业还是选择小企业?究竟该如何选择,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案例】是到基层寻求做“鸡头”的机会,还是到城市甘当“凤尾”?

即将毕业的小王很是困惑,他同时收到了两张录用通知单,一张是大城市的某公司,另一张是家乡的某国企,需要到基层工作。两家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相仿,大城市的培训机会多,个人发展机会多,同时压力也大,人才竞争激烈;家乡国企虽然工作安稳,给出的待遇也很好,但是觉得在基层工作很辛苦。这让小王的内心犹如一架来回摆动的天平,孰重孰轻,一时难以分辨。

对于小王的困惑,现在大学生求职时多少都会遇到。目前基层对大学生的渴望程度非常强,而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在省会城市或首都就业,这样的不协调无疑增加了就业的难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毕业生认为欠发达地区在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大学生一旦深入到基层往往会失去较好的环境。但是,我们也要正确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待遇较优惠地区也是人才较集中区域,而条件差一些的地区正是急需人才的区域。为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都是国家鼓励学生深入基层的措施。大学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工作也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事业。

【案例】是到小公司寻求做“鸡头”的机会,还是到大公司甘当“凤尾”?

小刘于一所知名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成绩优秀。本来以为自己教育背景好、专业好,学习还不错,拿下大企业的offer不成问题。可是在求职的过程中,他发现那些知名的大企业招聘台前总是人头攒动,想插进去露个面的机会都很少,更别说自己的优点会给招聘的人留下什么深刻印象了,即使投出简历也如石沉大海,等待的日子让他备受煎熬。看着身边的同学都选择了中小型公司及早投身社会,小刘还是坚守阵地,只对大企业情有独钟。一年后,他同学都已经得到不同层次的晋升,而他还在原地求职。小刘有些坐不住了,回到学校进行了求职咨询,在听了专家建议后,选择了老家一个中小型公司负责技术研发,三年后,他积累了很多做研发项目的经验,再次给上海一家大企业投出简历,这次很快得到回应,并通知他面试的时间。这次小刘不仅拿到了Offer,而且得到了高级人才的待遇。他庆幸自己及时跳出了就业误区,避免了致命失误,能够对自己量体裁衣,选择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和城市。

实际上像小刘这样的求职者不在少数,而每个人所持的心态也不同。有的同学看重的是生存环境,如“做‘凤尾’会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的看重的则是社会评价,如“‘凤尾’再差也是‘凤’的一部分”,“身处好单位在声望上就高人一等”;有的同学则喜欢有挑战性的生活,巨大的压力、激烈的竞争,会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而有的同学认为大公司大企业的热门职位,往往也是求职人士大量涌入的地方,因此,竞争异常激烈,开出的条件也相对苛刻,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待遇和职位上都会降到很低,即使得到发展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经过很多磨炼才可以。

俗话说:“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于准备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无论选择“鸡头”还是“凤尾”,要集中在实现自身价值和有利于发展两个方面,只要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利于自身发展并为社会做贡献就可以为之去拼搏。当然,选择了拼搏也就选择了磨难,拥有一颗坚毅的心,没什么事可以难倒我们,正如赫尔巴特所言,“你的意志已经准备好了,你的脚步也就轻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说过:“获得理想的职业、走到高的岗位往往也是从低层做起的。我并不想把总理和农民这两个岗位做贵贱之分。但是,我也可以告诉大家,在几十年前我就是农民。当年我当农民的经历对我今天担任总理的职务受益匪浅。我也相信,这个会场建筑中心的管理者,如果他有‘刷马桶’的经历,会把这个建筑群管理得更好。”正所谓“根深叶茂”,只有在基层学习到最基础的工序和流程,才能有足够的积淀和经验来胜任今后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工作。

三、创业VS打工

“创业”这个词很诱人也很流行,于是一些大学生头脑一热,就想弄个公司开,但是创业仅靠热情是不够的,大学生需要认真审视自己。年轻人要创业是好事情,说明他们勇于冒险,敢于挑战自己,但要创业就要先有吃苦的精神。创业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也不是心血来潮的事情。一个成熟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会考虑清楚3个因素:资金、合作伙伴以及客户资源。这三者无论哪个没有考虑清楚,都可能导致创业的最终失败。资金是创业的基础,没有资金什么都干不了;一个好的合作伙伴能让你的创业事半功倍;而你平时积累的客户资源可能就是你经营产品的购买者,缺少了客户资源,你的创业之路一定会走得相当艰辛。

【案例】李想是河北省石家庄人,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戏剧导演,母亲也从事艺术工作。父母希望他能继承父业,但这个任性而有主意的孩子,却一下子喜欢上了电脑和互联网。他把零花钱全部用在买所有的电脑杂志,读高一时就给自己规划了“大学毕业后去IT媒体做优秀编辑”的目标。高二时,他几乎给国内所有IT类媒体供稿,写些电脑选购和技术经验类的文章,而且拿到了每千字300元的封顶的稿酬。 当时,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兴起,李想很快跟上潮流,刚刚开始上网三四天,就建立了个人网站——“显卡之家”论坛。那时候,相同类型的网站有上百个,李想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显卡之家”做得比别人都好。当时,读高三的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用六至七个小时更新网站内容,其余时间应付学业。他通过每天更新内容,吸引网民,然后依靠口碑相传,使得网站的访问量急速飙升。一开始他并没想赚钱,但随着网站访问量越来越大,做广告的商户主动找上门来,结果高三一年,他赚到了10万元。 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19岁的他决定放弃高考开始创业。他以高三时边上课边赚钱的经历,说服父母接受了自己的选择。从最开始的时候,李想就没想到要单打独斗,每到一个最关键的时候,总会有合适的人加入创业团队。2000年春节前,李想说服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的樊铮回到石家庄,把两个人的网站合到一起,成立泡泡网。随着公司规模越来越大,2004年的时候,曾有人计划出资近1亿元来收购泡泡网。对李想来说,卖掉公司,意味着23岁的他和几个创业元老都有可能得到数千万现金。然而他最终没舍得卖。“当我发现自己要卖掉的不是网站,而是整个团队时,心里就特别痛苦,我真的舍不得。”他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要和这个团队一起把事业做得更大,创造出更大的财富。如今,身为80后的李想领导着以80后为主体的员工。“80后的孩子也可以有责任心,也能成为行业的精英。”他说,“他们一点点地成长,从最初一种玩的心态,慢慢变得非常有责任心,然后变成公司的领导,又带出一批新的年轻人来。这些80后的孩子刚来时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但几年后他可能就变成这个行业的精英,他会比别人更有责任心,把一切事情当成自己的责任。”

李想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他说,“其实我只专注于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了10年,我觉得任何人如果能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10年,其实也都能做出一定的成绩来。”谈到未来,他认为对自己而言,第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第二要对自己负责任,对身边的团队负责任。他说:“我自己感觉很幸运,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开放的时代,每天都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跟自己喜欢的团队一起去迎接挑战、解决困难,并因此创造出价值。”

其实,自主创业与工薪就业各有利弊。虽然创业能够给创业者带来可观的财富,但创业是有风险的,存在失败的可能,甚至会血本无归。同时,创业也很艰辛,创业者为实现创意、开发产品、开拓市场、实现盈利和持续发展,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工作。工薪就业虽然不能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收入相对稳定,风险很小,而且相对于创业来说,工作比较轻松,闲暇时间较为充裕。

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体现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求索,并追求创造财富的过程,体现为把知识创造和财富创造结合起来的意识和行动,而纯粹的知识积累和科学探求并不包括创业精神的深刻内涵。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创业的素质和潜能,那些在理论和学术上有天赋和造诣的学生就不适宜加入创业的洪流。我们鼓励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这种训练一般不会削弱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去积极地思考问题,更加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把握所学专业的前沿学科,寻找知识的转化点。任何创业都应建立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不可急功近利。大学生创业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风险性和复杂性的实践过程,创业要素的配置是多方面的,除了新的创意外,还有资金、市场。

四、求稳VS求发展

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的价值观、幸福感和人生规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行动,无所谓好坏,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区别。而且稳定与发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择,以长远的观点来看,一时的稳定不等于一世的稳定,一时的发展也不等于永远的发展。有人认为考公务员就是一个求稳的选择,但从发展和比较的角度来看,公务员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选择,公务员背负的责任越来越重,人员的优胜劣汰只是个时间的问题。目前,已经有几个省开始实施公务员聘任制。与求稳相对的心理使一些毕业生认为,多了解一些行业和岗位,对以后的发展有好处,所以就频繁地找工作换工作。大学毕业生就业后忠诚度不高,已经成为众多用人单位拒绝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随着社会诚信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频繁跳槽者的个人信用和生存空间将会受到质疑和威胁。实际上现在的用人单位对专才比通才的需求量要大很多,建议先让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才,这样自己的工作就会比较稳定。

发展绝不能被狭义地理解为工资的提高或职务的提升,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的发展空间一般有3类:一是纵向的发展空间,例如挑战性的工作、发展性的培训和职位的提升;二是横向的发展空间,例如岗位轮换、岗位平调;三是新出现的发展空间,例如用人单位因新业务的开展或者市场的扩大,而为员工发展提供的新机会。

每个用人单位都会提供员工一定的发展空间,空间有多大,不仅取决于单位的情况,更取决于员工自身的能力和表现。有些单位为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高度重视员工自身的发展,无疑能够给予员工更多的发展机会;员工的相对发展空间与获得的经验有一定关系,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也会影响发展机会,但并不意味着工龄越长,机会越多,如果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没有超过1~2年,并且在该岗位没有出色的表现,是很难被委以重任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重视自身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在择业时要选择那些发展速度快、对员工重视和信任的用人单位,而且要勤奋踏实地工作,用优秀的表现和业绩来抓住发展机会。

五、收入VS学习

刚刚进入职场的人都有一个矛盾,那就是先以收入为重还是先积累经验。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时想的是先学习积累经验,但2至3个月后收入还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很多人都选择了换工作。建议大家立足于本职岗位,认真研究本岗位的最高标准,然后努力成为最高标准的工作者,收入和学习的矛盾就可以平衡了。

每一个刚刚走向社会的人,都想一下子就找到一个好工作,一个可以从事终身的事业。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万丈高楼要一层一层砌起来,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一个人不要想第一步就踏上金砖,人生的路充满荆棘、泥泞,没有平坦笔直的路,任何人都是如此。你只管大胆往前走,当你经过不懈奋斗终于踏上属于你的那块金砖时,回首望去,你走过的每一步竟都是金砖,每一次付出都会为你的成功增添光彩,没有一个过程是白费的。

如果找到一个你喜欢但待遇不高的工作,建议你要坚持下去。物理学家法拉第大学毕业后,在英国皇家科学院找了一份报酬不高的工作,他认为“工作也是报酬”。如果你得到了一个喜欢做的工作,一个使你的业务水平能很快提高的工作,这就是报酬。洛克菲勒说:“收入只是你工作的副产品,做好你应该做的事,出色完成你该做的事,理想的薪水必然会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辛苦的最高报酬,不在于我们所获得的,而在于我们会因此成为什么人。”

六、专业VS职业

据调查显示,目前有近七成大学生找工作的主要参考依据仍是“专业对口”。而在现实中,仅有41.22%的人表示目前的工作与专业稍微有关系,真正能做到完全对口的不足15%。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时,要把目光放长远一点,过分追求专业对口是自己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制造障碍,其实后续的学习远比专业完全对口重要得多。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符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无论专业对口与否,工作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出色的人才,除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自身个性特长是否与职业相匹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对口与否都只是表象上的合理与不合理,真正应当考虑的是个人与职业之间是否匹配。因此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多掌握一些通用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英语会话与写作、逻辑思维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这些能力也同样是专业技术较强职业的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同时这些能力也会成为你再学习的有力帮助,毕竟不对口只是暂时说明与过去所学专业的不对口,并不代表现在和将来,要真正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就必须通过再学习把自己从一个外行转变为内行。

在具体的招聘活动中,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由这个单位所在的行业、客户、产品、市场及招聘职位的岗位职责决定的。不是所有的职位都要求专业对口,关键是该职位为应聘者设立的技术门槛的高低。技术性、操作性强的职位要求专业对口,如研发、生产、质控、财务等,很多其他职能部门的职位对专业对口要求并不是那么严格,如行政、销售、市场、人力资源、客服等,具备这些职位的一些经验、技能与知识同样可以胜任。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与这个单位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发展空间。如在企业招聘中,在技术主导市场的阶段,企业更倾向于对技术人才的招聘;一旦技术产品走向大众化后,企业就倾向于对市场类人才的招聘。

其实,一个专业可以面向一些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涉及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假如你毕业后将要从事的行业与你现在所学的专业不符,也应该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或行业,寻找与发现自我职业兴趣与专业的交叉点。

七、做管理VS基层做起

不管自己是不是学管理的,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想进入管理层工作。我们要知道,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做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由于在校期间社会实践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都不强;在实际工作中眼高手低,缺乏相关的经验与知识,往往在处理事情时会不知所措,手忙脚乱等。如此种种,刚毕业的大学生很难适应环境和工作要求。

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思维敏捷。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大学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一直以来,很多知名企业对新进员工都实行基层锻炼培训,一般为期半年到一年。在这些企业看来,大学生作为新员工,首先要通过基层锻炼,对企业的文化、业务、市场、客户、技能、态度等有个全面的认识,为正式工作打下基础。这是对新员工的严峻考验,经受不住这种考验的人是很难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的。因此提醒即将求职的大学生,一旦选择了某个基层岗位,就要沉下心来,少一些浮躁,要像丘吉尔所说的,“不要爱哪一行才干哪一行,要干哪一行爱哪一行”,为今后长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虽然总体上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择业观念的转型过程,因此各种不良观念并存,并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一些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环境、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予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还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错误的就业观念将使大学生对择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一种就业观念形成之后,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发挥其导向和动力作用,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业观念亦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折射时代的变迁。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在积极、具体的行动中转变就业观念,只有摒弃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就业观念,坚持从基层、从低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才能为体现和实现个人价值与理想奠定根基和思想准备,去探寻和实现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未来职业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