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观的概述及基本现状

大学生就业观的概述及基本现状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经历了服从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的变迁。(六)职业道德品质有所欠缺有的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缺乏就业诚信意识﹑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协议的制约性,具体表现在求职简历的“过度美化”﹑较高的违约率

一、就业观念的概述

(一)就业观念的定义

什么是就业观念?简单地说,就是求职者对社会环境和企业文化的认识。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评价和价值体验一旦为实践所证实,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就会在他的头脑中强化,成为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形成就业观念。就业观念具有导向性﹑稳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1.导向性。就业观念对大学生择业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它支配着择业主体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择业主体的择业行为。因此,正确的就业观念能够指导大学生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合理的选择。反之,错误的就业观念将使大学生对择业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影响准确定位和进行合理选择。

2.稳定性。一般来说,就业观念一旦形成之后,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发挥其导向和动力作用,左右着大学生的择业思想和择业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当然,就业观念也是社会现象的反映,必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也逐渐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3.独特性。由于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活背景各异,因此每个人的就业观念也不尽相同,具有独特性。

(二)就业观念的演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是一个体现社会需要变化的过程,受社会变革﹑就业制度变迁等因素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经历了服从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的变迁。

第一阶段:服从分配阶段(1978年—1980年代中期)

这一阶段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实行统招统分,国家计划分配。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择业倾向比较被动,就业选择上服从组织安排,择业意愿政治化,国家先于集体﹑集体先于个人。从职业选择取向看有重政工轻农商之倾向。

第二阶段:双向选择阶段(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后期)

这一阶段,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毕业生的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的最大变化是“经济地位”逐渐成为择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到北上广去﹑到特区去﹑到沿海去﹑到中外合资企业去成为许多学生的首选。而原被毕业生看好的党政机关﹑科研部门﹑文化系统的吸引力则呈下降趋势。此外,青年人中“跳槽”现象初现,青年的职业流动也已浮出水面。

第三阶段:自主择业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大学生就业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就业观念呈现自主化﹑多元化﹑务实性等特征。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职业类型的多元化,党政事业单位﹑教育部门或科研院所﹑国有或其他合营形式的企业﹑私营企业,甚至包括自由职业﹑考研蚁族﹑出国族等,当然还有不就业的“啃老族”。大学生择业更加务实,薪酬福利和发展前景成为青年人在择业时最为关注的两项内容。大学生在择业时政治色彩进一步淡化,更为注重自己的爱好,希望将喜爱职业的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结合起来,因此职业变换频繁,辞职跳槽成为一些青年人的家常便饭。对家乡故土﹑家庭父母的情感依赖﹑心理依赖亦有淡化趋势,择业自主性大大提升。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在总体上适应了社会转型的变化,标志着大学生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观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思维和就业行为起着引导﹑推动和评价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的稳定性。科学的就业观对于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理想进行合理定位,对就业形势的理性预期和职业潜力做出合理判断,还可以帮助他们规范求职就业活动,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提升能力﹑调整心态,使其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工作,并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观的基本现状

在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所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的多元化选择与主体的自由性选择﹑功利务实的选择与理想期望的选择等多种矛盾冲突的结合。互联网时代大潮在大学生就业观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择业目标趋向多元化

大学生的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未来从事职业领域的选择不再单一化;二是对工作地域的选择渐趋分散;三是用人单位性质亦呈多元性。

(二)自我认知更趋于现实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和“高薪意识”已经淡化,他们在求职择业时变得更为实际。大学生在择业前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强调社会实践的作用,注重职业能力的自我积累,在求职时注重定制个性化简历﹑进行自我包装,希望以此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创业热情持续高涨

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和人生价值投身自主创业,而且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中国教育报》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自主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增长4.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有44.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1.1%)增长了3.7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

(四)服务基层社会意识淡薄

近几年,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及时就业,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服务,推出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政策,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就业理想功利化,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看重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基层社会服务意识淡薄。

(五)缺乏具体职业生涯规划

虽然许多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许多大学生只将之当作一门普通课程对待。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职业价值观没有准确的认识,往往在择业就业过程中陷入迷茫,对未来五年至八年的发展问题甚少关心。他们择业目标模糊,职业预期不合理,在毕业之时才考虑自己能干什么,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往往无所适从,陷入被动。

(六)职业道德品质有所欠缺

有的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缺乏就业诚信意识﹑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协议的制约性,具体表现在求职简历的“过度美化”﹑较高的违约率﹑短期离职现象严重等。这深刻地反映出这些大学生在重视自我的同时对就业困难认识不足,对用人单位和职业忠诚度不够。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已经能够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这一现实,开始分析当前的现实情况,并逐步做出相应调整,较以往更为科学务实,但受到各种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仍存在种种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与引导

科学的就业观就是在大学生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状况,考虑自我发展与成就的需要,在理想自我的驱动和引导下,在择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职业选择倾向。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消极影响,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立足之地,最终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一)加强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培育

尽管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会对大学生就业观产生影响,但外部环境也终须通过影响大学生内在来发挥作用。为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就要从自身入手,进行自我培育﹑自我调适。

1.培养健康平和的就业心态。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摒弃“天之骄子”的优越感,在就业时摆脱盲目乐观﹑好高骛远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更要考虑“我适合干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确定符合实际的期望值。与此同时,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还需有勇气正视挫折与失败,善于总结教训﹑分析原因,能够从容面对﹑积极调整。毕业生还要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以务实的心态定位自己的择业目标,开阔择业视野,充分运用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在个人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进步。

2.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指价值观在就业选择过程中的体现,是人们进行就业活动时持有的观点并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他们的价值取向﹑职业选择﹑职业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制定合理的目标,并通过不懈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探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客观条件与要求,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活和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激情和动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人生,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职业发展路线更为顺达。

4.提高素质,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求职成功的关键。就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能力和素质的竞争。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都会综合体现在人们的人际交往﹑知识运用﹑团队协作的方方面面。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完善知识结构,练就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二)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同于高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它有着其他环境没有的特殊因素——血缘和亲情,所以家庭对子女包括就业观在内的思想观念有着特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普遍的﹑权威的﹑长久的。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转变家庭就业观教育理念,对于整个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自身首先应持有一个健康合理的就业观,并在此指导下,构建合理的就业预期。这就需要家长及时了解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在子女教育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善于科学引导,尊重子女的自主选择权,给予子女恰当的鼓励和支持。高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掌握孩子升学和择业指导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构建合理的就业预期,并树立终身学习和创业意识,让家长成为孩子职业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三)高校加强教育引导

1.将就业观教育纳入思想教育体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思想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通过思想教育可以大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向往成功的信念,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认同,帮助大学生形成奋力拼搏﹑乐观向上的就业观。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可以将就业观教育纳入到思想教育体系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和引导青年学生做到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加强大学生职业就业指导。近年来,虽然各高校相继成立职业指导机构﹑开设相关课程﹑建立就业指导网站,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但是,职业指导工作仍存在定位不够准确﹑指导机构力量薄弱﹑职业指导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的现象。为此,第一,高校要树立大一引导﹑全程跟踪的指导模式。职业指导应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分阶段﹑分年级﹑分专业实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定制教育与指导。第二,工作方式除了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尤其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职业生涯工作坊﹑职业访谈﹑个性指导等多种方式给予学生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服务。第三,学校应充分利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还要充分利用就业专题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学生个人测评﹑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第四,建立需求预测和跟踪调查,为毕业生择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务,满足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重“客户”需求。

3.加强创业教育,优化创业环境。目前,在我国虽然进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数量还不多,但创业毕竟是一种高层次的就业,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就业方向,而且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对大学生而言,创业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是一种高层次生存技能的学习。高校要主动构建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聘请校内尤其是校外有创业理论和创业经验者任教,通过设立创新学分,加强有关创业的理论学习和创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通过设立创业就业基金,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服务等方面的帮助,以此激发大学生投身创业的激情,让他们在创业中书写人生的华彩乐章。

(四)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促进就业原动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认为:“经济增长是保持高就业率必不可少的条件,失业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经济发展与就业率提升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才能推动就业,只有就业增长才能反作用经济发展。为此,我国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在淘汰﹑改造老旧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经济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这种结构性的转变会大大提升就业岗位对知识性﹑技术性的要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大学生的就业之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