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生存现状分析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生存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的价值要高于女性。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中经济苦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对来自14所高校759名贫困女学生做了一个系统调查。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仅为15.7%,而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比例高达84.3%。

改革开放给中国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的女性在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农村女性不再被人民公社所束缚,城市女性也不再被工作分配问题而苦恼,结婚也不再需要得到工作单位的允许。然而,与自由随之而来的是风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的价值要高于女性。

有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毕业签约薪资、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截至2010年2月底,本科和高职高专女性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较男性高职高专毕业生分别低361元和332元。并且,女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比男性低,女性本科(61%)和高职高专(59%)毕业生分别比男性低12个和11个百分点。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为了就业,常常选择接受较低薪资和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

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但是关于何谓歧视以及法律要反对怎样的歧视,我国法律并无任何明确界定。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中经济苦难学生的数量也增加较快,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个人、家庭负担。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育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一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负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学生人数不断加大。截止2003年底,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10%,人数在60万到120万之间。由于性别差异,加上性别歧视现象的存在,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制约了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

一、贫困女大学生生存现状分析

当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尽情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家庭经济困难、学费书费上涨、生活费增长、学习紧张、考试成绩不理想、怕与同学谈论钱等压力,却时常困扰着经济困难女大学生。这里所谓的贫困女大学生是指那些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伙食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保障的学生。有的学生省吃俭用,以啃馒头、就咸菜度日;有的学生以破衣、薄被过冬;还有的学生买不起教材和学习用具;个别学生由于经济拮据,无力解决路费问题,在校四年时间都很少回家探望父母。2004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对来自14所高校759名贫困女学生做了一个系统调查。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群体正在迅速扩大,有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60.2%承受着学费书费上升的压力,48.5%承受着生活费上升的压力,42.0%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28.1%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钱的压力。

(一)逾九成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窘迫

调查显示,贫困女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水平都很低,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甚至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她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在生活上各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在此次调查中,每月生活费支出在51元到100元之间的占28.7%,支出在101元到150元之间的有37.9%,200元以下的比例高达93.7%。在吃饭以外的消费上,有13.7%的女大学生根本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学习用品,49.8%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个人学习用品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高达56.6%的贫困女大学生没有购买服装的经济能力,还有25.2%的贫困女大学生每月服装支出只能在20元以下。65.9%的女大学生无力购买化妆品。45.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助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达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生活,不能继续上学。

(二)七成以上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

在接受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他们的父母每月能支付给他们的生活费为100元以下的有38.1%,100元到200元之间的有44.3%,在200元以上的仅为17.6%。调查显示,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收入只够维持温饱。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增加,整个就业形势严峻,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以前有所下降,城市家庭供养大学生也面临很多困难。此次调查的贫困大学生中,有74.7%来自农村家庭,有25.3%来自城市家庭。她们大多来自双亲家庭,只有11.9%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有0.5%是孤儿。

(三)八成以上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多子女家庭

虽然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提倡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但由于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许多父母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要多生几个,特别是家里只有女孩的人家,更为能生一个男孩而舍弃一切。现在的非独生子女一般来自农村,父母靠从事农业为生,没有固定收入,又要供几个子女读书,这也是造成家庭经济拮据的一个方面。此次调查的贫困女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仅为15.7%,而家庭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比例高达84.3%。

(四)非西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女大学生还要贫困

此次调查显示,有27%的贫困女大学生籍贯在西部地区,有73%在非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来自城市家庭的贫困女大学生所占比例为31.7%,高于非西部地区8.9个百分点;来自西部地区的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的贫困女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4.1%,高于非西部地区。

无论是西部地区还是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其实实际每月生活费都在300元以下,每月饮食支出绝大多数也在200元以下。在个人每月学习用品支出上,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有53.2%在20元以下,而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有40.7%花费20元以下。在个人每月服装支出费用上,非西部地区的贫困女大学生不买服装的比例为57.9%,高于西部地区5个百分点。

(五)多数贫困女大学生暂不考虑恋爱问题

谈恋爱是人生中最富有激情、最浪漫的事,贫困女大学生也同其他学生一样,生理期已趋成熟,心理正处于转型期,情感需求十分明显。但由于心理负担重,对于大学期间谈恋爱的问题,多数贫困女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一种奢侈。调查显示,仅有4.1%的人持赞成态度,有34.7%的人认为无所谓,有26.8%的人不赞成,还有34.4%的女大学生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六)贫困女大学生的主要需求是学费和生活费

在调查中,86.1%的贫困女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82.5%的人希望在学费上得到帮助,40.3%的人希望在生活费上得到帮助,38.2%的人希望得到培训,24.2%的人希望得到心理指导。

(七)大部分贫困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虽然个人生活困难,贫困女大学生对于个人将来就业仍然很乐观。调查中,对于个人将来的就业问题,有47.4%的人对自己很有信心,认为毕业后会有一份称心的工资。在对上大学的认识以及个人对未来的描述中,大多数贫困女大学生都认为上大学是她们儿时的梦想,现在她们终于圆了梦,有了接受良好教育、提高综合素质、锻炼适应社会能力的机会。她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虽然她们现在生活困难,面临各种压力,但是她们仍然相信自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为了学费和生计,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甚至上课时间外出打工,因此学习时间不能完全保障,或者因为身心压力和生活困顿而学习时精神不能集中,由此学业受损而影响其长远发展;有的生活、心理健康、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甚至导致犯罪与消沉、自暴自弃乃至堕落,从而成为高校中的多困生。

二、造成女大学生贫困问题的原因

造成女大学生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四个方面。

(一)社会原因是贫困女大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在各级学校中,国家对大学的投入增加最快,2002年国家投入733亿元,比1997年增加485亿元,每年增加97亿元,年递增24.2%。但与个人投入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1999年随着并轨令下达,公费上大学画上句号,学杂费陡涨65.2%。此后,随着收费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数量的快速增加,个人投入继续猛增,2000年个人投入增加143亿元,2001年再增长260亿元,2002年更增366亿元。5年间个人投入每两年翻一倍,5年增长5倍,年递增速度高达41.1%。每年的生均值要增加1000元以上,2002年生均为11272元,比国家投入高47.9%。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为24%,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6%。尽管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较快地增长,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而且在较长时间内还难以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仅占世界支出的1.04%,却负担着全球正规教育在校学生的17.9%,人均教育公共支出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4。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教育支出排序中,我国名列145位。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其比率是世界之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个人或家庭承担的高昂费用使贫困生面临困境。

(二)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女大学生问题的直接原因

在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边远或经济落后地区农村家庭,其家庭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大多靠地、靠天吃饭,若遇上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贫困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若家里再供养一两个大学生,生活就更苦不堪言了。据《西部11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显示,西部家庭要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花费家庭房年收入的74%之多。对有的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就意味着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成员技能较差,又缺乏资金和技术援助,一旦下岗再就业很困难,尽管父母整日劳顿,但面对子女几千乃至上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时,交织在一起的就只有悲伤、无奈和叹息。这些家庭中若有人生病、伤亡或负债的话,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三)助学体系不完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我国已致力于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奖、助、贷、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困难学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在贫困生资助工作方面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的、有效的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国家助学贷款是目前解决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途径,但贷款的比例、数额和次数等都有诸多限制。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20%,每年可贷款金额不能超过6000元,在校期间只能申请一次贷款,且贷款手续繁杂,时间、条件等障碍重重,使贷款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求,各级各类奖、助学金更是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虽然目前国家和学校设有各种奖、助学金,但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奖学金数额较小,奖优和助贫界限不清,未能切实起到奖优、促学的作用。各种奖学金主要针对学习优秀生,而贫困生却常因经济、身心多重负担而影响学业,较难获得奖学金。获得减免学费和困难补助的贫困生比例更小,多数学校仅仅限于5%的特困生,这不仅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需求,而且由于减免的学费要由学校承担,给学校办学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学校往往只能提供有限的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特困生的需要。大多数贫困生为维持在校期间的最基本生活,不得不整天四处奔波,忙于各种打工,所从事的又往往是重复性强、耗时简单的简单体力活,这不仅加重了贫困生的生活压力,而且占据了大量的学习和休息时间,造成沉重的身心和学业负担,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四)学生自身因素

贫困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条件相对较差等各种主观原因,其学习比其他学生困难更大,大多数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的贫困生学业差,不仅得不到奖学金,而且常常还要因课程成绩不过关要交补考费、重修费。有的贫困生自立程度差,技能较差,使其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在各种各样现代生活的诱惑下,有个别学生盲目攀比、贪图享受、挥霍浪费等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

三、解决贫困女大学生问题的途径

贫困女大学生不仅面临经济困难,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地帮助,这种困难不仅影响她们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甚至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生活态度产生严重影响。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当前,我国贫困女大学生状况不仅严重影响着贫困女大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和发展,制约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解决贫困女大学生问题的重要意义

首先,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批高等学历的女性参与工作,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过去不被重视的女性家庭劳动,在一些国家也被纳入到国家财富的测量指标中,从而使女性对国家收入的增长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其次,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对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大贡献。女性教育的发展对人力资本增长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口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提高女性参与高等教育的程度成为加快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途径。其中,扩大公职和大学等研究部门女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积累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最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能缓解人口增长速度、降低生育率和母婴死亡率,为子女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等。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后,会更明智地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更合理地从事生产和消费,学会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和支配家庭的经济开支,从而能产生一定的教育分配效益。同时,随着自身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并将导致个人收入的增长,从而缩小社会收入的差别,使社会收入的分配更加公平,为人类社会最终结束性别差异奠定了基础。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参与高等教育将有较高的社会和个人经济回报,可是现实的贫困状况却严重地限制了女性获得高投资回报率的可能性。因此,为真正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平和效率,寻找解决女性未来收益与现实贫困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切实落实对贫困女大学生的资助和扶持政策

高校应积极建立扶贫的有效机制,要端正办学思想,严格控制办学成本,规范收费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力度,建立健全已有的助学体系,确保资助经费和各项资助政策的落实。我国高校有许多对于贫困生资助的政策,主要来自国家助学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临时困难补助和社会各种事业单位或各级政府的爱心资助。要完善国家助学奖学金管理办法,确保占学生总数5%的特别困难的贫困家庭学生得到每人每月150元的助学金和每人4000元的奖学金。要大力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扩大贷款比例和额度,允许多次贷款,延长还款年限,使占学生总数20%的贫困家庭学生能够得到贷款。要完善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奖学金政策,同时,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三)要注重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精神扶贫

我国目前的资助工作大多侧重经济扶贫,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却关注较少。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把加强贫困女大学生的精神扶贫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一手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一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做到物质自助与精神扶贫并重,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思想、理念、挫折教育,不断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坦然面对现实,明确人生责任在于奉献和创造,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积极应对各种压力,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强自立,顽强拼搏,奋发成才。

(四)要关注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调适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自身弱势,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自卑感强,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交往动机薄弱,一般不愿意与同学交往或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对自己信心不足,比其他同学更加脆弱、敏感,有的学生因为过度的自尊与虚荣使她们不愿申请困难补助和接受别人的善意帮助,甚至自暴自弃,消极对待人生,严重影响其人格发展。所以,在帮助她们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关注她们的心理状况,帮助她们心理脱贫,帮助她们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提升自我评价,乐观开朗,自强自立,教育她们成为人格健全、富于理想、勇于拼搏的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她们消除心理障碍。同时,要注意把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衔接起来,为她们提供更多的服务,多组织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贫困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提高,引导她们在新的环境下确立新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使她们真正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五)要注意发挥贫困女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

贫困女大学生问题的解决,不仅要靠外界的资助,更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贫困是逆境,但逆境往往能磨炼人的意志,学生应有克服贫困的信心和勇气。贫困女大学生应正确对待贫困处境,摆脱自卑、畏缩的消极心理,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生存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发展个人学习、工作和其他各方面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对国家有益的人格健全的人。学校的资助工作要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结合起来,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热爱劳动、勇于创新、自强自立的成才价值观结合起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六)要切实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贫困学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再加上来自农村的学生多想脱离农村,留在城市,因此就业面窄。另外,找工作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资金,更加重了贫困学生的生活负担,因此,贫困学生在就业方面比其他同学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政府有必要从女性的生理特征出发,制定和完善劳动人事制度,通过立法和制度保障女性就业。对不录用女大学生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录取男女比例不协调的单位,应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法律制裁。高校应有专人负责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推荐管理工作,帮助她们就业,使她们过好毕业关,顺利走向社会。

(七)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贫困女大学生问题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政府和学校在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社会多方热情支持,动员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助资助学,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设立各种助学基金。为了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为了帮助这些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方方面面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耳濡目染的感人事迹可谓不少。

总之,只要国家和政府重视,建立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扶持,学校切实落实助学政策,完善助学体系,贫困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会有更多贫困女大学生能够走出人生困境,顺利成长、成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