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研究的基本现状

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研究的基本现状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现将有关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介绍。近年来,有关医务人员自杀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其中多为抑郁症患者。济宁市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突出问题包括抑郁和躯体化等。
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研究的基本现状_医学心理卫生学导读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心理卫生调查和研究是件较为困难的事,一是作为医务工作者来说他们是医院的主体,角色定位处于主动地位其任务是为患者治病,因此对“被调查被研究”的感觉心理上不大愿意接受;二是心理卫生涉及自己的隐私,担心泄露后对自身带来负面影响;三是认为心理健康缺乏硬指标,科学性差等,诸如此类均是难以开展的重要原因。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现将有关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介绍。

一、国外医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概况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曾对毕业1年的医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30%的人有抑郁症状。10年后有人用CESDS量表每个月测试1次,跟踪随访3年,发现毕业第1年的第3个、6个月中,超过38%的人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毕业1年后29%的人处于抑郁状态,而毕业2年和3年出现抑郁的比例依次为22%和10%。2年后Hus等使用同一量表对住院医生进行更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轻度抑郁占23%,重度抑郁占3.8%。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跟踪调查毕业生得到同样的结论,28%毕业1年的医生抑郁因子得分偏高,尽管症状随其事业发展、年资提升而好转,但抑郁程度仍然高于一般人群。针对全科医生的调查发现其中27%患抑郁障碍,其中严重者11%,13%有自杀意念,这与国外全科医学的高专业性、高竞争性有关。但瑞士调查发现毕业1年的住院医生生活满意度低于一般人群,但仅1%~4%有抑郁症状,与一般人群无显著差异。有报道认为女医生更易患抑郁。调查发现女医生抑郁发病率是男性1.5倍;严重抑郁发病率为8倍。Gross EB认为女性不仅承担职业责任,还须承担更多家庭义务,因而感受到更大压力继而产生更多负性情绪。对英国重症监护室(ICU)医生采用一般健康问卷(GHQ-12)的应激研究显示,ICU医生中29%符合轻度抑郁标准。另外有研究显示不同医疗专业人群的抑郁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怎样分析和看待上述调查结果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一结果总体上说明了医务人员的心理卫生问题值得关注。至于上述调查结果的差异可能与采用不同的调查工具、掌握的诊断标准不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医生的待遇、保障措施等有关。就诊断而言,抑郁状态、抑郁症状、抑郁性障碍和抑郁症是完全不同的诊断概念,如掌握不严把这些统称为“抑郁症”的话,无疑是人为地把抑郁症的诊断扩大化。

二、国内医务人员心理卫生研究的基本概况

已有资料显示我国综合性医院医务人员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近年来,有关医务人员自杀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其中多为抑郁症患者。国内与此相关的课题研究多包括医护人员和医学生,而专门针对临床医生的研究很少。由于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心理卫生调查较困难,因此我国目前尚无医生精神疾病患病率的研究数据,但有研究表明医生的平均预期寿命均低于当地居民,随年龄增长医生平均预期寿命低于当地居民的幅度也在增大,究其原因,心理社会因素不乏其中。针对国内《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对医生心理影响的一项调查显示,75.5%的医生认为心理压力增大,41.6%的医生认为做医疗工作自信心下降。有人用GHQ评估155名医生的心理状况,发现有62.5%“感到无兴趣和抑郁”。济宁市急诊科医务人员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突出问题包括抑郁和躯体化等。上海中山医院急诊科医师与其他科室医师相比,CET-D量表总分显著偏高,抑郁倾向明显。1996年上海调查某老年病房医务人员心理障碍发现其中阳性比例达52.8%(包括严重抑郁)。广西一项调查发现该院急诊人员SCL-90的抑郁因子评分偏高,但其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人群无显著差异,研究者认为这与其所在医院对医务人员的心理疏导有关。同样使用SCL-90的三项调查显示,企业集团所属医院医务人员及年轻军队医务人员的SCL-90抑郁因子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而社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抑郁因子低于全国常模。刘建安使用SCL-90对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医学生心理问题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抑郁,其检出率为4.22%,而强迫症状检出率仅为0.44%。抑郁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李刚(2005)对国内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医院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临床医生的心理卫生现状进行调查发现:临床组与非临床组医护人员的SDS、SAS总分分别相比较,发现临床组医护人员的SDS、SAS得分均高于非临床组医护人员。该研究表明临床医护人员的抑郁与焦虑比非临床医护人员更加普遍存在,尤以抑郁更加突出,这就说明临床医护人员较非临床医护人员易出现心理障碍。作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是临床医护人员处在临床医疗的最前沿,面临的压力较非临床医护人员高。临床医护人员的高焦虑抑郁水平可能与患者对医疗知识的了解加深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加,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较高有关。医护人员面临着终身学习的压力、行业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和高道德水准)等诸多压力。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把临床组内的内科、外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的SDS、SAS总分与非临床组相比较,内、外、急诊科各组与非临床组的SAS总分分别相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内、外、急诊科各组比较结果显示,急诊科组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内科、外科和非临床医护人员,主要表现为抑郁,这可能与急诊科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医疗环境有关。内科组与非临床组SAS总分比较(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内科和外科组SAS总分相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从本研究中可以发现,在综合性医院内,不同岗位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之间,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差异。李刚认为由于医学本身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面对各种疾病,未知太多,信息不完全,内科医护人员每天与病人打交道,面临老弱病残,生死抉择的心理感受。临床工作节奏快、风险高,工作责任心强,精力高度集中,面对急危重或诊断不清的患者精神压力更大。另外,有些慢性疾病,疗效差,经济花费大,使患者家属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造成不满情绪,一旦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到医护人员身上,易对医护人员造成心理伤害。医务工作是一项细致、责任心很强的工作,要求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工作时精神上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思想负担重,处处谨小慎微,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的应激状态,易使个体出现抑郁、强迫、焦虑、烦躁等不良现象。因此,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负担过重和社会心理因素负荷过高,是每个临床医护人员难于避免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犹是这样。研究还发现,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医生都高于护士。目前在医疗大环境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岗位医生均要面临来自医疗与非医疗两方面的压力。临床医生要对每一个病人的全程治疗负责,即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一切过程负责,临床医生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还要结合非临床医生的检查结果,经过综合分析,才能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再加上,一方面患者期望值过高,对医疗工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不够了解,一旦发现治疗效果与医生或者患者本人及家属的预期相差太远时,医生就会陷入焦虑不安等负性情感中,有的还要同时面对患者无理的要求,也会明显增加心理不安、恼怒。另外医学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疾病也存在着许多的未知和可变因素,因此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不能保证给患者一个十分肯定的结果。而患者及家属总觉得是被动的,对疾病的信息了解不清,又对疾病的预后期望过高等,这些均给临床医生构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久则成为焦虑和抑郁等情感障碍。

临床护士的心理卫生问题不容忽视,“三班倒”的工作使其睡眠节律改变易导致人体生物钟现象紊乱,如原有失眠病史的护士导致失眠复发或加重。心理素质差的护士则可诱发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

因此,医务人员应注意保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减少精神压力。另外,对于医院的管理者,在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经营状况,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务人员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务人员的困惑,尽可能解决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给医务人员建立减压机制,可针对其独特性分别进行心理指导,定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培训,建立医务人员支持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我国医务人员包括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列入公共卫生项目之一加以重视,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医务人员的心理卫生问题并制订相应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我国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顺利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