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困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困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凌文辁等认为,职业观就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也可称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金盛华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2.1996年,某大学团委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

职业价值观是职业选择的核心心理因素,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动机具有导向作用,对职业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对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不仅决定了他们的择业行为,而且对于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使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状况,对于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帕森斯1908年开始科学的职业指导以后,职业指导已有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从其发展的情况来看,最初的职业指导只注重个体某些方面的心理因素。随着职业指导的发展,研究者们发现个体对工作的看法和观点,越来越影响个体的择业行为和工作情况,于是就出现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更多的大学生要进入中低端职场,从事一般社会性劳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业社会,职业价值观和态度等越来越成为个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研究职业价值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学者陆续开始研究,90年代开始,国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总体上可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一)职业价值观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黄希庭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辁等认为,职业观就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也可称为择业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金盛华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这些是当前职业价值观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定义。

(二)职业价值观的结构和维度

职业价值观并不是单一的结构,它是一个多元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许多成分。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是目前此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

1.方俐诺等人通过对霍兰德的职业兴趣量表进行修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题目进行增删,也将中国人的职业价值观分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常规型(c)六种。

2.舒伯(Super)提出了职业价值观的15个维度,分别是利他主义、美的追求、创造力、智力的刺激、成就感、独立性、威望、管理权利、经济报酬、安全感、工作环境、与领导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生活方式、变异性。

3.凌文辁等1997年从22个职业价值观条目中通过因素分析抽取了三个因素,把职业价值观结构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这三个因素与人的四种需要相对应。声望地位因素与尊重需要相对应,保健因素与生理、安全需要相对应。发展因素与自我实现因素相对应。

4.金盛华等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为目的性价值观和手段性价值观。目的性价值观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动机性标准,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手段性价值观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条件性标准,包括轻松稳定、兴趣性格、规范道德、薪酬声望、职业前景和福利待遇等六个方面。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时,大都结合各自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角度针对不同时代、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作了许多比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1986年,詹万生等人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状况调查显示,“经济收入高”被排在第四位,而“学习条件好”“社会地位高”被排在第一、二位,表明80年代的大学生更看重知识追求和职业声望,而经济收入并非职业选择的主要动因。

2.1996年,某大学团委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显示,把“经济收入高”作为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的学生比例高达73.3%。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考虑最多的因素”调查中,86.4%的人最关心经济收入,70.24%的人最关心权力、地位、升迁机会,65.88%的人希望工作舒适、地点好,61.39%的人关心专业对口、有出国机会,只有12.37%的人表示不在乎职业风险。同时绝大多数毕业生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作为自己的选择意向,选择去农村工作的毕业生不到总数的5%。这些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3.2000年,阴国恩等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职业与现实职业有很大的不同,且与其所在的学校、专业科类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男大学生心目中最理想职业的前三位分别是高级职员、工程师、律师、法官;女大学生最理想职业的前三位分别是律师、法官、高级职员、记者。而且,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收入”“充分发挥能力”“自主程度”是大学生择业三条最重要的标准。

4.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1年的大学生比1996年的大学生更注重经济收入与福利条件,而对工作与所学专业的匹配程度要求则降低了。

5.在“2003年某地区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首选”调查中发现,毕业生中的33.1%选择外企或合资企业,27.4%选择大型国企,19.7%选择科研、学校、医院、新闻等事业单位,13.5%选择政府机关,2.5%选择自己创业,1.6%尚未考虑好,0.4%为其他。同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已从“干一行,爱一行”向“爱一行,干一行”转变,在择业中如果职业不符合自己的愿望,他们敢于放弃,重新选择。

6.2003年,利用自编问卷在全国7省市13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年级上,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注重福利待遇,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更注重社会贡献,这一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现实。对东西部学生的职业动机研究表明,西部学生注重发展前途。在“不同性别职业选择自主性研究”中发现,71.76%的男生在选择职业时倾向自主,且较有自信,而女生的比例只有59.48%,且自信心比男生低,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价值观定义不确定

根据文献统计。目前国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定义有十几种,表述不一致,学者大都根据各自的研究角度,采用不同的职业价值观定义,缺乏一个统一的操作性定义,使得研究的标准不一,结论差异很大,验证困难。

(二)研究工具单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关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通过因素分析确定职业价值观的结构或维度,同时作一些比较研究。由于受取样的局限,研究的结果不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维度,只能代表一个区域或特定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状况。另外,有些研究直接采用国外翻译的问卷,对问卷没有进行本土化验证研究。由于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测验只能体现中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中包含的部分,对于未包含的部分很难测查,因此测验存在误差。金盛华等将问卷与深度访谈相结合,并采用质性研究计算机辅助软件(NVivo)进行编码,这一研究方法将成为今后类似研究的重要参考。

(三)对职业价值观的结构仍存争议

研究认为,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不因他们所在的学校、专业科类、性别等不同而不同,尽管在一些具体的职业价值选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国内的研究从修订到验证性研究,学者都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进行独立研究。既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一致性,就应该大范围取样,构建统一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构,编制统一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四)研究群体的分类视阑狭窄

目前,多数研究中,在研究群体的分类上主要有科类(文理分类)、性别、年级等分类,而对于高职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及多科类对比研究甚少,对于不同家庭状况、不同生源地、不同经济区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缺乏研究,对于残疾学生等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状况也缺乏研究。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能够使高校就业教育更有针对性。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价值观

马克思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以往一切社会的价值思想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马克思的价值理想的核心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是将人类从束缚自身的各种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人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他认为,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类自由,从根本上讲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人类只有真正认识和控制了客观规律,并且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人类才能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才能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价值观形成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凝结和提炼出了以人民为主题的价值观,并指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前进。

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迎接时代的挑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成功地引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把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关于党的价值观理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新境界,创造性地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这一价值观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适应了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共同的“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分别是这三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恩格斯曾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更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如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务实观念和正当利益观念等等,价值取向已呈现多元分流状态。国家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逐渐向以市场为媒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过渡,这样,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就有了实现的可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收入分配主要是依据效益来进行的,在其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务实性、开拓性、注重经济效益的倾向。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