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同济大学为例王芳[摘要]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同济大学高度重视拓展研究生教育层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研究生国际化办学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介绍。近年来,我校在与外方学校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同济大学为例

王芳

[摘要]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同济大学高度重视拓展研究生教育层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研究生国际化办学经验,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介绍。最后指出还需从国际合作的实质内涵着手,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富有远见的策略以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信息、文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化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明显趋势,许多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M·福斯特说:“我认为,现在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大量的学者和知识跨越许多国界,这是造就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大学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依此而行动。”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和深邃视角。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因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既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大势所趋,符合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

作为研究型大学,同济大学一直在进行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探索,通过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强化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使学生立足于国内而走向国际学术舞台,已经初显成效。

一、多渠道推进研究生国际交流工作,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

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应该拥有一大批充分体验国际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创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高水平精英人才的必然要求,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好奇心和激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精神、宽广的知识面。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普遍重视对学生国际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有国际经历,主要做法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至少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同济大学紧跟形势,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学生前往世界各国、地区学习、交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能够把握国际经济政治科技发展趋势的高层次人才。

1.积极落实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对于同济大学来说,2007年至2011年每年将选拔100名研究生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国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或者攻读博士学位,这是进一步推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契机。2007—2011年,共有649名在读研究生入选,超额比例近30%。根据对结果的统计,参与该项目进行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留学目的国,均为发达国家,集中在美、德、英、法、日等高等教育发展世界领先的国家;留学接收院校主要是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接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国外院校70.7%为世界三大排名(英国泰晤士报、美国时代周刊、上海交通大学)100名以内的学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早稻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果如下:

(1)公派研究生学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公派研究生访学期间所开展的研究项目是该学科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生在公派访学期间,一方面可以受不同的育人风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得到大师的学术指导,以及能使用先进仪器设备等,开拓研究生学生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学科交叉,相互交流,促进高水平论文发表,利于创新性人才的脱颖而出。至今为止,我校参加公派项目研究生发表文章已被SCI收录的共62篇,平均影响因子为3.160,远高于同年级博士生比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廖耀祖在美国ACS Nano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为7.493的论文,另一篇论文发表在美国J.Phys.Chem.C上,该刊影响因子为4.22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段亮受WEF(世界水联盟)和IWA(国际水协会)破格邀请为2010年世界生物膜大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是该大会的唯一中国委员,同时也是年龄最小的委员。

(2)建立了国际科研及教学合作平台

历经5年项目建设与发展,通过学生的派出,导师与外方学校、教师开展了广泛合作,如:合作课题研究、邀请对方教授进行讲座、讲学、研讨、教师学生互访、交流、共同参加国际会议并作学术报告、合作发表论文、合作出版、翻译著作。公派研究生通过留学加强自我的国际化经验和交流,与国外学校导师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为学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他们同时也成为学校学院与国外院校导师联系的纽带,带动了学院的国际化进程,甚至促成一些学科领域的合作。联培学生卢龙飞促成双方导师加深合作,成功开展了有机—粘土相互作用模拟研究,这对海洋碳循环和全球碳循环有重要意义。

(3)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设立“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能够优化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学有所成的青年人才在各行各业发挥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名联培学生学成回国充实了同济大学师资,另有21位毕业生进入其他高校或研究所。这些学生在博士期间特别是国外留学期间获得一定的学术成果、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即可通过面试的方式成为国内青年教师,为国内高校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2.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

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通过与外方合作学校互派研究生在对方学校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达到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和提高学术水平的目的。在联合培养双学位研究生过程中,两校为互派学生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互相认定学生在对方学校所修学分,合作双方学校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达到合作双方培养要求后,可获得合作双方院校的学位。

近年来,我校在与外方学校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培养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开展时间较长且取得了一定经验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在“城市设计”方向设立的硕士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该项目是在中德双方政府支持下,在中德高等教育机构间深入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的框架下,由同济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于2003年签署协议的项目。中德双方教授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并互认学分,每年各互派25名硕士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根据计划,第一学期,学生各自在本校学习;第二学期,同济大学学生到柏林工业大学与德国学生共同学习;第三学期,柏林工业大学学生到同济大学;第四学期,同济大学学生回上海,与德国学生共同学习,选定毕业课题;第五学期,双方在各自学校完成毕业论文,双方联合导师参加答辩,毕业生将被授予双方学位。2008年10月,第一届项目毕业生学位证书颁发仪式在柏林工业大学隆重举行。该项目以“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宗旨,在交换学生的同时,教师短期互访对方学校进行授课、研修和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该项目,不但我校学生得益于德国先进的工程教育,教师也可直接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的理念和授课模式,特别有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成长。

目前同济大学与国外大学开展的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每年互派研究生达450名左右,通过与外方学校开展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合作,还可以引进优秀教育资源、推动研究生课程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3.资助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访学

研究生因导师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而短期出国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学校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生院自2007年起在“985”、“211”建设中设立资助博士生短期出国访学基金,许多访学回国的博士研究生在总结报告中表达了如下收获及感受:①拓宽了思路及个人视野,改善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科研方法;②在英语的运用和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与个人研究领域相关的一些国外学者、工程师建立了联系,为后续论文工作的指导与帮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③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所增强;④增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国际友情,也为国外学者与学生来中国进一步交流起到了良好的铺垫;⑤带回了丰富的专业方面的资料。

4.资助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为支持博士生出国参加所在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促进博士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直接交流沟通,拓宽国际视野,了解所在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动态,提高学术水平,我校从2008年开始设立了“博士研究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基金”,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的博士研究生,提供旅费及会议注册费的资助。

博士生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基金的设立,对促进博士生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拓宽国际视野,扩大学校乃至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学术影响,提高和增强博士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起到了积极作用,并有利于提高有关学科研究水平,促进教学科研工作。

5.拓展与科研相结合的海外实习项目

目前,同济大学实施的研究生海外实习项目包括: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大学生赴英实习项目、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合作的赴日实习项目、与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合作的赴德实习项目等。以德国大众汽车实习项目为例,同济大学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以及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许多领域都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双方于2000年共同建立了大众—同济汽车研究院,2003年签署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同济大学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之间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并在中德学院设立了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产品开发与设计基金教席,2007年双方又签署了《大众教育基金》。在此基础上,双方希望进一步深化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合作,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被国际认可的、高层次的工程师,为此,双方于2009年签订同济大学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联合培养留德学生意向书。根据该意向书,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将根据企业需求,为被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录取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攻读双学位的学生安排实习,并为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录取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攻读双学位的学生支付在德期间的学费。同济大学计划每年派出10名学生赴德。德国大众汽车公司针对同济大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产实习,在生产和物流部门轮岗,弥补学生生产实践知识的不足;第二阶段为研发实习,在开发和研究部门,并尽量与毕业设计的内容相结合。

海外实习不但包括到海外公司的工作实习,还包含学生到海外高校研究实验室做研究实习,前者为学生提供工程以及实践应用经验,后者还可以在双方导师的指导下更有针对性地科研研究,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随着全球化的来临,某些学科,比如软件工程等工科学院,与大型跨国企业的合作研究越来越紧密,通过这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实习平台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赴海外研发基地实习工作的机会,这样的经历不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企业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与国外学生同样的职业机遇。例如,同济大学软件学院与瑞士洛桑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实验室合作,连续三年双方选拔优秀研究生赴洛桑做为期半年的带薪毕业设计实习,在这半年期间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硕士论文。

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或者带薪实习项目,能够得到如下几点益处:

(1)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获得实践经验。目前,研究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相关科研或实习项目可以使各专业的在校研究生通过实习学习到国外公司的先进技术和优良经验。

(2)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实习生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实习生工作在一个纯外语的语言环境中,区别于仅仅面对书本、老师或者影视作品的观摩,实地生活和工作在外国,可以最大程度上学习并且运用外语语言。

(3)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能力,增添信心。在国外独立生活将独自面对各种问题,这对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学生正好是一次锻炼与考验。实习工作中将面对陌生的环境、同事,以及陌生的工作对象,这也是学生培养独立自信地表达自己,培养与人沟通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地销售自己。

(4)丰富人生阅历,体验异国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国际交流项目的推广,旨在为更多的学生能够获得海外的经验,丰富人生的阅历,同时也开拓自己的视野。在求学成长、形成世界观的阶段,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物,看过更多不同的东西,听过不同的声音,才能在思想上真正成熟起来。

(5)工作实习工资待遇。众多的出国实习项目一般都支付一定的薪酬,少量实习项目的国外公司甚至提供免费宿舍、往返旅费、三餐、每天一定数额的补助等。学生在国外期间有完善的医疗保险保障,让学生工作获得实践经验之余能够自给自足,减少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还能参加异国的娱乐和文化旅游项目。

6.暑期学校

暑期学校是西方研究生教育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利用暑期进行的日常教学体系不能完全容纳的课程内容,或者是日常教学管理系统比较难容纳的教学形式和安排比较机动灵活的课程。从广义上看,“暑期学校”往往泛指各类短期游学项目,并不特指在暑期这一时间段进行的短期交流。近年来,国际暑期学校在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方面日益发展。国际暑期学校通常采用国际师资和中方师资的结合,并采取对参加暑期学校的国际和国内学生颁发学习证书的形式。按照国际惯例,研究生的教学环节中的一些学分可以通过学校对学生参加国际暑期学校的相应证书和课程学分进行认可后获得。近年来,同济大学多个学院依托各自的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纷纷开设暑期学校,接纳八方学子前来学习交流。本文选取中芬中心“创新移动课堂项目”、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国际设计暑期班为例。

(1)中芬中心“创新移动课堂项目”

2011年5月举办的为期2周的“创新移动课堂项目”,参与的学校包括4国10所高校: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综合理工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赫尔辛基大学和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来自30个不同专业的80多名本硕学生完成4个海尔集团跨学科项目,主题涵盖生活形态研究与家居模块化设计、产品感性体验研究、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生活、空气质量解决方案与产品创新研究;2个沃尔沃集团跨学科项目,主题涵盖车内创新设计、大城市交通系统的系统解决方案;1个永久自行车校园自行车租赁系统解决方案项目;1个“2012世界设计首都”命题的中国馆概念与设计跨学科项目和1个在赫尔辛基举办的展览。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和教师从北京乘火车,途经俄罗斯抵达赫尔辛基,在火车上的一周时间各分组完成了课题的讨论和方案设计,并在赫尔辛基进行了项目展示和各种参观和讲座活动。该项目以国内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交流、高校与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为优势,以培养面向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化跨学科人才为目标,鼓励中国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通过与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在企业项目中团队协作的切实体验,培养既对本学科专业知识具有深入理解,又对跨学科知识有着广泛了解的国际化高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国际设计暑期班

从2005年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利用社会资助,每年举办了国际学生暑期学校。通过院际合作关系和网上报名的形式,每年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近三十名学生来同济参加为期两周的专业设计活动。2009年的选题是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和景观规划研究,2010年的选题是上海世博园区的后世博利用规划,引起了众多国际院校的兴趣并积极参与。通过国际暑期学校,师生们能够参与到中国乃至国际关注的重大建设项目中,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提升了参与重大项目的能力与经验。暑期学校的定期举办,扩大了学院专业教学的影响力,创造了该院的一个国际品牌项目。

二、推广全英文及双语教学,营造国际化的研究生培养环境

建设硕士研究生英文班

语言是国际教育交流的载体,也是教育交流的重要内容。目前我们国家的高校留学生数量不多,主要原因之一是绝大多数课程只能用中文教学,而现在世界上其他非英语系国家正在努力向全英文教学发展,如丹麦、德国等。因此,为了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提高留学生层次,扩大留学生规模,同济大学启动了“硕士研究生英文班专业建设”项目,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企业管理、环境科学等12个二级学科进行英文建设,建设目标为学生通过全英文的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及论文撰写、答辩等培养环节后获得申请硕士学位的资格。同时,立项进行中国历史与文化、中国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与社会、跨文化交际等八门面向留学生开设的文化通识课程的英文教学建设。这些措施有利于向全球招收优秀学生到同济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扩大留学生规模,更重要的是,将促进中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在校园内营造了国际化环境。

三、推进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基本前提是要解决和国外人员沟通与交流的问题,语言障碍的跨越尤为关键。我国的研究生在入学前经过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的英语学习,英语水平理应是不错的,但事实上,他们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不尽如人意。由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教学都摆脱不了及格率、升学率的束缚,致使教师过分偏重于英语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结果在与国外人士交流时的语言能力显得极低。如果在研究生阶段还不能改变这种状况,这将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增加很大的难度。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交流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因此,在教学中应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同济大学一直致力于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以使课程向多样化发展,增添新内容,提供新信息,使他们能阅读并翻译专业文献,用英语交流、写作论文,为研究生国际交流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四、促进教师的国际流动

1.实施师资国际培训项目,助力教学与科研合作

根据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同济大学实施“科技平台高层次领军人才国际交流培训项目”,由学校出资,每年资助一批骨干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做高级研究学者及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使得教授们尽可能站在学术前沿,以一种比较的视野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诚然,校方能够直接提供的留学机会是有限的,但它的意义在于起到“酵母”的作用,更多的机会则来自校内院系、导师与境外机构所建立的广泛有效的、牢固的有生命力的科研合作。

2.实施“模块化”引智计划,助力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理解国际多元文化,拥有参与国际合作交往和竞争能力的未来人才”是同济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同济大学特色和优势的体现。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同济大学党政充分认识到,只有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解决师资队伍国际化的瓶颈迫在眉睫。学校充分发挥国际化办学的传统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并积极探索新型引智模式,推进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与科研”模块化专家引智计划,使引智工作跃上新台阶。

(1)时间管理上的模块化改革理念

根据以往经验,长期专家(一年及以上)具有连续性,便于教学和科研安排,但是很难邀请到国外一线工作的高水平专家;而短期专家又难以保证教学和科研合作的持续性和高质量。为保证引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引智的水平和合作质量,结合“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推进,学校首先在教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进行了“模块化”改革,把一学期分成2个或4个模块,使之更适合一个月和两个月(4周至9周)的外籍教授集中授课,为更灵活地利用国际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创造了条件。学校将模块化专家主要分为3种类型:欧美著名大学享受“学术假”的一线教授、具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刚退休的名师、利用错时工作安排参加我校各类交流项目的交换学者。每年4周(一个月)到9周(半个学期)的引智时间安排,正好与国外教授的学术假、寒暑假等达到时间上的平衡,使高层次人才中短期引智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2)多方配套、按序推进、成效显著

“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与科研”模块化专家引智计划得到了学校“985三期”国际合作交流经费和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的共同支持,学校还将配套建设100套外籍专家公寓和工作室,不断完善软、硬件平台,吸引高水平专家、学者。在过去的几年里,学校首先在有条件的学院,结合学科特色与需求,进行大学本科三年级课程设置模块化的教学改革,试点模块化专家引智计划并获得积极响应。之后,逐步在国际合作平台学院和有条件的学院有针对性地推广模块化引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进,学校在全校范围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与科研”模块化专家引智计划,共有20个学院上报了173项各类模块化引智计划,引进的模块化专家在专业教学、研究生指导、课题合作、双学位建设、基地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合作。

(3)在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中打造国际化卓越人才

“请进来”的模块化高层次专家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程课件、科研手段等优质教学资源,为学校打造了一批高质量的双语(或全外语)课程,而且培养造就了一支专业课程双语(全外语)教学的本校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和国际化的教学科研环境,为学校卓越人才的培养打上了深深的国际化烙印,也大大提升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国际化工作水平。学校计划到2012年,每年聘请模块化专家100人,2015年达到每年200人。学校将以引智工作入手,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加大力度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教学资源为我所用,并最终从单向的“向发达国家学习”走向“共同创造”。

以上是同济大学为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所作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已初见成效。根据统计,2010年,同济大学在校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人次达912人次,其中,硕士生621人次,博士生291人次,分别占2009年相同层次招生人数24.6%、35.3%。2010年,来校学习的留学研究生达1474人次。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进程将更加迅速,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是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为此,研究生培养除了在一些形式和指标上继续努力,还需更多地从国际合作的实质内涵着手,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富有远见的策略以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进程,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的道路。

[作者简介]

王芳,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讲师,上海:2000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