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分析介绍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电视理论和电视艺术美学的研究业已脱离“寄人篱下”的境地,有了自己的理论建树。本章将从电视的一些基本的审美特征入手,阐述电视艺术的形态,以加深对电视艺术“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电视的逼真性,是观众有目共睹,令观众感同身受的。“框”对画面中影像的空间范围起着界限作用,并且具有凝聚电视观众的注意力、观赏面的作用。

第一节 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视理论和电视艺术美学的研究业已脱离“寄人篱下”的境地,有了自己的理论建树。在中央电视台成立40周年的前后,《中国电视论纲》、“跨世纪电视丛书”、“电视艺术丛书”等的出版发行,标志着中国电视的理论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阶段。但是,中国电视的理论建设仍滞后于丰富的电视艺术实践,尚需扎扎实实、艰苦奋斗,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系统规划,通过一砖一瓦“垒起”电视理论大厦。

本章将从电视的一些基本的审美特征入手,阐述电视艺术的形态,以加深对电视艺术“本体论”的认识和理解。

一、电视艺术是运动性和造型性的结合

电视有别于绘画、建筑、雕塑等,就在于它的视觉形象是视听兼备的活动形象。可以说,正是运动给予电视以生命,运动造型给电视以形态和神韵,使得电视成为一门充满运动感的新兴的声画造型艺术形式。

众所周知,电影以每秒24格的速度运动,电视以每秒25帧的速度运动。没有运动,便没有了一切,就是无画无声、死气沉沉的屏幕本身。

电视的运动性,既包括客体运动,又包括主体运动,还有主客体复合运动,以及蒙太奇的特殊组合式运动。

电视摄像机的轻便化、灵活化、数字化,使电视的摄录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势,使电视声画的连续运动有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因此,电视声画始终是一个动态、进行的结构。电视画面和伴音的运动在时间延续中获得再现和表现的功能,叙事和抒情的功能,反映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功能。电视的审美场是一个“物理—生理—心理”时空综合效应流程结构。电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晶,它是“科学的艺术”,又是综合的艺术,“它侵入了家庭和生活,影响了思想并改变了习惯”[1],实现了“人不出门,百事皆闻;人不出屋,诸艺入目”的千里眼、顺风耳境遇。

如果说运动性关注的是时间变化,重视方向、速度、幅度、频度,那么造型性关注的主要是空间状态,重视光线、色彩、镜头、构图、字幕、化装、道具、特技等。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尤其重视造型的创造性思维,如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在造型的形态、神韵、内涵、象征上有诸多创造,是值得电视艺术借鉴的。我国电视艺术作品也有不少令人称赞的造型佳作,如早期的电视节目《收租院》(1966年4月)中的大型泥塑群雕造型;《雕刻家刘焕章》则以根雕造型为贯穿线,展现了刘焕章的艺术追求和丰硕成果;陈爱莲的舞蹈专题片《线》、杨丽萍的舞蹈专题片《舞之魂》、山西电视台的《黄河一方土》,在舞蹈造型上颇有特色;《西藏的诱惑》、《朝阳与夕阳的对话》、《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希波克拉底誓言》、《南行记》等在丰富电视艺术的造型语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在核心区域造型、表演台面造型、主体图案造型、顶部造型、后景造型、左右区域设计、现场观众区域设计、人物与景物造型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纯形式区域设计上也有诸多探索和创造,如硬造型语言设计(柱列结构),软造型语言设计(喷泉、水面、鱼缸),光造型语言设计(彩光表演台),雕塑造型语言设计(人物雕像、动物雕像、生肖雕像、象征性雕像),图案造型语言设计(装饰图案、年号、台标),道具造型语言(大红灯笼、紫荆花),灯具造型语言设计(民俗灯具、西洋灯具、东方灯具)等。今后仍可在纪实性造型、写意性造型,实用性造型、浪漫派造型、风格化造型,古典造型、现代造型,崇高美造型、阴柔美造型,西方造型、东方造型,民俗造型、动画造型、激光造型,演员造型、建筑造型、道具造型,广告造型、外电反馈造型方面作出更多的探讨,涌现更多的精品。驰名世界的“万宝路”香烟广告形象的演进(“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的广告词,由女士烟演变成西部牛仔形象的男士烟,散发着粗犷、豪迈的阳刚之气)以及我国的“威力牌”洗衣机广告词“又大又威又力”演变为“送给妈妈的爱”的艺术实践经验和教训,难道还不能从中受到启发和引以为鉴吗?一句话:要让电视“动”起来,动得合乎规律、恰到好处;要让电视“立”起来,“立”得准确、鲜活、生动,达到运动性与造型性的完美统一。

二、电视艺术是逼真性和假定性的结合

电视以“传真”取胜,以直观见长。电视的逼真性,是观众有目共睹,令观众感同身受的。广播是声音“点”的流动,只闻其声,不见其貌,是属于间接的、非直观的想象性形象,是“虚以思进”的非实体形象。而电视是“实以形见”的影像艺术。摄像机属于“照相式地再现事物”,而照相方式以真实、精确地记录、再现现实生活为特征,“照相式地再现事物,要比任何其他再现形式更加具体而明确”[2]。所以,照相、摄像成为法律取证的手段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摄像机、录音机等具有惊人的保真度和表现力、感染力。无论宇宙之大,毫发之细,千里之遥,咫尺之距,内心世界之“隐”……都可以囊括进来,尽收眼底———镜头之中;无论天籁、地籁、人籁之声,急管繁弦之音,都能兼收并蓄,悉入话筒之中,正是电视独特的摄录工具和传播媒介,使荧屏上的人物和生活场景最逼近客观现实。既及时又传真,富有纪实性和临场感,观众宛如亲临其境、置身其中,真真切切地进行审美观照。

电视既具有逼真性,又具有假定性和虚幻性。正像罗马神话中的雅努斯神像一样,他是一尊“两面神”,头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看着过去,一副注视未来。这种从事物相反的方面进行思辨的方法论称为“雅努斯现象”或“雅努斯思维”。电视正是真、幻统一的传播媒介。电视是由框架、影像、构图、伴音、色彩、文字等要素组成的。荧光屏是由四边框架构成的,而现实生活是没有明显的“框”的。“框”是一个空间概念,它具有单向性(画面正前方)、虚幻性(二维平面造成的三维幻觉)和封闭性(定位、刻度、画框分割)的特点。“框”对画面中影像的空间范围起着界限作用,并且具有凝聚电视观众的注意力、观赏面的作用。电视的时间、空间也是假定的。它可以使真实的时间延长、跳跃、压缩、定格、加快、闪回、闪前、倒流……镜头虽然代替人们的眼睛,但又有别于人们的眼睛,灵活多样的移动摄影、广角镜头、长焦距镜头、变焦距镜头、推拉摇移跟镜头、畸变镜头、特技镜头等的运用,改变了空间环境的自然属性和人物、事物的状貌,开拓了新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正常视线,使艺术世界、内心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人的内心世界原本是看不见的,但电视艺术和技术却赋予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具象化、声态化。电视通过回忆、想象、联想、梦境、幻声、幻视、幻听、幻觉、特写等假定性手法直接呈现人物的内心奥秘,如窥其心,如察其脑,如感其情。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场以“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到来,电视艺术作为与技术密切相关的“科学性艺术”,在多媒体时代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电脑的普及和各种特技的魔变本领,向传统的影视本体论、真实纪录论发出了挑战,从而改写了影视本体论。变一元为多元,变单脸孔为“雅努斯”双面孔,即既具有逼真性的品格,又具有假定性、魔变性的品格。

三、电视艺术是兼容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采英撷华、博取广纳,“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以信息量大,兼容性广,节目丰富多彩,可选择性强,以俗为主、雅俗共赏而又有个人选择余地,构成电视艺术审美的又一特征。

随着电视台数量、频道和上星落地省市台的急剧增加,随着中外影视节目交流的频繁,社会文化舞台节目的丰富和电视台库存保留节目的日积月累,电视节目空前丰富,它为电视屏幕打开了一个兼容并蓄、风格各异的艺术新天地。

电视艺术的兼容性和选择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兼容性内涵丰富:它是多种构成因素的兼容;现代电子科技与多种艺术的兼容;多种艺术门类和艺术手段的兼容;多种艺术形式的兼容;多种艺术风格、流派的兼容;多种艺术信息和审美形态的兼容;多种文化层次观众的兼容。选择性内涵单一,但代表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和趋向。没有丰富,就不可能选择。人们的欣赏趣味既具有趋同、共性的一面,又具有个性、独特的一面。艺术观照的道路应该越走越宽,越来越有可选择的余地,尽量做到“人各有趣,各取所需”的审美选择。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电视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兼容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之源。无比先进的电视科技优势和设备潜能,为电视艺术提供了推陈出新的良好条件。电视凭借电视化、数字化的优势,必然不断扩大自己的表现领域,不断创造电视独有的艺术品种,以丰富荧屏节目,达到电视艺术兼容性和选择性的完美结合。观众呼唤精品,观众的遥控器不停地“扫描”,旨在寻找可心的精品节目。精品是电视观众的最佳选择。

四、电视艺术是社会化和家庭化、个人化的结合

电视艺术是社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广大的观众群。根据最新统计,全国电视机拥有量已超过2亿台,晚间收看电视的观众高达10亿多人。中国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电视大国。电视艺术作为社会化和家庭化的审美方式已成为客观现实,而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多媒体互联网的兴起,个人化的观照方式逐渐多了起来, 21世纪必将提高个人观赏方式的比例。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各自拥有约200家附属电视台,通过同轴电缆或微波向各附属台提供材料设备和源源不断的节目。电视讯源广阔无边,“电子四海一家”,国际联网化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少国家已实现讯源本地—外地—中央—世界一体化,而审看方式则趋向于个人—家庭—社会多元化。电视艺术不再是案头阅读方式,也不是与真人面对面的剧场观赏方式或置身于黑暗中的影院观赏方式,而是“面相交流”的家庭观赏方式。一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牵动大社会,整整10亿观众同看一台晚会,翌日,全社会评头品足,或褒或贬,或喜形于色、额手称庆,或情绪受挫、为晚会失败叹息。一个节目可以让一颗“新星”冉冉升起,一夜成名,名声大噪。诸如“张明敏效应”、“费翔效应”、“杨丽萍效应”等,既深入千家万户,又牵动中国大社会。随着卫星电视的发展,全世界同看足球世界杯、奥运会以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等屡见不鲜。电视“缩万里于方寸”、“展毫厘成宏幅”,尺幅荧屏窗口囊括古往今来、五洲四海,包罗万象。“电视把全世界的起居室变成了观众厅”,实现了人类视觉、听觉的极大延伸。

总之,电视艺术的本质属性是电视的艺术,是荧屏上的视听结合、声画纷呈的艺术。其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电视艺术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语言。电视艺术以其技术优势、传播优势、视听优势、摄录电子化优势和欣赏方式的随意性优势,跻身于艺术之林。电视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博取广纳,强化特色,自成一体,终将建成和完善自己的美学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