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外传播的艺术的分析介绍

对外传播的艺术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的国际新闻传播要及时、准确地向国外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了解的关于中国的事实。要用适合外国受众的语言去向他们叙述关于中国的事实。听众、观众、读者在各个国家和各种传播媒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使中国的对外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和竞争。这四点可以称为舆论引导的艺术。这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关键。各种手段要密切联系,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提高对外传播的整体效益。

第二节 对外传播的艺术

新闻传播要讲究报道艺术。如何选材,如何措辞,如何行文,如何制作标题,如何编排,都必须十分讲究。对外传播应该全面、准确、客观。要从对外宣传的观念来选择内容、确定角度和写法。对外广播稿件要尽量短小精悍,翻译既要准确、忠实于原文,又要适合对象国家受众使用的语言习惯,让受众容易懂。

报道艺术的原则是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要注意把握分寸。我们要特别讲究对外传播的艺术,根据不向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外国听众、观众、读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传播我们要讲的、他们希望了解的内容。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为他们喜闻乐见。我们的对外传播要让人有兴趣听,听得懂,愿意听,听得进去,这样才有感染力、渗透力。

有效传播是通过新闻节目传播给受众的有效信息。有效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所反映的客观事实本身具有信息价值,二是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信息能够为受众理解。新闻传播的信息不仅要让受众入眼、入耳,还要入脑、入心。

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了解很少,有的甚至存在着误解和偏见。因此,对外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别于对内宣传,要有针对性。外国人生活在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社会里,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而且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不同国家、地区也各有自己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外传播根据不同对象要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的国际新闻传播要及时、准确地向国外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了解的关于中国的事实。要用适合外国受众的语言去向他们叙述关于中国的事实。为了提高传播效果,说话要留有余地,避免言过其实。

目前的对外传播大多数是先写成中文稿再翻译成外文。翻译对中文稿的基本要求是准确、清晰、简练,所以写中文稿时最好尽量用短句子和常用词。我们现在的一些常用词语在翻译成外文时非常困难。如果照字面译出来,在外文里就会不知所云,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没有一种公认的最为恰当的译法。

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哪些值得报道,哪些可以简报,哪些要深入报道,这些是衡量记者新闻敏感性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体现了其对整个国际形势的掌握水平。国际新闻报道要贴近国内受众所关注的国际问题,要选择新颖和独特的角度来进行报道。2003年1月《人民日报》国际版“国际论坛”专栏发表了《美伊亦曾是“盟友”》一文,角度就相当巧妙。国内受众都知道美国和伊拉克是互相敌视的,可谁又能想到就在不久的过去,美国还曾视伊拉克为“值得重视的盟友”。以这样的角度来分析深刻的国际问题,就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国的会议新闻报道太多,而且大多数会议新闻是罗列参加会议的领导人名单,除此之外就是各种套话。改进会议报道,除了压缩不必要的会议新闻外,主要是进行深入报道,从会议里发现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比如,对于一个关于教育工作会议的新闻,如果简单报一下会议的名称、召开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数与议题等,这些是没有什么信息量的。应该将会议有关材料中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报道。例如,据会议透露,中国目前的教育普及率是多少,今后几年要增加多少,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这些都是受众所希望了解的,而且信息量也会大大增加。

中国和外国在许多方面差异很大,因此许多有新闻价值的题材要作通俗易懂的解释,包括背景和意义,才能使外国受众了解其新闻价值。中国和外国遇到的问题有些是相同的,但解决的办法不一样。涉及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或对象国人民关心的问题往往有能源、环境和生态、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老龄化、青少年犯罪、恋爱、婚姻、体育比赛、国民收入分配、国际和平、自然界奇异现象、天灾人祸等。还有一些问题是其中一部分国家共同关心的,如发展中国家都关心资金及外债问题、技术引进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城市建设问题等,社会主义国家关心体制改革问题等。

不是任何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都能够为外国受众所了解和欣赏。有一些材料如果照搬在国内的方式,外国受众会难以理解和接受,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加工或改写。简单化的处理,在对外传播中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多报道具有中国特色而其价值又能为外国受众所赏识或感兴趣的事物。这样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在对外传播中要重视写人、写生活。要从人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来处理题材,因为只有这样做,我们在对外传播才能贴近国外受众的心,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读者对人比对事件本身更为关心,对人们在做什么比对人们在说什么更为关心。“我们要报道什么”和“外国受众需要我们报道什么”这两个方面有时是有矛盾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或者是可以取得一致的,我们要善于使这两方面取得一致。凡是我们主观上需要报道而客观上又为外国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材料,就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材料。

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对外传播事业,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世界上多种传播手段并存,竞争异常激烈。听众、观众、读者在各个国家和各种传播媒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使中国的对外传播不可避免地面临挑战和竞争。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反映了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应达到的四个要求:(1)宜解不宜避,坚持舆论引导的鲜明性。(2)宜缓不宜急,把握舆论引导的渐进性。(3)宜全不宜偏,讲求舆论引导的辩证性。(4)宜诱不宜硬,注意舆论引导的启发性。这四点可以称为舆论引导的艺术。[1]我们要认真研究对外传播的特点,制定出对外传播的政策和方法。对外传播有很强的政治敏感性,我们在对外传播上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注意灵活性,努力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这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关键。

对外传播的手段,如广播、电视、报刊、通讯社、图书、电影等等,各有其特点,有各自的长处,也有各自的短处。它们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组成对外传播的整体。因此,对外传播必须全面发展。各种手段要密切联系,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提高对外传播的整体效益。一个由许多块长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量大小的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也不是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构成传播业的每一个因素可以看作一块木板,如信息、人力、资金、广告、设备、发行量、收视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传播事业的发展就是不断延长每一块木板的过程。如果为了单独追求某一项因素而忽略或放弃其他因素,那被放弃的这项因素就会成为最短的木板。如报社为了追求广告收入和发行量,忽视社会效益,就会造成传播生态失衡。媒介与受众、信息与需要的关系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过与不及都会带来不良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