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竞争的特色战略分析介绍

大学竞争的特色战略分析介绍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实施特色战略,如实施“集中性差别”特色战略,或实施“全面性差别”特色战略。在此种态势下,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制订应对竞争的战略。

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实施特色战略,如实施“集中性差别”特色战略,或实施“全面性差别”特色战略。

从大学承担社会功能的角度,特色战略方向可划分为育人特色、科研特色、服务特色;从组织运行角度,则可划分为定位特色、学科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

大学特色战略方向的选择,必须以大学内外部优势资源和优势能力即核心竞争力要素为依据。

伴随着经济、社会、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和大学的自身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正呈现出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在此种态势下,大学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制订应对竞争的战略。

一、特色战略:大学竞争的基本战略

现代战略管理理论认为,“差别化”和“集中度”是组织的基本竞争战略。[1]而“差别化”和“集中度”,实质上就是“特色”。“差别化”,无非是指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特别的、独到的构思和做法,因此“差别化”就是“特色”。“集中度”则是指,要么“做大求全”、“遍地开花”,要么集中于一点;而无论做出哪种选择,相对于另外一种就是有区别的、有独到之处的,因此集中度也可以认为是“特色”。实施“差别化”战略或“集中度”战略,其实质就是实施“特色”战略。

“集中度”和“差别化”是大学特色的两个维度。“集中度”的选择,解决的是涉足什么领域的问题,即决定涉足哪一个、哪几个或全部领域,也就是“做什么”的问题。“差别化”的选择,解决的则是如何与众不同、形成特色、树立品牌、赢得竞争优势的问题,即“如何做”的问题。大学特色或“特”在“差别化”,或“特”在“集中度”,或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程度的“差别化”和“集中度”,可以组合生成不同的特色类型(见表1-1)。

表1-1差别化—集中度矩阵

象限①表示“集中性差别”类型。选择这种特色战略是为了既将“优势兵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又在这一个或几个领域创建和保持较大的“差别化”优势。

象限②表示“全面性差别”类型。这一般是历史比较悠久、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学可选的一种特色战略。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在较多领域内均创建和保持较大的“差别化”优势。由于资源丰富、实力雄厚,这类大学不会因为涉足的领域较多而不堪重负以致失去竞争优势;相反,“广泛涉猎”可为这类大学在各领域形成较大的“差别化”优势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象限③表示“‘特’在集中”类型。这种组合,虽注重将“优势兵力”高度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但其“差别化”程度并不大,因而需要改进和提高,应向“集中性差别”或“全面性差别”类型努力。

象限④表示“无特色”类型,因为这种组合既没有做到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或几点,又形不成别具一格的“差别化”优势,自然无特色可言。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大学必须尽可能地避免这种状态的出现,而是应力争利用机遇,创造条件,做好战略调整,转向“集中性差别”类型。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大学也可再进一步转向“全面性差别”类型。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竞争优势,必须实施特色战略——或实施“集中性差别”特色战略(象限①所示),或实施“全面性差别”特色战略(象限②所示)。

二、大学特色战略方向的划分

从大学承担社会功能的角度,特色战略方向可划分为以下几个。

(1)育人特色。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别化”表现为,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配置、教学软硬环境等方面创造并保持别具一格的特色,以赢得竞争优势。譬如,“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特色。在人才智力层面上,可在‘复合型’上下功夫,在不同的‘复合’上形成自己的特色”[2]。譬如,以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哈佛大学的一大特色。在哈佛大学的某些学院,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占教职工的50%以上,他们不承担教学任务。这些研究人员只有在写出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教课,成为教学人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使新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进入课堂。

(2)科研特色。大学在科技研发方面的“差别化”表现为,在科研人员素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手段、科研资源配置、科研软硬环境、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创造并保持别具一格的特色,以赢得竞争优势。要形成科技研究特色,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本校、本地的优势条件和优势资源,研究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品。譬如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发挥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优秀科技人才集中、研究基地先进的优势,组织跨学科、跨院校的科技集团,集中优势兵力,瞄准国家21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重大科技发展前沿,联合攻关,突破制高点,从而开辟科技研究的新领域。

(3)服务特色。大学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差别化”表现为,在社会责任感、人力资源素质、教育或科研产品的形式内容及数量质量、社会服务软硬环境等方面创造并保持别具一格的特色,以赢得竞争优势。譬如,浙江大学通过发挥自身的高技术密集优势,积极配合杭州市建设“信息港”、“新药港”,成功吸引了多家世界著名高技术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杭州,为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为区域发展的全力服务,也使浙江大学得到了地方对浙大办学的支持。[3]

从大学的组织运行角度,特色战略方向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特色。大学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约束下,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自身定位。也就是说,大学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所处区位、所承担的职能以及学校的性质、层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而不能不顾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盲目攀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客观趋势。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多层次化。社会越是现代化,高等教育越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也越是多样化、多层次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又必然会带来教育水平的多样性。”[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每所高校都要找准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根据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

(2)学科特色。大学是学术组织,而学科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关键,学校发展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水平。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多以一流的学科发展水平闻名于世。一所学校要有水平,必须有学科专业特色,它保证了学校竞争力的提升。为此,一方面,大学要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对学科结构进行调整,以利于各学科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学科建设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大学要开展专业重组与机制建设。同时,大学应建立学科及专业退出机制,形成一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存优汰劣的良性循环。

(3)文化特色。文化特色也称“育人环境特色”。育人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文化环境,一个是非物质文化环境。前者包括校园建筑、雕塑、亭台楼阁、绿地、树木、花卉以及教学实验基地设施、科研基地设施等;后者包括学校的教风、学风、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服饰、管理方式和风格、制度安排,以及在它们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往往成为大学的象征,成为大学引以为豪的东西。

(4)地域特色。每所大学都在自然、历史、风情、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大学应分析所处地域的独特性,与大学自身建设相结合,将地域特色融入大学的发展中,借以提高大学的实力、品牌和知名度。譬如,尽管处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大学所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如东南沿海地区,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宝藏,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可以在这里追根溯源,使西部大学深刻地浸润在西部历史和民族文化中;再者,西部地区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开发这些地方特色资源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这为西部地区的大学着眼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和开发这方面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机会。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资源和机遇都给西部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潜能。西部大学完全可以就此大展宏图,创出西部特色。

三、大学特色战略方向的选择

大学特色战略方向的选择,必须以大学内外部的优势资源和优势能力——核心竞争力要素为依据。只有利用好大学内外部优势资源和优势能力,才能形成鲜明的特色。例如,在学科特色方面,中国人民大学的“人文”特色是建立在该校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的;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特色是建立在该校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水产和生命科学基础之上的;同样,东华大学的“纺织”特色是建立在该校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纤维材料学科、纤维制品加工学科、服装与人体工程学科等一批反映学校现有和潜在实力的学科基础之上的。又如,在地域特色方面,兰州大学的西部特色是基于地域位置以及和西部环境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而三峡大学巧打“三峡”牌、创“三峡”品牌也是基于其优良而独特的外部资源而作的规划,从而把“三峡”这个世界级的品牌转化成三峡大学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和知名度。再如,在“文化特色”方面,云南大学构思、设计“UIS” (University Identity System,大学识别系统),塑造大学之魂,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其坐落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春城”昆明的优势,那里一年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空气湿润、植被长绿,校园环境建设很容易显出独到的特色;另一方面,该校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优良传统,从而为该校创出闻名全国的“文化特色”。

(原载于《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年第6期)

【注释】

[1]王德中.企业战略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0-59.

[2]李嘉瑶.高校办学定位选择及特色追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54-56.

[3]潘云鹤.抓住历史机遇做好创新文章[J].中国高等教育,2003 (2) :16.

[4]顾明远.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质量的多样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1 (9) :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