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介绍

“90后”大学生的特点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0后”大学生这种情绪的转变,主要是近些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祖国要富强,人民要富裕,这在“90后”大学生中成为普遍的迫切愿望。但是,目前“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改革对“90后”大学生有两点最大的吸引力。如果说目前“90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时代的标志,那么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具有改革意识。

第二节 “90后”大学生的特点

进入21世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相对于“八零后”大学生、“七零后”大学生都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把握其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是“90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90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特点

大学生是整个青年的一部分,他们与其他青年处于同年龄段,生活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在思想政治上有着共同的特点。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实践活动等具有特殊性,所以,他们在思想政治方面具有与其他青年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处在21世纪网络时代新形势下,他们的思想政治表现与上世纪“八零后”大学生、“七零后”大学生相比,也是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90后”大学生仍然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在此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他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富强,积极要求改革,政治进取心强,求知欲旺盛,注重实际效益,同时他们正处在成才的过程中,世界观尚未定型,思想政治上又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一)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富强

“90后”大学生大多数能比较实事求是地认识祖国的昨天和今天,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富强是他们思想的本质方面。“90后”大学生这种情绪的转变,主要是近些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构中,大致有四个层次:一是中国与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的教育。学生通过对比,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二是民族传统教育。中华民族具有为祖国独立和富强奋斗不息的光荣传统,历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和富强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使大学生动情立志,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国家实力教育。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一系列成就,都使学生受到极大振奋,为祖国而自豪,他们不仅表现出高昂热烈的情绪,而且为即将担负的历史责任而自豪。四是形势政策教育。采取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家乡见闻调研等形式,使学生不断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了热爱祖国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致性。

在“90后”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结构中,有一个金字塔式的立体图形,即中华子孙的民族感、渴望祖国富强的迫切感、立志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首先,中华子孙的民族感是热爱祖国的坚实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荣誉,在“90后”大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他们深深地感到,在这面旗帜下汇集着龙的传人,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有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为民族自立于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渴望祖国富强的迫切感是热爱祖国情感发展的巨大动力。其次,“90后”大学生看到和想到的更多的是现实的祖国,更多的是进行横向比较,拿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仍然落后。祖国要富强,人民要富裕,这在“90后”大学生中成为普遍的迫切愿望。他们认识到:民族的根本利益在于祖国的富强,祖国的富强在于走改革开放之路,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情感的动力是巨大的,它使学生渴望祖国富强的迫切感升华为立志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这种历史责任感使“90后”大学生们深知:不应做祖国富强的旁观者和享受者,而更应该做祖国富强的建设者和贡献者。要热爱祖国,就要承担起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勤奋学习,增长才干,勇于进取,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建功立业。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这种把爱国热情与立志奋斗结合在一起的自觉性是可贵的,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飞跃,同时也是他们的思想进一步升华的基础。

但是,目前“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学生由于只重视横向比较,不注重纵向比较,在比较中又缺乏辩证的分析,所以不能深刻地认识今天的中国与旧中国相比的巨大进步,社会主义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的巨大优越性,以及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历史原因,只是对祖国的落后面貌抱有埋怨情绪,进而对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以致存在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也有的学生只具有朴素的爱国热情,不能把爱国与坚持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爱国情绪在遇到具体事件时容易表现出两种极端,时而欣喜若狂,时而灰心抱怨,甚至将某些偏激情绪视为爱国热情,将某些偏激行为视为爱国行动。因此,我们对“90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要认真分析,正确引导,有效地进行经常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使“90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积极要求改革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不仅会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90后”大学生沐浴着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生活在一个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中,深切感知时代召唤,对关系到自己前途的改革衷心拥护。改革对“90后”大学生有两点最大的吸引力。一是改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党的改革方针更趋于一致;另一个是改革把党和国家的利益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90后”大学生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我价值。他们认为改革会使国家振兴,也会造就一代青年,青年只有投身于改革的潮流中,才能确定自己的地位和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他们对改革的拥护,不仅是出于感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出于认识上的自觉性。改革使“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把改革作为衡量人和事的重要标准,注意获得改革信息,注意涉猎改革理论,愿意议论改革的进展和趋势,赞颂改革家,渴望成为开拓型人才,力图冲破封闭式的思维方式,喜欢标新立异,注重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创新意识、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交往观念等。如果说目前“90后”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时代的标志,那么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具有改革意识。

但是,在对待改革问题上,少数“90后”大学生思想认识中还存在各种偏颇。一方面表现出急躁情绪,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够,认为改革的步子太慢,幻想改革尽快成功;另一方面由于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理解,有些人对改革缺乏信心。

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在对改革的态度上,既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也表现了他们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我们要切实注意到“90后”大学生对改革的情绪、意见和要求,对他们加强改革方针和改革形势的教育,引导他们在改革中发挥作用,在改革中锻炼成长。

(三)政治进取心强

“90后”大学生生长在社会主义的中国,这在他们的思想政治方面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态度,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在民主纪律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表现等,都反映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根本性方面。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拥护者和支持者。近几年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使“90后”大学生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不断得到强化。许多高校的调查表明,目前“90后”大学生主动阅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努力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分析、认识和对待问题,在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讨论中,他们虽然从不同侧面去探讨问题,有时也难免带有片面和偏激,但他们力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是其中突出的、一致性的倾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基本科学的态度,他们大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要在坚持中追求和探索。[4]

目前的“90后”大学生普遍认为党和政府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创造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历年调查的统计结果来看,大学生普遍赞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对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信心不断增强。绝大多数学生认同“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的观点。大学生们信任党、积极要求入党的人数不断增加。这种政治上的进取心,是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好势头。前几年,在大学生中提出入党申请的一般在高年级,而且人数较少,现在有很大比例的“90后”大学生在入学后不久就提出了入党申请。目前,“90后”大学生中提出入党申请的人数比例大大提高,党章学习小组增多、类似的学生社团组织的涌现和坚持开展学习活动,也是学生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重要表现。他们紧紧围绕探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提高对党的认识这个主题,自己组织各种形式的系列讲座、专题讨论和思想调查等活动,在自我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少数“90后”大学生还缺乏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准备,他们围绕个人利益设计理想,只强调个性发展,只要求社会为自身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而不要求自身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还有少数“90后”大学生在对待四项基本原则上存在种种模糊认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渴求热情,存在鄙视说教的防范心理。以上两种心理都会对“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有可能发展为极端个人主义,因此应该引起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其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

(四)关心国家大事,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

“90后”大学生十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势和社会热点,对我国保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爱国主义情感强烈,关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尊严的国内外大事;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改革,关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务实进取,成长成才愿望迫切;整体心态比较平和。因此,“90后”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契合程度是很高的。此外,“90后”大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评价标准由理想标准、观念标准向现实标准、实践标准转变,具体表现为:价值观内涵中社会参与的倾向逐渐增强,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对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增强;对“三农”问题、反腐倡廉、就业与再就业、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涉及国计民生的深层次问题表现出持续地关切和忧虑。

(五)求知欲望强烈

在“90后”大学生的各种热情中,学习热情是主要和持久的。他们比较普遍地有成才的愿望和压力,从而产生强烈求知欲。“90后”大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表现为勇于拼搏、发愤学习的精神。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风气。他们不仅在专业学习上求精,而且在掌握知识上求新求博,努力获得新的知识信息。他们对死板的课堂教学和多年“一贯制”的教材感到厌烦,而对一些新兴科学和边缘科学感兴趣,关注知识的交叉和横向联系,注重改变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例如,许多院校的计算机、管理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特别受学生的青睐。此外,“90后”大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还表现在他们希望成为高层次人才上,近年来本科在校生报考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便可见一斑。

但是,在学习思想上,“90后”大学生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学生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良好的学风,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此类问题直接影响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影响到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因而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效果。对此,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必须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和“90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90后”大学生的学习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确定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方向,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

(六)注重实际效益

人才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的重要议题。什么是人才,人才的素质和标准,人才的类型及其选择,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等,都经常引起学生的争论和探讨。他们的人才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拓性人才,是“90后”大学生谈论最多的。开拓性人才不愿墨守成规,而是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恰好与“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符。他们在渴求知识的同时,更注意培养自己灵活运用知识的创造能力。

一方面,“90后”大学生大都注意到克服高分低能的现象。他们承认分数是衡量学习成绩的一个标准,但又很注重培养实际能力。实际能力就是他们所肯定的“真本事”。他们普遍地推崇人们所说的现代人应具备的六个方面的能力,即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得情报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因而,他们重视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和知识咨询、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经受锻炼,提高实际能力。他们也重视自己组织活动,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锻炼。在高校中蓬勃兴起的学生社团活动,就是典型的表现。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不仅使“90后”大学生开阔了知识视野、陶冶了思想情操,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研究创造、组织活动、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

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虽然有了提高实际能力的强烈愿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表现,但就一般情况来看,他们的实际能力相对还比较弱。他们普遍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很少干家务活,缺乏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尤其在进入大学前,更是埋头于书本,与社会接触较少,导致比较缺乏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实际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正在改变,但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是全面发展型的,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仍然是学生全面成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从以上几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表现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政治上主流是健康的,但也有明显的不足,“90后”大学生就是在这种健康与不足的矛盾中成长前进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人才观正处在逐步形成的阶段,在思想政治上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思想政治上的主流,决定他们能够接受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他们身上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又要求引导和教育,如果放松这一点,一些消极因素就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所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前,在国内国际各种因素对“90后”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条件下,不仅加强对“90后”大学生思想的主动教育,而且要注意增强“90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从而保证将他们塑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特点

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对人的灵魂的触及也是深刻的。在人们的灵魂深处,最剧烈的冲突与嬗变,一定是来自人生价值观的冲突与嬗变。在这场变化中,“90后”大学生作为目前中国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又具有特别典型的意义。因为他们将最有可能成为中国未来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们普遍的人生价值取向,将对中国的前途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90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即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择业观念偏重实惠。

(一)人生理想趋向实际

首先,“90后”大学生的思想更为现实。长期以来,中国前几代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一种把个人的一切融化在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组织的安排中的理想境界,他们追求实现一种高尚的思想人格境界。但是,曾经激励了几代人为之献身奋斗的理想,对“90后”大学生却忽然缺少了激励作用。“90后”大学生推崇务实精神,思想中理想化成分减少,他们敬佩但不理解前几代知识分子为此付出的巨大代价,对过于理想化的追求目标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的理想具有现实性和世俗化的特点,这就使“90后”大学生在考察国家和个人的发展时,注意尽量符合中国社会实际,避免超越现实、脱离国情的理想主义倾向。这种现实性和世俗化的正效果是能从实际国情、民情出发来分析解决中国的问题,来校正理想目标和行为准则,能更多地适应社会生活,具备了对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和贯彻执行的思想基础。但其负效果却也是明显的,他们缺少远大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承担领导社会前进的任务。其次,“90后”大学生轻视空洞说教,重视实际知识。他们确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善于用审慎、批判的态度,对权威论述不盲从,常以社会实际结果来评价理论的正确与否,以个人的思考来确定对其认同与否;对以理论论证理论的空洞说教十分反感,对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90后”大学生这种趋向实际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使他们很少有可能成为以典型行为影响他人的人,他们不会在特定的政治和道德行为中体现理想人格,而可能在大量的经济活动、生活行为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中庸之道。

(二)价值标准注重实用

首先,“90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讲求实用。“90后”大学生很少有人慷慨激昂地标榜自己学习目的如何高尚,多数人坚持学习是为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价值。他们对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学习和掌握有较强的实用目的。他们从未来社会需要出发塑造培养自我,十分注意了解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需求信息,以期正确地选择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价值的专业。这种选择,在填报大学入学志愿时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入学就进行了第一次选择。目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财会贸易等专业成为热门,代表先进科学技术的计算机、自动化、电子技术等专业成为各大学最有吸引力的专业。虽然对专业的实用选择已在入学时基本完成,但上大学期间还会随社会需求和个人期望的转变呈不稳定状态。在学习上,他们特别注意今后工作生活中能作为“硬通货”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其次,“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讲求实用,他们普遍认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90后”大学生十分注重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他们以一种比较实用的观点去建构自己与朋友、同乡、老师、领导等的社会关系圈,与人相处,信奉“和为贵”。“90后”大学生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还反映在生活能力上讲实用。这种倾向反映了社会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是“90后”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必然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和年龄的增长,他们考虑问题、评判价值会更实用一些,这其中既有适应社会需要、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意义,也有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的消极影响。

(三)个人幸福追求实在

追求幸福是人的权利和人生的目标。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在我们社会的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变化最大的,就是人们普遍增长的追求幸福的意识。“90后”大学生把人生的最大幸福归纳到温暖的家庭、事业的成功、健康的身体这些很实在的内容上。而对于过去人们认为的“荣誉高于生命”之类的“虚”的东西,则表现出根本不在乎。[5]“90后”大学生对幸福的体验表现出带有物质化和感性化的趋向,本身是中性的。从积极方面说,这种物质化、感性化的幸福观,是人生价值观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的结果,这是对中国传统浓重的理性主义和精神至上的人生价值观的一种“反弹”效应。如果这种“反弹”适可而止,使感性缓和一下已多少凝滞了的理性,使物质松弛一下已多少有些僵化了的精神,那么,这种效应是值得肯定的,是善的。但如果这种“反弹”走过了头,使物质化流变为物欲主义,使感性化流变为感性主义,那么,这种效应就很难肯定。

(四)择业观念偏重实惠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90后”大学生很自觉地预见到,他们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将具备比同龄人更多的优势。对于选择职业的观念也在发生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坦率地表明自己的择业标准首先是选择能发挥作用的实惠职业,而听从祖国召唤的思想日渐淡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近年来“90后”大学生的择业方向,普遍表现出“三大”、三高”的特点,即热衷于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和向往具有高层次、高薪水、高地位特点的单位,而基层、边远地区和小单位却备受冷落。此外,他们择业中对单位性质的考虑也是求高求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被“90后”大学生置于择业的重要位置,前些年被大学生看好的沿海的三资企业,虽然吸引力有所下降,但优势依然明显,而特别需要人才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对“90后”大学生吸引力微弱。

大学生择业观念偏重实惠还表现在专业意识淡化和职业意识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大脑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商品意识、金钱观念等经济意识日益浓厚,人们不再以职业的社会地位、稳定程度、发挥个人专长等为主要标准,而是主要看是否经济报酬多,工作条件、物质条件、文化交通条件是否优越。因而“90后”大学生希望找到一种经济收入高的工作,而并不特别在乎职业本身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对口,即使改行也行。这种变化,是一种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应该说是利大于弊的。

总之,“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念所表现的特点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个人的社会经历有关。从有利的方面来看,有利于理解当前的国情、民情,有利于理解当前党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他们踏入社会后的生活、工作,有利于社会生活的稳定调节。从不利的方面来看,“90后”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应该对社会具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目前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还不具有这种特点,为此很难承担历史重任,所以,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理论型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高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调节下,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产生的间接的、概括性的反映过程。“90后”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中,他们不满足于对经验材料的熟记而力求对经验材料做出理论的规律性说明,用概括出来的理论把各种具体材料贯穿起来,用理论指导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可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已具有理论型思维的特点,其逻辑性、综合判断性、独创性等能力已得到迅速发展。随着“90后”大学生知识阅历的丰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他们喜欢怀疑和争论,喜欢用新方法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线型,而是趋于多维型,他们从多种思维的指向、评价标准、逻辑线索来评判事情。当代大学生对社会、政治、历史的思考,使其转向了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的理论贮存,思维由单视角转向多视角纵深发展。但是,也应看到他们理论思维的不成熟所带来的判断力识别力差的弱点。“90后”大学生求知欲强,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所以很容易出现对理论思潮主要是错误思潮的迷信。如西方思潮在大学校园产生的“热效应”,就从一个方面说明在“90后”大学生向理性追求过程中出现表面化、主观化的倾向。

“90后”大学生思想解放、敏锐、活跃,少保守、反传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反叛精神。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开始用批判的眼光观察事物,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其思维方式不仅仅满足于对前人的模仿和接受,往往在借鉴前人经验形成求同思维的同时,又对求同思维进行批判,对前人的经验和传统表示怀疑以至否定,形成求异思维。这种求异思维促使他们在思考问题中,信息从中心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的新信息,使思路开阔,不拘泥于某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已有的理解,而是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个解答。求异思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90后”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加强,促进了他们的创造欲望与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形成二律背反式的思维模式,因而,使“90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模糊、随机、不成熟的特点。

(二)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参与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即关于作为主体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关于自我关系的意识。其主要表现形式是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等。认识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观中区别开来,突出自我、追求个性发展,这是“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90后”大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自尊心强烈,突出地表现在人格的自尊、生活的自尊、爱的自尊、成才的自尊等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强化和发展,要求尊重自我、发展自我的愿望愈来愈强。“90后”大学生往往把自身价值的作用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而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和工作来争取社会地位。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90后”大学生更加注意把某些改革成果同自己的奋斗结合起来一同思考。他们渴望作为主体部分,通过做出突出的贡献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发展,驱动着“90后”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的这种参与意识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责任感的激发下产生的。国家的振兴和强盛是“90后”大学生的强烈愿望和历史使命,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使他们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的管理、勇担改革的重任,表现出极强的改革热情和参与精神,他们也为之奋发进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正如复杂的事物都有其多面性一样,“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追求自我完善的同时往往显露出无法避免的弱点。他们常常因过分自信而妄自尊大,因目空一切而导致极端利己主义,也常常因遭受挫折而产生失衡心理,妄自菲薄,出现焦虑、苦闷、自卑甚至颓废主义。

(三)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并存

“90后”大学生是同一社会层次的青年聚合体。他们的群体性、相同性和相染性,往往是一种无形的“黏合剂”。因此,随之而生的依附心理、趋同心理和从众心理在他们身上呈现出来。他们往往在价值观念、婚恋模式、审美意向、消费方式等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随从于群体的要求和潮流。“90后”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相互之间的情感需求十分强烈,同时也由于文化层次、观点、兴趣、爱好、志向的相近性和一致性以及参照周围环境并受其作用而产生的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的无形压力的作用,从而产生从众心理。此外,“90后”大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经常直接处于家长和老师的监护之下,而是比较“自由”和“开放”。在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中,他们往往不易深刻地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总以为别人对一切都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往往容易与学校及社会要求不一致。这种失衡心理很自然地形成了大学生心理的负现象——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意志过程的盲目性,理智为感情所支配,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盲目的排斥和反抗或盲目的渴望和追求;与社会某些行为规范、道德要求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的抵触性;放纵的极端性,表现为不受约束,行为放纵,易走极端,不听别人劝告或批评。“90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二重性。逆反心理一般都是在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逆向而上”的,这往往有可能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逆反心理的副作用充分体现在对一切权威的否定性、破坏性上。

(四)情感世界的多元化和嬗变性

伴随着“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在努力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制约的过程中,追求自由自在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渴望去表现真实的自我,因而其情感的丰富性、多元性、嬗变性显著。人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90后”大学生多层次的需要带来了其情感的丰富,这些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认识的、审美的等等。比如他们需要广泛地吸收新知识,需要有丰富的文体生活,需要友谊、爱情,渴望被人了解,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并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生活的充实、自我的完善。

“90后”大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不断发展、个性心理特征不断完善的时期,其情绪、情感动荡不定,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的嬗变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情绪和情感起伏不定,两极性强。“90后”大学生多种需求的强度较大,一旦具有满足自身需求的条件,就会倾注其旺盛的精力去力促需求的实现。然而,当强烈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的情绪又会失去控制,甚至丧失理智。第二,敏感多疑性。“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使其显露出极强的自尊心。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思想开放活跃,对周围及社会现象有较强的敏感性。同时,对反面意见不愿入耳,表现出极强的抵制情绪和多疑性。第三,情绪的内倾性和含蓄性。“90后”大学生的情感具有内向、闭锁和曲折的特点。他们不轻易流露自己的真实的情感,往往随时间、对象、场合变化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第四,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折射在“90后”大学生身上,给他们造成的心理震荡和心理干扰加强了他们情感的复杂性,多种失衡心理、懈怠心理、焦灼心理、困惑心理相伴而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