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创建的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型社区的特色

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创建的体制机制,创新学习型社区的特色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作为世博前沿阵地,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将直接展示在各国来宾的面前。

终身学习谱写迎博旋律社区教育展现人文关怀

上钢新村街道办事处

上钢新村街道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辖区总面积7.54平方公里,其中,近2.5平方公里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主展馆建设区域,1.7平方公里为浦江两岸开发区域。在3平方公里的社区内有23个居民小区,户籍总数4.3万,户籍人口10.64万,常住人口12.64万。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工人新村之一,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地区下岗失业人员、低保人员、低保边缘户居多,大批弱势群体聚集。然而作为世博前沿阵地,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将直接展示在各国来宾的面前。因此提升居民素养和社区文明,对上钢社区而言已是当务之急。

为了贯彻落实“让世博走进社区,让市民走进世博”的要求,社区(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将“与世博同行,打造文明上钢”作为头等大事,着力践行“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行为倡导、精神感召”方针,全面实施迎世博社区教育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社区学校先后获得了浦东新区“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百万家庭学礼仪”优秀教学点、市“优秀家长学校”、市“老年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建立健全学习型社区创建的体制机制

终身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区的结构特征和根本制度,社区教育应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优化社区教育制度建设,这是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基础。

(一)建立组织体系

创建学习型社区具有综合性、一体化特征,为此,街道成立了一个由街道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社区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的创建学习型社区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学习型社区的统筹规划、年度计划、重要工作(活动)的协调、重要问题的决策等。同时发挥社区学校及其居民小区办学点管理网络的作用。

(二)完善运行机制

为进一步推动学习型社区的创建,街道不断加大力度,从《社区教育工作行动计划》、《社区学校发展规划》、政策措施、管理体制、机构人员、实验项目指导、总结交流经验、检查督导等方面加强管理,推动学习型社区创建持续深入健康发展。如街道与中小学、职业学校签订长期的资源开放、资源共享合作等方面的协议,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构建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随着社区内各种教育机构的组织网络日趋紧密,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信息库的建立,社区内各单位高度重视履行学习和教育职能,其主要体现在点面结合的阵地建设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即:抓好社区教育一个中心(社区学校)、两大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市民素质教育体系)、三级网络(社区、学校、家庭)、四个基地(德州中学德育教育基地、群星职能技能教育基地、常青高级中学美育教育基地、浦江小学外来务工人员素质教育基地)、十大分校(社区党校、社区团校、社区老年学校、社区法制学校、社区妇女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红十字学校、社区艺术学校、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学校、社区家长学校)、23个居民区教学培训点的建设。每年参与各项社区教育活动的居民人次在80000以上,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宽、功能强、效率高、满足度大的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四)建立学校和社区相沟通的开放性办学模式

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学校层面。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系要向全社区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多种形式和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服务。因此,街道重视整合利用本社区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使之面向社区,面向全体社区居民。二是社区层面。在传统的教育资源外,积极挖掘、开拓和利用新的教育资源。

(1)“加盟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三大教育体系在人力、阵地资源上有效联动,拓展社区教育的空间,丰富了内涵。结合辖区内各类学校的办学特色,建立德育教育、技能培训、英语学习、美术教学等基地,实现了学校资源向社区开放,居民能就近学习和活动;通过实现社区学校、社区单位、居民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整合,如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课堂、在党群中心开设阳光讲坛,不断增强社区教育、文化和文明建设的能力。

(2)“连锁型”(即文化配送、菜单式服务)。社区定期征询居民意见,对普遍受欢迎的学习内容,如书法、剪纸、英语、图画、声乐、舞蹈、健身等,结合实际将班级开设到各居民区、各单位教育培训点,居民与职工均能就近参加学习。

(3)“送教型”。如社区学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输送文艺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他们再作为志愿者辅导教师把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居民,在各个居民区形成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目前,街道级文艺团队有20余个,23个居民区文艺班队200多个,有近万名居民长期参与。

以上三个方面的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都是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进行。即在社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之间实行信息沟通、设施开放、教师兼职,达到相互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目的。

二、加强学习型社区创建的载体建设

街道始终把创建学习型社区工作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满足有利于学习型社区创建的载体建设。

(一)硬件功能设置逐步完善

街道现有多功能厅1个、图书馆3个,展示厅3个,舞蹈房3个,体能测试中心、各类活动室、艺趣坊、电脑房、多媒体教室、信息苑、多媒体会议室、综合类教室30多个,为开展各类教育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近年来,社区学校先后开设了40多个课目,涵盖了政治形势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科技知识普及、技能培训、文化艺术等6个大类。招生规模也由办学初期的8个班级300多名学员,发展到现在176个班级,年服务达80000余人次,年举办大型服务活动30多次。2006年来社区居民受教育面达32万人次。

满足不同需求。满足学习时间安排的需求:有在职职工夜读班、双休日班,少儿暑期班。满足提高学习层次的需求:有提高班、加强班、沙龙班(英语、钢琴、声乐、戏曲、电脑等等),开展了内容更为广泛的社区教育。

自编特色教材。社区学校除了购置统一教材外,根据社区居民对部分课目学习的集中需求,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收集、整理和撰写了一系列具有上钢地区特色的易学易懂的社区教育课程自编教材,如《剪纸》、《丝袜花》、《面塑》、《汉语拼音》、《书法入门》、《编织技术》、《迎世博居民日常英语100句》、《养花和盆栽知识》、《老年电脑》等,上述自编教材多次获得上海市“资源征集自编教材”各类奖项。

街道还通过其他载体形式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参与学习型社区创建和终身学习的主动性,把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适时地引导到社区教育中来。如鼓励特殊家庭人员到“家庭学堂”来学习,到“心理咨询门诊”来释放,到“家庭乐园”来感受,到“夕阳红谈心室”来倾诉,到“亲子俱乐部”来互动,到“家庭教育第三课堂”来沟通,到“学习超市”来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形成为满足社区发展和社区居民生活工作需要而建立的一种终身教育体系。

三、创新学习型社区的特色

街道处在上海世博会主展馆建设区域,我们认识到,更应强化特色意识,自觉以学习型社区特色性的理念指导学习型社区创建;从地域特点出发,从社区居民发展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中寻找学习型社区创建的特色;将特色性贯穿于学习型社区创建的全过程。

(一)讲坛育人

以迎世博为契机,设立“世博讲坛”,以“拉网式、全覆盖”——社区每户家庭至少培训一人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世博知识、礼仪知识宣讲活动。讲坛老师从2009年3月份起,进居民小区、进社区企业、进世博工地进行宣讲培训,至今培训人数已达到20395人次。世博讲坛的老师们均为社区居民,其中大部分为社区学校的优秀学员,他们在社区学校学会了电脑打字、浏览网页,现在可以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编写世博礼仪知识讲稿;他们在“江畔馨风”朗诵社学习朗诵技巧,现在可以声情并茂地为社区居民、世博工人介绍世博知识和礼仪常识;他们在居委手工艺班学会了简单的手工制作,现在可以利用环保袋制作一些纪念品,在宣讲世博知识时送给观众。“世博讲坛”源于社区,反哺社区,是学习型社区创建的最佳成果之一。

在广泛宣讲基础上,街道密切依托世博开展世博教育,包括“上钢润心节——千名楼组长看世博、看浦东、看上钢游览活动”,“文明亮眼睛,亲情督导主题实践活动”,“全家都来赛——中小学家庭世博礼仪知识竞赛”,“小手牵大手,文明迎世博——万户家庭共迎世博主题活动”,“万名党员看世博、看浦东”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参观、竞赛、读书、展示,让居民了解世博知识,了解社区建设,增强社区人文归属感与自豪情怀,从而树立社区新形象、新风采。

(二)授渔育人

在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的过程中,街道提倡社区居民学习自主化,满足“授人以渔”需求。

一是组建各类沙龙团队。学员从社区学校毕业后仍有很多待学空间,社区学校组建由在学学员与毕业学员组成的包括电脑、钢琴、书画、剪纸等在内的8类沙龙,交流学习经验,形成学习合力,营造“我要学”的自主学习氛围。

二是实现由“学员”发展为“教员”与“志愿者”过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员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内涵的同时,社区学校也将更注重培育优秀学员成为志愿者教师。例如社区学校少儿钢琴班的小学员,经过近十年的学习,现在有的已经成学校中老年钢琴班辅导教师,“学以致用,用而促学”,实现学习与教学的良性循环,将自主化学习方法不断发扬光大。

三是创建学习型团队。把在社区各类群体与团队中开展“创建学习型团队,争做文明市民”的活动作为增强居民素质的主要途径和举措,《关于创建学习型团队的实验》被上海市教委认定为上海市社区教育优秀实验项目。

四是丰富全民学习活动周内涵。一年一度的全民学习活动周,街道均赋予其不同的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2009年全民学习活动周举办了“特色教育公开课展示”,包括“作品展示、教学展示、课程征询”等三个方面,在对钢琴、编织、时装、声乐以及剪纸、图画、沪剧、面塑等精品课程进行展示的基础上,还对剪纸、面塑等多项手工艺教学成果进行专场展览,并在《江畔馨风》社区报公示活动时间与内容,吸引广大居民前来旁听,并填写意见征询表,对课程提出宝贵建议。

(三)才艺育人

作为老工人新村,辖区内民间艺术爱好者众多,可谓人才济济。为了更好地继承传统、诠释未来,社区精心培育民族文化教育经典项目,以剪纸、面塑、编织、时装(旗袍)、手工艺等项目为载体,在社区居民中广泛挖掘“社区宝贝”。“手艺中国——上钢剪纸坊”、彭学伟“世博家庭博物馆”、胡申南票证收藏等民间艺人与才艺坊应运而生,引领着社区经典教育,向世人展示着民俗民风的独特魅力。

“上钢剪纸坊”就是社区教育的特色项目,它以剪纸文化为媒,通过普及、培训传统剪纸文化,增进社区居民的沟通力、凝聚力,打造社区文化名片;以剪纸艺术为媒,引导社区居民通过学习剪纸艺术,修身养性,调节心态,倡导身心和谐,重温传统美德。在大力开发剪纸、沪剧、中国山水画等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社区还聘请社区居民“海派面塑大师”马金城的传人瞿倩开设了海派面塑课程,居民在学习面塑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掌握了搓、揉、捏、塑等传统面塑技巧,更重要的是在面塑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将自己所看到所想到的事物创作成面塑作品。

在不断挖掘培育民间才艺的同时,街道注重在中小学、社区家庭中广泛推广普及传统才艺,“百人剪纸展”、“手工艺博览”、“旗袍秀”等活动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参与。同时,“三民”(民族、民俗、民间)博览馆落户上钢,以往零散的民间才艺教育将拥有“永不落幕”、常年展出的“根据地”。世博会举办期间,上钢社区将成为传统文化、本地文化、世界文化“三文”交相辉映的“大舞台”。

(四)文化育人

文化是社区的灵魂,街道坚持以文育人,以丰富的文体活动凝聚广大群体,以文化教育积淀提升社区品味;坚持立足上钢地区居民团结、质朴、坚毅的特质,长期打造“钢质”大文化,在继承了钢铁工人阶级特有的朴素情感的同时,又承载着发展前沿的时尚触觉;着力培育“江畔馨风”系列文体团队,举办“春夏秋冬”四季文化活动,逐步构筑高雅文化与草根文化融合交汇,共同繁荣的人文氛围——有走进上海大剧院演出的全国唯一钢鼓乐队、举办十三年之久的“上钢杯”青少年钢琴比赛,有以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为特色的“江畔馨风”剧社,也有体现区块文化特色的“济阳草堂”、下岗职工读书会等。

在上述文化教育建设的基础上,2008年街道成立了钢琴学校,让社区居民们随时能亲身学习和感受高雅艺术;常办常新的“温馨节”、“风尚节”、“润心节”等上钢独有的文化节日则进一步增强了社区人文氛围,逐步形成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一致、欣赏性与参与性相结合、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统一的社区文化。

回顾过去,通过学习型社区的创建,终身学习这一理念正在被社区中的广大普通居民所接受并践行。现在上钢社区的居民去社区学校的多了,去棋牌室的少了;注重科学养生的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文化活动参与率高了,不文明现象少了。

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迎世博行动要求,通过社区学校系统,扎实开展世博知识教育和文明素质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宣传世博知识,普及世博理念,提升文明素质,以“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更深的情谊”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将通过继续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把终身学习理念全面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中,在世博来临之时,向全世界的朋友们展示上钢人的“想学、善学、乐学”的人文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