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杨浦学习型城区创建历程

杨浦学习型城区创建历程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杨浦学习型城区创建历程1.2006年:拉开学习型城区创建的序幕2006年7月15日,中共杨浦区委七届九次全会通过了《杨浦区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把学习型城区建设摆到了杨浦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同年,杨浦区成立了“杨浦区建设学习型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向专家通报工作,并认真汲取专家提出的关于杨浦区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三、杨浦学习型城区创建历程

1.2006年:拉开学习型城区创建的序幕

2006年7月15日,中共杨浦区委七届九次全会通过了《杨浦区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把学习型城区建设摆到了杨浦区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城区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杨浦区建设学习型城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组织机构的健全是创建工作开展的有力保证。2006年,杨浦全区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区级层面成立了“杨浦区创建学习型城区推进指导委员会”(简称“区学推委”),并下设办公室(简称“区学推办”)作为日常工作机构,由区委书记亲自挂帅任主任,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为常务副主任,全区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作为学推委委员,共同参与,共同规划、统筹、指导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区学推委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工作机构,人员由区文明办、教育局、科委等组成,教育局党委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社区层面全区12个街道(镇)都建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简称“社教委”),下设办公室(简称“社教办”),并成立了社区学校,建立了居委会教学点;区机关党工委、区总工会、区妇联等作为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家庭的牵头部门,也建立了创建学习型组织领导小组。从全局出发,区教育局党委抽调了有丰富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的18名中青年干部专职从事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其中12人派到街道(镇)担任社区学校的常务副校长,6人担任区学推办的工作人员。由此,整个学习型城区的创建管理网络基本形成,为创建工作有力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整合利用各类资源,是推进创建工作的重要条件。杨浦充分利用各街道(镇)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以及教育局所属校(园)等场所的教育功能,落实社区学校场地。逐步将原有的老年学校、妇女学校、人口学校、法制学校等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纳入社区学校统一归口管理。地域较大的街道则结合社区特点建立了由社区学校、社区学校分校、居委会教学点组成的网格化办学管理模式。同时,各社区学校着力师资库和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在已具备一支以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把辖区内的师资资源汇集起来,形成一支多课种、高质量、开放型的讲师队伍,并不断扩大“师资库”的容量,全区各街道(镇)社区学校共有专兼职教师900余人。各社区学校在整合原有课程的同时,按照对课程分为基础型和拓展型两大类分别建设、开发的要求,开设的课程有“法律法规”、“安全防范”、“家庭教育”、“健康卫生”、“科普知识”、“网络信息”、“文明礼仪”、“外语学习”等160余门,开班数近1 500个,8万余人次参加了各类培训。在不断开发适应居民需求的课程同时,还不断挖掘、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团队活动,结合东方讲坛开设各类讲座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和效果的最大化。

同年,杨浦区成立了“杨浦区建设学习型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向专家通报工作,并认真汲取专家提出的关于杨浦区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大桥、平凉、江浦、延吉等街道也分别成立了建设学习型社区专家顾问组,充分借脑、借力推进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工作。

另外,建立有效的制度是创建工作规范开展的保障。在充分调研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杨浦区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以提高创建工作的规范性。

——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区总工会和区妇联分别提出学习型企(事)业、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标准;区机关党工委和区学推办也分别制订了《创建学习型机关专项考核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开展2006年度街道(镇)创建学习型社区专项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基本确立了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标准。在这四项创建标准的基础上再形成《创建学习型城区的评价标准》。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区学推办根据《关于开展2006年度街道(镇)创建学习型社区专项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对街道(镇)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进行考核;机关党工委也分别对各部门的创建工作进行考核,并提出了考核等次的意见。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区财政局不仅设立了“区学习型城区建设专项资金”,而且明确了专项资金拨款渠道,并制订了《关于学习型城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的意见》,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为整体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

建设学习型城区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全覆盖等特点,任务十分艰巨。通过2006年的创建实践,杨浦区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为杨浦学习型城区的创建拉开了序幕。

2.2007年:开启学习型城区创建的新局面

2007年,杨浦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市学习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牢固树立“三区联动”的理念,积极构建以公益为主导的多元化终身教育体系。

(1)资源整合形成了新合力

一是市区联手,通过召开“杨浦区建设学习型城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和“杨浦区创建学习型城区联席会议”,听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对创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二是重视社区与高校的合作共建,彼此共享各种文化设施和场馆,社区为高校教师、学生的教育科研和社会实践提供服务,高校为学习型社区创建提供决策制度、专题研究等智力支撑;三是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舍、教室及设备的作用,积极向社会开放,利用社区内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以专职、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四是充分发挥部队资源优势,社区针对营区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要求,与辖区部队联手共建学习型社区;五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作用,与远程教育集团、东方信息苑合作,实现“两网合一”,并向居民免费发放“学习卡”,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服务。

(2)社区教育呈现新亮点

2007年,杨浦区被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社区教育是学习型城区创建的重中之重,杨浦区在加强社区教育组织化进程中,注重拓展社区教育的内涵,呈现出新的亮点。一是开发、编写、出版、下发了《科学生活》、《市民礼仪》、《智慧家长》、《健康人生》、《公共安全》、《百姓英语》、《网络ABC》、《法律常识》等8本基础型课程的教材,同时下发了《关于在社区学校开设基础型课程、用好基础型课程教材的通知》,指导各街道(镇)规范使用课程教材、组织开设基础型课程培训班,据统计,参加基础型课程培训的学员达6 673人次;二是开设特色课程、组织特色活动,各社区学校在街道(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出发,在开设基础型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中国山水画》、《布艺画制作》、《风筝制作》等60多门特色课程和“《解放日报》读报活动”、“‘乐在大桥下’主题活动”等50多个特色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三是开展“迎特奥,科普知识进社区”主题活动,聘请市区十位专家担任“科普知识进社区”讲师团讲师,深入社区,开展科普知识讲座60多场次,参加讲座的居民达1万多人次,增强了市民的科普意识。2007年全区12所社区学校以及各教学点共有专兼职教师869人,开设基础型课程和特色课程共1 024门次,共计2 350个教学班,参加各类学习的人员达28万多人次。

(3)学习活动掀起新高潮

杨浦区成功举办了“扬学习新风,谱和谐篇章”首届学习节活动,这也是2007年“国家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之一,推动学习活动掀起新的高潮。整个学习节期间,全区参与学习节各项活动近15万人次。《杨浦时报》两次推出学习节活动的专版,有效扩大了创建工作的影响,在市民中初步形成了“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节开幕式上,展示了各社区学校的特色课程和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牵头部门的创建成果,全面介绍了社区、校区、园区和营区的创建经验,充分体现了“三区联动”的创建理念,国家教育部、市教委、杨浦区四套班子的领导以及兄弟省市、兄弟区县的有关领导全程参与,给予充分的肯定;在一个多月的学习节分会场活动中,区机关党工委举办了创建学习型机关读书活动总结表彰暨成果展示会,区文化局继“‘读’杨浦、‘看’杨浦、‘写’杨浦”后,开展“说”杨浦活动,区总工会组织劳模报告会,区妇联开展“与文明同行,建学习之家”——杨浦区家庭教育推进会活动等,12个街道(镇)也纷纷举行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活动,充分展示了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成果;在闭幕式上,表彰了荣获首届学习节优秀组织奖、优秀活动奖和优秀论文奖的单位及个人,展示了在学习节活动期间涌现出的优秀项目和优秀节目,举办了以“学习型组织创建实践与思考”为主题的论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学习型组织创建呈现新气象

2007年,在大力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同时,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形式丰富多彩,呈现出了新的气象。区机关党工委举行了“读书励志催奋进,构建和谐树新风”——杨浦区创学习型机关读书活动;区总工会启动新一年“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创争活动推进计划,深入开展创争活动和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区妇联组建杨浦区家庭文明建设顾问团,召开“与文明同行,建学习之家”家庭教育推进会,拓展家庭教育途径,提升家庭教育内涵,形成区域特色品牌,获得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区”的光荣称号;区人事局举办公务员双休日讲座和公共管理(MPA)核心课程的培训,参与培训的达4 500人次,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的能力素质;区劳动保障局积极探索实践政府补贴培训新途径,利用社区学校这一载体,拓展政府培训的空间和途径;各街道(镇)以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为抓手,积极创建学习型社区,2006年申报成功的《充分整合资源,构建社区居民的终身教育网》等三个项目结题,2007年又有10个项目参加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申报,其中《社区读书活动是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有效途径》等3个项目确定为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重点招标项目,2007年6月中旬杨浦区还成功承办了上海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现场推进会。为了进一步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延吉新村街道邀请市区专家共同研究、制订了《学习型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区妇联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共同探索、制订了《杨浦区学习型家庭创建指标体系》,为杨浦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5)队伍建设体现新水平

一是组织从事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干部进行学习,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认真学习《中共上海市委、市府关于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大会的精神,区委《杨浦区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城区建设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职责和要求,增强了创建工作的责任感;二是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培训,邀请教育部社区教育专家组成员、华师大职成教研究所叶忠海教授作“学习型组织建设”专题讲座,组织了赴普陀区和杭州王马社区的学习考察活动,通过开展多层面的培训,提高了大家从事创建工作的自觉性。

3.2008年:加大学习型城区创建的步伐

2008年,杨浦区启动《杨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8—2010年工作规划》,2010年,杨浦区将“杨浦区学习型城区推进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进行调整并拓展功能,将委员会的名字改为“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进一步凸显学习型城区创建工作的重要性。这三年间,杨浦区以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契机,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归口管理、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整合资源,协调各方,形成了受市民欢迎的社区医疗服务圈、社区体育健身圈、社区教育配送圈、社区商业配套圈。不仅和驻区部队结对共建社区教育,还引入总政军乐团、歌舞团参与社区中小学生的管乐课程教学,与上海演艺中心合作,演艺中心所属10个剧团的艺术家每月到社区指导居民开展文艺活动。三年来,杨浦区基本形成了终身学习的社会共识和与知识创新区功能相匹配的学习环境,形成了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格局,基本形成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框架,形成了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建设学习型城区的工作格局。2008年,杨浦区承办了“长三角地区学习型组织创建研讨会”,2009年杨浦区获得“上海市第五届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特别贡献奖”,同时有六个街镇被评为“上海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镇”,继延吉新村街道后,又有五角场街道和四平路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2010年,杨浦区获得“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称号,四平路街道和长白新村街道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

(1)形成资源整合工作格局

整合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区委、区政府与区域内7所高校分别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将教育、科技和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内容,区各街(镇)和委办局也与大学的相关部门签约共建。五角场街道、四平路街道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签订共建人文社区协议,分别获得全国文明社区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殷行街道9个新村片党委与7所高校的9个两级学院分别签订了社区教育共建合作协议,获得2009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国和谐社区荣誉称号。

整合区内基础教育资源。区域内的中小学体育场馆等设施率先向社区居民开放,形成全国知名的“学校场地开放”经验,学校的活动教室、电脑室等教学设施也向社区开放,学校还选派专职、兼职教师,同时结合志愿者等形式充实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丰富社区教育课程。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为控江路街道社区居民开设的茶艺、烹饪等培训项目,深受欢迎。

整合区各部门资源。各委办局与社区街道联手推进工作项目,逐步形成了“健康知识进社区”、“科普知识进社区”的工作常态。如通过远程教育和老年大学(学校)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每年老年大学(学校)学员数达到4万人。五角场街道老年学校和五角场镇老年学校被确定为“市示范性老年学校”,杨浦区老年大学和四平老年学校被确定为“市特色老年学校”。

整合社会各类资源。在社区教育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专业特色和培训优势,涌现出一批积极为在岗、下岗人员,广大青少年、残疾人士、弱势家庭学生提供学习服务的院校。2009年在这些院校参加各类学习培训的市民达55 400人次。据统计,2009年杨浦区下岗职工参与培训的比例达87.7%。

(2)建设乐学便学的教育课程

建设基础课程。2007年年初,区学推委成立了“杨浦区社区学校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规划、组织、审核全区社区教育教材编写工作。2007年7月,通过申报、立项、编写、审核等过程出版的《科学生活》、《市民礼仪》、《智慧家长》等8本基础型课程教材,为社区居民提供了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条件,荣获2008年上海市社区教育资源评比一等奖。

建设特色课程。多年来,杨浦区注重挖掘区域教育资源,根据居民的兴趣爱好不断丰富教育课程,如复旦大学在机关、园区、街道推广复旦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上海财大开设青少年金融理财课程;上理工将机器人设计、环保创意课程推向社区等。2010年区社区学校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又编辑出版了社区学校特色课程教材12本,获2009—2010年度上海市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征集评比一等奖。其中《布艺画技艺》、《剪纸艺术》、《集邮知识》三本教材又分别获市社区教育特色课程评比一、二、三等奖,两本教材还荣获全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奖。

建设网络课程。2007年开通的“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网”,成为本市第一个与“上海市终身学习网”联通的网站,共享市网3 000小时的课程。2009年初,成立“杨浦区网上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初步形成“政府统筹、专家指导、社区组织、家庭学习”的网上学习模式。2009年4月,建立网上“杨浦家庭学习课堂”,同时联通了区妇联网“和谐家庭”和“法律法规”等学习专栏,联通了区总工会的网上“职工电子书屋”。截至2010年11月底,仅一年多时间,登录上网学习的家庭数为17.03万户,占杨浦区家庭总数的43.8%,居民所报课程的总数达到31.0万门次,点击数达354.8万次。2009年,杨浦区6 000余人参加了上海市第三届市民、学生网上阅读学习交流活动,1 200多人撰写了网上学习心得,获奖文章39篇,获奖总数居全市第一。2010年1月,杨浦区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3)搭建社区教育的活动载体

区校联动,杨浦区积极借助大学的智力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水平,通过多种载体引入大学智力资源。大学积极为社会设立开放课程,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区域内14所大学的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大学的博物馆、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也逐步向社区开放。上海理工大学的“印刷博物馆”、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博物馆”、上海体育学院的“武术博物馆”及其他大学的校史馆等,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远程教育集团教育资源库与杨浦区5个街道(镇)的东方信息苑对接,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学习资源。

杨浦区学习节。2007年以来,杨浦区连续四年举办学习节活动。围绕“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功能定位,扬学习新风、谱和谐篇章,全面展示学习型城区创建的成果。每年在区和街(镇)两个层面开展全民终身学习周活动,各街道(镇)逐步形成了“心理服务进社区”、“早教芳草地”、“真情绘夕阳”、“流动图书快餐车”等社区学习特色品牌。学习节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展示、交流、研讨,提高了对创建工作的认识,扩大了宣传力度,增加了社会知晓度,提高了市民参与率,参与每届学习节活动的居民均达20万人次。2010年12月1日,在杨浦区第四届学习节开幕式上,区委书记陈寅和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张德明共同启动了“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

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了解居民学习需求确定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整合资源、多方联手广泛开展社区教育主题活动,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一是结合办特奥、办世博等形势任务开展。2009年,全区有74.6万余居民参与了“世博知识和市民素质”学习测试,9.4万居民参与世博双语培训;2010年上半年全区参与“文明观博礼仪”课程学习的居民人数就达70万。二是结合高校与社区共建项目开展。三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杨浦区各街镇与区域内高等院校签订共建协议30多份,共建项目50多个。各居委会积极开展“追忆红色记忆”、“我为环保献一计”、“我的青春我做主”等系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各街道(镇)通过成立“宝优美启育中心”、“快乐宝宝社区亲子活动”等途径实施“杨浦区早教实事项目”,为社区每位0~3岁的婴幼儿提供早教服务;开展“社区书香伙伴”、“我学上海话、融入大上海”、“今天的家园更美丽”等外来务工人员主题教育活动,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率达到59.2%。通过社区心理导航室、心理健康讲座,促进居民的心理和谐,促进社区和谐。尤其是大桥街道的心理教育志愿者主动介入社区矛盾调解,还编印了社区心理服务项目案例集。

交流研讨活动。这三年中,杨浦区还成功举办了第四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工作研讨会、长三角地区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研讨会、海峡两岸社区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海市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初赛和复赛、上海市第十届读书节、上海市第二届老年艺术节、上海市第五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等大型活动。2010年举办了上海市首届环保辩论赛预赛、第四届上海市家庭讲故事比赛决赛。这些活动在杨浦区举行,对提升杨浦社区教育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4)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

一是学习型机关创建着重提升核心执行力。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和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发挥机关干部在学习中的“排头兵”和“领头羊”作用,做到党员干部爱学、真学、深学。如区纪委、区监察局着眼于反腐倡廉新任务及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完善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根据调研确定的工作瓶颈和警示教育要求,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高机关干部的学习实效,根据机关的工作特点和公务员必备的素质,组织了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帮助机关公务员强化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营造“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氛围,创建学习型机关已成为全区所有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二是学习型社区创建着力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以申报创建社区教育示范街(镇)和市学习型社区评估单位为抓手,以点带面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2008年,延吉新村街道荣获市和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称号。2010年,四平路街道、延吉新村街道、五角场街道和五角场镇被确定为市第二批社区教育示范街道(乡镇)。2008年,五角场街道参加市首批学习型社区试评估,获得好评。2009年,参加学习型社区创建评估的街镇有:大桥街道、四平路街道、延吉新村街道、五角场镇和殷行街道。其中四平路街道、延吉新村街道、五角场街道和五角场镇荣获“2008—2009年度上海市学习型社区”称号。2010年,江浦路街道、控江路街道、新江湾城街道、长白新村街道、定海路街道和平凉路街道参加市学习型社区评估。三年来,持续开展的社区教育使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知晓率、认同度、参与率、满意率有很大提高。2009年下半年,全区社区学校共组织1 175个教学班,开出512门次课程。全年参加各类社区教育的人员达85.4万人次,参与率为68.8%。经调查,居民对社区教育知晓率为88%,认同度为100%。社区学校学员对社区学校的教学满意率为95%。在社区教育得到发展的同时,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社区文明水平也普遍提高,全区案发率逐年下降,广大居民积极投入迎、办世博活动中,展示了风采,作出了贡献。

三是学习型企(事)业创建着力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工会注重总结提炼区内创建学习型企业成效显著单位的经验,并指导各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应用。2006年12月,“注重营造良好企业学习环境,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是注册资金近亿元的复旦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结的创建经验。2009年,杨浦区联合基因公司等10个单位为上海市学习型企(事)业创建单位。通过这些措施使“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在全区企事业单位中广泛开展。为进一步帮助企(事)业单位中员工提高业务能力,区学推委提出了“210555”推进计划,即每年开展各类职工学习技能培训2万人次;技术工人中10%通过培训,岗位技能升一级;职工总数的5%通过各类培训获得第二技能证书;45周岁以下中青年职工的55%普及计算机操作。2007年以来,已举办了两期面向全区技术工人、高中职学生的技术比武活动,有近700人参与;开办创建学习型组织骨干培训班、工会干部学习讲座论坛12次,500多名基层工会干部参加了培训;汇编了10万余字的《杨浦职工素质工程论坛成果集》和《知识杨浦与职工发展论坛论文集》。

四是学习型家庭创建着力构建和谐家庭保障体系。以《“幸福港湾”——女性·家庭成长》核心课程为统领,开展了“杨浦区家庭教育区校联动实验”项目,建立了家庭文明建设专家顾问团、家庭文明建设讲师团、读书会会长沙龙和家庭志愿者服务总队四个层面的家庭学习指导队伍,形成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模式。期间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群众建设和谐家庭的能力。2009年新创区级学习型家庭2 300户,街道级学习型家庭19 800户;区妇联荣获“2007—2008年度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先进单位”;四平路街道、长白新村街道分别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

五是学习型团队创建着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从2009年开始,杨浦区学习办以《社区学习型团队创建的实验》项目工作为抓手,开展社区居民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2010年,杨浦区学习办初拟了学习型文体团队、学习型居委会、学习型楼组、学习型志愿者队伍和社区学校学习型班级的评估标准,制订了各街镇指导、推进居民学习型团队创建的工作制度,并颁发相关的文件在全区开展五类学习型团队的创建工作,为社区教育向基层扎根、发挥居民学习主体性地位奠定了基础。

4.2011年:优化学习型城区创建的“三区联动”模式

(1)强化“三区联动”理念

2011年以来,杨浦区学习办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三区联动”理念。区学习办将“三区联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作为制订年度工作的指导思想之一,并单列具体的工作项目。着力研究和宣传“三区联动”理念在学习型城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将申报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在城区转型中建功立业,在“三区联动”中加快发展》申报报告在《杨浦时报》、《杨浦社区教育》、《上海社区教育》等刊物上刊发。申报上海市社区教育招标项目《社区与高校联手推进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实验》。区学习办在《杨浦社区教育》杂志上新增了“三区联动”专栏。

(2)优化“三区联动”机制

建立了大学校区、企业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对接平台“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并实行理事会和联络员会议商议制度。建立了整合高校社区教育的资源新载体“高校社区教育资源超市”,统筹各类教育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建立了“三区联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统计制度,将纳入区学习办的社区教育月报表之中,作为年度考核内容之一。建立了“三区联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的激励机制,将“三区联动”优秀项目、示范基地的评选纳入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之中。建立了合力研究“三区联动”的研究机制,成立了“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各高校推荐中青年学者作为中心的特约研究员,承担研究课题。

(3)推进“三区联动”合作项目

开展“三区联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2011年杨浦区市级12个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中与此直接相关的有6个。2011年以联合体为平台,区学习办推进8个高校与社区之间的社区教育合作项目。区机关党工委、区总工会、区妇联、区人保局、区民政局和各街道(镇)等主动出击,通过整合高校、园区的图书资源、报告资源、科研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建立高校师生社区研究基地、实践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等途径开设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目前,杨浦区各街镇与区域内高等院校已签约共建协议30多份,共建项目50多个,有100多位高校教师、1 800多名大学生进社区担任社区教育志愿者。

(4)培育“三区联动”特色

从区级层面上,区学习办着力打造“三区联动”的学习型社会区域推进格局。在街道(镇)层面上,培育学习型社区“三区联动”特色品牌。例如,延吉新村街道的“社区教育文化圈”、“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五角场街道的“五区(社区、校区、园区、商区、营区)联动”;四平路街道的“四平同济人文社区”、大桥街道的“高校心理导航进社区”、长白新村街道的“大学生文化使者进社区”等(如表2 1所示)。

表2 1 杨浦区各街道(镇)学习型社区创建特色汇总表

在委办局层面,也注重“三区联动”特色项目的推进,如妇联的“家庭幸福港湾”高校专家讲师团;人保局邀请高校著名学者开设的“杨浦大讲坛”等。高校也非常重视社区教育特色项目培育,如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进社区,同济大学社区女性课程,上海财经大学学生艺术团进社区,上海理工大学大学生社区环保宣讲团,上海海洋大学社区科学商店,上海体育学院社区居民健身指导,上海电力学院大学生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等。

回顾以上的历程,可以看出,杨浦区学习型城区建设“三区联动”模式经历了“理念宣传——实践探索——深入推进——模式构建——模式优化”的发展过程,充满了创新精神,不断向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