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语拼音化的发端和历程

汉语拼音化的发端和历程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汉语拼音化的发端和历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可以说击碎了我们“天朝上国”的迷梦。其中,有一个叫卢戆章的青年将“汉语拼音化”的大幕徐徐拉开了。由此,汉语拼音化逐渐由高潮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化运动的旗手当吴玉章莫属,他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主任。至此,汉字不可撼的地位在法律上予以确认。

第一节 汉语拼音化的发端和历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可以说击碎了我们“天朝上国”的迷梦。这个时候,第一次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突然发现与西方相比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了,痛定思痛,他们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这就是:国家的落后在于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缘于教育的落后,而教育落后则是因为汉字太难。

这汉字的“难”表现在难学、难认、难记和难写,他们发现西方拼音文字只要会说就会写,国民识字率很高。而汉字则独立于语言之外,笔画繁难,就连许多饱学之士都会发出“汉字至难”的感慨,更别说普通的老百姓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爱国志士就提倡文字改革,想放弃方块汉字,改用西方式的拼音文字。其中,有一个叫卢戆章的青年将“汉语拼音化”的大幕徐徐拉开了。卢戆章(1854—1928),福建人,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有“现代汉语拼音文字之父”之称。1892年,卢戆章将自己创制的汉字拼音方案中国切音新字编成著作——《一目了然新阶》,并个人出资交由厦门五崎顶倍文斋刊印,这是中国人编著的第一本拼音著作。其中“天下第一块切音新字”是中国人制订的第一套拼音文字方案。该书是中国提倡汉字改革、提出拼音化的主张、研制拼音方案、出版拼音读物的开端。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中国汉字改革运动的开始。早期的汉字改革运动也因其“切音新字”而被称为“切音字运动”。

卢戆章希望通过这套方案可以做到“字话一律”,从而“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但当他把这套方案提交给清政府后,却遭到了嘲笑。因此卢戆章的“切音新字”当时并没有得到推广,但是一场“切音字运动”,却由此开展起来了。

汉语拼音化经历了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50年代的文字改革运动、198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改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0年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用于汉字不便和不能使用的领域。由此,汉语拼音化逐渐由高潮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对于汉语拼音化,各个时期的政府态度差别较大,以下试做说明。

如前所述,把中国文字改成拼音化文字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清末,轰轰烈烈的“切音字运动”就开始了。前文提到的卢戆章就是这一运动的开启者。可清政府根本不予理会,当卢戆章把那套他辛苦十几年的制定出来的方案提交给清政府时,却备受嘲笑。

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立即着手普及国民教育。但汉字繁难、方言繁杂,两个拦路虎使他一筹莫展。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切音字运动。并在1913年2月15日在北平组织召开了“读音统一会”,各省纷纷派代表参加。此次大会的宗旨明确:审定国音,采定字母。可见,孙中山先生是支持汉语拼音化的。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辛亥革命的成果被窃取了,孙中山并没能把这个运动开展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拼音化运动的旗手当吴玉章莫属,他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主任。这位中共“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在1949年8月25日就给毛泽东写信。信中,他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字应改成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并大胆地提出要在全国各地选择重点试行新文字。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但吴玉章的来信还是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毛主席随即把信转给了郭沫若、茅盾和语言学家马叙伦等人,征求他们的意见。三天后,毛泽东收到郭沫若等人的答复。他们都赞成中国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拼音道路,但认为,实现拼音文字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就重点实行新文字,未免过于草率。这样,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仅仅十天,一个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组织就宣告成立了。为了表示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关注,毛泽东还特意派秘书胡乔木参加“文字改革协会”,以便随时了解和指导文字改革工作。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在开幕式上,陈毅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在有几万万文盲的国家里,不可能有强大的工业建设。因此应该把文字改革和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联系起来。”

1956年1月20日,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吴玉章做了关于文字改革工作的发言后,毛泽东突然接过话头说:“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一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简单明了。……凡是外国的好东西,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学,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从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毛泽东等一代国家领导人是主张拼音化的,甚至可以说是支持并直接干预了拼音化的进程。

当然,就像毛主席所预料的那样,由于汉语拼音化在知识分子里掀起的反对的浪潮很大,所以,为缓和矛盾,1956年周恩来总理专门指示审订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还不是文字方案,它只是给汉字注音,帮助扫盲,帮助推广普通话的,它还不能代替汉字,因此现在不能废除汉字。至于汉字将来是否要用拼音文字代替,这个问题需要从长计议,现在不做决定。

新一代国家领导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关注度也很高,但是已有了明显的转向。1986年,革汉字命的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0年又颁布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用于汉字不便和不能使用的领域。至此,汉字不可撼的地位在法律上予以确认。可见,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汉语拼音化的提法已不被政府支持了。

汉语拼音化在经历了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民国初年的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之后,在汉语拼音化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后1958年颁布实施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一方面最成熟、最科学的一个成果。我们有必要来了解一下《汉语拼音方案》。我们一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拼音方案》是给汉字注音,以利于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殊不知在这一方案制订之初,它的初衷确是为汉语拼音化铺平道路的。中国人民大学的胡明扬教授就曾讲过:“虽然当时没有人明确说汉语拼音是要取代汉字的,但大家都知道,如果它在制订之初就像国际音标一样是一套注音系统,那么就不会涉及那么多介音了嘛!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i和u拼‘一’和‘乌’音的时候,前面本来没有声母,为了好看就加上两个声母,写成yi和wu。如果单纯是注音系统,这种改变根本就没有必要。”

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拼写和注音工具,自从它制定以来,已在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用于给汉字注音: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社会各界都掀起一股“汉语拼音”的热潮。

(2)用于教学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陆续出版了利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典、词典,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进行全面训练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3)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75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用汉语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个条目都注上了汉语拼音。

(4)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我国已经有壮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傈僳族佤族黎族、纳西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相一致的字母形式。

(5)用于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汉字的领域:《汉语拼音方案》为盲文的点字和聋哑人的手语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另外,汉语拼音还可用于手旗通讯、灯光通信中,用同汉语拼音字母对应的手旗讯号或灯光符号来传递信息。在电子计算机输入汉字方面,拼音输入法是一种最为普及的输入方法。除此之外,汉语拼音被相继采用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以及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