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分析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分析

时间:2022-03-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华语径》拼音方案分析_对外汉语研究与探索《德华语径》拼音方案分析吴 蕾提要:德国圣言会传教士魏若望在其著作《德华语径》中提出了一套拼音方案,该方案兼顾汉语语音的特点与教材适用对象的母语背景,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将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对《德华语径》拼音方案进行描述和分析,考察其语音教学的特点。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分析

吴 蕾

提要:德国圣言会传教士魏若望在其著作《德华语径》中提出了一套拼音方案,该方案兼顾汉语语音的特点与教材适用对象的母语背景,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对该拼音方案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德华语径》的语音教学作出评价。

关键词:德华语径 拼音方案 特点 评价

O.引  言

《德华语径》是德国圣言会传的来华教士魏若望(1867—1948)编写的一部初级汉语教材,该教材1928年在青岛出版,并于1935年经修订后再版。魏若望在书中使用了一套拼音系统用于记录汉语语音,根据德语发音习惯对该系统中的记音符号进行描述,以说明汉语语音的特点。由于当时在华居留的德国人大多在山东地区活动,考虑到日常交流的需要和《德华语径》作为一本初级口语教材的定位,教材中所记录的语音是山东地区(主要是济南地区)的方言语音,而非作为官话的北京音。济南位于北方官话方言区,济南方言声母和韵母的音值与北京音大致相同。本文将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对《德华语径》拼音方案进行描述和分析,考察其语音教学的特点。《德华语径》的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有所修订,因而本文对两版不同之处也有一些简要的说明。

1.《德华语径》拼音方案分析

《德华语径》的作者魏若望根据自己对济南方言发音的理解,结合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德语),提出一套拼音方案。魏若望在教材序言中指出,“本书描述汉语发音是为了使每个德国人至少能近似地发出每个词语的正确发音”,并对“很多音都进行了比较清晰而充分的说明”。该拼音方案简明、实用、易学、针对性强,契合初级口语教材的定位;由于考虑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这套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魏若望并未就汉语的发音特点等作专著式的详细论述,而是在序言中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教材所使用的拼音方案中各种记音符号的发音方法或特点,并利用德语中类似的发音来进行对比说明。

1.1 声母系统

汉语普通话中,每个汉字都是单音节的,由声母和韵母相拼而成。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共有21个辅音声母和2个特殊的零声母。济南方言中有23个声母和2个零声母,而《德华语径》中所记的山东济南地区方言的语音系统只有22个声母和2个特殊的零声母,这是因为“n”和“ȵ”两个声母在音值及发音方法上区别不是很大,故魏若望将两者统一用“n”来标示。

表1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的声母系统

img52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山东方言的特点,《德华语径》拼音的声母系统中多了一个鼻音声母“ng”,声母为“ng”的汉字在普通话中均为零声母;需要说明的是,北京音的零声母字开齐合撮四呼的字都有,而济南方言中,声母“ng”只与开口呼相拼,而零声母字除语助词及ər韵字外,仅限于齐齿、合口、撮口三呼。另外,舌面音“s”和舌尖前音“s”用同一个符号表示,这两个音在济南话中是不一样的,魏若望用同一个符号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在德语中字母s有两种读音:在辅音前为舌面音[ʃ],在元音前为舌尖前音[s]。另外,这套拼音系统也使用了汉语拼音方案中表示零声母的“w”和“y”两个符号,但这两个符号所记的音素与汉语拼音方案中所表示的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教材中有的零声母字的拼音并不包含声母,而只有单独的韵母,如“i(一)”和“u(屋)”,分析发现,只有当零声母字的韵母为复韵母时,《德华语径》拼音方案才会在拼音中标上零声母,如“wen2 dschang4”(蚊帐)等。

1.2 韵母系统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中一共记有35个韵母,统计如下表所示,括号中为例字及拼音。

表2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的韵母系统

img53

若严格按照国际音标的标准来区分,济南方言语音系统中的韵母包括开、齐、合、撮四呼,共有38个,但其中有几组仅是发音时的口部开合程度或者发音部位靠前和靠后方面的差别,在进行口语教学时不必区分得过于详细。除了表中的35个,另外3个未在《德华语径》拼音方案中体现出来的韵母,即[ʃ]、[iε]和[uəŋ],由于与[i]、[ie]和[uŋ]相似而被分别归为一类,在《德华语径》拼音方案中分别用下表中的i、iä和ung表示。

上表中列举了《德华语径》中所使用的韵母系统的情况,一共35个,按四呼归类排列。在第一版序言的语音说明中,作者提到了其中的几个韵母,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译文:

ə的发音类似于短促而模糊的e或ö

ä并不总相当于德语中ä的发音,它有很多的变化,这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学习。

而第二版序言中,在原来的语音说明基础上,作者对于ä的说明又更加详细:

ä音本人用ae记录,这是为了表明它与德语中的ä是不同的;这个音多出现在a后,并在后面带有鼻音n。

通过对《德华语径》拼音系统的分析,书中作为韵母的的ä记录的是相当于国际音标中[ε]或[ə]的音,与德语中ä所记录的音值并不完全一致,正如作者所说,需“在实际使用中”学习。而复韵母iä可以代表国际音标中的[iε]和[ie],uä代表[uε]。作者用aen、iaen、uaen和üaen来记录的音,则分别是国际音标中的[ẽ],[iẽ],[uẽ]和[yẽ]。《德华语径》方案中的单韵母a,o,i,u和ü分别与国际音标中[a],[o],[i],[u]和[y]对应,而在德语的发音规则中,当这几个字母作为短元音出现时,对应的也正是这几个音素。有了这几个单韵母作为基础,学习相应的复韵母也就容易得多。

1.3 对声调的标注和说明

《德华语径》第一版(1928年版)的拼音方案没有对汉字声调的标注,但1935年的第二版中增加了对声调的数字标注。作者在第二版序言中对此作了说明:“几乎所有的人都希望学习声调,所以,虽然心存疑虑,本人还是在书中加上了这一内容。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声调是不相同的,而且在山东的不同地区也并不统一。”

该教材所记的是济南地区的方言发音,其声调和当时的北京官话声调不尽相同。济南音中的重读音节和北京音一样,有四个调: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济南音的四声的调值和北京音不同,但调类却大致相同。

《德华语径》中标注声调的方法是用1、2、3和4四个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汉字的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如:

(3)a.第一版文本(第二课):die bank  baen deng  板凳

b.第二版文本(第二课):bank,die baen3 deng4 板凳

词语中应为轻声的汉字则不标注,如:

(4)第二版文本(第二课):Stahl,der i3ds?  椅子

这种声调标注方法在当时被广泛应用,方便易学,深入人心。魏若望借鉴这种已经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弥补第一版中的拼音方案没有声调标注的缺憾,使《德华语径》拼音方案更加完善。

2.对《德华语径》拼音方案的评价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是魏若望根据该教材使用者的母语背景而提出的一套标音系统,是他在有了相当的汉语水平之后对汉语语音(主要是济南地区的方言语音)的认识的体现。对此,我们既要肯定它的价值,又要指出它的不足。

2.1 优点

第一,针对性强。教材用德文写成,主要对象是具有德语背景的人,因而作者提出的标音符号都尽量与德语相关。汉语与德语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音素,作者便用德语中相应的符号来表示,该教材可以说是为以德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量身定做,他们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第二,由于德语具有严格的发音规则,而魏若望所使用的符号与德语中这些符号的发音相同或相似,这就使得学习者不必另外学习一套拼音方案,而直接利用自己的德语背景来学习汉语发音。比如,《德华语径》拼音方案的声母系统中,tch、sch、tsch这几个字母组合是德语中特有的,在德语中的发音唯一且对应汉语中的相关因素,看起来组合较为复杂,但是对于具有德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反倒易于理解和学习。韵母系统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所以,《德华语径》拼音方案是简明实用的,契合了《德华语径》作为一本初级口语教材的定位。

第三,魏若望并没有将他在第一版提出的拼音方案作为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不断修改和完善,比如,第二版中增加了对声调的标注;改变一些记音符号的写法(如将第一版中的sh改为第二版中的sch,更符合德国人的习惯),使它更容易掌握。

《德华语径》拼音方案的优点可以概括为:针对性强、简明实用。

2.2 不足

第一,该拼音方案虽比较简明实用,但魏若望没有对汉语语音特点、声母韵母的相拼规则以及声调的发音方法作出详细的总结和描述,对拼音方案的说明仅限于序言中提到的几个记音符号,或与德语进行对比,或对发音方法进行简要说明,这就使得整个《德华语径》拼音方案缺乏一个总纲式的说明,缺乏对汉语语音的总体把握,这对于语音学习来说是不利的。

第二,作者对于该方案中声母、韵母符号的说明过于简略。《德华语径》是一本初级口语教材,语音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没有对拼音符号的详细说明,学习者难以对汉语语音形成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需要通过自己的实际使用和总结来总体把握汉语语音的特点,这就可能引起一些偏差,甚至是错误。

另外,魏若望本人也是一名汉语学习者,对汉语的诸多方面不能说是掌握得完全精准,我们在《德华语径》中还是发现了一些他判断失准或是错误的地方,比如对轻声的认识,对汉语分词的不确定性等。

综上所述,《德华语径》所使用的拼音方案针对性强、简明实用,描写了汉语语音的大致面貌,对教材的使用者来说是有效的学习手段。另一方面,魏若望对汉语语音的了解并不十分深入、系统,整个拼音方案缺乏一个总纲式的说明,在具体的语音标注上甚至出现了偏差或错误,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德华语径》拼音方案不如“威妥玛式”拼音方案那样流传广泛,但终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拼音方案,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汉语在德国人中的传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具有其独特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曹志耘 1991济南方言若干声母的分布和演变,《语言研究》,第2期

胡裕树 2004《现代汉语(重订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雷立柏(奥)《在华SVD(圣言会)传教士列传1879—1955年》内部资料

魏若望(德)1928《德华语径》,青岛教会出版社

魏若望(德)1935《德华语径》(第二版),青岛教会出版社

张卫东 1998威妥玛氏《语言自迩集》所记的北京音系,《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西平 2005《传教士汉学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

张兆钰、高文达 1958济南音和北京音的比较,《方言和普通话丛刊》第一本,中华书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