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工作报告——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樊明武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学校向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促进了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机械基础”和“电工电子”两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评估。物理系李元杰教授、基础医学院龚非力教授被教育部授予“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学校工作报告——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报告

樊明武

(2004年3月18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做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学校党委、行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把握全局,取得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胜利,成功举办校庆大典,全面启动“十五”“211工程”建设,实施学校“三个规划”,推行分配制度改革,试行学分制,筹办光电国家实验室,提升办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更是我们办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行动指南。2003年,按照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的要求,我校围绕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校党委中心学习组认真落实学习制度,带头积极学习,每位校领导都结合实际工作撰写了学习体会或研究论文;举办了全校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暨落实国际化办学战略理论研讨会。通过学习,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加强了对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战略思考。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观念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依法治校。我们必须时刻把握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促进了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2003年,我校进一步规范中层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实行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等,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选拔了24名中层副职干部。朱玉泉书记代表校党委在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支部建在班上: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的典型发言,介绍了我校学生党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学校把统战工作拓宽到校外、海外,通过引资、引智和引进项目来支持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被邀请在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上介绍这一新思路,得到了中央统战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无环境污染”的校园文化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教师和管理人员《职业行为准则》、《学生行为准则》的实施为校园文化建设、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追求卓越、开放创新、自强自立、互相尊重、依法治校的文化氛围逐步增强。教务处全文翻译了MIT的教学计划,并提供给各个部门和院(系)学习借鉴;同济医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管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许多院(系)积极自觉地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同类院(系)进行对比分析,寻找差距,制定对策,谋划发展。

(二)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2003年,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中心,不断推进教学、教育管理改革和学科建设。

1.找准突破口,努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育体系

学校从2003年秋季起,在信息大类学科和机械大类学科的9个院(系)12个专业约3000名本科新生中开始进行真正的学分制试点。

继续做好全英语教学工作,全校已有4个专业19个全英语教学试点班,用全英语讲授的课程已达108门。

继续推进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和教学基地建设项目。“机械基础”和“电工电子”两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验收评估。“电子基础”、“机械设计”、“免疫学”三门课程获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获得“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授牌。

2003年,学校在制度上加强和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为每位新生建立了心理状况档案。在2003级硕士研究生中推出了教学助理、科研助理和管理助理“三助”工作体系。“三助”不仅是一种资助形式的变化,更是一种观念和机制的创新。

2.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成绩显著

2003年,我校新增博士点33个,硕士点37个;使我校博士点总数达到139个,硕士点总数达到200个。硕士点的大批增补,标志着我校学科布局的主体部分已基本完成。这是我校学科建设的一次新的重要突破。

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正式全面启动,实际总投资为2.46亿元,将逐步构建起适应新世纪学科发展和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与高水平平台。

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继续获得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毕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分别为96.4%和98%,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2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我校代表队夺得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唯一特等奖,捧回了大赛最高奖SONY杯;同时,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经济学院“胡吉伟班”获“全国标兵班集体”称号。

(三)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1.人事制度改革进入新阶段

2003年,学校实行了校内津贴分配办法改革。把以前按职称、人头的“大锅饭”分配办法改变为按院(系)在招生、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业绩进行分配,并由院(系)自主进行二次分配,体现了按劳分配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

开始启动教师聘任制改革。在坚持公平、效率,又坚持保障教师权益、保障学术自由的原则下,完成了实施办法的草拟工作。希望各位代表深入讨论此实施方案,多提意见和建议。

学校以助学的方式安置退役士兵的工作新思路与实践,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批示和社会的肯定。

2.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李培根同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侯云德同志被聘为我校双聘院士。我校两院院士达到16人,在编院士达10人。物理系李元杰教授、基础医学院龚非力教授被教育部授予“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冯丹等4人获得教育部“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肖人彬等3人入选教育部2003年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博士后进站人数首次突破200人,校外进站人数首次超过校内。

(四)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

科研经费继续攀升,论文质量与数量不断提高。2003年,全校科研经费比2002年增加7000万元,达4.239亿元。获得“973”计划项目3项,“863”项目3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项,其中“973”首席科学家2人。

1.医学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同济医学院有71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比2002年增长11.5%,创历年来最好成绩。

2.文科科研迈出了新步伐

共获项目83项,经费总额359万元,其中《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得到教育部80万元的重大课题资助。

我校2002年被三大检索的收录的论文数比2001年又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被《SCI》收录论文433篇,被《EI》收录论文381篇。

3.科研基地与平台建设获得新突破

2003年是我校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校获准牵头筹建光电国家实验室,全国首批获准试点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只有5个。这对我校是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

我校第一个涉及工科与医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型项目——PET中心在同济医学院投入临床使用,成为中南地区医学显像技术的一个里程碑。

2003年,我校争取到了教育部“强磁场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部核聚变工程科技与管理教育培训基地”;获得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Chinagrid”中央财政专项,并成为该项目的牵头单位。

(五)社会服务与后勤保障再上台阶

2003年,协和医院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加强管理的新举措。同济医院深入开展医疗质量年活动,推行宾馆式服务。梨园医院管理创新,各项医疗指标比2002年有较大提升。学校投入1000万元对校医院进行了改造,医疗设施、服务态度、医疗质量等都有了显著改善。

2003年,学校完成校园总体规划设计并得到武汉市政府的批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8项,总面积20 900m2;在建13项,工程总面积134 800m2

后勤集团在完善服务体系的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自筹资金建设韵苑二期学生公寓,改造一号楼,整改学生食堂等,努力增强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产业集团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81680.9万元,税后利润5011.08万元。科技部、教育部及湖北省领导对我校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成绩表示了肯定。

(六)2003年完成的两件大事

1.成功筑起“零非典校园”

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领导下,全校团结一心,严格纪律,共度难关,各单位各部门,全校师生员工,服从大局、紧密配合、群防群治,成功筑起了“零非典校园”。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全体师生员工,特别是防“非典”领导小组及其成员,校医院、附属医院、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学生战线的同志们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充分展现出了华中大人可贵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以及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在此,我代表学校对为战胜“非典”作出贡献的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2.成功举办校庆大典

2003年10月,我校在隆重、热烈、简朴、务实的气氛中,举办了首次校庆大典。期间,吴邦国委员长在我校上报的校庆汇报材料上作出批示,称赞我校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12个国家和欧盟的驻华使节参加校庆活动;举办了40多场学术活动;在海内外媒体上广泛宣传学校50余年来的建设成就,展示了形象、扩大了影响;广大师生员工、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资助教,学校共收到各类捐赠价值近1亿元。首次校庆,达到了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示成就、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再谋新发展的目的。

二、差距与困难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成绩显著;展望未来,我们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相比差距是巨大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差距和困难不是削弱我们前进的信心,而是激发我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斗志,明确我们前进的方向。

1.校园学术氛围、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一流大学应该具有一流的学术空气。我校的学术交流空气还比较薄弱,各个院(系)教师间、学生间及院(系)间学术交流与研讨的数量较少,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次较少。如果我们每个教师一年作一次学术进展报告,那么各个院(系)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可以有一场学术交流会。这对于活跃学术思想,浓厚校园学术空气,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无疑有重要意义。另外,急功近利、浮躁泡沫、功利主义的现象仍然值得重视,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的现象日趋严重。如何营造一个追求卓越、用心做事、尊重他人、诚信做人、学术自由、“无污染”的校园文化氛围仍需要我们加倍努力。

2.管理制度需要大力完善和创新

管理制度建设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先进的内部政策规章体系与权责利分配体系;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如何增强“法治”减少“人治”、保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实施“教授治学”、用制度保障公平竞争、人尽其才,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依”,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认真探索。例如:出租车到底应不应该进校园,打通喻家山南路到底是不是解决校内交通问题最科学合理的方案,如何实现校园的最佳管理?就很值得我们各位代表认真讨论,献计献策。

3.财经实力差距明显

2003年,我校的教学科研总收入达到15.5亿元,总支出达到14.2亿元,虽然与2002年相比,分别有0.92亿元和近2.37亿元的增长,但与国际一流大学,甚至国内一些高校相比,其差距是明显的。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让更多老百姓的子女能够有机会享受高等教育,同时为了筹措更多的办学经费,提高办学效益,近两年我们适度扩大了招生规模,目前师生比约1∶14。虽然仍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工科1∶18,医科1∶16的要求,但已经出现了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紧张等现象。为改善办学条件与校园环境,我校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已逾10亿元。这意味着学校每年仅向银行付息就要5 900万元,这5 900万元若摊到4 000名教师头上,每人近1.5万元。因此,我们面临的财经压力仍然较大,学校在发展中,还必须考虑财经承受能力,有所为有所不为。

另外,我们的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与国际知名大学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在国内排名第一、在国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太少;大师级的人才较少等。

三、2004年的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我校2004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大学科平台建设为主线,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探索聘任制、继续推进学分制,进一步提升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鉴于学校工作要点本学期初已发至全校,这里,我只就有关工作做些强调或说明。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成果,是我们创造物质文明,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我校仍将把深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2004年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在联系实际、开拓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与实践,进一步加强我校的“两课”建设力度,促进我校的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质量。

(二)关于师资队伍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人才问题已成为关系到我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校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部署、来实施,我们要制定和完善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具体规划,把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稳定,特别是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使用、稳定和创新团队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抓实、抓好。

要认真做好人才队伍状况调研等准备工作,把我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好,推动我校人才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在进一步充分听取教职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要完成教师聘任制方案的制定工作,把聘任权限下放到院(系),制定相关的管理服务办法。要完成新一轮教育职员的聘任工作。

学校将试点有关政策,对出国参加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的师生,给予一定的资助,鼓励教师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交流。

(三)关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构建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校国际化办学进程中的一项核心任务,也是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今年,我校将在2003级和2004级本科生(不含医科)中全面实施学分制,以学分制改革为重点,构建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学分制会面临很多困难,例如,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很难一时改变,课程设置的缺乏或内容的陈旧,现有以院(系)为管理单位的教师所有制、学生所有制的制约,跨院(系)授课对传统的教师工作量评价方式带来的冲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参差不齐等。因此,我们既急需转变教学思想,优化课程设置,又急需探索适应学分制要求的教师和学生管理、服务方式与评价考核体系。压力很大,任务很重,但这是我们必须经历的选择。全校教职员工都要积极思考,认真准备,确保学分制在今年全面、顺利实施。

今年,学校将继续推进“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抓紧若干学科专业平台课程、跨院(系)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学校今年将实施或推广一些新的举措或经验。如进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启动“大学生研究计划”,将科学研究作为本科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实行研究生学分制,网上选课;完善研究生“三助”管理规范;推广研究生党支部围绕学术团队按纵向建制的做法;正式运作国际教育学院,促进国际合作办学,制定国际交流基金政策,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认真总结我校十年来文化素质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化全面素质教育。

(四)关于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

在学科建设上,2004年,我们要把光电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一项全校性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大家知道,国家在全国试点建设国家实验室,旨在通过建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型科学研究平台,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的原始性创新。建设光电国家实验室是我校发展历史上的最大挑战和机遇之一。我们虽然有幸成为科技部批准的首批5个国家实验室筹办单位之一,但实事求是地讲,与其他四家国家实验室筹办单位相比,我们的压力最大,因为北大与中科院化学所在化学学科领域本身已经居国内一流,建分子化学国家实验室在技术实力上问题不大;清华大学信息学科各方面水平及条件都较好,中国科大在微尺寸与量子方面的研究实力与积累很强,建设微尺寸实验室难度也不太大,而我们在光电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还不能体现国内信息学科的龙头地位,中科院有关院所和国内其他研究单位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国家给我们的筹建时间也只有短短两年。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的形势,要举全校之力,整合校内资源和力量、尽一切可能的力量引进校外国外知名专家,提高我们在光电领域的综合学术实力,确保顺利通过验收。希望各位代表都能理解这项工作,并能团结全校教职工都来支持这项工作,把我们的光电国家实验室一举建设成功,把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发展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今年的科技工作,要继续加强组织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积极参加国防科技创新,在大项目、大平台、大人才上做文章,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质和量的双重发展。

要进一步促进学研产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与各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及大型工程项目的科技合作,加快技术成果的推广运用和产业化步伐。要加强孵化器建设,努力实践科技产业化“四级跳”模式,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同时,我们今年还要继续做好“211工程”、“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验收工作,加强文科博士点、文科重点学科的建设,以抓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为契机,组织力量,建立平台,争取新项目。

各位代表,制约学校发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依然存在,我们今年的工作任务依旧相当繁重,有的工作难度还相当大,但只要我们全体华中大人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敢于创新、只争朝夕的光荣传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树立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群策群力,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就一定能顺利实现我校今年的工作目标,推进我们的国际化办学进程!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