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中科技大学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工作报告——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樊明武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学校向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十五”、“211工程”建设方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并得到高度评价,已报国家计委立项。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七年制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再次取得突破,项目数比上年增长18%,经费数增长36%,居全国高校第四。

学校工作报告——在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2003年3月20日)

樊明武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学校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02年工作回顾

2002年,学校党委和行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团结广大师生员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继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融合,取得了显著成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称号。

(一)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武装广大师生头脑

学校将学习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作为学校全年工作的首要任务,组织师生员工紧密围绕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问题,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学校发展的三个规划进行研究和完善,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实际,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校内体制改革

落实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将调查研究和作风建设作为全年党建工作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加强稳定工作,大力整顿与规范网络管理,净化了校园环境,网络文化氛围得到明显改善。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和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和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充分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到“两课”教学中去。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顺利通过教育部中期检查评估,得到专家组高度评价,结合专业教育推进人文教育已形成特色。

以管理重心下移为重点,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了校区的融合和统一管理,加大了院(系)办学自主权。

(三)按照国际化办学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学校的未来

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任务,明确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以高质量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生为目标,以高水平的创新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思路。

为实现各学科的融合和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彻底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为新世纪的大发展开拓广阔空间,学校及时向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汇报校园建设规划,争取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帮助我校以较快速度逐步实施校园建设规划。现在,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征用周边土地建学生公寓、教师住宅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校内及周边的建设和规划用地的部分拆迁工作,校园环境也得到优化

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政策法规处,以多种方式学习调研国内外大学先进的管理体系与管理制度,不断拓宽校领导与师生员工的沟通渠道,为校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把“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落到实处,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综合办学实力再上新台阶

1.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新世纪学科建设工程”,结合“211工程”建设,规划了8大学科群发展区,确定在今后5到10年内重点建设20个左右学科工程中心和一批重点学科,明确提出了学校对各学科的投入、扶植力度,特别是要加强15个国家重点学科和9个“211工程”重点学科的建设。“十五”、“211工程”建设方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并得到高度评价,已报国家计委立项。为提高项目建设效益,学校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学校还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进一步落实教师“博士化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加大培养和选派力度,教师中博士比例已接近20%。

2.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继续推进“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十五”规划》、《院(系)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方案(试行)》,召开了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明确了加强和推进本科教学工作的措施。

进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继续推进教学岗位聘任制,逐步建立与完全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七年制评估。教授、副教授讲授的课时占本科生总课时60%以上,调动了教学双方积极性。继续开展全英语教学试点工作,全英语教学课程达31门;采用外文教材和使用英语(双语)讲授的课程达70门;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程达300门。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软件学院,对基础课实验基地增加了投入。

加强了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压缩成人、网络教育,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本着“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培养数量和质量。

3.科技创新和产业化

全年科研经费3.8亿元,比上年增加3 0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再次取得突破,项目数比上年增长18%,经费数增长36%,居全国高校第四。获“973”计划首席专家项目1项,3位专家进入“863”计划专项专家组,新增“环境与健康”国家环保总局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横向科技协作取得新进展,与地方共建一批研究基地。国际合作渠道进一步拓展。国防科研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获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56项,获专利授权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全面启动了以调整产权结构为重点的改制工作,进行产业资源的优势整合。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高科技产业群。

3个附属医院继续稳步快速发展,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4.基本建设及为师生员工办好几件实事

2002年共竣工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完成各类投资3.8亿元。完成喻家山南路建设,使原主校区和东校区连成一片,形成了新的主校区。西十二教学楼、同济校区学生宿舍等竣工并交付使用,对3个运动场和部分道路进行了改造,体育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医学实验楼二期工程、PET中心等也相继开工。

集医学院和附属医院的优势,改造学校职工医院,改善了师生员工就医条件;加快了教职工住宅建设步伐,6栋800多户高层住宅已交付使用,完成喻园小区1 500多户的点房工作,小区已开工建设;全校在职人员校内津贴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普遍增加。

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转换运行机制,组建专业化总公司,加强后勤实体建设。进行了后勤服务体系改革,优化整合资源,实现原主校区和东校区后勤集团的实质性融合,在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评估中名列前茅。

教育部领导对2002年我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陈至立部长指出:“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发展最快的高校之一。华中科技大学近年来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同时,我校在国内的综合排名也不断向前,学校的影响和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

二、问题与差距

与国际化大学相比,我们在如下方面仍有相当的差距:学校管理结构、运行机制、学术结构、科研体制、课程体系;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评价体系、激励制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高效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1)还没有形成长期相对稳定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规范,还缺乏一整套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相一致、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规则体系。

(2)人才的评价体系还不够科学,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以改善人才成长的氛围、促进人才的成长,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难以长期、稳定地发展和提高。

(3)还没有形成适合高校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高校的管理应该是服务性的,应该以学生为本,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服务。虽然教育部已在部分高校开展了职员制试点。但是,现有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还很深,难以在一朝一夕改变。

(4)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的评价体系误导了我们的工作。如有的教师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纷纷自己编写教材,给学生上课时就用这些教材,不同的老师就用不同的教材,教材没有系统性、完整性。

(5)学术实力方面有很大差距,缺少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低水平、重复性的多,创造性的少,难以支撑学科可持续发展。有的教师缺乏学术功底和积累,缺乏潜心研究、做学问的兴趣追求

(6)校园环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7)经济实力有很大差距,高校办学的现有支撑条件与实际需求相比远远不足,客观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三、国际化办学之路与方针

关于什么是国际化、我们学校为什么要搞国际化、怎样推进国际化,经过近两年的研讨已经比较明确了。只有以实际行动具体落实国际化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水平与效益。

在大学间的激烈竞争中,资金与人才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制度。好的制度可以造就和吸引人才、创造财富,落后的制度会扼杀人才、浪费资源。因此,实行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落实国际化办学方针的基础和保障,是我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需要我们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首先需要转变管理观念。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要增强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意识,变“官位”为“岗位”,为师生的学习和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使师生集中精力从事学习和工作。要认识到管理是一门科学、一门学问,必须终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制度创新的目的是保护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热情和合法利益,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的科学体系建设,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各类人员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收入分配体系、用人机制、内部管理体制、教学和科研机制等,从而为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营造公平、有序、健康的良好环境。

(一)形成相对稳定的,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与运行规范,与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相一致的符合学校自身实际的规则体系,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学校的运行规范即各类政策规章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就如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能够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管理规范化,避免人治色彩,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实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检查,凡事有据可依”。从政策规章的起草、制定、通过、执行到监督都必须有一整套的程序和体系。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的业绩评价体系、分配体系和晋升机制,从政策上、机制上引导教师、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益

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合理的各类人员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在重视工作成果量的考核的同时,特别要侧重质的评价,引导教师、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潜心于教学、科研和管理,消除浮躁和短期行为。

合理的分配体系能使优秀人才保持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积极性,要坚持优劳优酬、多劳多得、薪责统一的分配原则,切实保障水平高、贡献大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合法利益,营造一种教职工愿意为学校发展潜心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宽松环境,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办学成本。

我校目前一方面还缺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其核心是实行聘任制,按需设岗,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将难以胜任教学、科研和管理的人流动出去,优化队伍,激励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看到发展的希望。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在世界范围内招聘教师,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学术氛围,使优秀的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从而在学术共同体中形成你追我赶的创新文化,多出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校、院、系权责分配体系,实行管理重心下移,人、财、物权责适度下放给院(系),学校主要是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监督保证、资源调配等

激活院(系)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改革现行内部管理体制,采用国际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逐步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合理的校、院、系权力分配结构。其核心是转变学校的管理职能,将原来过度集中的管理决策权力下放到基层单位,强调院、系、所是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中心,应具有一定的用人权、办学经费支配权等;学校主要是宏观调控、把握方向和政策引导,保持与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联系并取得支持。

学校准备实行分配制度的改革,给院(系)以更大的自主权,由按职称分配改为按工作量分配。这种方法也许不是最科学的,但我们当前必须走出这一步,以体现个人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具体作用,考察学校对于师资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比较科学地实行按需设岗,逐步向聘任制过渡。学校将对新进人员实行试用制度,以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要探索考核方式的改革,逐步由量化指标考核过渡到质和量相统一。一个人真实的学术水平并不是仅用几个简单的数字就能表达的,应该衡量其学术的系统性、完整性,是否形成流派,是否是真正的学科带头人,否则仅看数字会带来许多问题,甚至把学术活动引导到错误方向。要探索科学、客观、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比如建立学术档案制度与信用制度,记录教师的学术水平,考察其学术道德。引进教师时,要注重考察实际工作能力,包括英语表达能力,提倡教师多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在适当的情况下,推进学术休假制度。与此相关,在具备外部条件时,可以考虑设立年薪制与终生教授制,鼓励教师平时努力工作,避免疲于奔命,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学术空间。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高效率下的高待遇,其中效率是关键。

(四)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及选课系统,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推进学分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要把目前教师有什么教什么,改变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实行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和教师挂牌上课,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学校和院(系)课程指导教授委员会,指导、筹划学校和院(系)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加开课门数。

要积极引进国外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师和学科发展最新信息,逐步推进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交流沟通能力,增开交流艺术课程等;要继续坚持“大学开放日”制度,做好招生宣传工作;要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寻求与国外教授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国外教授共同指导学生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在教师和学生中要营造交流与研讨的良好氛围,完善研究生中的研究讨论会制度,大量发展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沙龙。

(五)加强科技创新,以课题带动学科发展,改革科研组织机制,鼓励矩阵结构形成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整合集体力量,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完善校、院、系三级纵向学术组织的基础上,鼓励建立形式多样的动态的科研中心、研究所、课题组等横向科研机构,以大项目、大课题为重点,联合有关院(系)组建大的科研团队,鼓励矩阵结构的形成。以课题带动学科发展,加大学科、特别是工科和医科的交叉渗透力度,在工医结合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要寻求与国外学者合作申请课题或撰写重大重点课题建议书,鼓励教授积极参加国际科研活动和国际学术会议;针对某些重大项目邀请海外学者进行咨询或合作研究;定期聘请行业专家介绍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或需求。

(六)加强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科学决策

要建立校、院、系各种教师委员会,使广大教师参与学术管理与学校管理,在学校发展、学科发展、财政预算、人员聘用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学校以学科群为单位建立学科发展教授委员会、课程体系委员会,建立公用房与设备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建立教师职业行为委员会、管理人员职业行为委员会、学生行为委员会,等等。

要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评价、学术管理、学科发展等多方面工作中的作用,尊重学生权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各委员会在由教授、管理人员参与的同时,一定要吸收部分学生参与,保障学校各类人员的合法权益,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智力资源

学校、院(系)要制定政策,拿出引才计划,并由专人负责,吸引国外学者来学校工作,特聘国内外杰出人才兼职,邀请国外学者来校短期或中期学术休假。在招聘教职工时,英语水平应作为进人的重要标准之一,要优先提拔和奖励能用英语讲课的教师、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等。

学校、院(系)、课题组按需要有步骤地选派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管理人员出国进修,教师出国要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国际司、人事司等有关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基金项目的资助。

(八)加强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

学校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学校管理信息化工作,加强图书馆和校园网的信息资源建设。学校各院(系)和部(处)要重视单位网页的建设,丰富网页信息,既对外介绍宣传学校、学院和课程设置、学科发展的相关情况,也向教师介绍国外学者及其研究动态等。

在最近5年内,学校要修改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国际化的办学思路制度化。立足实际,将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内化为我们的办学理念,将先进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规范;然后再通过10~15年的奋斗,将学校的办学规范内化为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理念,把这些规章、制度变成我们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通过思想的制度化和制度的思想化,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真正建成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再通过几年的努力,建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就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四、关于2003年的工作

今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实施“战略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为建设国际化、研究型的综合性大学奠定基础。

学校工作要点本学期开学时已经印发至全校,这里,我着重强调几点。

(一)建立和完善学校政策规章,逐渐形成稳定的、科学的学校管理规则体系

要对全校目前所有政策、文件、规定进行较系统的清理、整理,包括修订部分文件、制定新文件,并将学校所有管理制度和政策汇编成册,健全政策体系。对学校各项事务的办事流程进行整理、修订并公布,提高办事效率。

各职能部门,包括各院(系)管理部门,都要有把华中科技大学办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服务意识,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要明确各自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应该承担的责任,要有规范与效率意识。提高管理水平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要把政治可靠、愿意办事、能办成事,懂得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规范的人吸引到管理部门。

管理人员要抓紧机会,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加强学习,既要在国内学习,学校也会继续选送管理人员出国学习。

(二)造就一流的师资队伍

培养和造就师资的关键在于用人机制,有了好的机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使人才脱颖而出。既吸引外面的人才进来,也鼓励已有的人才成长。要鼓励教师重视自身的人格追求,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

今年的分配政策改变了以往按照人头、职称分配的办法,实行按照院(系)在招生、教学、科研三方面对学校的实际贡献分配。这是一次重要的观念转变和政策转变,各院(系)要把握机遇,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实施符合实际的分配方案,把优秀人才聚集起来。

(三)依法治校

今年要在教代会和学代会上分别审议通过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的行为守则,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促进贯彻执行。要加速办学民主化,特别是学术民主。学校已准备开辟一个专门的地方,为教授们开展沙龙活动提供方便,不仅方便学术上的交流,也方便大家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推进学校重要事务、重大事项公正、公开、公平进行。

(四)扩大院(系)发展空间

今年三月份开始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分配的主动权交给院(系),但年终学校要考察各院(系)是否充分利用资源发展了学科,提高了教学、科研质量。各院(系)要充分利用机遇,制定发展目标、规划和实施措施,并认真落实,在今年暑期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学校下达的考核指标要促进院(系)发展,特别要看投入产出比。各学科群要逐步成立教授委员会,委员会可就院(系)发展进行咨询以及作出更合乎实际的本学科群的教学、科研水平评价。要把如何推进国际化办学列入院(系)年终考核指标。

(五)拓展学生培养目标

要把父母呵护、溺爱下的子女,培养成为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理念的政治可靠、道德高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格;要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三个代表”同时也是公民的道德准则,要将教育与培养结合起来。教师要带头做到无学术污染、无信用污染。要加强寝室文化、社团活动的建设,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沙龙等活动。注意选拔与造就有特长的学生。要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创新,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职业资格考试。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要继续开展并搞好“大学开放日”活动,加强社会宣传。要尽可能吸引海外生源,营造国际化氛围。

(六)提高教学质量

要抓紧国外教材的引进与筛选,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教材体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前途和竞争力为本。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逐步推进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系统和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大多数院(系)的课程体系没有实行分类统一编码,没有将课程目录及其教学大纲统一上网发布,不利于学生选课,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各个院(系)和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落实,在今年完成课程分类编码和上网公布。

提倡教师用心教学、思考,与学生共同研究,进行心灵交流。要继续推行全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现在这项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轨。要办好国际交流学院,推行X+Y模式。要考虑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要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学位互认工作要继续进行。

(七)提升科研、社会服务质量

要追求“高原起高峰”,站在国家的层面上,了解国家的需求,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找准有特色的方向和课题。要在国际层面上开展科研,联合申报、合作,充分利用国外实验条件,争取国际科研基金。要重视学术水平的突破,瞄准高水平国际期刊,在国际期刊上多发表论文;鼓励教师在国外发表专著,提升学校在国外的影响力。要加强学者交流互换。要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对国家经济作出贡献。在科研中鼓励学派、风格的形成,鼓励形成老中青结合不断发展的科研团队。要尽可能争取国际友好人士和机构在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强调以课题带动学科发展、建设。

(八)建设生态校园

校园环境好的学校不一定很好,但好的学校校园环境一定好,我们的校园环境不错,但还要建设得更好。我们既要大师,也要大楼,要不断地用新的观念、新的尺度来衡量我们的校园。

(九)开源节流

要争取更多课题,珍惜争取来的每一笔经费,节约每一分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虽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但我们已开始用新的、国际化的尺度来评价学校、评价院(系)、评价每个人的作为,我们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迈步。当然,我们还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为了铸就华中科技大学在新世纪的辉煌,我们选择了国际化,就是要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我们选择了国际化,就是选择了更深层次的改革。改革是要付出代价,是要承受压力的。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观念创新天地宽。而超越旧的观念、传统与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选择了改革,就是选择了承受改革旧的观念、旧的思维模式和做法带来的痛楚。学校由各院(系)、各相关部门组成,而院(系)和部门由师生员工组成,改革的成本得由我们自己来承担。学校需要国际化,国际化需要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国际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我们要有长时间的思想准备。

路虽然很长,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每走一步就朝着我们预定的目标靠近了一步。只要我们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和追求,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一所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