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在易出事故的岗位上不出事故

在易出事故的岗位上不出事故

时间:2022-10-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董松江进入兰化公司的那一年,刚刚过了17岁的生日。董松江生在一个工人家庭。董松江知道,这是关键的关键,只有细心调节,才能防止“放炮”。董松江的任务是每小时巡回检查一次,每次要一一查到。一个班要求巡回8次,但董松江不厌其烦,反而还给自己加担子、压额外的任务:在每次检查时,对于关键设备要盯查4遍。

在易出事故的岗位上不出事故 董松江见证砂子炉

董松江进入兰化公司的那一年,刚刚过了17岁的生日。一进厂,他就在高压聚乙烯车间工作,他参与了聚乙烯生产的全过程,也见证了砂子炉、聚乙烯的发展历史

他刚到车间时,10多平方米的控制室里,压力、温度、催化剂量、报警系统等几十块仪表布满了墙壁,师傅告诉他,这个地方是控制着全车间生产状态的中枢神经。再看看周围一个个忙碌的样子,紧张的气氛,董松江有些胆怯了。师傅看着老实憨厚的董松江心里有底了:“小伙子,不怕!你一定会做得更好!”

董松江生在一个工人家庭。朴实的家庭教养,让他懂得要干好一个工人该干的活。因为父亲是劳模,不能把这个传统给丢了。董松江个子很高,一看那块头,就知道是能够干好活的料。再瞧瞧他的模样,人就更加放心了,他嘴唇厚厚的,憨憨的。坐在你的对面聊天,刚开始时,似乎还有点腼腆,害羞呢。聊着聊着,他就放开了。

问他祖籍,山东人。难怪那么大个头儿,不足为奇。他是兰州石化303厂(石油化工厂)高压聚乙烯车间聚合岗位工人,一听名称,就知道这个岗位很重要,果然它是高压聚乙烯车间的心脏,一旦大乙烯装置出事故,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这里,若不认真工作,那就影响太大了。因此,这里离不开董松江。领导们说,只要董松江在这里,我们就放心了。是啊,因为董松江的操心,领导们才放心。

这是典型的高温高压岗位:温度250℃,压力每平方厘米1500千克,在这样的岗位工作,操心是必然的,但还要会操心。因为你得随时面对新出现的问题,也要随时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一股干活的蛮劲没有文化也是不行的。而董松江的父亲又对他要求特别的严格,父亲经常提醒他,不要把老爸多年的老先进荣誉给辱没了。父亲当年从东北来兰州是搞建筑的,虽然对化工行业不熟悉,但他却知道如何给董松江提出要求:“化工行业大多涉及有毒有害气体,如果你不认真操作的话,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的”,“既然你要去上班,那就不能迟到,也不能早退!要不然,就不去上班了”。话句句实在,也很在理。

董松江说,自己是半斤还是八两,只有自己知道。他充其量也只有初中文化的底子,刚刚开始工作时,他连基本的化学符号都看不懂,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这时候,他才明白,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操作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很快地迈过这个坎,董松江下定决心:学习!

上班,他跟在师傅后面在学,一遍遍地跑到现场去学,一遍遍地记着流程学,他背化学符号,背复杂的化学分子方程式和操作规程。遇到了问题就虚心请教师傅,把求解后的问题记到笔记本上,日积月累,笔记竟也写了10多本。

下班,他赶紧吃饭,饭后仍然在学。他找来了30万字的《高压聚乙烯》,一字一句地啃理论;他找来了一些专业书籍,一道一道地做习题。对自己没有办法弄明白的地方,就记录下来,第二天,还得请教师傅。虽然很吃力,付出了很多劳苦,但他却基本上掌握了生产要领。

高压聚乙烯装置投产初期,非常艰难。尽管其生产机制是明确的,制备过程也不复杂,但这个装置毕竟是个先天不足的“头产婴儿”,在一无先例,二无经验的情况下,还有许多未知领域使人产生不断的困惑。如果操作稍微有点偏差的话,压力、温度、流量等就会偏离控制值,仅仅几秒钟时间反应就会失控,马上就能够造成高压放炮,瞬间,几千、几万元就损失殆尽。所以,过去常常能够听见高压聚乙烯车间的上空“炮声隆隆”,仅1971年,这个装置“放炮”就多达20次。

是什么原因导致“放炮”呢?我们有没有能力解决国家第一套高压聚乙烯装置的这一问题?我们有没有办法来降伏甚至消灭这“炮老虎”,从而否定外国专家“放炮难免”的论断?高压聚乙烯车间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陷入了沉思。这时候,董松江也蹲在一边思索着。不要看这个小伙子平时不爱说话,其实他心里可爱琢磨事了。他自己也明白,连这么多有文凭的师傅们也解决不了“放炮”的事情,他就更加解决不了。但这并不影响自己思考问题!

通过多次观察“放炮”事件,高压聚乙烯车间的职工们慢慢地就悟出了一个规律:在设备正常运转的条件下,关键在于要严格遵守操作流程,精确控制工艺指标。董松江默默地记在心里。

img22

全国劳动模范董松江

由于化工生产有周期比较长的特点,因此,做好交接班是保证连续正常生产的重要环节。董松江的每一个班次都提前15分钟到岗,春来冬去,风雨无阻,他认真地查看交接班记录,详细地了解上个班次的运转情况。上班后,他坚守着这10多平方米的阵地,尤其是每平方厘米1500千克的压力表绷紧他的神经,因为这个压力表只允许正负波动每平方厘米20千克。董松江知道,这是关键的关键,只有细心调节,才能防止“放炮”。他还记得,有一次压力表的数字突然急剧上升到每平方厘米8000千克,他被惊吓出一身冷汗!但没有听见“放炮”,为什么?他更加紧张了。后来,经过检查,一切运转正常,那是压力表偶发的错误显示,他终于吐了一口气。

师傅常常告诉董松江,原始记录是总结经验的依据,只有通过数据的长期积累,才能够从中摸清操作规律,做记录时,一定不要草率,字体最好写成仿宋体,更不要涂改。董松江听着,就记在了心里。他每次填写记录时,都能够想起师傅的话,他填写每一个数值,都要反复核对几次仪表,都要想想流程是否合理。每班456个数据,他没有遗漏过1个数据。

后来,董松江从控制室调到外线操作。

聚合工段的主要设备有,超高压反应器、高压催化剂泵、乙烯返回器、低压储罐等46台设备,还有众多的仪表、阀门等设施。董松江的任务是每小时巡回检查一次,每次要一一查到。一个班要求巡回8次,但董松江不厌其烦,反而还给自己加担子、压额外的任务:在每次检查时,对于关键设备要盯查4遍。即使令人望而却步的超高压反映釜前、高压管道架上、返回器过道等这些高危部位,他也绝不马虎。有一次,当值夜班时,董松江检查到反映釜前,突然发现仪表指针急剧摆动,一下子就上升到每平方米1560千克的压力,这时候,如果他告诉控制室的同志已经来不及了,董松江当机立断,紧急采取措施,本来几秒钟时间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故,他就这样用特别警觉和敏捷的快速反应给排除了。

在大家的眼中,董松江勤快、有眼色,可一回家,他就是地地道道的懒人。为了干好每一个班,下班后,他总是抓紧时间睡觉,睡足了觉才好上班,尤其是上夜班的时候。父母理解儿子,爱人心疼丈夫,轻轻地叫他起来吃饭,饭后继续睡觉,即使这样,他有时上班也架不住困倦和疲惫的侵袭,瞌睡了,用冷水洗头,或搞卫生,擦设备。老师傅教育新工人时,总爱说,看人家董松江,上夜班出来都没有瞌睡,你们可要学着点啊!

说董松江是个有心人,是因为他摸索出了制服“炮老虎”的“四勤一准”法,这个方法后来成为遏制事故发生的法则。“四勤一准”法说的是,勤观察、勤巡回检查、勤调节、勤分析思考和准确记录数据。正是因为这“四勤一准”法,使得董松江在操作难度大、容易出事故的岗位上,长达15年没有出现事故!在车间,他创造了没有一次大小事故的记录。这期间,他直接和间接避免经济损失300万元以上。

终于,在段长的举荐下,董松江担任了聚合丁班班长。聚合丁班基础好,作风过硬,是有名的老先进班组。董松江上任后,觉得自己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好,才能有说服力。他向老班长请教,他提前30分钟到岗,每次交接班时,他总在不停地反复叮嘱,他反复抓细节,给大家不断地提着新要求。在班长的岗位上,董松江严格地把守着聚合丁班这个关。

后来,董松江升任车间生产主任。正赶上兰州石化的“四项重点工程”开工,他所在的乙烯厂这次又是改扩建的重点。他人在现场,三天两夜不回家很正常,他说,自己是劳模,最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什么。所以就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做主任后,要做的事情是继续要求大家严格操作规程,他认为,流程本来就有,但需要人去执行,有些人就是习惯了要你去督促,而且是不断地去督促。他只能是以人心换人心,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董松江说,他没有忘记老领导林华领导他们一起进行砂子炉开车的时代,虽然开了几次车都失败,但大家不气馁,最终成功了,当时他就在乙烯车间负责供料呢。现在,进行大乙烯改造,他又在现场做具体工作。他说,一生能够有这样的经历,觉得很满足也很荣耀!他还说,我们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不像攻关技术能力很强的人那么伟大,只是做了一点平常的事情罢了。

再后来,《人民日报》刊发了《在易出事故的岗位上不出事故——董松江安全操作八年》的通讯报道,向全国介绍他的事迹,时间是1979年。董松江遂顺理成章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和人大代表。做了人大代表自然是要去北京开会的,会议期间恰逢父亲突发重病住院了,董松江所在的单位,每天安排一位领导去看望他的父亲,同时安排了两名工人陪护。董松江说:“厂里对我这样好,工人朋友对我也这样好,我不努力干活怎么对得起他们呢?”咱们工人就这么的淳朴,他们只知道感恩。

砂子炉的正常开车,一方面有林华等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支撑,另一方面,像董松江这样默默无闻、在普通岗位上精心操作的大部分一线工人也是功不可没。他们虽然没有多高的文凭,甚至没有重大的发明成果,但在企业里面,他们却承担着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必须精心操作的生产工作。如果他们哪个环节没有按照流程作业,即使再先进的新工艺也会毁于一旦。石油化工是高危行业,一个小小的操作疏忽或者某个细节没有被检查到位,往往就有可能引起重大的安全事故。而正是这些朴实、敬业的工人们,不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而且还像董松江这样能够创造性地劳动,把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成为对操作规程的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保障了企业安全地运行。人们不能不感谢他们,不能不敬佩这样的大批劳动者。

砂子炉的开车成功,培养了一批石油化工领域的领军人才。在由砂子炉向毫秒炉的过渡中,在当时的乙烯由3.8万吨改造成8万吨再到16万吨的过程中,全靠我们自己的技术来设计设备,改造翻版,这样的改造非常艰苦。尽管后来其他企业有了更大规模的乙烯上马,但那是花钱引进,拿钥匙就开车生产的,而兰化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干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