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持人的发展趋势到达深入发展阶段

主持人的发展趋势到达深入发展阶段

时间:2024-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不胜数,主持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阶段。主持人的“个性化”,从宏观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然带来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个性化,可以说是社会对主持人最响亮、最急切的呼唤。主持人节目形式提供了个性化传播的舞台,一些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脱颖而出。这里论及的主持人的“专业化”是专指后者的含义。再如体育、法制、经济等节目主持人的相关专业背景毋庸置疑更是不容忽视的。

五、深入发展阶段(8)

随着电视传播理念和运作理念的不断进步,随着电视技术和传输手段的发展更新,随着社会信息交流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多样化的需求,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世纪末全国电视频道已经发展到3000多个,一些境外电视节目也积极抢滩,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各类大众媒体竞争态势日益激烈。

面对各种媒体的激烈竞争,为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电视业重新整合资源,调整传授关系,迅速进入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发展时期。主持人节目中体育经济证券法律、文化、健康、旅游、少儿、老年、妇女军事农村……分类越来越细,越来越丰富,近年来更是专门开设新闻频道、经济频道、青少频道、音乐频道农业频道、旅游频道,今后随着数字付费频道的开播,节目的窄播化、专业化会更加清晰。频道的增多一方面丰富了广播电视的播出内容,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主持人的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造就出了数量越来越多的主持人,主持人已经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庞大群体。除了之前已经成名的“老”主持人,一个个在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主持新人更是人才辈出,李咏、王小丫、撒贝宁、阿丘、汪涵、马斌、高博、孟非、鲁健……,数不胜数,主持传播也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发展阶段。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主持传播或主持人有这样几个特点:

1. 主持人来源日益多元

众多专业化定位鲜明的栏目急需有专业背景的主持人,而栏目定位或形态近似的同质节目又需要通过个性化主持人来显示差异和特色。应对这样的需求,主持人的来源再一次出现大的变动——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降人才。主持人队伍向社会上有志于此又具备相关素质的人敞开了大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走上屏幕。社会各行各业、不同专业教育背景、特殊阅历背景(如退役运动员)的人士纷纷加盟,成为主持人队伍来源的一个主要渠道。

如外语专业毕业的杨澜、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元元、央视英语频道主持人杨锐,医学硕士曹可凡,法学硕士撒贝宁,国际贸易专业的芮成钢,退役运动员莫慧兰、杨颖,曾有少儿节目主持经验的大学教师何炅以及海外留学归来的英达、马东等人都获得了成功,同时使社会对主持人综合素质的认识有了有力佐证。

面对栏目专业化的现实,原有的一些主持人积极学习与栏目相关学科的知识,有的报考在职研究生进修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的向实践学习,成为专业化的主持人,如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的主持人徐滔就是公安战线及观众十分信赖的优秀主持人,原山东卫视《乡村季风》主持人现任央视七套农业节目主持人的肖东坡,生长在城市却能扑下身子一心为农民观众服务,被称为“农民的好兄弟”。

较早进入这一行业并且进取心强的主持人,有的很早就通过进一步深造转型了,如杨澜在主持《正大综艺》如日中天时毅然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如今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颇有影响的专访主持人;有的在岗位上通过实践转型,如鲁豫由综艺节目主持转为新闻主播,又转向新闻人物、社会人物专访;朱军则借助《艺术人生》的平台由综艺晚会报幕串联型主持人转型为谈话节目主持人。也有些主持人,一直因为定位不准,事业平平、默默无闻,在观众中没有什么影响,但近年来节目形态的开放和活跃,让他们当中有某种潜质和积累的主持人脱颖而出。如央视的李咏,1991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海外中心《天涯共此时》做主持人,因目标对象主要是台湾观众,且节目形态简单,就是搬把椅子在空荡荡的演播室串联已拍好的成片,这种“省心省力的活儿”李咏觉得有劲使不出来。当《幸运52》及《非常6+1》先后开播时,机遇到来了,主客观因素都锁定李咏,他也不负众望,成为大家欢迎的娱乐益智节目的主持人。

2. 个性化主持人独领风骚

随着主持人来源的日益多元化,新时期的主持人在风格上也出现了日益多元的特点,各种不同主持风格的主持人竞相闯入受众的视线,而在众多风格独特的主持人中,最受注目的莫过于那些个性化色彩分外强烈的主持人了。主持人的“个性化”,从宏观看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然带来的多元化需求,从微观看是传播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个性化,可以说是社会对主持人最响亮、最急切的呼唤。显而易见,在知识爆炸、信息共享、渠道多元的传播环境中,只有个性鲜明的传播才易于被人注意、被人选择,也才可能被接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终于使“个性”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得到了理解、尊重和欣赏。主持人节目形式提供了个性化传播的舞台,一些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脱颖而出。人们在接受他们传播的信息的同时也接纳了他们,喜欢上了他们。

如央视《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夫妻剧场》的主持人英达,经常为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担当策划并曾主持过《实话实说》的阿忆,先后在央视《天天饮食》、东视《东方夜谭》做主持人的刘仪伟,央视新闻频道《社会纪录》主持人阿丘,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非,山东齐鲁电视台《拉呱》的主持人小么哥等,以他们的个性化主持被观众接受。这些声音相貌不合以往“惯例标准”的主持人,他们的外在条件有某些缺欠,普通话不甚标准,但这些绝不是他们的“个性”所在,他们是靠自己内涵的丰富,生活阅历中个人独特感悟的魅力、语言魅力和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赢得观众青睐的。

在同一时期,凤凰卫视更是领先一步,吸引了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这样一些年过半百的资深报人,他们成为十分有分量的“意见领袖”式的主持人、评论员。

3. 专业化主持人渐成气候

关于主持人的“专业化”,人们的理解实际存在两个不同内涵的指向,一个是指“主持业务”的基本规律、基本知识和能力层面,如声音、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运用等技术技巧以及沟通能力、控场能力等,严格讲这些应是主持人“职业化”的内涵;另一个指向主持人知识积累与自己所主持栏目的学科领域之间的关系,是“相关”还是“疏离”,换句话说,是否有与“专业化”栏目相对应的专业背景。这里论及的主持人的“专业化”是专指后者的含义。

再如体育、法制、经济等节目主持人的相关专业背景毋庸置疑更是不容忽视的。以足球节目主持人为例,现在的球迷相当专业,而且很多人外语水平不错,他们获取的有关信息多而快,对此张斌和黄健翔都感到有“很大的压力”。

同理,主持人不懂金融证券,显然无法主持相关的节目,与嘉宾对话的资格更是无从谈起……如果对主持人只有基本层面的共性标准,显然无法胜任电视传播分众化时代“细分化”、“窄播化”栏目对主持人的要求。

另一方面,有专业背景的主持人在相应的专业性强的栏目里如鱼得水,表现出得天独厚的,融权威性、可信性与亲和力于一身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传播优势。这里提到的专业背景,既指来自学历教育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也可以来自业余爱好、关注、积累和研究积淀起来的专业优势。前者如央视《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凤凰卫视财经类节目主持人曾子墨,后者如央视体育节目足球解说评论员黄健翔、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东方卫视财经节目主持人左安龙、广东台体育节目主持人王泰兴、中央电视台七套农村节目主持人肖东坡等。

4. 体制外主持人崭露头角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趋势的加剧,民营电视机构作为电视事业改革的崭新产物开始出现,并开始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占据重要位置,民营电视机构的出现对电视产业的每个部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主持传播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与国有事业单位电视机构的主持人相对的概念,民营电视机构的主持人在外延上可能要更宽泛一些,它包括虽在国有事业单位电视机构的栏目任主持人,但其本身是自由职业者,可能与若干家节目制作公司签约,如刘仪伟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民营广播电视制作机构在制作出一些颇有社会影响的广播电视节目同时,也推出了许多在全社会具有很高知名度,颇受社会大众喜爱的主持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刘仪伟,其他如马斌、王刚、曹颖、何炅、李霞、李静等。他们或者原本是高校教师,以兼职者的身份介入广播电视媒体,有的其主业实际上是影视曲艺演员,在工作之余到一些与自己本行较为贴近的栏目中担任主持人,还有的身属商业公司,以签约的方式主持公司作制作的某些在广播电视媒体播出栏目的主持人,另有一些人则纯属所谓的文化个体户,既不属于哪家所谓的正式单位、商业公司,也不单纯主持哪一个广播电视媒体的栏目,而是同时主持好几个广播电视制作公司的节目。如刘仪伟既在东方卫视主持《东方夜谭》,又主持北京电视台的《情感方程式》、《淑女大学堂》等,成了名副其实的“自由人”。与传统的身在国营广播电视机构的主持人相比,这部分主持人也可以称为“体制外主持人”,随着这类主持人的增多以及在社会各个方向的影响,体制外的主持人也开始在主持传播领域崭露头角,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逐渐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体制外的主持人在流动和品牌营销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其更容易出现在广播电视媒介,也更容易形成社会影响。据《东方夜谭》的制作方派格太合透露,刘仪伟与他们只有节目上的合作,除了录制节目之外,刘仪伟其他的活动与他们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可见“刘仪伟们”之所以能频频露脸,得益于他们不受某些制度的限制以及个人出色的业务素质和广阔的人脉。今后,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深入,随着制播分离的进一步深化,体制外的主持人必将越来越多,其作用和影响也会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主持人的使用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思考题:

●国外主持传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新时期的国内主持传播在发展上有何特点?

【注释】

(1) 王银桩、赵淑萍:《荧屏巨星——美国三大电视网新闻节目主持人画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8页。

(2) 王银桩、赵淑萍:《荧屏巨星——美国三大电视网新闻节目主持人画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3) 原默:《起始与超载——电视节目主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4) 李卓敏:《广播节目主持人诞生于四十年代初》,《广播电视研究》,1997年第1期。

(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史资料汇编》,第627页。

(6) 以上内容部分资料出自张颂主编《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7) 以上内容部分材料出自白谦诚、原默:《中国节目主持人20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12期。

(8) 以下内容部分出自吴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主持人综合素质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