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闻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闻教育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调整旧的课程体系,抽调大批在职干部进入新闻院系任教,初步建立起新的新闻教育体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后,使人大新闻系的教学力量和办学规模增大。“文革”爆发后,中国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遭到严重破坏。1971年9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得以恢复,1971年底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1973年北京广播学院被批准复校,其他的新闻教育单位也陆续恢复。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合并、撤销了一些建国前创办的新闻院系,新建了一些新闻教育单位,如北京新闻学校、中央宣传干部训练班、中央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的前身)新闻班等以培训在职干部为主的新闻教育机构;燕京大学新闻系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新闻专业,1958年又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上海暨南大学[3]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华东新闻学校等先后并到复旦大学新闻系。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同时,调整旧的课程体系,抽调大批在职干部进入新闻院系任教,初步建立起新的新闻教育体系。

img69

复旦大学

1958年后,新闻教育有比较大的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以后,使人大新闻系的教学力量和办学规模增大。江西大学新闻系、杭州大学新闻系、西安政法学院新闻专业、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等院校的新闻教育单位相继创办。1959年,以培养广播电视专门人才为主的北京广播学院正式成立。“文革”前夕,一些新闻院系下马,逐步形成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广播学院为主的三个新闻教育基地,在校生人数最多时有1500人,专职教师有200多人。20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的新闻教育机构有14家。当时全国共有343家报社、78家广播电台和13家电视台,新闻系和新闻专业的学生勉强能够满足新闻单位人才的需求。

“文革”爆发后,中国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遭到严重破坏。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中国出版的43本新闻学著作基本上都是新闻单位内部编印的小册子,公开出版发行的著作非常少。新闻专业刊物《新闻业务》在“文革”初期就被迫停刊,一些新闻团体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也都停止了活动。学校停课,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各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停止了招生。1969年,北京广播学院停办。1971年,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的新闻教育完全停顿了。

1971年9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得以恢复,1971年底复旦大学新闻系招收了第一批工农兵学员,1973年北京广播学院被批准复校,其他的新闻教育单位也陆续恢复。当时新闻教育虽然恢复,但教学秩序混乱,仅有的几门课程都充满了极左思潮的烙印。工农兵学员所使用的新闻学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导师的教导”,写作的依据主要是“革命导师的有关论述”。

img70

中国人民大学

1977年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恢复,四川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广西大学等相继开办新闻专业。人大、复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开始和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新闻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198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新闻教育座谈会,推动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步伐,当年就新增新闻系(专业)近10个,使全国设有新闻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21所。80年代末,许多高校扩系建院,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

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新闻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据1983年中宣部新闻局统计,三年内全国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约有5000多人。以当时全国的新闻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速度,需要50年的时间才能把这个缺口补上。此外,全国新创刊的报纸和新建的电视台也都需要大批新闻人才。为了尽快满足新闻界的迫切需要,许多大学先后办起了新闻系或新闻专业。1989年开设有新闻专业的大学就有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江西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大学、杭州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吉林大学新疆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等50所大学。

在本科新闻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高层次的新闻教育点首先在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设立。1978年,这三所大学首次招收了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复旦大学新闻系开始招收新闻学博士研究生,这是中国首次培养新闻学博士。以后,又有一些大学获得新闻学硕士授予权。到20世纪末,全国新闻与传播类本科专业有教学点100多个,有10多所新闻院系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人大、复旦、北广等新闻院系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在80年代中期,中等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受到重视。为了培养新闻单位需要的中等业务、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上海市于1985年创办了新闻广播电视职业学校,包括新闻编务、新闻管理、音响录音和电视摄像、广播电视技术等专业。[4]对在职新闻干部的培训也取得很大的成绩,许多大学举办干部大专班、进修班,培训了大批干部。中国人民大学、人民日报社举办了多期函授班,培训了数万名学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也开设了新闻专业,使更多的人受到了系统的新闻教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成立,90年代中期教育部成立新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交流、探讨新闻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同时加强了国际交流,不断加强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1999年,全国设有新闻学类院、系、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0多所,专业点超过100个。专业教育体系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大专生、成人教育等多种层次。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在校的新闻系科学生总共只有大约500人,现在本科生就有6000人,加上大专生和研究生接近一万人。20年来向新闻单位输送的毕业生,累计已超过两万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教育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层次比较齐全、种类比较丰富、分布相对均衡的办学格局,已能培养从博士生到专科生等各种层次的学生。新闻类教学点分布广泛,有全国性院校,也有地方性院校,有全日制的普通高等学校作为主体,也有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其他多种教育形式,有在综合院校中成立的新闻学院,也有在理工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办的新闻教育,有在中文系里设置的新闻专业,也有在商贸院系里设置的新闻专业。沿海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新闻教学点相对较多,西部地区的新闻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如兰州大学新闻系、四川大学新闻系等发展也比较快。

中国的新闻教育一直重视对学生实际才干的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安排基本上都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新闻人才培养的特点,各院系都比较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好基础,增强适应能力。有关院校也注意根据自身学校的培养环境,发挥特长,体现自己的特色。近些年来,中国新闻教育界就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做了许多研究和探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教学点多,但不少新闻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平平。有的学校赶时髦,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上表现出随意性。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不能形成层次,比例不够合理科学,开设不齐全。有的学校在教学中偏重于专业实际操作培训,过分强调应用性,专业课程对处理新闻稿件和新闻节目的技巧技法训练的比例过重。事实上,教会学生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应该更多去关注如何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国际新闻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新闻教育要构成体系才能培养高质量、高规格的新闻专门人才。深化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学术水准高、讲授能力强的专业师资队伍。从中国目前的新闻专业教师队伍来看,一批学历较高、富有活力的年轻教师充实到新闻专业课程教学岗位上来了,这是好事,但是参差不齐、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理想、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目前新闻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不是数量,而是在质量上要有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