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来源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私塾经费由学生家长共同筹措。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费附加 1986年,贯彻《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镇政府制定《关于筹措学校办学经费实施意见》。
教育经费_八景镇志

第八节 教育经费

经费来源

清末,经费来源于学堂资产出租收入、群众乐捐,官助甚少。民国时期,办学经费有中央拨款,地方拨款,工会公产和教育基金。私塾经费由学生家长共同筹措。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经费纳入国家财政预算。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教育经费逐年增加。90年代后,党和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镇党委、镇政府加大对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748.29万元,较1985年增长63.05倍。

集资办学 集资办学是境内群众优良传统。解放前的书院、塾馆,多为群众集资。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春,观上坦湖村群众相邀,每生集谷25~50公斤不等,延师办学。

1979年,公社先后集资兴办石头渡初中、礼港初中和红星初中。

1986年始,根据县政府《关于依靠各种社会力量集资办学,尽快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通知》,全镇人口每人每年集资2元办教育。

1988年5月16日,镇政府发出《关于抓好集资办校,改造危房的通知》,全镇干部每人10元,职工8元,中学生每生每年10元,小学生6元,商品粮户口每人每年4元。用于改造危房,改善办学条件。

勤工俭学 1958年,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小学生参加小秋收、拾稻穗、种蓖麻、收废品。60~70年代,小学有生产基地,师生共同开荒种菜,种花生、玉米、油菜、大豆等,每生每年收入2~5元。

农业中学勤工俭学,学生到火车站挑煤。20世纪70~80年代,八景中学农场有水田2公顷,旱地0.50公顷,林地1公顷,水面0.5公顷,备有耕牛、农具,请农工1人。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不足。

教育费附加 1986年,贯彻《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镇政府制定《关于筹措学校办学经费实施意见》。1986年1月,开征教育费附加:农村按农业税额征收5%教育费附加;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个体工商户按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的税款征收15%教育费附加;集镇人口每人每年计征2元,农村人口每人每年计征稻谷5公斤。2003年停征。

捐资办学 境内捐资办学历有人在。明代石头渡谢仕鉴一次捐田2.70公顷,林地2公顷给玉成书舍。清代,杨家村杨元有为敬斋书屋捐水田3.40公顷。2006年,石头渡民营企业家谢红卫一次捐资50万元,重建八景中心小学。

学校收费 新中国成立前,中小学收费昂贵。一般人家子弟只能读几年私塾或小学,上高小、读初中多是殷实人家子弟,极少数富家子弟才有钱念高中、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收费少。1950年,农村高小每学期收学费3元,初小2元。书费按印刷价格收取。1956年学费调整为高小3.40元,初小2.40元。1967年,小学1~4年级每生每学期收书、学费0.50元。初中收费在勤工俭学中开支。1980年始,初中收杂费每生每学期7元,小学4~5元。1998年,实行学校收费一费制,除学费外,书费为代收费,期末与学生结算,多退少补。

2004年始,小学实行“两免一补”收费政策,即免杂费、免书费,补住宿费。至2006年,全镇小学生免杂费43525元,免书费56721.77元。

2005年春,八景初中开始“两免一补”,至2006年,共免杂费27076元;免课本费58245.97元;补助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9600元。

2007年,书杂费全部免除。另补助困难学生4000元。

表27-29       2005~2007年八景初中(含小学六年级)两免一补情况表

img2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