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印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印关系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官方和民间往来陷于中断,中印贸易基本停止。除了两国政府的官员互访外,民间交往增多,各种代表团往来于印度和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印度总理的访问进一步改善了中印关系,促进了各方面的交流。两国领导人会谈中,中方表示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制造“西藏独立”的企图和行为。李鹏总理访印进一步加强了中印友好合作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印关系_当代印度

一、20世纪50年代中印关系

中、印两国1950年4月1日建立外交关系,从此,两国关系进入了新阶段。1954年4月29日,中印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解决了印度与中国西藏间的通商、交通和宗教朝圣等问题,加强了中印两国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且在协定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述原则为建立中印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受到印度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两国总理在联合声明中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认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国与国的关系,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同年10月,尼赫鲁总理应邀访问中国时同样受到热情接待,两国总理的互访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推动了中印友好关系的发展。

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和密切的合作。印度积极帮助中国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一些涉及中国利益或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国际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在国际舞台上较为客观地阐述中国外交立场和主张。

在与印度相关的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同样公正地、友好地支持印度,如印度收复葡萄牙侵占的印度领土果阿的斗争、印度反对南非当局对南非30多万印度侨民的种族歧视等问题,都得到中国有力声援和支持。

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民间交往频繁。

两国的贸易关系得到发展,到1954年底,两国先后签订各种合同和议定书8项,边贸也有发展。

二、20世纪60年代中印关系

1959年发生了西藏上层集团叛乱事件和中印边界纠纷,两国关系开始恶化。1962年10月,由于印度长期在中、印边境挑起武装冲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爆发了中印边境武装冲突。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官方和民间往来陷于中断,中印贸易基本停止。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两国之间早已存在传统的习惯线,但是两国的边界从未正式划定。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企图强加于中国的,是非法的,中国政府从不承认。印度从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起逐步侵占了“麦克马洪线”以南和中段的中国领土,还多次侵入西段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以后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挑起了边境武装冲突。

中国一贯主张双方应本着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求得边界问题的全面解决。

三、现阶段中印关系

(一)中印谋求关系正常化

20世纪70年代初,中印紧张关系开始松动,两国政府领导人都表示了改善关系的愿望,希望举行有意义的会谈,寻求解决争端的办法。随后,中、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步骤。1976年3月,双方达成恢复互派大使协议,同年7月和9月,印度和中国相继派出大使,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政府高级官员互访,1979年2月,印度外交部长拉奥访华,1981年6月,黄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访问印度,双方就双边问题举行会谈,并一致同意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两国间有争执的问题。同年10月,赵紫阳总理在坎昆会见了英·甘地,就进一步改善双方的关系,交换了意见。1985年10月,赵紫阳总理在纽约与拉·甘地总理会晤。两国领导人的这些接触,增进了了解、有利于改善两国关系。

1981年12月10日,中国和印度就边界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和印度外交秘书埃里克·冈萨尔维斯分别率领各自官员参加了会谈。从1981—1988年,中、印官员已就边界问题举行过8轮会谈。通过这些会谈彼此了解了对方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不过会谈实际进展不大。

除了两国政府的官员互访外,民间交往增多,各种代表团往来于印度和中国,进行友好访问。1978年3月,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印度12个城市,受到了热烈欢迎,增进了两国人民间的友谊。

(二)拉·甘地总理访华

1988年12月19日,印度总理拉·甘地访问中国,是中印关系中一个重要事件。拉·甘地的访问是1954年尼赫鲁总理访问北京以来印度总理对中国首次访问,意义重大。拉·甘地称他的访问是“两国关系新开端”。通过访问,中印政府领导人增进了了解,对双边关系中所有问题进行了讨论,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民用航空协定》和《文化合作协定1988、1989、1990年交流执行计划》。双方同意成立一个联合工作小组,专门讨论边界问题,同时,成立一个部长级的经贸、科技联合小组,推进这一方面的合作。印度总理的访问进一步改善了中印关系,促进了各方面的交流。

(三)李鹏总理访印

中国总理李鹏应印度总理拉奥的邀请,于1991年12月11~16日对印度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李鹏总理同拉奥总理举行了会谈。印度共和国总统拉·文卡塔拉曼和副总统夏尔马分别会见了李鹏总理。两国政府领导人就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双方对近年来特别是1988年印度已故总理拉·甘地访华后,中印关系在两国政府和人民努力下得到改善感到满意。

访问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在孟买和上海恢复设立总领事馆的协议》《领事条约》《关于恢复边境贸易的备忘录》《1992年贸易议定书》和《关于和平利用外空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此外,双方同意,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保持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双方还同意将两国边防人员不定期会晤改为定期会晤。

两国领导人会谈中,中方表示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分裂中国、制造“西藏独立”的企图和行为。印方重申印度政府长期和一贯的政策,即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印方不允许一些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

李鹏总理访印进一步加强了中印友好合作关系。

(四)纳·拉奥总理访华

印度总理纳·拉奥应中国总理李鹏邀请,于1993年9月6~9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在融洽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并就两国关系和国际形势交换了意见。9月7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同时还签署了广播电视合作协议,环境合作协定和关于在什布奇山口扩大边境贸易的议定书。这些协定,特别是关于在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中印关系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也可以说是一次突破。拉奥总理访华使两国关系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五)经济合作日益扩大

中、印两国都重视发展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两国贸易额逐步增长,从最初的2500万卢比增至1981—1982年度的13.094亿卢比,此后,又呈下降趋势,1984—1985年度为7.288亿卢比,1986—1987年度为5.75亿卢比,1988年又回升,当年10月,双方贸易额达1.8亿美元,全年可达2亿美元。1991年两国贸易额增至2.64亿美元。1992年再增至3.4亿美元,1993年翻一番,达到6.75亿美元。

中国出口到印度的主要商品有:生丝、焦炭、石油产品、豆类、香料、药品、新闻纸、化学制品和电站设备等,印度出口到中国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石、钢材、铬矿石、烟草、咖啡、棉花、大米、工程产品、机械、合成纤维、皮革和宝石等。

近年,印度对中国的出口额增加较多,而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仅有一定的增加。

中印边境贸易1992年7月恢复,贸易点在利普克山口,位于印度北方邦的皮托拉加尔县和中国西藏的普兰县。在1992年的贸易季节(7~10月),贸易额170万卢比,1993年7月的成交额为100万卢比。印度销往中国的商品有纺织品、咖啡、大米、大麦、干水果、蔬菜和药材,中国销往印度的商品有毛织品、硼砂、皮革、山羊和绵羊等。根据1993年9月签署的扩大边境贸易议定书的规定,将开放什布奇山口边贸点。随着更多边贸点的开放,贸易额可望增加。

近年,中印两国经贸有发展,但目前的贸易额对两个大国来说是不适应的。要充分挖掘现有的贸易潜力。今后两国要发展直接贸易,建立直接航运线路,开辟更多的边境贸易点,两国经济合作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除贸易外,两国正在探讨其他方面的经济合作,如在两国间办合资企业。由中、印合资兴办的首家钢铁厂已在印度破土动工。中国提供炼钢设备和技术,印度提供铁矿石和基础设施。目前正在探索在第三国联合投标钢铁厂工程。

科技合作有进展,中、印举行各种科学讨论会、交流学者、联合研究工业和农业的一些课题。两国开始在高科技领域合作,如空间、新材料、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方面。

(六)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根据中、印政府签署的文化交流协定,两国开展了各种文化交流,包括交流艺术家、戏剧家、音乐家、从事研究佛教的学者以及研究古代和中世纪中印关系的学者;举行中印文化联系的国际讨论会;两国每年各设立12个奖学金名额,派留学生去对方国家学习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和其他学科;交流汉语和印地语教师,大学副校长访问,交流儿童心理学家和教科书;举行汉语教学讨论会,在两国举行电影节和举办书展;举行关于传统和现代化讨论会;联合举行关于农业经济讨论会;拍摄博迪尔马和著名的中国旅行家玄奘纪录片。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1993年和1994年在印度和中国举办的文化节,两国都派出了优秀的艺术代表团参加文化节活动,盛况空前,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中印文化交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