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景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景经济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升至98%以上。此后,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经济步入低谷。与此同时,八景玻璃纤维厂、八景水泥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九五”计划期间,镇党委、镇政府为支持、鼓励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景经济_八景镇志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景经济

工农业生产恢复时期

1949年7月,境内解放。此后,通过清匪反霸,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民主改革,“三反五反”,抗美援朝,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2年,早稻亩产150公斤,比1949年增长50%;粮食总产量4506吨,比1949年增产1628吨;油脂产量升至32.50吨,比1949年增产1.50吨。为增加生产,农民积极开荒造田,1952年,实有耕地2733公顷,比1949年增加821公顷。主要农作物亩产普遍提高,早稻亩产比1949年增产50公斤;小麦大豆每亩增产16~17公斤;油料作物每亩增产15~98公斤。

“一五”计划时期

1953~1957年,为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境内工农业生产在3年恢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方面继续开荒造地,5年累计开荒307公顷,比1952年扩大耕地面积11.23%。同时,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至1956年,占99.80%的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完成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0%工商户和从业人员分别纳入公私合营或合作店组。“一五”计划期间,针对境内易涝易旱,修建上保维家塘水库、灶岗松山水库、石头渡流水岸水库。1957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52.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6.65万元,占95.94%;粮食总产5032吨,比1952年增产526吨;油脂总产52.45吨,比1952年增产19.95吨。这一时期,以个体私营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公私合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升至98%以上。

“二五”计划时期

1958年,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在农业合作化和个体工商业改造中产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的倾向,出现急于求成和搞“穷过渡”的“大跃进”。同年8月21日,中共高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以《由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伟大变革——建立人民公社》为主题的广播大会,将全县51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改建成14个人民公社,境内属红旗人民公社。此期,依靠人民公社力量,相继兴建樟坑桃山水库、灶岗永丰水库、槐山水库。此后,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农业经济步入低谷。1962年,经过恢复,形势好转。同年,全镇农林牧副渔总产值205.03万元,比1957年增长39.80%,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1.73万元,占农林牧副渔总产值10.60%。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63~1965年,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中共中央颁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即农业60条。境内推广祥符公社莲花大队,相城公社冷塘大队“小段包工、定额计酬、责任到人、验质计分”管理经验,工农业生产出现好势头。期间,樟坑上林水库、观上水库、坪口电灌站、胡家坊电灌站、敖岭电灌站、礼港石马山电灌站建成,灌溉面积456.50公顷,占1964年水田面积19.56%。1965年,粮食总产10292吨,比1957年增长70.76%,比1962年增长35.52%;油脂总产73.15吨;农林牧副渔总产值241.72万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3.87万元,分别比1962年增长17.89%、9.84%。1965年,全公社工业总产值12.22万元,比1962年增长15.83%。

“文化大革命”(“三五”、“四五”计划)时期

1966年,当调整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重新发展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批领导干部被打成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批斗,政府和基层单位处于瘫痪,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970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重申党对农业基本政策。农业又出现新局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抵制极“左”错误路线,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业机械,采用科学技术,推广矮秆良种,生产条件有所改善。至1975年,共新建沉塘、文革等水库4座,增加旱涝保收面积32公顷,安装变压器19台(1760千伏安),架设高压线路66.60公里,建立电力抽水机站53座(1885千瓦),扩大灌溉面积1804公顷。同年,农业机械发展至216台,总动力2909千瓦,比1965年分别增长5.35倍和2.39倍。全社粮食总产12188吨,油脂总产112.30吨,分别比1965年增长18.42%、53.52%。与此同时,八景玻璃纤维厂、八景水泥厂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全社工业总产值59.85万元,比1965年增长3.9倍。

改革开放时期

1976年,粉碎“四人帮”,国民经济发展进入第五个五年计划。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公社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全会精神,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八景农村出现联产到劳、包干到组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同年秋天,80%生产队建立起常年作业组、临时作业组。1980年,实行旱地联产到户。1982年,实行第一轮土地承包,全社6381家农户承包2354公顷耕地。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农业生产年年丰收。198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21041.30吨,比1979年增长84.52%。

与此同时,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实施县政府制定的“四轮驱动”办工业战略,利用本地资源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陶瓷、耐火材料、水泥、玻璃纤维、砖瓦、石灰等建材业为主的镇村工业。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9792.40万元,年均递增19.20%,其中,工业产值413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42.20%;农业产值5658.4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7.80%;农民人均纯收入747元。

1993年始,对一些长期负债、亏损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等形式搞活。199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2131万元,年均递增17.70%,其中工业总产值1865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84.30%,比“七五”计划期末增长3.5倍;农业总产值347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15.70%,比“七五”计划期末下降38.59%,农民人均纯收入1847元,比“七五”计划期末净增1100元。

“九五”计划期间,镇党委、镇政府为支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对镇村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此后,民营经济获得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00年,有企业630家,工业总产值14461万元,营业收入11392万元,实现利润369万元,上缴税金489万元。农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多种经营比重不断上升,同年,多种经营产值295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53.70%。

进入21世纪,镇党委、镇政府把招商引资、加快工业项目区建设作为强镇富民、发展镇域经济放在首位。2001年,镇政府投入2000余万元,完成土石方290余万立方米及水、电、路、讯、闭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面积1.33平方公里的工业项目区。2003年,镇政府出台亲商、安商、护商、富商十项优惠政策和十三项优化环境措施,为投资者提供最优惠政策,创造最优良环境。

img127

图18-1 八景镇两个文明建设表彰会 (2008年摄)

2007年,入区工业企业25家,投资总额9.65亿元,其中外资900万美元;投产企业23家,其中红狮水泥有限公司日产水泥4000吨;元盛食品公司年屠宰加工肉牛20万头;春丝食品公司年生产面条、米粉1.20万吨,外资企业成为镇域经济重要支柱。农业上,实施产业带动农村发展战略,依托天龙蚕丝有限公司“农”字号企业发展蚕桑业,全镇桑园面积175.70公顷,引进小蚕共育,优质蔟具养殖技术。同年,蚕茧产量66.64吨,蚕农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元盛食品公司以“公司+农户”形式推进种草养牛工程,发展(奶)肉牛产业,全年出售和自宰肉牛1108头,存栏6404头。生猪实行专业化规模养殖,共有专业养猪户29家,出栏肉猪19983头,存栏7337头。同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353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3012万元,居全市乡镇第一位,比1978年增值82859.85万元,年均递增24.30%,工业比重升至88.75%;农业总产值10520万元,比1978年增值10159.82万元,年均递增12.30%;农民人均纯收入4489元,比1978年净增4400元;粮食产量19854吨,棉花51吨,油脂1211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35.27%、48.25%、7.32倍;财政收入4735.89万元,是2000年的5.19倍。

img128

图18-2 八景镇两个文明建设表彰会 (2008年摄)

表18-1 部分年份工农业总产值统计表 单位:万元

img129

续表18-1

img130

表18-2 部分年份农村经济收益分配情况表 单位:万元

img13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