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人教育_庆城县教育志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人教育_庆城县教育志

时间:2022-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委员会于1950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举办了为期6天的冬学教师训练班,对全县65名冬学教员进行了培训。同时,各区、乡分别成立冬学委员会。同时由各区选调初小教员和农村中热心教育事业的积极分子集中培训1至3天后,让其担任冬学教员,使冬学工作的质量有所提高。为了鼓励群众教师的工作热情,由县政府统一制发了聘请书,聘请他们担任冬学教师。1955年11月20日召开会议,健全组织,制定计划,于当月25日正式开学,共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人教育_庆城县教育志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人教育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提出的在新解放区“应有重点地开展群众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的指示精神,庆阳县人民政府于1950年11月20日向全县各区发出了“关于开办冬学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开办冬学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是:着重于人口较集中的城区和乡(镇),以学校为基点,与土改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老解放区以文化识字教育为重点,新解放区应加强时事政策的启蒙教育,凡土改区应讲解土改政策和土改条例以及在土改中群众发生的各种问题。同时,根据甘肃省文教厅和庆阳专署的指示,将分配庆阳县全年要开办的65所冬学和应动员的2080名参加冬学学习的农民人数分配全县各区,其具体为:迎风区5处,入学人数160名;西峰区10处,入学人数320名;驿马区6处,入学人数192名;董志区8处,入学人数250名;赤城区5处,入学人数160名;什社区5处,入学人数250名;土桥区5处,入学人数160名;彭原区9处,入学人数288名;马岭区6处,入学人数192名,新堡区3处,入学人数96名。随后,庆阳县还成立了冬学委员会,由县政府三科科长骆洪烈为主任委员,县团工委干部牛维忠为副主任委员,宣传部杜西英,农会魏得荣,民教馆李俊财,工商联合会李思温,第一完小校长刘宪庭7人为委员,组织领导全县的冬学活动。委员会于1950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举办了为期6天的冬学教师训练班,对全县65名冬学教员进行了培训。同时,各区、乡分别成立冬学委员会。区级由5至7人组成,乡级由3至5人组成,并在全县进行宣传动员,要求乡村干部、党团员以及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冬学学习。各区举办单位一般以乡村所在地的完小、初小为主,还可根据群众居住、生产、生活和师资等条件决定,学习也根据学员程度和具体情况设立夜校班、午班、半日班、整日班等多种形式,一般以夜校为主。农民生产繁忙,居住分散,不易按时集中学习的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识字组送字教学、取字教学、巡回教学、自学互助等方法进行补习。师资大多都是抽调各完小、民教馆的负责人及动员各区知识分子参与,一般都没有什么报酬。冬学的经费由群众向社会捐助,彭原乡群众给冬学捐小麦9大斗,迎风区群众梁立中为冬学捐币1000元,西街小学校长刘宪庭买粉笔4盒送给冬学学员,土桥、马岭的很多儿童自主组织起识字组,每天手不释卷的学习。

为了加强对冬学工作的领导,1952年,全县冬学委员会进行重组,由当时的县长马汉兴兼任冬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三科科长王万政为副主任委员,领导成员由原来的7名增加到9名,使冬学工作的领导力量有所加强。同时由各区选调初小教员和农村中热心教育事业的积极分子集中培训1至3天后,让其担任冬学教员,使冬学工作的质量有所提高。据统计,到1952年底,全县共办冬学整日班6个,夜班349个,分教小组321人。共有男女学员16852人,其中儿童3209人,壮年7471人,青年4241人,老年1302人,妇女631人。冬学专任教师由县上每月发给生活补助费,其他教师均为义务教课,办公费除了县冬学委员会补助部分外,其他由群众自筹。课本由学员自己购买,实在困难买不起的,有些教员买课本给学员赠送。冬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因为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群众的情绪非常高涨,所以冬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为了扩大扫盲教育成果,庆阳县于1953年初成立临时性机构扫盲办公室,设专职干部6人,并于1952年11月至1953年4月20日,共在8处举办了速成识字法推广实验班,全县共有243人参加,分25个小组。速成识字的内容分为符号、拼音、笔画、阅读、写字、写话6个部分。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识字,第二阶段是写字和写话,活动结束后,1953年5月13日,由县扫盲办公室进行了全面的总结。(www.guayunfan.com)

1954年初,在上年冬学开展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向农民进行政治文化教育,于2月底利用农闲时间,变冬学为“春学”。共办了114个班组,有1173人参加学习。因为春学时间较短,开始时人多,后来由于农业生产开始了,只有庆城和西峰的部分市民参加,参加学习的农民大大减少,影响了春学学习的质量。同时,在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农民业余增产运动”的基础上,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贯彻了第一次全国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精神,在县委宣传部、团委、妇联、兵役局等单位的协助下举办了冬学教师训练班,抽调完小、重点初小校长及选聘的群众教师代表骨干73人到县城集中学习了7天,主要传达了甘肃省扫盲会议精神和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方针,学习了农村当前中心工作和成人识字教学法,讨论了1954年冬学工作计划。为了促进老解放区扫盲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老解放区人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在自愿的原则下,抽调了12名群众教师(每人每月由县委补贴生活费15万元边币)到老解放区工作。为了鼓励群众教师的工作热情,由县政府统一制发了聘请书,聘请他们担任冬学教师。同时,县政府还抽调扫盲中心校长、教员各1人和学习辅导员2人组成冬学工作检查小组,深入农村对全县9个区35处冬学情况进行了大检查,了解冬学的开展情况,帮助解决冬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并参加了学习结束时的颁奖活动,使这一时期的冬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完成了县上分配的冬学教育任务。

1955年,甘肃省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工农业余教育的工作方针: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职工业余中学班和高小班,扫除职工中的文盲,提高职工文化水平,以便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在农村,密切配合互助合作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展农民文化教育,逐步扫除农村中的文盲,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同年,还召开了全省扫盲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总结各地扫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农村扫盲运动要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农民业余学校,使农民能坚持常年学习,提高农民教育质量。为贯彻这一方针,庆阳县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扫除文盲工作。1955年11月20日召开会议,健全组织,制定计划,于当月25日正式开学,共组织447个班,871个组,1318处扫除文盲教育点,参加扫盲学习的学员22642人,其中男学员13678人,女学员8864人,干部1601人,社员6969人,互助组组员9608人,单干农民2525人,少年3764人,青年12683人,中年5562人,老年230人。除动员全县小学教师积极参加外,还选配群众教师970人,开学前集中培训了133名群众教师,将他们作为扫盲骨干分配各扫盲点任教。在所选调的教师中采用自愿报名的办法选调了30名教师赴老解放区任冬学教员,及时解决了老解放区冬学师资短缺问题。各区、乡分别成立了冬学校部,由专职人员负责,选了6名专职教师分片包干,具体领导和深入检查各区的冬学工作,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保证冬学工作顺利进行。另外,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各区也相应地掀起了学习新文化的高潮,学员由开始计划的1632名增加到22642人,学习的内容均有所改变和增加,许多成年人都加入到学习队伍中来,保证了冬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随着农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冬学也逐步改为常年的农民业余学校,使加入农业合作社社员的生产、学习、开会、休息得到统一安排,为扫盲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农民业余学校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原则,组织农民坚持常年学习,使单纯的扫除文盲教育步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农民业余学校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设识字、算术两科,高级班设国语、算术、常识3科,使扫除文盲教育有了明确的计划性和层次性。学习时间由农业合作社统一安排,结合农业生产和农事季节特点进行。农忙少学,农闲多学,认读结合,学用结合,边学边巩固,采用记工识字教学,见物识字等方法,易学易记,效果较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传统使妇女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农业合作社一建立,许多农村妇女参加学习。这些妇女自小连名字都没有,被人称为李家二妈、张家大嫂等,参加合作社时就要造册登记,冬学教员和区、乡干部给这部分妇女起了名,她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当然非常高兴,有些人是第一次拿起笔来写自己的名字,有力地推动了冬学工作的开展。1956年,庆阳县又成立了农民扫盲协会,协助政府开展扫盲工作。到1957年,庆阳县共扫除青壮年文盲76933人,其中有1640人进入农民业余学校高级班学习,有84人进入农业学校初级班学习。

二、“大跃进”时期的扫盲运动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普及教育,培养出一支数以千万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巨大历史任务之一。”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中共甘肃省委在二届二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办学,三年基本扫除文盲,并大力发展中高等业余学校”的奋斗目标。庆阳县则对扫盲工作提出了“日日学、天天练,春夏秋冬不间断,三年任务一年完”的脱离实际的口号,掀起了“千人教,万人学”的突击运动。同年7月,全县农村以大队为单位,城区以管区为单位,厂矿企业以厂店为单位,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党、政、工、团、妇配合成立验收小组,对达到脱盲标准的人员发给了脱盲证明书。大约只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就使扫盲对象中37.42%的学员脱了盲。秋后,由于全县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运动的全面开始,使扫盲教育未果而止。1959年8月17日,甘肃省教育厅在武山县召开了农民教育座谈会,提出了“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的口号,要求把扫除文盲教育推向高潮。庆阳地区在宁县春荣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该社“四书挂帅、五长当先、六包全贯”的经验,开展了五比五看活动,即比领导,看方法;比干劲,看行动;比速度,看质量;比措施,看效果;比发展,看巩固。庆阳县召开8万人的誓师大会,动员57018人参加扫盲运动,并要求在水利工地上做到宣传栏黑板报、书本、识字牌、大字报五上工地,掀起了全县扫盲教育的高潮。

与此同时,应1958年大搞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政治需求,庆阳县于1958年8月26日决定创办庆阳县文化艺术学校,目的是为各公社培养“大跃进”所需的文化艺术人才。该校从当年8月26日开始,经过5天筹办,到9月1日正式开学,第一期计划招收218名学员,结果因农村劳动力缺乏,只报到了63名,其中男学员54名,女学员9名。开设的课程有:政治、文艺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还组织社会力量成立了民间歌舞研究小组、文艺创作研究小组、音乐研究小组、美术研究小组和戏曲研究小组等门类齐全的文艺活动组织,每周各组都有一次活动。另外,还在庆阳二中、庆阳大学、庆城北小选拔了56名能演会唱的学生成立了一个“庆城业余歌舞剧团”,每周星期三和星期日下午集中进行排演。在1958年10至11月两月时间就对外演出4次。民间歌舞研究小组和音乐研究小组,每人每天要唱会1至2个视唱练习曲。文艺创作研究小组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就创作诗歌1800余首,平均每人30多首。美术研究组创作壁画22幅,尽管这些艺术作品还很不成熟,但对成年人文学艺术水平的提升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教育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业余教育机构均被取消,工农业余教育队伍被拆散,正常的成人教育工作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但是因政治运动的需要,创办了许多“七·二一工人大学”、“五·七干部学校”、“五·七红专学校”等专门面向成人的教育机构,那时大多是开展政治运动,文化学习基本流于形式,劳动锻炼则是这些学校的主课。庆阳县于1972年创办了庆阳县红专学校,开办了赤脚医生班、畜牧兽医班、机电班等农村急需的专业班组。当时的学员均由农村各大队推荐,来校学习后仍回原址工作,虽然以政治学习为主,但还是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学习时间不足半年,为农村培养了一些专业人才,许多人从此成了农村这个行业的骨干力量。另外,“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县农民(限贫下中农成分者)每户免费赠发一套“红宝书”(《毛泽东选集》四卷本)。学生每人一本《毛主席语录本》,要求全民唱语录歌,对农村的扫盲和文化学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高峰时期的“早请示、晚汇报”制度的实行和“忠”字运动的开展,也是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1974年庆阳县把温泉公社作为试点,推广天津小靳庄大唱革命歌曲的经验,动员农村男女老少大唱革命歌曲,对文化学习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文化大革命”后期的路线教育运动,在全县抽调大量干部到农村进行路线教育,组织农民学文件、读报纸,开展各种类型的政治活动,这也是对农民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

四、改革开放时期各类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

(一)成人中等教育

1981年,中央成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农广校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村专业户、个体户、回乡知识青年及部分国营农场、林场干部,学员统一考试,择优录取,学制3年,开设农学、畜牧、林业、农村财务会计、乡(镇)企业和农经专业。设文化课和专业课共11至13门功课,学员统一集中,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收听收看自学,以函授、刊授方式进行辅导。学员结业时组织统一考试,由学校发给中专毕业证书。1983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关于举办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试行办法》公布,1984年7月,经庆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将创办于1974年的庆阳县农机局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改为庆阳县农机学校,校址在西峰镇西大街,占地3亩,建筑面积635m2,有课桌凳100套,大小型拖拉机各1台,各类农机具8台,投影、幻灯、收录机等各种教学用具50台(件),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在农村从事各类农机的驾驶维修人员,教学主要以实地操作为主。

1983年秋季,在各乡(镇)创办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向农民讲授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商品生产,促进脱贫致富。这是一种由乡(镇)办学、乡(镇)管理,旨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村学校。学校成立了由教育、农牧、科协、妇联、团委、文化站、农技站等单位人员参加的校委会,由一名乡长任校长,聘请有技术专长的乡村干部、农业技术员、学校教师、科技能手兼任教师。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农作物带状种植、玉米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种菜、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果树栽培、黄花切块育苗、青贮饲料、家畜家禽饲养、养鱼、烤烟种植、果品加工、缝纫裁剪等。学习以短期为主,长短结合,少则半天,多则月余,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大多结合农时季节,或在课堂、或在田间地头组织教学。这种方式对提高刚刚包产到户农民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桐川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以乡设校,以村组班,讲授农民急需的技术知识,聘请乡村技术干部和农民技术员任教,结合农时季节,讲授果树嫁接、良种栽培技术、常用化肥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常见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等课程,全乡设20个教学班,一年多时间集中举办科技培训班34期,受训人员达1775人次。有的还根据群众要求,教学人员走门串户,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群众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写成讲稿,再到各村讲解,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们推广了油菜“四改一防”技术培训之后,使油菜的亩产由原来的25公斤上升到108公斤,使农民真正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也使一些实用有效的农业技术得到了迅速推广。

1981年10月12日,庆阳县供销社职工学校正式创办,校址在庆阳县莲池商店院内,占地2亩,有房屋24间,使用面积408m2,选调教职工27人,培训对象是全县供销系统职工,培训方式以办短期培训班为主。到1985年,共举办收购员、营业员及职工初中文化补习班7期,培训人员298人次,合格率达97%。由于办学效果较好,学校校长于1984年11月出席了甘肃省职工教育代表工作会议。

1984年8月,庆阳县农业广播学校正式成立,校址在庆阳县农业局,有教室3间,教学人员3名,课桌凳50套,还有相关教学用具。与庆阳县农村应用技术广播学校(简称农应校)合并办学,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农应校”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基层干部、专业户、个体户、复退军人及回乡知识青年,学制为1年。开设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其他4大门类22门应用课程,学员结业时组织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农广校”在乡(镇)设班组织教学,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学边实践。除课堂教学外,大部分在田间地头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现场教学,部分乡(镇)给学校划出试验田,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基地。庆阳县农业局筹措资金为学员买了收音机、磁带等教学设备,帮助学员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到1985年,“农广校”招收2届共96名学生参加学习,直至1990年,共培养农业技术人才1593名,许多毕业学员都成为庆阳县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二)成人高等教育

1、广播电视大学

广播电视大学是一种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资料进行远距离开放性教学的成人高等教育新形式。1979年初,中央及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成立,同年4月,庆阳地区设立并组建了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办公地点设在庆阳地区文教局,根据中央和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的有关规定组织招生考试。为了方便庆阳县考生的学习辅导,1986年,庆阳县开设电大班,开始招收专科生16名,地址设在庆阳县委党校,学员均为在职干部和教师。从陇东中学抽调岳翔任班主任,全面负责学员的学习辅导和生活管理工作。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学员也不断增多,按照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要求,还开设了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函授班和甘肃省委党校函授班。从1986年到2010年,共培养专科生500名,本科生165名。学员均是来自县内各行各业的在职职工,一般采用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甘肃省委党校函授和党校教员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期学员都参加庆阳地区党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毕业文凭。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78年2月26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业余学习的人们经过考核,证明达到高等学校毕业水平的,就应该在使用上同等对待。”接着,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业余高等教育的考核办法》。1979年,国家教育部又将其修改成为《自学考试办法》。1981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法》。1982年3月,庆阳县首次进行高等教育自学入学考试,当年有600多人报名,由庆阳县教育局工农教育办公室组织。考场设在长庆油田子弟学校,共分11个专业进行。首次招考学员通过3年学习,到1985年,有35人获得了所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庆阳县政府为了对首次获得自学考试文凭学员给予鼓励,决定每人奖励300元,此后,凡是取得大专学历者均奖励300元,到1998年取消。1992年庆阳县成立自学考试委员会并设立自学考试办公室,负责庆阳县和长庆油田职工的自学考试报名组织工作,考试地点统一集中在西峰。1995年开始,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重视,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庆阳地区考区决定在庆阳县设立分考区,考点设在陇东中学,由庆阳县自学考试办公室具体负责庆阳县和长庆油田考生的考试报名及组织工作。1997年,根据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的指示精神,庆阳县自学考试办公室承担了庆阳县、华池县、环县和长庆油田考生的报名和考试组织工作,由于考生人数的增多,庆阳县分考区设立了陇东中学、庆城中学、庆城小学3个考点。到2005年,参加考试2651人次,报考1362科次。2006年以后,由于函授、电大等培训形式的增多和高等院校的大规模扩招,参加自学考试的人数逐年减少。2006年10月,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撤消了庆城县分考区,庆城县自学考试办公室只负责庆城县内考生的报名工作,由庆阳市自学考试办公室在西峰统一设点组织考试。

(三)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1999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考核与奖惩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教育局从2000年暑期开始正式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每年利用寒暑假前10天时间,初级中学以上学校和县直小学以学校为单位,乡(镇)小学以学区为单位集中组织,学习有关上级部门统一编发的继续教育教材,并聘请专人进行辅导讲解,培训结束时组织统一考试,颁发继续教育培训资格证书,作为评定职称和评优选模的重要条件。培训的内容有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思想的更新与提高等重要的教育理论,还有对新课改和新教法的研究探讨。从2002年开始,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各学区、学校又把学习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规定50岁以下的教师必须学会基本的电脑操作技术。2000年到2010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已进行了13期大规模的继续教育培训,每人累计培训时间约935课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