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独立自主地生活,像从笼中放飞的小鸟,似乎得到了许多“自由”。但是,如果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律而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就会给自身的生理特别是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主体意识。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承担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

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的重要标志。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较高的政治﹑思想﹑品德和专业能力素质,还必须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竞争﹑社会生活变化和价值观的变迁。结合大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临的课题。

一、发挥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自身途径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有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时间,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许多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家独立自主地生活,像从笼中放飞的小鸟,似乎得到了许多“自由”。但是,如果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律而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就会给自身的生理特别是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大学新生的当务之急。

(三)学会合理调控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几乎每一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适度紧张的情绪是大学生活所必需的,它可以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潜能,也可提高学习效率。没有一定的紧张感,自己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没有压力和动力,那么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失衡,甚至诱发心理疾病。大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无克制的发作,也不做无限制的压抑,要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得到疏泄。遇到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可以找知心朋友倾吐郁闷,发发牢骚,或通过写信﹑记日记来宣泄;或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以及看电影等,使不良情绪得以迁移。

(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稳定健康﹑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有社交的需要,与同学﹑教师﹑亲属﹑朋友交往能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充实感和安全感。当苦闷时,可以到同学朋友那里去倾诉,从同学朋友处得到安慰﹑鼓励和帮助,增添学习劲头和信心。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平等﹑尊重﹑真诚﹑宽容﹑互利﹑诚信﹑适度的原则,同时也要掌握相应的人际交往的技巧和能力。第一,要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第二,要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热情。第三,要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第四,要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第五,要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第六,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第七,要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五)合理使用网络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作为新技术新思想的代表,高校校园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大学生成为上网的主力军。复杂多变﹑五彩斑斓的网络世界,很容易诱发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端正上网目的,许多大学生抱着娱乐﹑放松﹑消遣的目的上网,或者盲目地浏览网页,这是导致大学生无度上网,被淹没于信息海洋产生认知障碍的内部原因。所以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海洋中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到哪里去找所需信息,通过什么途径能更好更快地获取所需信息,对搜索到的信息如何筛选等。其次,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主动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主体意识。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原动功能

(一)自觉承担教育义务

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有许多是在其早期成长过程中就埋下了种子,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家庭的配合与参与。家长必须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承担起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在学习方面,家长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一味地坚持应试教育,要积极支持子女走出课堂,参加各种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明确学习目标和动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应鼓励子女广交益友,积极融入周围环境,认真倾听子女的倾诉,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人际矛盾;在恋爱方面,要善于疏导﹑教育子女正确处理爱情﹑学习﹑生活的关系,同时加强性健康教育;在就业方面,家长要尊重子女的意见,降低自身的期望值,减轻子女压力,接受新的就业观念,让子女深入接触社会,最终明确自身就业方向。

(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永远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和谐的家庭氛围能使子女身心愉悦﹑心理压力减轻,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不和谐家庭中的争吵﹑溺爱﹑冷淡和家庭暴力都会给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首先,家长应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平等的权利,能够民主﹑融洽地相处。这就要求家长具有良好的心态,能时刻保持家庭气氛的轻松愉快,让子女潜移默化地形成乐观的性格。同时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无论是夫妻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应该充满爱,这种爱将会使子女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其次,家长要培养家庭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习惯。家长在生活中不应当充当独裁者﹑专制者的角色,应该倾听子女的心声,做到既不轻视也不溺爱,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能与他们产生共情,增加与他们真心交流的机会。最后,家长应该成为子女的朋友,因为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更愿意跟朋友去倾诉,所以做子女的朋友也可以帮助家长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走出困惑。

(三)家长应经常与学校积极主动沟通

家长要经常主动浏览子女所在学校的网页或学校寄发的有关通知,了解学校的情况和动态,从中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于大学管理的特殊性,一名辅导员老师可能要负责上百名甚至更多的学生,且不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家长要经常主动与子女的辅导员老师沟通,了解子女在学校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状况。还可以向老师反映自己掌握的一些问题,方便老师在学校关注和帮助他们。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家长也可以到学校探望子女,体验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在与同学和老师的聊天中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获得更为直接的信息。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既能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有效地维护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营造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教学场所﹑活动场所﹑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绿化环境﹑各类设施装备等方面的状况。高校在进行物质环境建设的时候必须强化育人意识,比如,校园建筑布局要科学,风格要优雅,要体现一定的美感和浓郁的学术气息;教学设备要及时更换和更新,以满足广大师生教学和学习的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活休息场所,卫生方便,使学生在学习之外有使身心放松的条件;充分利用校内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场馆,开展各种有益于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养综合素质。第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主要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还可以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德﹑奋斗不息的精神感染﹑激励学生。另外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要树立优良的校风﹑班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文体活动,不断提升自我,消除一切不正之风,弘扬社会正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质。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这是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最佳途径。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必修课。但是很多学校都只是用大一半个学年或者一个学年的时间来进行统一授课,时间短﹑内容多﹑讲解不深入。所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应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和各层次﹑各学科门类学生,以及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述。比如,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放在适应新环境等内容上,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大二﹑大三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心理调适技能以及处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重点;对于毕业生,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而针对部分学生特有的一些问题或特殊需要,可以采取开设选修课或者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

课程的教授要符合时代的特点,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疾病的认识上。在课堂上注重运用情景教学﹑网络教学等学生感兴趣的﹑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整和求助。

要大力抓好教材建设,当前我国公开出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达上百种,但大多数教材内容重复性﹑实用性不强,很多高校在教材选择上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高校心理工作者应组织专家编写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符合本省﹑本校实际情况,围绕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的高质量教材。

2.积极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的各种课外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具有的信息开放﹑及时﹑生动﹑新颖﹑直观等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高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各种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活动,比如,注意力训练﹑创造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意志力训练等。这些活动要有设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要把它们看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认真组织实施。高校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参与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提高受挫能力,进一步培养其顽强意志。

3.大力宣传,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有心理障碍的人才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对象。所以,学校应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同感,大力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刊物﹑展板﹑网站﹑讲座﹑课堂教学﹑心理电影赏析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心理调节方法和咨询服务资源等,扩大心理咨询机构的影响力,使学生需求与学校服务紧密衔接起来,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主动寻求帮助。

新时期的高校心理咨询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与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首先,从硬件环境方面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按照设施齐全﹑明亮舒适﹑保护隐私等基本要求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其次,开展多样性和新颖性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关注心理咨询工作。比如,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心理咨询工作网﹑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网络心理咨询途径﹑建设心理宣泄室和沙盘游戏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等。

4.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为了他们更好地全面发展,学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实时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普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已经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跟踪了解,与家庭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工作,开展经常性的定期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为极个别心理严重障碍的学生提供心理干预,避免校园恶性事件发生,为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条件并完善方向。

(三)建立长效的家校联合机制

在家校联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起指导作用,家长起主体作用,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让家长主动﹑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方面必须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做好向学生和家长传达高校教育目标的工作,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向家长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的宣传,并做好向家长传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心理状况的工作。另外学校心理老师应该与家长一起探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方法,同时发现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家长解决自身的困扰。还可以利用传统的家访形式,对重点心理问题学生定期家访,走进他们的生活环境,还原他们的成长过程,与家长一起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家长网络资源,开设家长网络信箱等现代信息技术高效﹑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

附录一

网络成瘾量表(IAT)

1.指导语。以下有一些问题需要你回答,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答,记录你的得分,“几乎没有”记1分,“偶尔”记2分,“有时”记3分,“经常”记4分,“总是”记5分。

(1)我觉得上网的时间比我预期的要长吗?

(2)我会因为上网忽略自己要做的事情吗?

(3)我更愿意上网而不是和亲密的朋友待在一起吗?

(4)我经常在网上结交新朋友吗?

(5)生活中朋友﹑家人会抱怨我上网时间太长吗?

(6)我因为上网影响学习了吗?

(7)我是否会不顾身边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而上网查邮件或看留言?

(8)我因为上网影响到我的日常生活了吗?

(9)我是否担心网上的隐私被人知道?

(10)我会因为心情不好去上网吗?

(11)我在一次上网后会渴望下一次上网吗?

(12)如果无法上网我会觉得生活空虚无聊吗?

(13)我会因为别人打搅我上网发脾气吗?

(14)我会上网到深夜不去睡觉吗?

(15)我在离开网络后会想着网上的事情吗?

(16)我在上网时会对自己说“就再玩一会”吗?

(17)我会想办法减少上网时间而最终失败吗?

(18)我会对人隐瞒我上网多长时间吗?

(19)我宁愿上网而不愿意和朋友们出去玩吗?

(20)我会因为不能上网变得烦躁不安,喜怒无常,而一旦能上网就不会这样吗?

2.评分标准。对照你的得分,参考以下标准。如果超过70分,你就得注意适当调节了。

40~60分轻度

60~80分中度

80~100分重度

(此测试只是用于粗略了解自己,不用于正式的心理诊断,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员)

附录二

焦虑自测量表(SAS)

1.指导语。本量表含有20道关于焦虑一般症状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指出最近一周(包括当天),被各种症状烦扰的程度,并按以下标准进行选择:没有或很少时间有记1分;有时有记2分;大部分时间有记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记4分。

(1)我觉得比平常容易紧张和着急。

(2)我无缘无故地感到害怕。

(3)我容易心里烦乱或觉得惊恐。

(4)我觉得我可能将要发疯。

(5)我觉得一切都很好,也不会发生什么不幸。

(6)我手脚发抖打战。

(7)我因为头痛﹑颈痛和背痛而苦恼。

(8)我感觉容易衰弱和疲乏。

(9)我觉得心平气和,并且容易安静坐着。

(10)我觉得心跳很快。

(11)我因为一阵阵头晕而苦恼。

(12)我有晕倒发作或觉得要晕倒似的。

(13)我呼气吸气都感到很容易。

(14)我手脚麻木和刺痛。

(15)我因为胃痛和消化不良而苦恼。

(16)我常常要小便。

(17)我的手常常是干燥温暖的。

(18)我脸红发热。

(19)我容易入睡并且一夜睡得很好。

(20)我做噩梦。

2.评分方法。SA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有15项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1~4顺序评分。其余5项(第5﹑9﹑13﹑17﹑19)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

20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再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

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者为轻度焦虑;61~70分者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中度以上焦虑建议到精神专科咨询就诊,排除焦虑症。

(此测试只是用于粗略了解自己,不用于正式的心理诊断,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员)

附录三

抑郁自测量表(SDS)

1.指导语。本量表含有20道问题,请仔细阅读每一道题,指出最近一周(包括当天),被各种症状烦扰的程度,并按以下标准进行选择:没有或很少时间有记1分;有时有记2分;大部分时间有记3分;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记4分。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

(2)我觉得一天之中早晨最好。

(3)我一阵阵地哭出来或想哭。

(4)我晚上睡眠不好。

(5)我吃得跟平常一样多。

(6)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

(7)我发觉我的体重在下降。

(8)我有便秘的苦恼。

(9)我心跳比平时快。

(10)我无缘无故地感到疲乏。

(11)我的头脑跟平常一样清楚。

(12)我觉得经常做的事情并没有困难。

(13)我觉得不安而平静不下来。

(14)我对将来抱有希望。

(15)我比平常容易生气激动。

(16)我觉得做出决定是容易的。

(17)我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人需要我。

(18)我的生活过得很有意思。

(19)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生活得更好些。

(20)平常感兴趣的事我仍然照样感兴趣。

2.评分方法。SD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有10项(第1﹑3﹑4﹑7﹑8﹑9﹑10﹑13﹑15﹑19)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1~4顺序评分。其余10项(第2﹑5﹑6﹑11﹑12﹑14﹑16﹑17﹑18﹑20)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向计分。

20个项目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再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

标准分小于50分为无抑郁;50~60分者为轻微至轻度抑郁;60~70分者为中至重度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此测试只是用于粗略了解自己,不用于正式的心理诊断,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员)

附录四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1.指导语。以下有一些问题需要你回答,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答案,采用“是”或“否”的方式作答。

(1)即使在不熟悉的社交场合我仍感到放松。

(2)我尽量避免迫使我参加交际应酬的情形。

(3)我同陌生人在一起时很容易放松。

(4)我并不特别想去回避人们。

(5)我通常发现社交场合令人心烦意乱。

(6)在社交场合我通常感觉平静及舒适。

(7)在同异性交谈时,我通常感觉放松。

(8)我尽量避免与别人讲话,除非特别熟。

(9)如果有同新人相会的机会,我会抓住的。

(10)在非正式的聚会上如有异性参加,我通常觉得焦虑和不安。

(11)我通常与人们在一起时感到焦虑,除非与他们特别熟。

(12)我与一群人在一起时通常感到放松。

(13)我经常想离开人群。

(14)在置身于不认识的人群中时,我通常感到不自在。

(15)在初次遇见某些人时,我通常是放松的。

(16)被介绍给别人使我感到紧张和焦虑。

(17)尽管满房间都是生人,我可能还是会进去的。

(18)我会避免走上前去加入到一大群人中间。

(19)当上司想同我谈话时,我很高兴与他谈话。

(20)当与一群人在一起时,我通常感觉忐忑不安。

(21)我喜欢躲开人群。

(22)在晚上或社交聚会上与人们交谈对我不成问题。

(23) 在一大群人中间,我极少能感到自在。

(24)我经常想出一些借口以回避社交活动。

(25)我有时充当为人们相互介绍的角色。

(26)我尽量避开正式的社交场合。

(27)我通常参加我所能参加的各种社会交往,不管是什么社交活动,我一般是能去就去。

(28)我发现同他人在一起时放松很容易。

2.计分标准。社交回避及苦恼分别指回避社会交往的倾向及身临其境时的苦恼感受。回避是一种行为表现,苦恼则为情感反应。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

回避分量表的条目为2﹑4﹑8﹑9﹑13﹑17﹑18﹑19﹑21﹑22﹑24﹑25﹑26﹑27

焦虑分量表的条目为1﹑3﹑5﹑6﹑7﹑10﹑11﹑12﹑14﹑15﹑16﹑20﹑23﹑28

在具体评分时,与下列答案相同的选择便各得一分:

是:2﹑5﹑8﹑10﹑11﹑13﹑14﹑16﹑18﹑20﹑21﹑23﹑24﹑26

否:1﹑3﹑4﹑6﹑7﹑9﹑12﹑15﹑17﹑19﹑22﹑25﹑27﹑28

总分是将所有各项得分相加。

本量表采用“是”或“否”的评分制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

常模人群得分均值为9.1,其标准差(SD)为8.0。得分越高表明其社交回避及焦虑程度越高。本量表中社交回避的含义不等于不能参与社交,“社交”的反面不是“社交参与”而是“不回避”,它只包括主观的苦恼及行为上的回避,而不包括焦虑生理指数及受损的行为表现等。

(此测试只是用于粗略了解自己,不用于正式的心理诊断,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