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人阶级还没有普遍的政治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创立无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就成了历史和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服役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柏林大学旁听,并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小组的活动。

一、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对孪生兄弟,同时也是一对在利益关系上互相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从它产生的时候就开始了。但是,由于工人阶级在形成初期还是一个“自在的阶级”,它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还停留在初始的阶段,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内容还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里,从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工人阶级还没有普遍的政治要求。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政治上也逐渐成熟起来。与此相联系,欧洲的工人运动也开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独立的政治运动的时期。英国的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的起义,是工人阶级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

1837年6月,伦敦工人协会为争取普选权,召集工人大会并草拟了一份致议会的请愿书,请愿书中提出了六点要求:(1)凡年满21岁的成年男子都有选举权;(2)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3)各选区一律平等;(4)取消候选人财产资格的限制;(5)议会每年改选;(6)议会议员支薪。请愿书命名为“人民宪章”。1838年5月8日,这个文件以法案形式公布出来,并号召人民签名。宪章运动从此开始。是年,英国各地发生了声援宪章运动的大规模群众集会和游行。“人民宪章”征得了125万人的签名,但递交议会后被否决。为此,群众举行了抗议活动,在威尔士还发生了矿工的起义。但群众的抗议活动和起义遭到了镇压。运动转入低潮。1842年,宪章运动再一次掀起高潮,第二次递交议会的请愿书参加签名的人数达到了330多万人,占了英国成年男子的一半以上。结果又被议会否决。1847-1848年,宪章运动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工人群众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还提出了“不给面包就革命”的口号,但运动最终也招致了失败。

1831年10月21日,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和其他手工业者在他们提出的实行标准工资的要求被政府拒绝后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的群众提出的口号是“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斗争而死!”经过三天战斗,起义者控制了整个里昂市。12月3日,七月王朝调动了6万军队镇压了起义。1834年4月9日,里昂的工人为保卫结社权利走上街头,并很快发展成为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口号是“建立共和国”。六天后,政府军残酷地镇压了这次起义。

1844年6月4日,在德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西里西亚,爆发了工人群众为争取工资、维护自身权益的起义。工人群众集合起来,捣毁了许多厂房和企业主的住宅,还销毁了一些账簿和财产契据。但这次起义只坚持了三天就被普鲁士政府军镇压下去了。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虽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却不免带有自发的性质。运动中虽然建立了许多群众性甚至是政党性质的组织,如英国的宪章协会、法国的四季社、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等,但却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相反,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流行的是形形色色的空想社会主义,甚至还有反动的社会主义。在此种情况下,创立无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就成了历史和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特利尔城一个犹太人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1835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校读书期间,对哲学和历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后,从事写作和报刊工作。1842年10月,被聘为《莱茵报》主编。办报期间,马克思在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过程中,深感自己经济学方面知识的不足,这促使他开始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了《莱茵报》编辑部。同年11月,马克思来到了法国首都巴黎,到1845年1月,由于宣传进步思想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一共在法国呆了近15个月的时间。期间,他深入工人住宅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斗争状况,并同一些工人运动领袖建立联系。在法国期间,马克思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他研究了法国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即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的学说,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的著作,以及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社会主义学说。这些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工作使马克思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观点的形成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期间,马克思还在《德法年鉴》以及《前进报》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论著,形成了关于消灭私有制、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工厂主的家庭。1838年,恩格斯中学尚未毕业,就被父亲安排在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见习。1841年3月底,恩格斯从不来梅回到巴门。1841年9月下旬至1842年10月8日,恩格斯作为志愿兵在柏林服役。服役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到柏林大学旁听,并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小组的活动。在不来梅和服役期间,恩格斯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思想上表现出了革命民主主义的倾向。1842年11月,恩格斯在父亲的安排下,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纱厂实习经商。赴英途中,恩格斯同马克思初次见面。在英国,恩格斯积极投身于工人运动,和宪章派的左翼领袖乔·哈尼等建立了联系,并为宪章派的机关报《北极星》撰稿。恩格斯还同欧文的信徒建立了联系。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研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阅读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巴贝夫、卡贝和魏特林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的著作,还发表了《各政党的立场》、《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重要通讯和论文。1845年,恩格斯根据自己对英国工人的研究写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在上述通讯、论文和著作中,恩格斯形成了关于消灭私有制、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等一系列观点,标志着他已经完成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和马克思在法国的巴黎再次见面。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共同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抱负,使这两位革命导师开始了合作创立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事业。从1844年9月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合写了《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此外,马克思还单独完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和资本》的写作,恩格斯单独完成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写作。通过这些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其中所阐发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剩余价值学说对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里长期占统治地位。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并将这一学说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进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以下一些原理:

第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必须生产满足衣、食、住等生活需要的资料,这种活动,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先决条件。

第二,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必然要同自然和社会发生关系。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相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探讨。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第三,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20]

第四,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同时又是社会变革中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阶级斗争。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封建社会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以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斗争形式。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只有无产阶级才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资产阶级统治下解放出来。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停留在人们历史活动的表面,它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探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触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过程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它注意到的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把历史看成是英雄豪杰的历史,完全抹杀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科学思想的发展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使人类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开始建立在真正科学的基础之上。列宁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21]

在1848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虽然此时剩余价值学说还没有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得那么完整,但关于雇佣劳动的本质的揭示已经包含了剩余价值学说的思想萌芽。这些思想是:

第一,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一种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资产者用货币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工人为了货币向资产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劳动力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雇佣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工资只是劳动力价格的特种名称。工资是原有商品中由资本家用以购买一定量劳动力的那一部分。工人创造的价值的其余部分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工人拿自己的劳动力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

第二,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

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资本的增加就是工人的增加。随着生产资本的增加,对劳动的需求也增加了,因而劳动价格即工资也提高了。工资的增加是以生产资本的迅速增加为前提的。即便如此,比起资本家来,比起一般社会发展水平来,工人所得到的社会满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即使资本的尽快增加改善了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也不能消灭工人的利益和资本家的利益之间的对立状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抗仍然是阶级反对阶级的斗争。工人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资产阶级社会,从此再不会有任何原来意义的政权了。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找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块基石,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已经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