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缩小三个差距的启示

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缩小三个差距的启示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缩小三个差距的启示朱承洪摘要:目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缩小三个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缩小当前三个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缩小三个差距的启示

朱承洪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摘 要:目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缩小三个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源泉,解析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我国缩小三个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阐述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当前我国缩小三个差距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共同富裕思想 三个差距 启示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在我国现阶段,有效遏制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的趋势,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比较丰富,直接或间接地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把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内涵、阻碍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因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三个方面。

1.共同富裕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了的人的需要”,包括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等多方面的需要。“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社会生产要“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3]

2.阻碍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因

马克思指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却导致了两极分化和阶级压迫。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分析了导致工农、城乡和脑体之间差距的原因。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生产环节中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公平决定了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不公平,从而导致了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马克思还发现了资本家发家致富的秘密是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即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价值小于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从而导致了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贫富拉大。“三个差别”的形成源于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失衡,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制,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实现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协调发展,才能最终消除“三个差别”,“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以实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4]

3.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隐含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四个前提条件,且四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5]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6]在资本失去阶级性质由社会占有的条件下,生产“将保证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将引起新的需要,同时将创造出满足这种新需要的手段”。[7]二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8]。未来社会就是一种“在保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9]的经济形态。三是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马克思强调共同富裕的社会必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实现公平公正的分配。四是高素质且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要努力“培养社会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10],从而促进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增加。

二、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缩小当前三个差距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正向共同富裕社会迈进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市场机制的引入虽然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并增加了物质财富,但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公、经济的二元结构和区域的梯度发展等原因造成了贫富、城乡和区域三个差距。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对缩小当前三个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依赖于人的思想高度,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才能增进人的创造力,才能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增加。马克思也强调要努力“培养社会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10]一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智力水平;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确保教育机会的平等性;解决落后地区和困难群众受教育难的问题,不仅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要高度重视对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健全终生学习机制,建设学习型社会,尤其要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科学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不仅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实践,还要大力发展科学普及事业,让公众理解科学、认识科学、把握科学,进而转化成相应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影视、文学、艺术,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

共同富裕需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作为支撑,促进生产力水平的发展需要匹配适合的生产关系,合理的生产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目前我国不具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兼顾社会公平,为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辩证地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同的财富收入分配制度决定不同的生产效率和公平程度。绝对的收入公平将阻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激励过大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社会不和谐。设定合理的激励程度将会兼顾效率与公平。效率提高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机会,为实现机会公平提供社会条件。只有效率不断提高,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创造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实现较高水平的公平分配提供物质前提,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3.合理构建资源分配体系

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中从生产关系角度认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公平,最终导致贫富、城乡和区域的差距和社会经济部门比例关系的失衡。因此,缩小三个差距核心在于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市民自由流动。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社会保障覆盖到农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区域协调发展。加大政府对中西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力度,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构建主体功能区划,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错位化发展,保证各自区域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三是收入分配合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体系。建立社会财富分配的透明化机制和监督机制,防止“灰色财富”等不正当分配方式的出现。

三、在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

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更多地侧重于对共同富裕社会存在的合理性的论证和共同富裕社会所具备特征的描述。但是对于从低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并没有就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进行论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缩小三个差距的实践,缩小三个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阶段性任务,需要充分发挥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全局领导作用,积极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

1.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呈现出城市与农村两种体制并存的典型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资源配置和发展程度的不同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间接导致了贫富差距。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必然选择。我国选择了重庆和成都等省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实验区,通过实验区的改革探索为其他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重庆和成都改革实验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土地使用权股份化,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把城市享有的社会保障逐步覆盖到全农村,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

2.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枟宪法枠确定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而在制度上肯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由政府代为管理。国有经济的公有性对当前我国缩小三大差距具有主导作用。一是国有企业的收益用于民生。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对所属国有企业每年收益提取的百分比都有所增加。既减轻了政府财政对税收的依赖,又增加了财政收入来源。政府把增加的财政收入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用于民生,主要用于扩大公共服务产品的覆盖面,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扶持中小微型民营企业的发展。二是引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既增加了农民要素性财产收入,又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的发展。三是引导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利用国有企业在资源、信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引导民营企业向新的领域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方式,稳占产业链的高端。民营企业投入的高回报率是提高工人收入水平的物质基础,再通过企业股份员工化的方式增加工人的资产性收入。

3.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的发展能积极调动全民的创业热情,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实现由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从而做大财富蛋糕,缩小贫富差距。一是政府提供民营经济发展所需最好的软硬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设好基础设施及企业发展需要的相关配套设施;定期举办民营经济论坛,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优化行政服务方式,方便对接民营企业发展需求;制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二是政府积极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难题。全球产业结构正处于大调整中,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由制造向创造、由要素投入型驱动向技术创新型驱动的跨越。因此政府要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提供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解决民营企业信息不畅的问题。发展六种非银行信贷业务,包括担保公司、小额贷款、私募股权基金(PE)、信托、风险投资和金融租赁,解决民营企业实际经营中的贷款难问题。

4.合理构建收入分配体系

我国贫富差距的不可控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入和财富分配处于一种非规范化的状态,能够用诸如个人收入所得税等常规性手段进行有效调控的收入和财富分配过程已经比较有限。我国正在逐步合理完善收入分配体系:一是规范整个社会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制度,使调节贫富差距进入可治理状态,把全部社会财富分配纳入可监控状态之下,避免产生“灰色财富”影响收入分配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二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收入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重,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利用其他分配方式来增加竞争与激励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

5.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实利益,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是防范社会风险的有效举措,是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拓宽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增进法律健全度、加大监察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1-22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7.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11]杨兴林.共同富裕:理论前提、历史矛盾与战略决策[J].理论探索,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