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真研究,总结经验与不足,否则将影响整个课程整合的推广和发展进程,进而影响课程整合的质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与课程整合,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3)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6.6.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

正是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因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仅是在研究评比课、示范课中出现得较多,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于推广。信息技术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远未取得真正的成功,针对这些现实问题,要真正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将是当务之急,要善于吸收国外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和课程整合的政策法规、先进管理制度和建设实施方案。认真研究,总结经验与不足,否则将影响整个课程整合的推广和发展进程,进而影响课程整合的质量。

1.观念与机制的更新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校对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习者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与课程整合,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这种挑战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的挑战,更重要是对于我们长期以来已经非常习惯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挑战。信息技术及时进入教学过程,必将带来全新的教学观念。这种挑战迫使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重新为自己进行定位,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提高学校对课程整合理念的认识使之与信息化教学环境相适应。

现代教育观念不再只单方面强调教,更关注学习者如何学习;现代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教学过程的讲授,而是调控者和评价者;现代教育观念追求学习者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只是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是个性和社会性人格和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全不同,它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面对急剧发展的社会做出的必然反应,是我们研究和实践的基本依据,也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因此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课程整合的首要条件。要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必须在教学中实现以下几点转变:

①转变传统的知识观和人才观

②转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观;

③转变传统的学校观;

④转变传统的师生观;

⑤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

⑥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观;

⑦转变传统的教学组织观;

⑧转变传统的多媒体观;

⑨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和教学评价观。

(2)全面推广应用新型管理机制

1)加强管理与激励机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职能的逐步转变和教师工作方式的变化,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方法已能适应课程整合工作的开展,学校必须制定一些积极的配套管理与奖励政策并调整相关机构的职能。

2)建立示范学科:建立应用(教学应用为主)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科目带动其他学科,推动整个学校的课程整合深入发展。

3)全面推进整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制度化,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全面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与管理的必备工具,使信息技术进入每一个教室、每一个教师的每一堂课。

4)参与课题研究,开展校内、校际交流:参与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走出学校,加强交流,观摩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跟踪领域的学术前沿。

(3)课程整合要从表面走向深入与实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穿在身上给别人看、供自己炫耀的“新衣服”,而是植入在我们的思维中,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的新理念。课程整合需要我们做的是“更新观念”,是行动,不是“做做表面文章”。更不是感性地跟着众人一起拍手喊口号,而是审慎的反思、批判、探索和实际深入的行动。

对于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说,面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整合运动,与其消极地等待和观望,不如积极地准备,主动地迎接课程整合的挑战。

1)从本学科开始进行课程整合

专家提供的形形色色的课程整合的理论和设计模式,大多数都是学校教师所不熟悉的。对于学科出生的教师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所教的学科了。因此,课程整合不妨从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开始,在学科内部分地实现课程整合的目的。

首先,注重学科教学目标上的整合。即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学科情感和正确的学科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学习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把握材料、方法和过程的整合。

其次,注重学科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即学科内容与学生生活、当代社会生活的整合,文本教材与网络资源、生活资源的整合,学科的传统内容与学科的新发现、新观点、新问题的整合等等。

最后,实现方法上的整合。即尝试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

2)从容易的开始进行课程整合

就专家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整合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区分两种主要的设计取向,一是学科取向的整合设计,二是超学科取向的整合设计。前者包括学科本位设计、平行学科设计、多学科设计和跨学科设计,诸如专家提出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的设计:后者包括统整设计、现场教学等。对于大多数学科出身的教师来说,对超学科取向的整合设计可能会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对学科取向的整合设计可能会“有所作为”。因此,学校层面上的课程整合可以从容易做的开始,不妨从课程整合程度较低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开始。如从平行学科设计或相关课程开始,逐步过渡到整合程度较高的学科取向的课程整合,如多学科的设计和跨学科的设计或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等,最后进入超学科的整合设计。当然,不排除部分学校可以从超学科的整合设计开始或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并存。

3)在协作中开始进行课程整合

不论学校选用哪种课程整合的策略和方式,都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在彼此之间的协作中才能了解其他学科并发现彼此的关联,在共同的主题设计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地超越自身的学科限制,在与大学学科专家或课程专家的合作中才能学会课程整合的专业性的技巧和策略。因此,实施课程整合计划,学校首先要营造一种协作的文化,建立一种协作的机制,教师则首先要学会协作的技巧。

2.注重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加强教师课程整合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活动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活动,它是以学生探索为主,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学生获取信息不仅仅是依靠教师,通过网络也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为其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并使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获取积极主动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重新认识与调整: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角色应该是多元化的。即学习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协作者;学生的学习伙伴;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的课程整合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课程整合的前提,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传统的教师能力结构已经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教学的要求。伴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或更高的要求;由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特有的属性,某些在传统教学中不很重要的能力,对教师来说,可能在整个能力体系中具有更高的重要性了;另外,由于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因此,传统教师需要思想灵活变通,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自身的挑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更新自己的能力结构,这也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所必须的。总之,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伴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迅速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课程整合教学理论和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提高,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实施课程整合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为: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2)注重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

传统教学要求课堂上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指导思想要求下,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基本都能做到或有意识做到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及信息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却被很多教师忽视或认为根本不必要。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的高手,却成为情感、伦理、道德的矮子,难以适应21世纪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进行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启发引导学生在网络化学习中发挥友好互助精神,开展协作学习和小组学习,培养团队精神。注重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信息素养的均衡培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育人”三结合的目的。

(3)加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潜能

课程整合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尤其是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那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就要加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主体潜能。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

其次加强教师自身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掌握网络环境下教学平台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使用以及网络教学软件的开发制作、常见问题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主导课堂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再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3.优化网络环境硬件建设,合理选择教学平台

(1)合理规划、建设适合整合的网络硬件环境

随着当前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在学校的不断普及,建设现代化的校园计算机信息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已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是一项依托尖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产品、应用系统配置、综合布线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与建设等应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考虑建成网络后既要充分满足当前应用,又要适应未来发展。要总体规划,多方位考虑,以达到最佳效果。尤其是要适合课程整合的实施与开展,没有畅通的网络环境,没有开放的教育信息,没有先进的教学软件和信息设备是无法有效开展课程整合教学的。因此,有效利用资金,合理规划,优先发展网络环境硬件建设至关重要。

1)校园网规划的基本原则

校园网是建立在学校中的网络系统,主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教务管理,科研等服务,因此,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校园网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网络的规划原则应与其他网络略有不同,应充分体现其教育教学功能,即先进性、超前性、开放性、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维护管理的简便性。

2)校园网络技术的选择

目前计算机网络中常见的网络技术包括以太网(10M)、快速以太网(100M)、千兆以太网(1000M)、ATM网(155/622M),而校园网建设中常采用的有FDDI、快速以太网、ATM网和千兆以太网。其中千兆以太网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技术,和快速以太网非常相似,但能提供更高更快的速度,非常适合多媒体信息传输,而且价格上与ATM网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产品技术相对成熟,千兆以太网已成为局域网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在校园网建设中应尽量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以实现主干1000M、100M到桌面终端的网络结构。以适应学校网络信息传输量较大的多媒体教学。

3)校园网网络操作系统的选择

校园网络系统的管理与使用是由网络操作系统来实现的,选用何种操作系统,是关系网络运行的关键。Windows 2000是微软公司的新一代网络操作系统,内置了很强的联网功能,可支持多种硬件平台,它在设计中采用了先进的设计思想,并保留Windows传统的界面,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移植性和安全性、支持多平台、抢先式多任务、虚拟内存,内置了IIS信息服务,其安全性达到C2安全级,容错性达到RAID5标准。因此,采用Windows 2000作为校园网的网络操作系统应是最佳选择。

4)校园网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校园网建设应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综合布线以光纤和超五类双绞线为主,千兆以太网交换设备,网络操作系统选择Windows 2000,桌面终端采用Windows 98,网络中心设置病毒防火墙及Internet、Cernet专线接入设备等,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宽带高速接入和网络安全。开展课程整合应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应安装多媒体教室控制系统及常用教学软件。如NEWCLASS教学系统、金海航电子教室、虚拟Internet、协作学习系统、联想传奇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2)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应用平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的是完整的信息化校园解决方案,能够为广大中小学校提供一个集教学、信息共享和管理为一体的校园网教学应用平台,包括Internet接入、多媒体网络教学、数字化图书馆、卫星远程教育、网络考场、智能排课、后勤、财务信息化管理等覆盖学校各个业务层面的功能,同时这些功能的底层支撑系统又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层次,即硬件层、网络层、资源层、功能层、方案层和产品层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信息化系统。

具体讲就是将校园局域网和互联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让老师实现网上的备课、科研、多媒体教学、考试、作业批改、学生评估;让学生实现网上的个性化、自助式、协同化学习,实现网上课件点播、做作业、复习和考试;让教育管理部门、校长及管理人员实现网上的教务管理、政教管理、总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并为学校各类成员、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社会相关人员提供一个包括信息发布、网络论坛、聊天室、班级和个人主页、电子阅览、视频点播、校园寻呼等在内的信息交流平台。如我们在课程整合教学中经过反复实践使用的洪恩数字校园教学管理平台、金海航电子教室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平台。优秀的教学平台是有效开展课程整合的技术保障。

4.革新教材内容与教学安排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教学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要使教师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材内容,取消各个模块,将知识综合起来,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革新原有课程内容,增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其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将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体化、非线性结构形式。

总的来说,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如下: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依据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教材的多媒体化,利用多媒体,尤其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使学生在学习某一内容时,可链接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和资源。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教材的信息化表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