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有的学者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能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当代课程理论发展日益突破了学科中心的限制,强调课程和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强调课程本身的综合化。因此,实现信息技术要与课程的整合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言更加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就是发挥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优势,通过教与学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融为一体,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同步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促进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所谓“整合”,是指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因此,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它同语言文字等工具具有相同的功能,它就应该共享和其他工具所共有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确切地说, 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 但却是课程改革的有利促进条件。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学习革命, 诞生了知识经济, 才使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 应该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 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课程信息化。在实践上它包括两个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化和学科课程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程化研究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信息技术作为独立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评价。学科课程信息化是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各个方面去,让学科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实施过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协作能力等的良好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设置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提出课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搜集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调查情况,开一个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不同的学者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意义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7)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e-Learning的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从而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有的学者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能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北京电化教育馆潘克明对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整合的目的归纳得较为全面、系统、科学,他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8)

1.促进师生信息意识的树立。包括计算机文化意识;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意识;信息技术是当代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技能的意识。

2.促进课程及学科内容结构的变革。如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和反馈及时性等特点,可以改变现有课程结构的许多不合理性。

3.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包括使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使学生由记忆学习转向意义构建式学习;使学生由依靠老师的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使学生由按部就班的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跨越式学习;使学生由局限于校内的学习转向超越校园围墙的学习。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包括教师的功能和作用要由“传道、授业、解惑”,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数字化的信息媒体由教师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逐渐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由课堂上的显形行为,转变为课外教学设计中的隐性行为表现。

5.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一)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二)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三)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像、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四)“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五)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一)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二)与其他单一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综合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学科的整合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而能从更深层次去认识信息技术并综合使用它。这里的多学科并不是多个学科简单地混合,而是根据某一要点,将有联系的不同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以科学概念或科学观点为组织核心进行综合,用能量这个概念来综合物理学中的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中的化学能,生物学中的生物能等一系列知识,从而形成一个能量知识体系;或者以重要现象或事物(如水、大气、建设等)为组织核心,各学科相互联系地加以学习;或是以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人口、资源、粮食等)为组织核心,综合不同的学科,形成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等等。将多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让学生从多方面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

(三)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根据对国内外大量的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与单一学科的整合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选取学科→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目标→制定课题学习步骤→制定评价标准(9)

1.根据所要达到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不同学科的特点,选取适合的学科。

2.确定课题。课题的范围和深浅难度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学习对象而定。一般来说,如果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那么课题就要定得简单一点,同时所选的学科知识的难度也相对小一些。

如果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时,课题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且覆盖范围要大一些。

3.制定课题目标。课题目标指的是在课题学习中学生要完成的任务,制定课题目标要明确和详细,尤其要说明完成任务要运用的工具。

4.制定课题学习步骤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整个步骤要有灵活性,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完成课题学习或者问题解决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付诸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再像传统课堂中那样处于主宰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理论知识促进者,指导学生,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

5.制定评价标准。根据课题目标制定评价标准。标准要客观,并且具有弹性,尤其要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作为一个标准。

那么,整合到底该怎么来进行呢?它涉及到哪些具体的内容呢?(10)

1.物质层面的整合

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趋势,必须要求对现有的教育领域进行信息化的改造。而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化实现的技术载体,对教育的信息化改造舍他其谁。就现实来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正日益渗透到教学领域中。如多媒体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应用方兴未艾。就目前来说,信息技术比较多的是以一种呈现、展示课程内容的面貌出现的教育信息的展示平台,而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成熟,它将以一种智能化的教、学的平台而出现,真正地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真正地成为学习的认知和思维工具。

2.精神层面的整合

(1)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教育三大基石的整合

与阅读方式的整合: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纯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阅读;同电子资料库的对话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与写作方式的整合:从手写走向键盘、鼠标、扫描和语音输入写作;从纯文本写作到多媒体写作;从线性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与电子资料库对话的阅读与写作一体化。

与计算方式的整合:从阿拉伯数字代码和十进制数学计算走向用基于0、1代码和二进制的数字化模拟和高速运算;文字的数字化使计算机从语言上升为文化,并读、写、算融为一体;图像、声音、影视的数字化使人类进入了虚拟现实中计算机仿真世界;使数字化成为人类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种重要文化方式、生产方式、教育模式。

(2)信息技术对学习文化氛围的整合

信息技术文化使得学习者超越了只是信息的接受器与处理器的处境,而成为学习事件过程的参与者。使学习成为真正的现在进行时。学生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打破教师在学习事件中的垄断地位。同时,由单向的传输变成双向的互动。信息技术的最大特征交互性充分地展示出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改变了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成为摧毁旧有僵化和不民主教学体制革命性的力量。信息技术让平等、民主的文化氛围得以彰显。

(3)信息技术对文化内容的整合

一个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应该具有信息素养或称之为信息文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成为我们新世纪公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在其他学科的教育中,我们必然地要去渗透信息文化的培养。

3.学习内容的整合

把基础性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网上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自编部分教材,制定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初中、高中阶段,我们可以以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自制网页,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电子绘画作品,教他们制作简单的网页。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办法

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是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瓶颈,教育信息资源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历史来看,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在各种教育达标活动中,未能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激励其平衡发展。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校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建成的校园网,建成后由于没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作应用基础,往往是一个空设的物理结构,不能为教育教学服务,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整合的发展。

(二)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软件公司看好教育这个大市场,投入到教育软件开发的大潮中,并且制作出了相当丰富的教育软件。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受软件制作周期较长、某些商业利益驱动等影响,其内在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特别是有些软件,指导制作的教育理念落后,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三)为了弥补成品软件的不足,广大教师自制课件作为教育教学中的补充,其中不乏大量的精品。但由于受信息技术环境的制约,难以实现共享,推广更受到限制。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智力和财力的浪费。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教育资源的发展,形成了整合的最大瓶颈。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从硬件设施建设上,除了增加软件投入,坚持以“购买引进为主,自制补充为辅”的资源建设原则外,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一个资源共享问题,让有限的资源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当前,蓬勃发展的网络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实现资源共享的天地。一个学校、一个乡镇或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达到共享。

教育领域,有大量的资源要共享,有大数据量的课件要播放,VOD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的必需。从窄带发展到宽带,完成这些要求的城域教育网已向我们走来,城域教育网的出现,可以说开启了教育信息化的新纪元,它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为目的,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应用的信息化环境,是对区域教育的全新规划,是解决整合瓶颈的有效武器。城域教育网可以实现一个区域最大范围内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校校通”工程中起龙头带动作用的系统工程,它必将带动校园网建设进入“快车道”发展,它还令与之相接的各处校园网减少资源建设的投资,令校园网的设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简化,还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内办公自动化。面对新形势,我们正在着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学校的城域网,并且将城域网中包括的教学资源中心、教育管理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建设成可持续运营的系统。

从教师、学生和学校角度而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这种新的尝试,它将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发生很大的变化。它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次改革。为保证这一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要在观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转变或改变。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传统的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信息技术知识,它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联系,教师往往仿照传统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章节,教完这些章节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当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其次实是教材内容的改变。如上所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使教师能教得更好,学生能学得更好。那么,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施就必须改变当前的教材内容,取消各个模块,将信息技术知识综合起来,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的顺序和课时。

最后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体现为以下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的广泛运用。

首先是小组指导学习。小组指导学习,是由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请教内容,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的教学方式。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任务的差异,一般各小组的要求都各不相同,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紧扣学生的要求。其次是互动合作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又联系着一个群体,群体中成员的协作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协作学习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研究、讨论和交流等进行教和学的一种方式。学生通过协作去实现知识、方法、思想的交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彼此间使得学习的交流更加简洁、及时高效,使学生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谋求在各自需要的方向上发展。最后是自主探究式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构建知识,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习就是自主式学习。而探究式学习则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检索服务功能,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完成探究任务。他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