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美国苹果公司在其“苹果明日教室”项目中,将教师应用于信息技术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尝试阶段。首先,这一层面的实施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若想顺利实施,需要参与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获得则需依赖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学习。[9]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视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准备阶段,是整合的最低层次。

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美国苹果公司在其“苹果明日教室”项目中,将教师应用于信息技术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尝试阶段。教师学习使用技术的基本技巧。(2)采纳阶段。教师使用新技术去支持传统教学。(3)适应阶段。把新技术结合到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经常强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图形工具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灵活运用阶段。强调合作、面向项目和交互约束的工作,技术成为必需的工具之一。(5)创造性应用阶段。发现技术工具新的应用。

我国学者依据达到课程整合最终目标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三个层面:“学习目标层面”、“教与学的工具层面”和“学科课程层面”。[8]在不同的层面,技术与教学要素、课程要素的融合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学习目标层面

这一层面是指将信息技术本身作为一门学习的课程,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目标,即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表面上看,这一层面似乎与整合没有直接关联,实则不然。首先,这一层面的实施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若想顺利实施,需要参与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获得则需依赖于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学习。其次,目前国内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都采用了“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学生通过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例如在计算机上写一篇作文或画一幅画,来学习掌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个知识和技能。很显然,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同时也间接地学习了其他学科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9]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视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准备阶段,是整合的最低层次。

(二)学与教的工具层面

工具性整合,即从学科特点和学习方式出发,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引入教学和学习过程,解决那些运用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曾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教育部就是要求学校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与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系统处理备课、讲课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个层次的整合,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的再现功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作用等,它主要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来研究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网络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这一层次的整合,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就像使用粉笔、黑板、教科书一样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这一层次的整合实施起来比较方便、简单,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在教学实践中也开展得比较普遍。在这个层面,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演示工具、个别化学习工具、协作学习工具、学习交流工具、信息加工和认知工具等。

(三)学科课程层面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课程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工具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内容、模式、策略、方法的改革。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开始从课程整体出发,重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课程。这一层次的整合强调将信息技术合理地整合到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和方法当中,从课程整体改革的高度去认识和利用信息技术。此层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高级阶段,属于“大整合论”的范畴,本书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资源链接一”中相关的学术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