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合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由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涵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课程之间的整合,它的目标是多方位的。

2.4.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信息化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与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课堂教学,或者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然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学校的正规课程的学习获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学校正规课程的作用。

1.课程

谈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应该理解课程是什么。我们简化本章第二节关于课程的定义,所谓课程(curriculum),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设计的学习者的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这个定义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把课程作为一种计划或方案来理解的,在学习方案中对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作了设计和规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从课程的各个方面入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合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应局限在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活动之中,这显然过于狭隘,说明这种整合没有真正从课程的视角去思考,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考虑总体课程目标、总体课程的内容、总体课程的组织、科目内容、单元学习方案中具体学习活动等,应该与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并且还要与各种类型的课程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应该是全方位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最早源自西方的“课程整合”的概念。在英文中,“整合”一词表述为“Integration”,这一单词在汉语中有多重涵义,如综合、融合、集成、一体化等,但它的主要涵义是“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领、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整合可以使系统内各要素实现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这个过程会导致生成一个新的事物。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涵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的过程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拼凑在一起,也不是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因此,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将教学系统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各个教学要素有机地集合起来,将教学理论、方法、技能与教学媒体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并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以产生聚集效应。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也可以说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应该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对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习者改变学习方式,进行知识重构。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由于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整合,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具体表现为:①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可以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要;②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通信交流的过程,学习者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过程具有创造性;⑤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使学习者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包括会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交流,协作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创造性学习。

总之,学习者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而且能够使学习者进行知识重组和创新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双向性,应该是双向整合,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和学科课程整合于信息技术,两者应该做到各取所需,前者是研究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和创新课程,后者是研究课程创新中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涉及到建构信息文化背景里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以及如何利用各学科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问题。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大核心领域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特殊性何在?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涵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课程之间的整合,它的目标是多方位的。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三大核心领域。

(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类学习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可以把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之中,在这里,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和目标。然而,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无论是从教材形式设计,还是教学方式选择都应该有一个新视角,应该在与其他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一项综合任务学习信息技术,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仅学习了信息技术,提高了信息素养,而且还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角色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工具,学生是通过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

(2)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中。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形式,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可以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条超时空的隧道,把网络上的和光盘里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呈现给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广阔天地,提供了学习环境,增强了对学生思维兴奋点的刺激。

(3)学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认知工具。教师作为主体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同样也可以作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工具软件,就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软件进行自主学习,以便更好地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

4.四种整合观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人们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理解这种教学和学习现象,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合理性及意义,都在一定程度上从不同的侧面把握了信息技术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基本规律,同时,这些观点也可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过程中找到例证。从总体上看,可以把20世纪60年代以来影响比较大的整合观概括为四类。

(1)保护主义的整合观。当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力达到人们不可忽视的程度时,便产生了一种要求学生远离信息技术的观点,这种观点要求将学生与现代媒体相隔离,特别强调将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彻底消除,有选择地整合信息技术,以减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这种观点就是所谓的保护主义的整合观。因此,人们试图阻止学生收看某些节目或站点,并开发出了使学生不能浏览有害站点的应用软件。成年人在将媒体所表现的信息分为好与坏的二相对立的价值判断的指导下,将学生与媒体的消极影响相隔离的方法已经发展到了极限。事实上,学生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点,已经远远超出了成人的控制范围,并且这种保护主义的做法有时还会起到一定的相反效果。

(2)技术主义的整合观。如果说保护主义的整合观是明确地与社会行为规范紧密结合的理想主义,那么,技术主义的整合观就是以效率性和经济性为基础的机能主义。技术主义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技术主义观认为教学和学习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功能解决各种实践性问题。技术主义的整合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能力以及反复练习、巩固知识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主义的整合观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比较忽视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思考。只将信息技术作为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因此,技术主义的整合观确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第二,学生只是单向的信息接受者,也就是说,在将知识和能力的给予者与接受者完全分开作为基础之后,十分重视提高教学传递的效率。

(3)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主体行动主义的整合观具有各种各样的特性,如批判性、开放性和能动性等,但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积极地面向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应该是构成社会的要素,并且应该具有变革社会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是现代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社会主体在接受信息技术所承载的信息时,并不是无意识地进行的。社会主体是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来消化理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表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作为我们接受和理解社会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它也是人们表达对社会各方面看法的手段。

从人本的角度出发,主体行动主义与保护主义、技术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主张在恶劣环境中消极防守,也不提倡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它倡导能动地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而且应该作为社会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改变信息技术环境,实际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着思考社会行为本质的问题,学生应该在实际行为活动中学习,并且应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学习者,应该具备根据实际情况,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和负有责任感的行动能力。通过对学生与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接触点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社会行为的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及认知能力的发展,应该为学生创设可以亲身体验的和可以进行活动的良好条件。在具体操作时,整合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应该与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生活状况相关联;整合应该在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中进行,应该不断扩大学生与信息技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可能性;应该收集学生的各种需求意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改进方法;学生应该将自己的亲身经验带入整合的学习过程之中,同时也应该在学习中形成信息技术的直接经验;整合应该从学生的社会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工具主义整合观。工具主义整合观是近年来在美国产生的一种新观念。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0)先后针对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等分别制定了教育技术标准和相应的绩效指标。这个标准给我们的启示是:①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和学习之中的作用应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具,而且更能成为学生的学具,作为学生的实践性学习工具;③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获得对信息技术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仅使用一些信息技术工具;④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讲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而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教师应该全面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重视设计能够保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解决整合的根本性问题,认真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并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人文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