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梦与海峡两岸整合

中国梦与海峡两岸整合

时间:2022-1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欲真正实现海内外炎黄子孙所共同憧憬的“中国梦”,海峡两岸首先必须清醒正视现实中的问题和障碍,并且拿出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超越障碍。但两岸不断整合发展应该是大势所趋。在共同的“中国梦”之下,建构两岸的共同价值目标体系成为可能。据国台办资料统计,2012年台湾居民来大陆534.02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263.02万人次,两岸人员往来的总量近8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统派泛指追求两岸终极统一的台湾岛内政治力量。

一、中国梦整合两岸社会

2013年,习近平主席会见了台湾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展示了大陆方面对待台湾的真诚态度,表达了两岸同胞共同完成中国梦的希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应当携手圆梦,台湾梦与中国梦是不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两岸同胞应该共同努力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台湾《联合早报》发表文章指出,虽然两岸梦与中国梦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实质都是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海内外所有华人应当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一崇高目标[30]

欲真正实现海内外炎黄子孙所共同憧憬的“中国梦”,海峡两岸首先必须清醒正视现实中的问题和障碍,并且拿出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超越障碍。目前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三个:首先是缺乏在政治理念与程序上的有关共识和纽带;其次是外国因素的干涉介入,影响两岸的和谐走向;最后是没有军事防务方面的互信与合作,难以更有效地联合应对外来安全挑战。“中国梦”代表着全民族在重大原则方面可以建立起广泛共识和法制纽带,兼容整合海峡两岸在内的各方面各派别的不同观念和利益取向,国家民族开始向着全面的现代文明和发展目标跨越。近些年来,两岸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迅猛发展,在政治上的半官方交往,政党交流及学术讨论也已经展开,但众所周知,正式的官方对话及往来还基本空白。另外,岛内还有“台独”势力不时制造一些不和谐。但两岸不断整合发展应该是大势所趋。只要能把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及福祉放在首位,把两岸共同的“中国梦”放在首位,并依此建立起在国家宪法基础上的广泛共识和纽带,并坚决维护和实行,那么还有什么样的政治障碍及差异不可以被超越呢[31]

在共同的“中国梦”之下,建构两岸的共同价值目标体系成为可能。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政治伦理》一文中,学者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通过一系列两岸“价值追求”的论述,从认同、利益和情感三方面建构了两岸关系价值目标的体系。

首先,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认同目标,两岸全体人民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与评价可以以“命运共同体”为基础。所谓两岸的命运共同体是有着具体的内容的,并不停留于口号之上,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之下,两岸人民是息息相关的,其历史命运是紧密联系的。双方既是血脉相连的血缘共同体,又是文化、经济共同体,还是主权、安全共同体。其次,构建“中华民族利益”的利益目标,所谓两岸共同利益,广义来说,就是两岸之间凡是对两岸双方不构成零和的、独享性、排他性的利益交集。在中华民族经济的大前提下,推进两岸合作,不论是大陆让利还是台湾得利,只是在大范围内某种形式的(区域或行业)利益再分配,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中华民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在处理两岸经济利益目标的时候,双方都要有着统筹兼顾换位思考的方式,注重协调双方的重大利益关切。最后是要构建“亲如兄弟”的情感目标,加强两岸之间的感情交流与联络,在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增加能够传递感情的桥梁,将同胞之间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加固[32]

对台宣传工作承担着宣传中央对台方针政策、连接两岸亲情、沟通岛内民众、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围绕争取台湾民心主旋律,积极创新对台宣传途径,在两岸同胞之间架起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同心”桥,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拓宽两岸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平台,打造两岸同胞携手求发展、同心同向促统一的“同心”之路,既可以保持两岸交流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又可以进一步发挥两岸交流汇聚民意的积极作用,从而增进两岸广大同胞的福祉。同时,在新的形势下,扎实做好台胞合法权益保护工作,为广大台胞多办好事、多办实事,事关兑现我党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事关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有序发展。据国台办资料统计,2012年台湾居民来大陆534.02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263.02万人次,两岸人员往来的总量近800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丰富对台联络的方式方法,既可以让两岸同胞之间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更加融洽,又可以让两岸同胞对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盼望更加强烈,从而让两岸同胞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同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梦想[33]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离开同属中华民族的台湾同胞的共同携手、不懈奋斗,就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圆中国梦。要共同努力、锲而不舍做好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心连心工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由两岸同胞和海外5 000万同胞一起,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极大的智慧去实现[34]

二、差异弥合与权利维护

新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包括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关系各个方面。《新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面临的难点及对策分析》一文将之总结为六点。第一,在经贸领域的不对等、台湾民众受益有限。对于大陆方面对台湾的惠民政策,部分台湾民众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感觉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不大,甚至以为会伤害自身利益。台湾“绿媒”鼓吹“大陆经济战”阴谋,部分民众在其影响下,对于两岸经贸对台湾部分市场的冲击的感觉不断放大。第二,在台湾,统派力量下降。统派泛指追求两岸终极统一的台湾岛内政治力量。“九二共识”迭遭异化与统派力量虚弱,难以形成制衡力量。第三,文化教育错误扭曲、国家认同混乱不堪。在台湾主体意识却被“台独”势力从地方认同异化抬高为国家认同,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混乱局面进一步发展。第四,和平协议遭搁浅,对美军购不停减。台当局对美军购不会停止,甚至有扩大军购的可能性,因为台北一直把武器采购的成功视为得到美国保护的象征。第五,东海南海遭人欺,合作维权多顾忌。马英九当局在钓鱼岛等问题上顾忌因素太多,譬如美国、日本因素制约,岛内“台独”掣肘等。第六,“台独”势力不减,外国干涉力度大。台湾问题是一个被国际化了的内政问题,各方面影响因素众多[35]

面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困难,如何推进政治互信、弥合文化差异,并且推进一定的权利维护与合作成为今年两岸关系研究的热点。海峡两岸经过长期的隔离和政治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文化差异。

有差异并非只有消极作用,从功能上看,两岸文化“差异”可以促进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容。台湾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吸取外来文化两个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台湾一直是面向海洋的岛屿,得“外来风气”之先,移民文化中先天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因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多样文化的良性互动及融合的过程与经验,是台湾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台湾现代化起步较早,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可以与祖国大陆分享。祖国大陆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走过30多年的今天,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专门提出了对内推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对外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因此两岸应当携手合作,在中华文化复兴和为人类文化发展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当前人类面临许多挑战,中华文化可以提供独特的应对思路,与其他文化形成互补。例如,在开展绿色低碳环保活动时,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应对文化冲突、文明冲突和恐怖主义时,中华文化和谐、包容等价值观念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中华文化中的“中华一统、政治一统、思想一统、民族一统、文化一统”理论和实践,表明中华民族各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显然,因为有共同的内核和基础,所以两岸文化“差异”导致文化交流需求的增加;文化交流需求的增加,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两岸文化交流的发展,有利于两岸改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对于文化“差异”认识的改进,可以加深两岸的“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增强,成为“一个中国认同”的基础,进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36]

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方面,台湾民众与大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并无明显的差异,还有着诸多相同或相似的传统,但是在政治领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无论是政治信仰、政治理念还是政治文化、政治心理都存在着不同,另外两岸的社会精英的文化修养无论是从哲学、经济、思想、意识形态上来说也都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互相兼容。但是,某些差异还是需要弥合,首先,大陆与台湾地区在文教方面的合作有着较多的实践,问题是没有能将这些实践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作为一个着力点,可以制定签署相关框架性协议。其次,海峡两岸的交流应该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展开,当前海峡两岸的交流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到台湾的普通民众身上,积极开展例如民俗宗教、寻亲访友等交往,增加两岸之间的情感交流。海峡两岸应尤其重视开展社会精英阶层和青少年一代间的互相往来和文化交流。最后,海峡两岸的合作还可以寻找新的增长点。例如文化产业是大陆与台湾双方都致力发展的领域,两岸的文化市场也存在着诸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这种构架极易建立起一个交流繁荣的文化市场,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软实力[37]

在两岸的权益合作方面,两岸合作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学界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在南海及钓鱼岛问题上具有合作的基础,为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两岸在南海及钓鱼岛问题上的合作机制,尤其是在岛礁主权维护和海域管辖权方面的合作,建议两岸在立法和行政方面寻找突破口。合作主要分为立法合作和行政合作。具体说来,在立法方面,首先要协调两岸相关海洋法制度,协调管辖权冲突,为避免两岸相关海域活动不触犯相互的规定,就需要对各自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法和管辖权作出进一步的规定和临时安排,还应协调领海基线的确定,两岸应当达成一定的共识,搁置争议,共同协调领海基线的确定;其次要着手“历史性水域”的共同“立法”。若要在南海主权的争夺中有所突破,两岸需要完善法律依据,统一“历史性水域”的内涵并纳入正式的法律文件。在行政合作方面,台湾与大陆双方秉持着共同开发的态度,这就为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出具体的合作方法,开发方式和步骤,共同完成对南海以及钓鱼岛资源的开发利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注意避免触及双方的政治利益[38]

在合作方面,两岸的南海合作更是被认为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学者认为,大陆与台湾地区应该共同合作,保卫中华海疆,捍卫民族的权利。两岸拥有合作的基础:首先,虽然对“中国”的含义解释有异,但是大陆与台湾方面均认为南海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固有领土;其次,双方都希望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和平的,并且都表现出和平的诚意[39]。虽然还有一些制约因素,但是两岸的南海合作依旧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三、经济合作与优势互补

在今年对两岸关系的研究中,经济合作与民生改善仍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主题。对于两岸的经济合作,除了一般性的政策和实践之外,还提出了建设“合作机制”的需要。“合作机制”即是行为主体为实现互利双赢目的,基于共同价值目标和利益预期而设定的组织机构、制度和共同遵守的合作原则、规范,以及决策程序的体系。因此,作为一个体系,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应该不仅是一种制度性合作框架,还应包括组织机构、运行规则、决策程序和共同的利益目标预期。

两岸的经济合作,一是要巩固发展《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既得成果,充分发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ECFA)中“两岸经济协作委员会”的功能,健全“委员会”属下的“投资工作小组”“研究咨询小组”“两岸产业合作工作小组”等机构建设,完善其工作机制;加强两岸经济领域的高层对话和协调,加强两岸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规划沟通,增强经济合作的前瞻性和协调性。二是要着手研究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层次问题,为深化经济合作提供制度支持,诸如两岸文化合作协议问题,两岸租税互免协议问题,两岸智慧产权保障协议问题,两岸区域经济整合以及台湾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等,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不断积累共识,探索新的合作路径,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增添新的活力。三是要拓展经济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加强两岸新兴战略性产业合作。深化金融和服务贸易合作。应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尽早完成相关协议的签署,并且切实抓好农业产业合作。建立两岸区域性经济合作平台,推进福建成为两岸政经互动的合作试验区[40]

在机制构建中还应注意推动政策落实与创新、完善合作长效机制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等方面。认真落实国家赋予福建的对台特殊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在改进运作方式、加强督促检查上下工夫,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积极研究出台鼓励和支持台商台企发展的具体措施,着力在税收、用地、融资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完善合作长效机制,立足互利互惠、着眼合作双赢,健全商务、海关、检验检疫、税务、金融、港务等部门联系机制,为与台经贸合作提供便捷服务。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与台湾主要工商团体和行业协会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推动地方对地方、园区对园区、企业对企业、协会对协会、港区对港区的沟通合作,共同研究产业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双向投资,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共同构建产品创新研发平台。优化投资创业环境。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原则,以落实《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为契机,扎实开展“台商服务年”活动,完善台资项目直通车服务,加强重点台资项目的跟踪协调,完善台商权益保障协调机制,努力为台湾同胞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41]

两岸的经济合作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的互补,海峡两岸应不断优化各自产业结构。目前两岸的产业结构与贸易构成不尽合理。从大陆方面来看,大陆是台湾的主要民用消费品的供应地,其出口台湾的产品以轻纺和家电为主,在输出总值中,占据第一位的是中药材,约为三分之一,其次是鱼类、香烟类产品。从台湾方面来看,其输出产品多为工业原料电机及零件,其中占四成的是人造纤维和纱布,其余的主要是电机、塑胶原料等。近年来,大陆对台湾出口的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及其零件有了一定增长,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有了一定提高,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在互补的基础上日渐趋于合理,但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仍是两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42]

海峡两岸应在借鉴相关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清两岸各自产业结构的优劣势。大陆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同时,应有步骤地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而台湾方面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不断优化服务产业,实现服务产业的转型,将技术密集型产业优化为资本密集型服务业,充分扩大优势产业的规模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对于大陆的服务业,初级生产要素相对丰富,但技术与管理经验却与其发展速度不匹配,与具备资金实力雄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台湾服务业相比,在创造利润的效率上存在一定的劣势。因此,应该实现大陆与台湾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大陆廉价的劳动力及其资源密集型的生产要素,同时辅之以台湾在服务业技术上的优势及其成功的管理优势,实现合理的专业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双方能够从中获得最大的投资利益,实现双赢局面[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