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点

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点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共中央在2011年10月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中共中央在2011年10月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90年、在全国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3年,推动中国发生了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深刻变革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依靠自己力量开辟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最重要、最鲜活、最有力的教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当前,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成长进步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激励青年学生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努力学习,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二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力。

(二)正确理解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明确“怎么办”

一个好的社会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够正视和解决问题。矛盾和问题总会存在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如何解决。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而社会的本身,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这些年,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转型,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为社会密切关注。与其视而不见、漠然视之,不如清醒正视,釜底抽薪。科学对待这些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又要明确“怎么办”。

1.“涨”字牵动百姓心——怎么保持物价稳定

2011年伊始,历时1个月的“汉语盘点2010”活动揭晓,“涨”字排名第一,获选年度国内字。人们选“涨”,主要表达了对物价上涨的强烈感受:菜价涨、米价涨、油价涨……201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涨幅一路攀升,连续突破3%、4%、5%、6%,2011年6月达到了6.4%。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感受的“温度计”。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就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不安,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成本上升、输入性、自然灾害、流通环节、流动性、投机炒作等均影响物价,面对“节节升高”的物价,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障群众生活,中央明确提出,第一,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打出了一套控物价、保民生的“组合拳”;第二,将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将政策取向从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实现管好货币稳物价;第三,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千方百计确保农产品供应,实现增加供给稳物价;第四,产销对接“减环节”、完善设施“减损耗”、降低费用“减负担”,实现降低成本稳物价;第五,加大价格监管力度,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实现规范市场稳物价;第六,及时发放补贴、提高救助标准、建立联动机制,实现雪中送炭惠民生。

2.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怎么解决分配不公

收入分配是直接关系老百姓“钱袋子”的大事。“钱袋子”越鼓,人们生活越有保障;财富分得越公,人们越能心平气顺。对于当前存在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不同地区、行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分配不公现象,人们反映强烈。在做大财富“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由于社会历史、体制改革不到位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虽然国家调控持续加力,不过分配不公仍凸显。国家将通过促工资增长、提最低标准、推集体协商、抓农民增收等措施,实现提高劳动报酬,劳有所得“鼓腰包”;通过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大力规范“灰色收入”、严格调控垄断收入、规范限制高管薪酬等措施,实现规范分配秩序,强化监管保公平;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个税调节力度、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等措施,实现加大调节力度,财税杠杆缩差距;通过织密城乡低保网、巩固多层救助堤、打好扶贫攻坚战、倡导慈善帮扶风等措施,实现帮助困难群体,扶贫济困促公平。

3.重拳抑房价,保障助安居——怎么解决住房问题

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出“重拳”加以调控,目前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抑制、保障房建设明显提速,尽管如此,在很多普通家庭看来,房价依然过高。“住房难”绝不仅是住房领域的问题,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涉及城镇化发展、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税制度完善、消费结构升级等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通过“稳健”货币政策、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有效增加供给、强化市场监管等措施控制房价;通过保基本需求、保土地供应、保资金到位、保分配公平等措施保障安居工程建设;通过实行省级人民政府对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明确任务、狠抓落实、严格问责;通过倡导树立适度、合理、节约的住房观念,创造良好环境,使千万家庭的安居梦想逐步变为现实。

4.优先战略保民生——怎么解决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拥有13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就业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然而,2011年春节前后,招工难现象却再度发生。一面是年复一年的就业难,一面是再度出现的招工难,看似相互矛盾,却又“两难”并存。实际上,招工难反映的是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在某些方面的“不匹配”,而不是劳动力总体上的短缺,更不意味着就业形势已根本好转。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面对岗位缺口大、供需有错位、服务不完善、政策不健全等问题,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始终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在支持企业发展中创造更多岗位、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拓展岗位、在帮扶困难群体中“订造”岗位实现就业政策领航,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创业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实现自主创业领航,开辟宽广就业天地;通过扩大规模让培训“全覆盖”、分类施教让培训“合口味”、提升质量让培训“见实效”、加大投入让培训“不差钱”等措施实现职业培训“助航”,提高劳动者就业素质;通过当好“顾问”大力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扮好“红娘”主动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做好“后援”积极进行各种帮扶服务实现公共服务“护航”,求职之路更顺畅。

5.铺就13亿人的健康之路——怎么解决看病难

健康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医药卫生事业关系亿万人民健康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虽有所缓解,但仍较突出。面对绝对性难、相对性难、因“贵”而“难”等方面问题,党和政府不断深化医改,努力打造一条人人“病有所医”的健康之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增投入、促均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水平、上层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添内容、广覆盖、实现合力保基本,织就医疗惠民网;通过服务网络遍基层、培养人才固基层、对口支援助基层实现着力强基层,群众看病更便捷;通过理顺体制推进医药分开、投入到位,完善补偿政策、优化流程,改善就医服务,实现姓公为民,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通过创造有利于医生工作和发展的环境及条件使其价值和地位得到应有体现,医生恪守职业道德,患者理解和信任医生等实现医者仁心,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6.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怎么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促进教育公平,让孩子们同顶一片蓝天,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这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工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教育投入不足的制约、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限制、制度改革滞后的掣肘等原因,当前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纲要绘制蓝图,公平跃然纸上。促进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被列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前景。通过硬件建设标准化、师资双向流动、规范升学入学、优质资源共享等措施实现着力促均衡,有效缓解“择校热”;通过政府为主导、公办唱主角、民办补缺口、壁垒须打破等措施实现强化“两为主”,公平惠及“民工娃”;通过“公”“民”并举扩大资源、充实队伍强化师资、加大投入保障经费实现加快补短板,大力破解“入园难”;通过应助尽助、标准动态调整、动员社会力量等措施实现资助更完善,寒门学子享温暖。

7.走好统筹路,下好一盘棋——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

新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随着一个个重大战略的付诸实施,区域发展千帆竞发、你追我赶的态势正在形成。中央连续八年下发涉农“一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发展存量差距大、客观条件制约多、体制政策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让人担忧。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东部沿海的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的相对滞后并存。从城乡差距看,2010年我国城乡收入之比仍高达3.23∶1;从区域差距看,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仅占全国的19.31%,西部省区市中人均GDP最低与东部省区市中最高相差10倍多。因此,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党和政府积极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通过规划“一张图”、建设“双驱动”、政策更惠农、改革联动等措施实现推动一体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落实总体战略用好“指挥棒”、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形成“多声部”、加强区域合作弹好“协奏曲”以及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实现多措促协调,奏响区域发展“大合唱”;通过打破身份束缚让劳动力流动无羁绊、完善补偿政策让土地收益惠于农、改革税费制度让资源收益“留下来”、加强政策引导让资金更多流向落后地区等措施实现改革除壁垒、生产要素流动更合理;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注重政策倾斜、健全保障机制、拓宽供给渠道等措施实现突出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由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说起——怎么遏制腐败现象蔓延

2010年5月26日,一项重大制度开始实施,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项制度就是《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它涉及全国100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求他们定期报告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以及收入、房产、投资等情况。这是我们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当说,包括这一制度在内的反腐倡廉系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表明我们党反腐力度正不断加大,反腐之剑将更加锋利。腐败好像人体内的毒瘤,任毒瘤扩散,生命就难以维持;任腐败蔓延,党的健康肌体就会被侵蚀,党就有丧失执政地位的危险。能不能解决好腐败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是我们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持续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有力保证了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推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目前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系统治理、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体制漏洞、利益诱惑、监督不力、道德因素以及反腐倡廉建设仍然存在薄弱环节等因素使反腐败斗争存在“三个并存”的复杂局面:一是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二是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三是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因此,必须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织就全方位防治腐败的“天网”,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通过严查关键岗位、严查重点领域、严查商业贿赂、严查渎职侵权等措施做到绷紧“高压线”,从严惩治不放松;通过“勤打补丁”使制度不留漏洞、“及时升级”使制度与时俱进、“时时在线”使制度威慑无处不在等措施做到构筑“防火墙”,制度反腐求长效;通过突出监督重点、公开权力运行、重视网络监督、形成监督合力等措施做到常念“紧箍咒”,重点加强监督;通过抓廉政教育、抓创建活动、抓创作生产等措施实现思想设堤防,廉政文化润人心;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加大问责力度、畅通反映渠道、加强作风建设等措施做到解决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取信于民。

(三)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近年来,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中央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目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同时应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形势。一是要正确认识取得的成绩,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充分看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二是要准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三是要全面把握近期经济工作的十大重点任务,即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全力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坚持不懈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着力促进内需平稳较快增长;下大力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医药卫生、资源环境、财税金融、农村、文化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创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势,把握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准确把握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一是面对极端天气事件和严峻的自然灾害,今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为保供给、稳物价、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仍呈多发重发态势,防灾减灾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较大。三是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实现粮食第八个丰收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农村改革,多渠道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以国庆节、建军节和辛亥革命纪念日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爱党爱国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习先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革命战争的严峻考验,建设道路上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无不闪耀着党领导人民前赴后继、波澜壮阔的奋斗足迹。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党、全国人民全面建设社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以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让“共产党好、祖国大家庭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为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二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是全面系统正确地宣传党、宣传国家、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才能不断增强青年学生对党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深入开展“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全面系统正确地宣传我们的党、宣传我们的国家、宣传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三是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的需要。广泛进行近现代史教育,宣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中奋起、为救亡图存进行的英勇斗争史,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

(六)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为两岸关系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2011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认清当前两岸关系形势,理解中央对台决策部署,要加深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两岸应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珍惜和平发展来之不易的宝贵成果,继续推进两岸协商谈判,全面开展两岸交流合作,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二是要深化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把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有效衔接。两岸应把握机遇,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要大力推动两岸文教交流,增进同胞感情融合。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精神纽带。在两岸经济合作已经取得长足进展的情况下,应更加有力地推进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共有的中华民族认同。推动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青年,要引导青年学生踊跃地投身到两岸交流合作中来,携手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四是要继续深化两岸各界大交流,保障两岸民众尤其是基层民众共享和平发展成果。要采取积极措施,深化合作,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消除隔阂误解,密切同胞感情,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不断壮大支持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五是要继续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六是要借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增进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抓住契机,突出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主题,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